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年齡相仿的大男孩有個相同的興趣愛好,很容易就能打成一片。再加上少年心性簡單而真摯,即便兩人交往中發生過一些小摩擦,轉眼也就煙消雲散了,這樣的性情讓兩人結為了好友。
相互了解後的何寧也意識到這位名王章沐的少年,也算是癡人一個了。
王章沐家裏是世代做木活兒的,這家木工店就是他家開的。他的父親和爺爺也是鎮上有名的木匠,鎮上大戶人家嫁閨女都會提前跟他家打好招唿預定婚床。他的爺爺年輕時曾單獨一人耗費三四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張千工床。千工床是一種極為考究的婚床,需要做工的木匠一天一工耗費千工的工時來完成。
而王章沐的父親也即將完成自己的第一張千工床,可以說婚床和家具是他王家祖傳的手藝。
可到了孫子輩兒,作為長孫的王章沐卻“不學無術”,不想著好好學習製作家具,反倒醉心於研製各種農具,讓王氏爺倆操了不少心。
比如王章沐自己提到隨著父親到南方遊曆的那次,王父本想著帶兒子到南方繁華的大城市見識見識更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千工床,期望兒子能“改邪歸正”,體會到千工床的真正魅力。可結果卻恰恰相反,王章沐完全被南方稻田內的筒車吸引去了注意力,根本沒領悟到千工床半分魅力。
無計可施的王父終於對大兒子放棄了治療,任其肆意地朝著農具研究道路愈走愈遠,隻能寄希望於剛學會刨木料的次子了。
在王父眼中長歪了的王章沐與何寧卻是興趣相投,兩人都對繁複的圖形雕刻不太感冒,反而更喜歡機械類的研究方向。
對於筒車,何寧也很是感興趣,以前還在南方的田地裏或是旅遊景區見過不少,也在網上查過運行原理,大概知道個章程。但親自動手去做一個筒車是何寧從來沒想過的,感覺就像眼前突然打開了一扇大門。
以前何寧想起機械,腦海裏浮現的不是汽車、輪船、機床,就是槍、弩、機器人等,都是一些現代產品,在古代幾乎不可能接觸,甚至根本不可能實現。
但何寧忘了一點,即便是我國古代也早就出現並能夠熟練應用各種機械原理了,而這些技能最大的發揮之處除了武器就是農具。
何寧腦海中能夠迴憶到的古時的農具小到獨輪車,大到龍骨水車,都是先祖們千年的智慧結晶,其中蘊藏的奧妙足以讓何寧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了。
明白了這一點的何寧也明確了自己以後的研究方向,很是興奮地研究起了王章沐製作的半成品筒車,兩個誌同道合的人對著一件半成品嘀嘀咕咕了半天,都受益匪淺。
眼見的時間一點點過去,何安擔心錯過約定時間,何父與何大爺找不著何寧著急,這才提醒了一下正談的火熱的何寧。
“大郎,時間不早了,我們再不迴去怕是要惹父親和爺爺擔心了。”
聽何安這麽一說,何寧也意識到時間的問題了,趕緊對王章沐道:“和章沐兄的交談,真是讓何寧受益匪淺。但僅憑你我二人紙上談兵,怕是不足以解決所有實際問題。依我看,不如這樣:我倆可以用少量的木材做縮小版的筒車。這樣一來不僅節省時間和體力,還能解決實際操作問題。如此一來,隻要小筒車製作成功,那麽依據小筒車的原理而建的大筒車也能成功。”
何寧的話讓王章沐眼前一亮,頓時覺得能想出這麽一個絕妙主意的何寧形象高大了許多,“寧子,你這主意真是絕了。咱倆以後就是親兄弟,你也別王兄、章沐兄地叫我了,直接喊我章沐就行,我也喊你寧子怎麽樣?”
何寧也不是喜歡說客套話的人,既然對方都不介意,他當然更加樂見其成。
“當然好了,那我們就以一個月為期,到時候看誰做的筒車模型最好!”
“好,就以一個月為期!”
