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知兵的諸人,甚至包括周皇後,全都一清二楚,孫傳庭的法子就是消弭兵禍的最佳法子。
玄甲軍兵強馬壯,深入遼東腹地與滿清大戰了數月,仍能攻陷了滿清舊都赫圖阿拉,全身而退。可見玄甲鐵騎的單兵作戰能力,絕不遜色於滿清八旗,比明軍還是要高出一個檔。
而明軍之中唯有最精銳的新式明軍,和關寧鐵騎能與之一戰。若玄甲軍總量達到二十萬,玄甲鐵騎能達到五萬騎,四十萬明軍應付起來也會十分吃力。
所以單憑軍事想要解決江南亂局是事倍功半,縱然能慘勝,那也會便宜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還有河南、湖廣的李自成。
孫傳庭提出的政治攻勢為主,軍事攻勢為輔,就是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了京城朝廷的政治優勢,而壓製方原的軍事優勢。
監國太子無論在道義上,還是名義上都是壓不了身為駙馬的方原,還有吳越王朱慈煥。在天下人看來,雙方一邊要平叛,一邊要清君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當然是誰的拳頭硬,誰就能得天下!
隻有崇禎親自出來主政,才能徹底壓住蠢蠢欲動的方原,朱慈煥。方原二人是真的忠於大明朝廷,隻是想清君側;還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反叛,一試便知。到時縱然方原還是反了,京城朝廷至少占了道義的製高點。
天下乃是大明的天下,各地親大明的勢力是多如牛毛。
陝西的秦王,廣西的桂王、靖江王,雲南的沐王府這些都是親大明的勢力,如今全都在遠遠的觀望。
若方原隻是為了清君側,天下仍是大明的天下,不過是多了一個攝政王,他們的利益能得到保證,就會繼續觀望;若方原真的是反了大明,改朝換代,他們連正當的藩王名分都沒了,隻能選擇參戰。
這些按兵不動的地方勢力,正麵迎戰或許不敵玄甲軍,但在朝廷與方原大戰之時,抄了方原的後院廣東、福建,甚至是浙江,也是力所能及的。
周皇後心裏是認同這個最佳的方案,但卻不能附和孫傳庭。她擔心的是兒子朱慈烺的性命,崇禎再次上位,朱慈烺是必死無疑。
她冷冷的環視一周,衝內閣諸人,五軍都督府的諸將問道,“孫督師提議令陛下帶病主持朝政,諸位是什麽說法?是否離了陛下,朝政就無法運轉,陛下就不能安心養病?”
她這話明著是詢問諸人的意見,其實話裏話外早已暗示,就是要主人否決了孫傳庭的提議。
內閣諸人,五軍都督府諸將被逼著站隊,這個時候,所謂道義,比起利益來,連婊子牌坊都不如。他們各人都有一個小算盤,紛紛開始算計。
內閣首輔、次輔,三個大學士當年就參與了軟禁崇禎皇帝的政變,他們哪裏敢讚同令崇禎皇帝再度掌權?若崇禎掌了權,他們的既得利益必然付諸東流,能否保命也是未知之數。
內閣諸人裏,自然沒有一個會支持令崇禎重新掌權。
五軍都督府裏,周奎是周皇後的父親,監國太子的外祖父,立場是毋庸置疑。
鄭森一年前投靠朝廷,短短半年時間,就被提拔成了大明水師都督,五軍都督府右都督。周皇後、監國太子對他有知遇之恩,也是唯一和方原勢不兩立的大樹,鄭森無疑是站在監國太子這一方的。
吳三桂本來與方原沒什麽交集,是事不關己。但方原曾不止和崇禎皇帝提議過,關寧集團乃是大明的毒瘤,必須予以鏟除。若崇禎皇帝、方原得了勢,關寧集團的利益是無法得到保證的。從關寧集團的利益來說,還是站在監國太子一方更為穩妥。
唯一和方原有交情,對監國太子頗有不滿的,就隻有周遇吉。但他平日裏是對孫傳庭大明中流砥柱的稱謂頗有不滿,眼下也不想附和孫傳庭的提議。
眾人都在默默的算計,卻沒有一人願意第一個表態。因今時今日乃是一場政治站隊,若當眾表了態,將來就是清算的證據。
監國太子的鐵杆支持者,洪承疇終於站了出來,當了這個出頭鳥,“大敵當前,孫督師的矛頭所向應該是江南的方原,而不是身後的朝廷吧!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區區一個浙直總督,一個親王,有什麽資格,憑著捕風捉影的消息,就打出清君側的旗號?若大明各地的總督,藩王沒見到皇帝,或是太子一監國,動輒就掛上清君側的旗號自立,那大明天下還不亂了套?!”
周奎接口譏諷說道,“我看諸將就是對方原、玄甲軍畏戰、避戰,才會遲疑不決!”
有了洪承疇、周奎當了出頭鳥,和方原早已勢不兩立的鄭森也站了出來表態,“臣附議,臣與方原交戰了數場,方原的玄甲軍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若非臣父,五叔畏戰,臣定能將方原,玄甲軍擋在仙霞關外。若朝廷要與方原再戰,臣願第一個出戰!”
