第57章 衝突
[曆史]三國貴女日常 作者:珊瑚與夏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操從荊州班師迴朝,心情大好,一連幾日在德清台大擺慶功宴。
宴席之上,曹操當著宗室和群臣的麵,著人對天下大勢進行了測算,並詢問天下叛逆究竟集結於何處。
經過太常卜算,軍旗直指南邊方向,所以曹操下定結論,逆賊就在南方,江東就是我們的目標和重點對象。
宴席結束之後,曹操當即便給遠在江東的孫權寫信,我奉了天子之命征討叛逆,如今經過測算,叛逆就在南方,而如今荊州的劉表已故,劉琮已歸順朝廷,叛逆究竟為何,還需得我點齊了我的八十萬人馬和將軍一作探討。【1】
這等於就是明晃晃的挑釁了。
孫權收到這封信後,心中作何感想劉贇並不知道,但他如今身在鄴城,已經提前感知到了憂愁。
劉贇本人不是多麽上進的性子,性格相對中庸而平和,在和別人的交往過程當中,即便吃點虧也不會有太多抱怨,能過得去就盡量不翻臉,所以一直有不錯的人緣。
也正因為如此,即便劉贇身處這個時代,依然不喜歡打打殺殺,對於他而言,平靜富餘的生活遠比稱王稱霸雄霸天下更加適合他。
當初曹操攻打袁紹的時候,京中形式不好,劉贇心思都在朝堂爭論之上,倒是沒覺出什麽不對勁來。
畢竟那時是袁紹不斷挑釁,發了檄文攻擊曹操不說,還點齊了兵將想來攻打許昌,奪取皇帝的控製權,是個有脾氣的人都忍不了他。
而此次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便將矛頭對準了劉表。劉贇在此時已經覺得有些不大對味兒了,但還是不斷地給自己洗腦,說服自己這事也可以理解,畢竟劉表在荊州割據多年,從來不服從曹操的管理,並給曹操製造了不少麻煩。
如今荊州降服,曹操又盯上了江東,劉贇才開始覺得事情越發有些不對。
江東孫權和劉表、袁紹等人相比,對著朝廷較為順從,也願意聽從調度,這麽多年來一直和許昌維持著良好關係,並沒有跟曹操撕破臉。
而曹操卻要一力將孫權劃為反叛,就是要發兵攻打孫權。
在劉贇看來,江東並無不臣之心,這件事情還需要繼續論證,這種大事不能隻憑著一張嘴,曹操說反就反了的。
可曹操卻強硬表態,自己就是要出兵攻打江東,似乎沒打算留出來什麽商量的餘地。
劉贇也不傻,幾經思量
之後得出結論,江東的反叛與否對於曹操而言並沒有那麽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作為曹操攻打江東的完美借口。
劉贇原本以為,大家都會和他有著一樣的心理,反對曹操揮兵南下進軍江東。
可跟幾位相熟的官員議論起此時後,劉贇發現,目前對曹操征戰江東表示擔憂的人不少,但是明麵上站出來表示強烈反對的隻有賈詡一人。
畢竟如今曹操已經平定了江北,和西涼那邊關係有所緩和,同馬超也達成了初步共識。如今劉琮投降,意氣風發的曹操有了荊州這一便利攻打江東的跳板,正是一鼓作氣拿下江東的好時候。
而反觀江東的掌門人孫權,不過隻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少年郎,並無什麽大戰經驗,也沒聽說有什麽驚世才能。
從如今掌握的情況來看,任誰看來都覺得曹操占據了極大的優勢,如果江東一早投降選擇臣服還好,可若是江東想要奮起抵抗,曹操揮師南下,有極大的把握可以一舉攻占江東。
曹操發了話,準備八月初十這日和大家一起議論此事,請大家踴躍發言。
結合曆史軌跡來看,思齊意識到,這可能就是曆史上鼎鼎大名的“赤壁之戰”了。
她的看法和劉贇一致,認為這場戰爭最好還是能免則免。這樣一場世紀大戰,動用了那麽多兵力,犧牲了那樣多的人,最終卻達成了一個曹操壓根兒並不想要的結局,實在沒有必要。