這趟定中鎮之行收獲誌同道合好友一枚,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心中樂嗬的何寧辭別了王章沐,到約定地點與何父、何大爺碰了麵,倒也沒忘記往書局走一趟。
可惜的是鎮上的書局不大,木工類的冷門書一本沒有。最終,何寧隻得退而求其次地選了一本關於風土人情的書。
見乖孫孫對書本還有興趣,何大爺很是支持,爽快地結了賬,還體貼地為何寧添了一套筆墨紙硯。
就連走出書局迴家的路上還不忘繼續叮嚀:“你現在雖然跟著爺爺學做木工,但讀書的本領也不能丟,那些可都是能受益終身的知識,到哪隻要說你讀過書,就沒人敢忽悠你。可別不信,爺爺這麽大的歲數可不是白長的,啥人沒見過。這世界可沒有你們想象的簡單,多讀書才能少吃虧。。。。。。”
吧啦吧啦吧啦。。。。。。
伴隨著何大爺普及江湖經驗的口水聲,以及兩隻黃牛一唱一和的哞哞聲,四個人映著夕陽的餘暉輕快地走在迴家的路上。
之後幾天,醉心於研製筒車的何寧在家裏接連宅了四五天,連早上運動的時間都被他用來思考了。
家裏人見他如此拚命很是擔心,可勸也勸不住,也隻能在吃食上下功夫。但即便天天好吃好喝的養著,也沒見長肉反倒清瘦了幾分,這可愁壞了何老娘。
恰好,這日早上何家人剛吃完早飯準備做工時,李蛋兒到何家說是找何寧玩兒,何老娘歡天喜地地沒收了何寧手裏加工了一半的小零件,頑強地頂住乖孫孫不樂意的眼光,強行把他推出去找小夥伴兒們玩耍去了,還派了監工何安跟隨。
無奈之下,何寧隻得暫別他的寶貝們,目光不善的跟著走在前麵的李蛋兒,出了何家的門。
走在前麵帶路的李蛋兒又不是沒有感覺的木頭,瞧,這貨雖然腳步沒停,但已經開始同手同腳了。他也沒想到何老娘會這麽痛快地放何寧出來玩兒,根據他打聽來的情報,何老娘不是該擔心孫子磕著碰著百般阻撓嗎?而在家“憋壞”了的何寧不是該對自己感激萬分嗎?
“哈,哈哈,今天天氣不錯啊,正適合出來玩呢。”李蛋兒尷尬的隨口開了個話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麽,弱弱地期待著能削弱幾分背後的幽怨。
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何寧抬頭看看了周圍,八月份的鄉村到了收獲的季節,到處黃橙橙、金燦燦的。老天最近也很賞臉,早早地滋養了大地又及時的收了雲,可以預知,今年是個不錯的豐收年。
自己之前肯定是魔怔了,何寧想,為了完成一架筒車,耽誤了這大好的美景,辜負了大好的喜訊,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呢?
為了追逐一個已經存在的結果,而忽視了路途上的美景,可不是迷了心竅嘛!
“嗯,你說得對,天氣不錯是該出來玩玩!”
“誒?”
李蛋兒沒想到何寧會迴答自己,好像還很是認同他的話。所以,等一下,他剛才到底說了什麽?李蛋兒懵逼了。
“你這次專門來找我好像不是玩玩那麽簡單吧?說吧,到底什麽事。”
何寧腳步悠閑,兩隻手交叉置於頸後,緩緩的活動了一下脖子。果然,鍛煉需要堅持,幾天沒運動關節就好像生鏽了一樣呢。
“也沒什麽特別的事,就是你之前送給小姐的溜冰鞋,小姐很喜歡,想讓你再多做幾雙。”說到此行的目的,李蛋兒主要還是作為小姐的傳聲筒,麻溜的交代了。但接下來幾句話就有些支支吾吾,難以啟齒的樣子了。
“還有。。。那個。。。兄弟們也很喜歡,就是。。。就是。。。想問你打算怎麽賣,貴不貴?”