在場諸人,就數和方原纏鬥了數年的鄭森對方原和玄甲軍的戰力最為了解,既然鄭森擺出一副根本不懼決戰的架勢,眾人也就信了七八成。
吳三桂忙趁機出來,也露了一個臉,“臣的關寧鐵騎也願第一個出戰,生擒方原,以儆效尤!”
五軍都督裏,除了唱反調的孫傳庭有三人都表了態,唯一還未表態的周遇吉顯得是格外顯眼,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隨了大流,便拱手說道,“臣附議,願為陛下、皇後娘娘、監國太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此,軍方掌管京畿三大營,關寧集團,晉軍,大明水師的四個都督都站在了監國太子一方。唯一唱反調的孫傳庭是孤掌難鳴,再掀不起風浪,臉色鐵青,頹然不語。
周皇後對眾人的站隊,是十分的滿意,望著孫傳庭笑了笑說,“孫督師的建議雖是甚好,但眼下卻不合適宜。孫督師,你還有什麽說法?!”
孫傳庭見朝堂上的眾人全是為了一己之私,致大局於不顧,戰端一開,必然血流成河。更可氣的是,這一場大明內訌,必然會便宜滿清、李自成這些虎視眈眈的勢力。
他氣得將手中的象牙笏板重重的扔在地上,仰天長歎,“天下之亡,就在眉睫了啊!”
朱慈烺怒喝說,“孫傳庭,你竟敢詛咒大明國運,反了!反了!”
周皇後狠狠的瞪了朱慈烺一眼,嚇得朱慈烺立刻收聲,這才緩緩的說,“孫督師一片忠心可鑒,隻不過是一時失言罷了!孫督師,若你認為方原不反大明,內閣可以授權你去和談,你將和談條件帶迴來再做商議。”
崇禎不再次上位,雙方的大戰是一觸即發,還能談出什麽條件?孫傳庭頹然的應了,頭也不迴的離開了朝堂。
周皇後望著孫傳庭遠去的背影,暗歎不止。
這,才是大明真正的忠臣,真正的中流砥柱!但,忠臣歸忠臣,能不能用忠臣,卻是另一個說法。
世事無奈,莫過於此!
朱慈烺見孫傳庭不告而退,無禮至極,還要嗬斥,卻再次被周皇後打斷了,“洪先生,除了坐等和談結果,還有什麽法子能應付自立的方原?!”
洪承疇沉聲說道,“老臣還有一計,就是禍水西引!”
玄甲軍兵強馬壯,深入遼東腹地與滿清大戰了數月,仍能攻陷了滿清舊都赫圖阿拉,全身而退。可見玄甲鐵騎的單兵作戰能力,絕不遜色於滿清八旗,比明軍還是要高出一個檔。
而明軍之中唯有最精銳的新式明軍,和關寧鐵騎能與之一戰。若玄甲軍總量達到二十萬,玄甲鐵騎能達到五萬騎,四十萬明軍應付起來也會十分吃力。
所以單憑軍事想要解決江南亂局是事倍功半,縱然能慘勝,那也會便宜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還有河南、湖廣的李自成。
孫傳庭提出的政治攻勢為主,軍事攻勢為輔,就是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了京城朝廷的政治優勢,而壓製方原的軍事優勢。
監國太子無論在道義上,還是名義上都是壓不了身為駙馬的方原,還有吳越王朱慈煥。在天下人看來,雙方一邊要平叛,一邊要清君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當然是誰的拳頭硬,誰就能得天下!
隻有崇禎親自出來主政,才能徹底壓住蠢蠢欲動的方原,朱慈煥。方原二人是真的忠於大明朝廷,隻是想清君側;還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反叛,一試便知。到時縱然方原還是反了,京城朝廷至少占了道義的製高點。
天下乃是大明的天下,各地親大明的勢力是多如牛毛。
陝西的秦王,廣西的桂王、靖江王,雲南的沐王府這些都是親大明的勢力,如今全都在遠遠的觀望。
若方原隻是為了清君側,天下仍是大明的天下,不過是多了一個攝政王,他們的利益能得到保證,就會繼續觀望;若方原真的是反了大明,改朝換代,他們連正當的藩王名分都沒了,隻能選擇參戰。
這些按兵不動的地方勢力,正麵迎戰或許不敵玄甲軍,但在朝廷與方原大戰之時,抄了方原的後院廣東、福建,甚至是浙江,也是力所能及的。
周皇後心裏是認同這個最佳的方案,但卻不能附和孫傳庭。她擔心的是兒子朱慈烺的性命,崇禎再次上位,朱慈烺是必死無疑。
她冷冷的環視一周,衝內閣諸人,五軍都督府的諸將問道,“孫督師提議令陛下帶病主持朝政,諸位是什麽說法?是否離了陛下,朝政就無法運轉,陛下就不能安心養病?”