劉贇很是憂愁,議事在即,他十分糾結到時要不要出聲反對。
劉贇也有自己的堅持,這是一件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他不想像從前一般不問緣由的隨波逐流,隻管讚同曹操決定以自保。
可曹操如今正在興頭上,若是他到時那麽橫插一杠子,曹操不高興也是必然的。
他如今的身份是宗親當中的領頭羊,皇帝的至親叔父,他身後還站著大批的宗親和想要支持漢室的人。若是他的反對僅僅代表自己的個人意見,沒準曹操還沒那麽生氣,但如果再加上身後的這些人,曹操不發怒反而有些說不過去。
劉贇最是想得開,對於他而言,太發愁的事情愁到頭了以後,反而不發愁了。
畢竟事情還沒到眼前呢,等到了議事之時再根據當時的形勢選擇下一步的走法也不算遲。
劉贇幹脆不再去想這件事情,而是轉頭對思齊問道:“不是說明天要說要城外施粥嗎?不如順便去道觀裏頭拜一拜神仙,再去寺裏頭給
菩薩添點香油錢罷。不知是不是錯覺,我總覺得自打進了建安十三年後,家裏日子就過得有些艱難。”
所謂流年不利,便是如此。
先拜道家神仙再拜佛家菩薩,聽起來好像很是全麵,卻總感覺有些不夠虔誠……思齊無奈地搖了搖頭,最終還是應了下來。
入秋之後天氣漸漸冷了下來,鄴城周遭也湧入了一些難民。
從前在許昌時候,思齊就一直有定期去城郊施粥和出錢給難民蓋房的習慣,來了鄴城也沒有放下。
那天思齊在郭宅之時,也曾跟郭奕提起此事。
當時郭嘉也在一旁,聽到思齊這話後,當即就吩咐郭奕到那一天可以選擇不必讀書,跟著思齊一起去郊外施粥。
一則郭奕是男孩子,可以在外頭保護著阿瑛,二則讓孩子們看一看外頭情況,也好知道民生疾苦,比死讀書要強上不少。
在思齊的認知裏,曆朝曆代的封建王朝治理的過程當中,都繞不開賑災和流民的那些事情,尤其在這個亂世當中,吃飽穿暖心情愉悅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已經是很難達到的高度。
和其他的郡縣相比,成平已經到了幾乎人人可以吃飽穿暖的高度,這也是為什麽大批百姓選擇成平定居的原因。
大戰之後必有大疫,大疫之後必有荒年。思齊也是曾經親眼見證過戰場殘酷的人。
這時候的戰爭沒什麽高科技,都是用人命打出來的,且還不是一條兩條的人命就可以完成的。江北和江東的戰爭,本質上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而發動戰爭的這一方還是最終打敗的那一方,就連思齊也不知發動這場戰役究竟圖些什麽。
思齊一早就吩咐了褚白在城郊支起帳篷和鍋子,天一亮就開始發放米粥和豆羹。
等思齊和郭奕趕到城郊之時,褚白已經完成第一輪的施粥,幾口空下來的大鍋又添了熱水和新米煮了起來,熱氣升起的瞬間,分外美妙,思齊覺得自己的心房似乎都暖了不少。
看著城外這些在外飽經風霜磨難的流民,思齊更加堅定了要規勸曹操慎重與江東開戰的想法。
思齊是個實用主義者,出門的衣服一向以輕便為主,尤其是這種戶外活動,穿多了總覺得累贅。
郭奕也知道師姐的性子,這次出門提前為思齊帶了兩件新做的披風,生怕她也同阿父一般著涼病倒。
思齊接受了小暖男郭奕的好意,穿著郭奕特意讓繡娘為她
縫製的披風去城外施了粥,又依著劉贇的安排去道觀拜了神仙,去寺廟求了菩薩。
郭奕聽了思齊訴說了事情的原委後,隻覺得好笑。
“黎王殿下既要阿姊去道觀拜神仙,又要阿姊去寺裏拜菩薩,可知當真有什麽事情需要神佛保佑了。我看阿姊方才拜神仙拜得真誠,捐香油錢也捐得痛快,相信神佛們都會願意庇佑阿姊,幫黎王殿達成心願的。”
思齊對著郭奕笑笑:“這些東西原本就是求個心安的,哪裏就能這般立竿見影地管用呢?”