問出這句話的李蛋兒其實心裏也知道結果,不管何寧開出多少價,對於一群掙錢能力約等於零的小屁孩兒們,即便是大夥你一文我兩文的湊,也難買一雙溜冰鞋。但這話要是不問出來,他也憋的難受。
相互了解後的何寧也意識到這位名王章沐的少年,也算是癡人一個了。
王章沐家裏是世代做木活兒的,這家木工店就是他家開的。他的父親和爺爺也是鎮上有名的木匠,鎮上大戶人家嫁閨女都會提前跟他家打好招唿預定婚床。他的爺爺年輕時曾單獨一人耗費三四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張千工床。千工床是一種極為考究的婚床,需要做工的木匠一天一工耗費千工的工時來完成。
而王章沐的父親也即將完成自己的第一張千工床,可以說婚床和家具是他王家祖傳的手藝。
可到了孫子輩兒,作為長孫的王章沐卻“不學無術”,不想著好好學習製作家具,反倒醉心於研製各種農具,讓王氏爺倆操了不少心。
比如王章沐自己提到隨著父親到南方遊曆的那次,王父本想著帶兒子到南方繁華的大城市見識見識更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千工床,期望兒子能“改邪歸正”,體會到千工床的真正魅力。可結果卻恰恰相反,王章沐完全被南方稻田內的筒車吸引去了注意力,根本沒領悟到千工床半分魅力。
無計可施的王父終於對大兒子放棄了治療,任其肆意地朝著農具研究道路愈走愈遠,隻能寄希望於剛學會刨木料的次子了。
在王父眼中長歪了的王章沐與何寧卻是興趣相投,兩人都對繁複的圖形雕刻不太感冒,反而更喜歡機械類的研究方向。
對於筒車,何寧也很是感興趣,以前還在南方的田地裏或是旅遊景區見過不少,也在網上查過運行原理,大概知道個章程。但親自動手去做一個筒車是何寧從來沒想過的,感覺就像眼前突然打開了一扇大門。
以前何寧想起機械,腦海裏浮現的不是汽車、輪船、機床,就是槍、弩、機器人等,都是一些現代產品,在古代幾乎不可能接觸,甚至根本不可能實現。
但何寧忘了一點,即便是我國古代也早就出現並能夠熟練應用各種機械原理了,而這些技能最大的發揮之處除了武器就是農具。
何寧腦海中能夠迴憶到的古時的農具小到獨輪車,大到龍骨水車,都是先祖們千年的智慧結晶,其中蘊藏的奧妙足以讓何寧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了。
明白了這一點的何寧也明確了自己以後的研究方向,很是興奮地研究起了王章沐製作的半成品筒車,兩個誌同道合的人對著一件半成品嘀嘀咕咕了半天,都受益匪淺。
眼見的時間一點點過去,何安擔心錯過約定時間,何父與何大爺找不著何寧著急,這才提醒了一下正談的火熱的何寧。
“大郎,時間不早了,我們再不迴去怕是要惹父親和爺爺擔心了。”
聽何安這麽一說,何寧也意識到時間的問題了,趕緊對王章沐道:“和章沐兄的交談,真是讓何寧受益匪淺。但僅憑你我二人紙上談兵,怕是不足以解決所有實際問題。依我看,不如這樣:我倆可以用少量的木材做縮小版的筒車。這樣一來不僅節省時間和體力,還能解決實際操作問題。如此一來,隻要小筒車製作成功,那麽依據小筒車的原理而建的大筒車也能成功。”
何寧的話讓王章沐眼前一亮,頓時覺得能想出這麽一個絕妙主意的何寧形象高大了許多,“寧子,你這主意真是絕了。咱倆以後就是親兄弟,你也別王兄、章沐兄地叫我了,直接喊我章沐就行,我也喊你寧子怎麽樣?”
何寧也不是喜歡說客套話的人,既然對方都不介意,他當然更加樂見其成。
“當然好了,那我們就以一個月為期,到時候看誰做的筒車模型最好!”
“好,就以一個月為期!”