她這話明著是詢問諸人的意見,其實話裏話外早已暗示,就是要主人否決了孫傳庭的提議。
內閣諸人,五軍都督府諸將被逼著站隊,這個時候,所謂道義,比起利益來,連婊子牌坊都不如。他們各人都有一個小算盤,紛紛開始算計。
內閣首輔、次輔,三個大學士當年就參與了軟禁崇禎皇帝的政變,他們哪裏敢讚同令崇禎皇帝再度掌權?若崇禎掌了權,他們的既得利益必然付諸東流,能否保命也是未知之數。
內閣諸人裏,自然沒有一個會支持令崇禎重新掌權。
五軍都督府裏,周奎是周皇後的父親,監國太子的外祖父,立場是毋庸置疑。
鄭森一年前投靠朝廷,短短半年時間,就被提拔成了大明水師都督,五軍都督府右都督。周皇後、監國太子對他有知遇之恩,也是唯一和方原勢不兩立的大樹,鄭森無疑是站在監國太子這一方的。
吳三桂本來與方原沒什麽交集,是事不關己。但方原曾不止和崇禎皇帝提議過,關寧集團乃是大明的毒瘤,必須予以鏟除。若崇禎皇帝、方原得了勢,關寧集團的利益是無法得到保證的。從關寧集團的利益來說,還是站在監國太子一方更為穩妥。
唯一和方原有交情,對監國太子頗有不滿的,就隻有周遇吉。但他平日裏是對孫傳庭大明中流砥柱的稱謂頗有不滿,眼下也不想附和孫傳庭的提議。
眾人都在默默的算計,卻沒有一人願意第一個表態。因今時今日乃是一場政治站隊,若當眾表了態,將來就是清算的證據。
監國太子的鐵杆支持者,洪承疇終於站了出來,當了這個出頭鳥,“大敵當前,孫督師的矛頭所向應該是江南的方原,而不是身後的朝廷吧!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區區一個浙直總督,一個親王,有什麽資格,憑著捕風捉影的消息,就打出清君側的旗號?若大明各地的總督,藩王沒見到皇帝,或是太子一監國,動輒就掛上清君側的旗號自立,那大明天下還不亂了套?!”
周奎接口譏諷說道,“我看諸將就是對方原、玄甲軍畏戰、避戰,才會遲疑不決!”
有了洪承疇、周奎當了出頭鳥,和方原早已勢不兩立的鄭森也站了出來表態,“臣附議,臣與方原交戰了數場,方原的玄甲軍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若非臣父,五叔畏戰,臣定能將方原,玄甲軍擋在仙霞關外。若朝廷要與方原再戰,臣願第一個出戰!”
在場諸人,就數和方原纏鬥了數年的鄭森對方原和玄甲軍的戰力最為了解,既然鄭森擺出一副根本不懼決戰的架勢,眾人也就信了七八成。
吳三桂忙趁機出來,也露了一個臉,“臣的關寧鐵騎也願第一個出戰,生擒方原,以儆效尤!”
五軍都督裏,除了唱反調的孫傳庭有三人都表了態,唯一還未表態的周遇吉顯得是格外顯眼,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隨了大流,便拱手說道,“臣附議,願為陛下、皇後娘娘、監國太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此,軍方掌管京畿三大營,關寧集團,晉軍,大明水師的四個都督都站在了監國太子一方。唯一唱反調的孫傳庭是孤掌難鳴,再掀不起風浪,臉色鐵青,頹然不語。
周皇後對眾人的站隊,是十分的滿意,望著孫傳庭笑了笑說,“孫督師的建議雖是甚好,但眼下卻不合適宜。孫督師,你還有什麽說法?!”
孫傳庭見朝堂上的眾人全是為了一己之私,致大局於不顧,戰端一開,必然血流成河。更可氣的是,這一場大明內訌,必然會便宜滿清、李自成這些虎視眈眈的勢力。
他氣得將手中的象牙笏板重重的扔在地上,仰天長歎,“天下之亡,就在眉睫了啊!”
朱慈烺怒喝說,“孫傳庭,你竟敢詛咒大明國運,反了!反了!”
周皇後狠狠的瞪了朱慈烺一眼,嚇得朱慈烺立刻收聲,這才緩緩的說,“孫督師一片忠心可鑒,隻不過是一時失言罷了!孫督師,若你認為方原不反大明,內閣可以授權你去和談,你將和談條件帶迴來再做商議。”
崇禎不再次上位,雙方的大戰是一觸即發,還能談出什麽條件?孫傳庭頹然的應了,頭也不迴的離開了朝堂。
周皇後望著孫傳庭遠去的背影,暗歎不止。
這,才是大明真正的忠臣,真正的中流砥柱!但,忠臣歸忠臣,能不能用忠臣,卻是另一個說法。
世事無奈,莫過於此!
朱慈烺見孫傳庭不告而退,無禮至極,還要嗬斥,卻再次被周皇後打斷了,“洪先生,除了坐等和談結果,還有什麽法子能應付自立的方原?!”
洪承疇沉聲說道,“老臣還有一計,就是禍水西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