郭奕也笑道:“心誠則靈。”
今天正是曹操說好的要議事的時日,等思齊迴到家中,劉贇已經提前迴來了。
思齊想起方才路上郭奕的話,對著劉贇問道:“阿父可是有跟丞相說了反對的想法?”
“我沒得機會。”劉贇一邊搖頭一邊歎氣道:“他們這次議事,壓根兒就沒有請我過去。”
今年夏秋之間氣候很不算好,連下了兩場秋雨過後,幾乎在一夕之間,天氣便冷得厲害。
鄴城當中病倒了的也不隻有郭嘉一個人。
曹操一早給劉贇派了任務,讓他去給鄴城那些致仕的老幹部送溫暖去了。
等劉贇送溫暖迴來後才知道,曹操住持的朝堂議事已經結束了,的確有那麽幾個人反對曹操出兵,但終究反對無效,曹操就是要出兵攻打江東。
聽到這個結論以後,思齊心中更是焦慮了起來。
第二日一早,思齊便叫人備了車子,冒雨去郭宅和先生商議此事。
郭嘉身子已經好了大半,思齊過來之時,他正坐在書房窗邊的座位上看雨。
思齊解下披風坐了下來,喝了一杯先生親自執壺倒好的茶,對著先生說明來意——
丞相執意要攻打江東,我心中不安,所以過來同先生商議此事。
我並不讚成丞相攻打江東,主要原因有二。
一則是我們的軍隊大都在北方作戰,熟悉的是北方模式,而陸軍和水軍打起仗來有很大不同,他們常年操練的水軍,絕非我們苦練上幾個月的水上作戰就可以趕超的。
二則如今江北連年征戰,幾乎處處都在鬧虧空,上層的將軍和官員們也許會因為連連告捷而亢奮激動,覺得大一統就在眼前,可兵士們卻已經疲憊,甚至產生了厭戰情緒。
這些都是現如今隱藏的矛盾,若是丞相他
們不予以重視,最終就會發展成為決定戰爭勝敗的巨大隱患。
郭嘉看思齊眼睛都熬得有些紅,臉色也因為過於焦慮的關係變得有些憔悴,可知這幾日都藏著心事,過得並不算好。
郭嘉歎了口氣,道:“我的心同文和(賈詡的字)的心是一樣的,也已經勸過了丞相,可奈何……勸不住就是勸不住。”
如今丞相已經殺紅了眼,不碰壁根本不可能迴頭。
都已經到了這個份兒上,攻下江東就等於拿下了天下。
實現大一統的誘惑,縱觀曆史,又有幾人能夠抵禦得住?
思齊也知道這件事情很難。
曹操輸了赤壁之戰後,曾經感歎過,若是此時郭嘉還好好活在世上,跟隨我左右,為我出謀劃策,好好輔佐於我,我一定不會輸得這樣的慘。
可曆史從來不是幾句話的勸諫就能改變的東西,即便郭嘉如今還好好的在這裏,也真心勸告過曹操,但依然沒有改變曹操的想法。
曆史之所以成為了曆史,就是因為有其必然性。
可一想到江東江北的萬千百姓和即將要上戰場的將士們,思齊還是選擇了固執一迴:“先生說得是可是……我還是想勸勸他。”
郭嘉苦笑:“你要如何去勸?”