這趟定中鎮之行收獲誌同道合好友一枚,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心中樂嗬的何寧辭別了王章沐,到約定地點與何父、何大爺碰了麵,倒也沒忘記往書局走一趟。
可惜的是鎮上的書局不大,木工類的冷門書一本沒有。最終,何寧隻得退而求其次地選了一本關於風土人情的書。
見乖孫孫對書本還有興趣,何大爺很是支持,爽快地結了賬,還體貼地為何寧添了一套筆墨紙硯。
就連走出書局迴家的路上還不忘繼續叮嚀:“你現在雖然跟著爺爺學做木工,但讀書的本領也不能丟,那些可都是能受益終身的知識,到哪隻要說你讀過書,就沒人敢忽悠你。可別不信,爺爺這麽大的歲數可不是白長的,啥人沒見過。這世界可沒有你們想象的簡單,多讀書才能少吃虧。。。。。。”
吧啦吧啦吧啦。。。。。。
伴隨著何大爺普及江湖經驗的口水聲,以及兩隻黃牛一唱一和的哞哞聲,四個人映著夕陽的餘暉輕快地走在迴家的路上。
之後幾天,醉心於研製筒車的何寧在家裏接連宅了四五天,連早上運動的時間都被他用來思考了。
家裏人見他如此拚命很是擔心,可勸也勸不住,也隻能在吃食上下功夫。但即便天天好吃好喝的養著,也沒見長肉反倒清瘦了幾分,這可愁壞了何老娘。
恰好,這日早上何家人剛吃完早飯準備做工時,李蛋兒到何家說是找何寧玩兒,何老娘歡天喜地地沒收了何寧手裏加工了一半的小零件,頑強地頂住乖孫孫不樂意的眼光,強行把他推出去找小夥伴兒們玩耍去了,還派了監工何安跟隨。
無奈之下,何寧隻得暫別他的寶貝們,目光不善的跟著走在前麵的李蛋兒,出了何家的門。
走在前麵帶路的李蛋兒又不是沒有感覺的木頭,瞧,這貨雖然腳步沒停,但已經開始同手同腳了。他也沒想到何老娘會這麽痛快地放何寧出來玩兒,根據他打聽來的情報,何老娘不是該擔心孫子磕著碰著百般阻撓嗎?而在家“憋壞”了的何寧不是該對自己感激萬分嗎?
“哈,哈哈,今天天氣不錯啊,正適合出來玩呢。”李蛋兒尷尬的隨口開了個話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麽,弱弱地期待著能削弱幾分背後的幽怨。
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何寧抬頭看看了周圍,八月份的鄉村到了收獲的季節,到處黃橙橙、金燦燦的。老天最近也很賞臉,早早地滋養了大地又及時的收了雲,可以預知,今年是個不錯的豐收年。
自己之前肯定是魔怔了,何寧想,為了完成一架筒車,耽誤了這大好的美景,辜負了大好的喜訊,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呢?
為了追逐一個已經存在的結果,而忽視了路途上的美景,可不是迷了心竅嘛!
“嗯,你說得對,天氣不錯是該出來玩玩!”
“誒?”
李蛋兒沒想到何寧會迴答自己,好像還很是認同他的話。所以,等一下,他剛才到底說了什麽?李蛋兒懵逼了。
“你這次專門來找我好像不是玩玩那麽簡單吧?說吧,到底什麽事。”
何寧腳步悠閑,兩隻手交叉置於頸後,緩緩的活動了一下脖子。果然,鍛煉需要堅持,幾天沒運動關節就好像生鏽了一樣呢。
“也沒什麽特別的事,就是你之前送給小姐的溜冰鞋,小姐很喜歡,想讓你再多做幾雙。”說到此行的目的,李蛋兒主要還是作為小姐的傳聲筒,麻溜的交代了。但接下來幾句話就有些支支吾吾,難以啟齒的樣子了。
“還有。。。那個。。。兄弟們也很喜歡,就是。。。就是。。。想問你打算怎麽賣,貴不貴?”
問出這句話的李蛋兒其實心裏也知道結果,不管何寧開出多少價,對於一群掙錢能力約等於零的小屁孩兒們,即便是大夥你一文我兩文的湊,也難買一雙溜冰鞋。但這話要是不問出來,他也憋的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