思齊也正頭疼這個問題。
她的工作和曹操並不搭邊,想要去勸他並不容易找到機會。
首先,曹操議事的時候從來不會叫她,其次,就算是在外頭偶爾遇上了,曹操不提,她也沒什麽機會起這個話頭。
眼看著距離曹操發兵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思齊心裏著急,卻一直都沒有找到機會。
總算盼到了中秋這日,曹操在德清台設宴,邀請宗親和眾位大臣及有身份女眷參加宴席……
多年以後,思齊想起這天中秋宴會上的情形,還是總忍不住心中感慨——
那時的自己遇事著急,心智不夠成熟,又沒多少謀劃,選來選去還是選了最壞的時機。
宴席之上,曹操當著宗室和群臣的麵,著人對天下大勢進行了測算,並詢問天下叛逆究竟集結於何處。
經過太常卜算,軍旗直指南邊方向,所以曹操下定結論,逆賊就在南方,江東就是我們的目標和重點對象。
宴席結束之後,曹操當即便給遠在江東的孫權寫信,我奉了天子之命征討叛逆,如今經過測算,叛逆就在南方,而如今荊州的劉表已故,劉琮已歸順朝廷,叛逆究竟為何,還需得我點齊了我的八十萬人馬和將軍一作探討。【1】
這等於就是明晃晃的挑釁了。
孫權收到這封信後,心中作何感想劉贇並不知道,但他如今身在鄴城,已經提前感知到了憂愁。
劉贇本人不是多麽上進的性子,性格相對中庸而平和,在和別人的交往過程當中,即便吃點虧也不會有太多抱怨,能過得去就盡量不翻臉,所以一直有不錯的人緣。
也正因為如此,即便劉贇身處這個時代,依然不喜歡打打殺殺,對於他而言,平靜富餘的生活遠比稱王稱霸雄霸天下更加適合他。
當初曹操攻打袁紹的時候,京中形式不好,劉贇心思都在朝堂爭論之上,倒是沒覺出什麽不對勁來。
畢竟那時是袁紹不斷挑釁,發了檄文攻擊曹操不說,還點齊了兵將想來攻打許昌,奪取皇帝的控製權,是個有脾氣的人都忍不了他。
而此次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便將矛頭對準了劉表。劉贇在此時已經覺得有些不大對味兒了,但還是不斷地給自己洗腦,說服自己這事也可以理解,畢竟劉表在荊州割據多年,從來不服從曹操的管理,並給曹操製造了不少麻煩。
如今荊州降服,曹操又盯上了江東,劉贇才開始覺得事情越發有些不對。
江東孫權和劉表、袁紹等人相比,對著朝廷較為順從,也願意聽從調度,這麽多年來一直和許昌維持著良好關係,並沒有跟曹操撕破臉。
而曹操卻要一力將孫權劃為反叛,就是要發兵攻打孫權。
在劉贇看來,江東並無不臣之心,這件事情還需要繼續論證,這種大事不能隻憑著一張嘴,曹操說反就反了的。
可曹操卻強硬表態,自己就是要出兵攻打江東,似乎沒打算留出來什麽商量的餘地。
劉贇也不傻,幾經思量
之後得出結論,江東的反叛與否對於曹操而言並沒有那麽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作為曹操攻打江東的完美借口。
劉贇原本以為,大家都會和他有著一樣的心理,反對曹操揮兵南下進軍江東。
可跟幾位相熟的官員議論起此時後,劉贇發現,目前對曹操征戰江東表示擔憂的人不少,但是明麵上站出來表示強烈反對的隻有賈詡一人。
畢竟如今曹操已經平定了江北,和西涼那邊關係有所緩和,同馬超也達成了初步共識。如今劉琮投降,意氣風發的曹操有了荊州這一便利攻打江東的跳板,正是一鼓作氣拿下江東的好時候。
而反觀江東的掌門人孫權,不過隻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少年郎,並無什麽大戰經驗,也沒聽說有什麽驚世才能。
從如今掌握的情況來看,任誰看來都覺得曹操占據了極大的優勢,如果江東一早投降選擇臣服還好,可若是江東想要奮起抵抗,曹操揮師南下,有極大的把握可以一舉攻占江東。
曹操發了話,準備八月初十這日和大家一起議論此事,請大家踴躍發言。
結合曆史軌跡來看,思齊意識到,這可能就是曆史上鼎鼎大名的“赤壁之戰”了。
她的看法和劉贇一致,認為這場戰爭最好還是能免則免。這樣一場世紀大戰,動用了那麽多兵力,犧牲了那樣多的人,最終卻達成了一個曹操壓根兒並不想要的結局,實在沒有必要。
劉贇很是憂愁,議事在即,他十分糾結到時要不要出聲反對。
劉贇也有自己的堅持,這是一件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他不想像從前一般不問緣由的隨波逐流,隻管讚同曹操決定以自保。
可曹操如今正在興頭上,若是他到時那麽橫插一杠子,曹操不高興也是必然的。
他如今的身份是宗親當中的領頭羊,皇帝的至親叔父,他身後還站著大批的宗親和想要支持漢室的人。若是他的反對僅僅代表自己的個人意見,沒準曹操還沒那麽生氣,但如果再加上身後的這些人,曹操不發怒反而有些說不過去。
劉贇最是想得開,對於他而言,太發愁的事情愁到頭了以後,反而不發愁了。
畢竟事情還沒到眼前呢,等到了議事之時再根據當時的形勢選擇下一步的走法也不算遲。
劉贇幹脆不再去想這件事情,而是轉頭對思齊問道:“不是說明天要說要城外施粥嗎?不如順便去道觀裏頭拜一拜神仙,再去寺裏頭給
菩薩添點香油錢罷。不知是不是錯覺,我總覺得自打進了建安十三年後,家裏日子就過得有些艱難。”
所謂流年不利,便是如此。
先拜道家神仙再拜佛家菩薩,聽起來好像很是全麵,卻總感覺有些不夠虔誠……思齊無奈地搖了搖頭,最終還是應了下來。
入秋之後天氣漸漸冷了下來,鄴城周遭也湧入了一些難民。
從前在許昌時候,思齊就一直有定期去城郊施粥和出錢給難民蓋房的習慣,來了鄴城也沒有放下。
那天思齊在郭宅之時,也曾跟郭奕提起此事。
當時郭嘉也在一旁,聽到思齊這話後,當即就吩咐郭奕到那一天可以選擇不必讀書,跟著思齊一起去郊外施粥。
一則郭奕是男孩子,可以在外頭保護著阿瑛,二則讓孩子們看一看外頭情況,也好知道民生疾苦,比死讀書要強上不少。
在思齊的認知裏,曆朝曆代的封建王朝治理的過程當中,都繞不開賑災和流民的那些事情,尤其在這個亂世當中,吃飽穿暖心情愉悅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已經是很難達到的高度。
和其他的郡縣相比,成平已經到了幾乎人人可以吃飽穿暖的高度,這也是為什麽大批百姓選擇成平定居的原因。
大戰之後必有大疫,大疫之後必有荒年。思齊也是曾經親眼見證過戰場殘酷的人。
這時候的戰爭沒什麽高科技,都是用人命打出來的,且還不是一條兩條的人命就可以完成的。江北和江東的戰爭,本質上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而發動戰爭的這一方還是最終打敗的那一方,就連思齊也不知發動這場戰役究竟圖些什麽。
思齊一早就吩咐了褚白在城郊支起帳篷和鍋子,天一亮就開始發放米粥和豆羹。
等思齊和郭奕趕到城郊之時,褚白已經完成第一輪的施粥,幾口空下來的大鍋又添了熱水和新米煮了起來,熱氣升起的瞬間,分外美妙,思齊覺得自己的心房似乎都暖了不少。
看著城外這些在外飽經風霜磨難的流民,思齊更加堅定了要規勸曹操慎重與江東開戰的想法。
思齊是個實用主義者,出門的衣服一向以輕便為主,尤其是這種戶外活動,穿多了總覺得累贅。
郭奕也知道師姐的性子,這次出門提前為思齊帶了兩件新做的披風,生怕她也同阿父一般著涼病倒。
思齊接受了小暖男郭奕的好意,穿著郭奕特意讓繡娘為她
縫製的披風去城外施了粥,又依著劉贇的安排去道觀拜了神仙,去寺廟求了菩薩。
郭奕聽了思齊訴說了事情的原委後,隻覺得好笑。
“黎王殿下既要阿姊去道觀拜神仙,又要阿姊去寺裏拜菩薩,可知當真有什麽事情需要神佛保佑了。我看阿姊方才拜神仙拜得真誠,捐香油錢也捐得痛快,相信神佛們都會願意庇佑阿姊,幫黎王殿達成心願的。”
思齊對著郭奕笑笑:“這些東西原本就是求個心安的,哪裏就能這般立竿見影地管用呢?”
郭奕也笑道:“心誠則靈。”
今天正是曹操說好的要議事的時日,等思齊迴到家中,劉贇已經提前迴來了。
思齊想起方才路上郭奕的話,對著劉贇問道:“阿父可是有跟丞相說了反對的想法?”
“我沒得機會。”劉贇一邊搖頭一邊歎氣道:“他們這次議事,壓根兒就沒有請我過去。”
今年夏秋之間氣候很不算好,連下了兩場秋雨過後,幾乎在一夕之間,天氣便冷得厲害。
鄴城當中病倒了的也不隻有郭嘉一個人。
曹操一早給劉贇派了任務,讓他去給鄴城那些致仕的老幹部送溫暖去了。
等劉贇送溫暖迴來後才知道,曹操住持的朝堂議事已經結束了,的確有那麽幾個人反對曹操出兵,但終究反對無效,曹操就是要出兵攻打江東。
聽到這個結論以後,思齊心中更是焦慮了起來。
第二日一早,思齊便叫人備了車子,冒雨去郭宅和先生商議此事。
郭嘉身子已經好了大半,思齊過來之時,他正坐在書房窗邊的座位上看雨。
思齊解下披風坐了下來,喝了一杯先生親自執壺倒好的茶,對著先生說明來意——
丞相執意要攻打江東,我心中不安,所以過來同先生商議此事。
我並不讚成丞相攻打江東,主要原因有二。
一則是我們的軍隊大都在北方作戰,熟悉的是北方模式,而陸軍和水軍打起仗來有很大不同,他們常年操練的水軍,絕非我們苦練上幾個月的水上作戰就可以趕超的。
二則如今江北連年征戰,幾乎處處都在鬧虧空,上層的將軍和官員們也許會因為連連告捷而亢奮激動,覺得大一統就在眼前,可兵士們卻已經疲憊,甚至產生了厭戰情緒。
這些都是現如今隱藏的矛盾,若是丞相他
們不予以重視,最終就會發展成為決定戰爭勝敗的巨大隱患。
郭嘉看思齊眼睛都熬得有些紅,臉色也因為過於焦慮的關係變得有些憔悴,可知這幾日都藏著心事,過得並不算好。
郭嘉歎了口氣,道:“我的心同文和(賈詡的字)的心是一樣的,也已經勸過了丞相,可奈何……勸不住就是勸不住。”
如今丞相已經殺紅了眼,不碰壁根本不可能迴頭。
都已經到了這個份兒上,攻下江東就等於拿下了天下。
實現大一統的誘惑,縱觀曆史,又有幾人能夠抵禦得住?
思齊也知道這件事情很難。
曹操輸了赤壁之戰後,曾經感歎過,若是此時郭嘉還好好活在世上,跟隨我左右,為我出謀劃策,好好輔佐於我,我一定不會輸得這樣的慘。
可曆史從來不是幾句話的勸諫就能改變的東西,即便郭嘉如今還好好的在這裏,也真心勸告過曹操,但依然沒有改變曹操的想法。
曆史之所以成為了曆史,就是因為有其必然性。
可一想到江東江北的萬千百姓和即將要上戰場的將士們,思齊還是選擇了固執一迴:“先生說得是可是……我還是想勸勸他。”
郭嘉苦笑:“你要如何去勸?”
思齊也正頭疼這個問題。
她的工作和曹操並不搭邊,想要去勸他並不容易找到機會。
首先,曹操議事的時候從來不會叫她,其次,就算是在外頭偶爾遇上了,曹操不提,她也沒什麽機會起這個話頭。
眼看著距離曹操發兵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思齊心裏著急,卻一直都沒有找到機會。
總算盼到了中秋這日,曹操在德清台設宴,邀請宗親和眾位大臣及有身份女眷參加宴席……
多年以後,思齊想起這天中秋宴會上的情形,還是總忍不住心中感慨——
那時的自己遇事著急,心智不夠成熟,又沒多少謀劃,選來選去還是選了最壞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