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原要聽的不是這種大而化之的政略,而是具體實施的細則。
正如一個成規模的大型公司破格招聘高層人才,顯然不可能因為吹幾句諸如要占領市場,銷售額達到幾十億,幾年內上市這種沒營養的大話。這個人才必須能提供詳細的怎麽占領市場,銷售額達到幾十億的營銷策劃方案,幾年能上市的分布措施,以及怎麽達到這些措施。
方原沉吟著說,“陳永華,你說一說具體施政之法。”
陳永華說道,“我的施政之法共有三策。其一,教化,教諭,在本島實行科舉製度。按人口規模,將本島劃分成十個縣,每個縣必須興辦一個縣學學堂,每個部族、社,興建一座小學,推行儒家文化和種植技術。官府下令每族每社八歲以上孩童,必須派來學堂修學三年。但凡原住民各族送來學習的孩童,免除雜役。”
“舉行科舉製度,隻有在本島居住兩年,才能參加本島的科舉。考過科舉後,便任命為各縣各族各社的官員。這麽耳熏目染之下,不出十年,二十年,這些原住民便會慢慢去了野性,歸化王道。”
“隻是要興建學堂,實行科舉,先期必須要方總督支撥二萬兩銀子的經費。五年之後,待台灣島的形勢穩定了,應該能自給自足,無須再支撥費用。”
要想扶貧,先辦教育,陳永華的這個提議倒是切中要害,甚至連所需經費額度,五年之後台灣就能自給自足都想到了,可見確實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的。
方原麵不動容的說,“銀子問題不是問題,還有兩策呢?”
陳永華繼續說道,“其二,增設刑獄、斷案人員。台灣原住民之所以不信任官府,不過是因為之前官府的官員審案、斷案從不親赴現場,而是根據各族族長的上報,或是看誰行的賄多久偏袒誰,所以台灣的刑獄必須嚴格整肅。”
“在福建,由知縣審案,主簿、縣丞輔助縣務,縣尉追捕。在台灣,隻設置三人掌管刑獄、斷案,三人是遠遠不夠。每一縣設知縣一人,主簿、縣丞一人,縣尉一人,分擔刑獄、斷案的小吏三人。但凡案子,小吏須親赴現場,查勘核實後,上報官府,由官府據實情斷案。每縣的縣丞必須按月去各族各社宣傳明律、刑罰,以正視聽。”
方原再次點了點頭,要想這些原住民守法,官府必須要做好普法工作,將明律、刑獄之法宣傳到位,陳永華的這一條仍是切中要害。
方原再次問道,“其三呢?”
陳永華繼續說道,“其三就是實施強行推恩之法,打破原住民以族落、部社群居,搶奪獵場、漁場的生活方式,將各個大族拆分成無數的小族,改變目前島內大族肆意妄為,欺壓小族的局麵。更杜絕大族勢力太大,對抗官府、明律的情形,有利於官府在本島的統治。”
“強行推恩?”
方原徹底來了興致,推恩之法他是有所耳聞的,乃是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提出的削藩之策,就是改分封諸王嫡長子承襲領地的政策,為諸子共繼承領地。如此一來,就可以將大族切分為幾個小族,小族則切分為幾個家庭。久而久之,就能徹底翦除某些原住民大族勢力過強,恃強而驕縱不法的局麵。將這些原住民拆分成一個個小族後,也能斷絕他們聯合起來對抗官府的可能。
他撫著下巴說道,“若這些大族抗命不遵呢?”
陳永華說道,“一切按照方總督目前實施的策略。若遵命,許以良田,巨額的商貿利潤;若不遵命,就聯合小族瓜分大族。這就需要方總督撤離之時,在島上留下足夠擅長山林作戰的軍士,以震懾這些原住民。”
方原沉吟著說,“漢武帝的推恩令能順利推行,隻因為之前的七王之亂,各個諸侯王的勢力早被中央朝廷給打殘了。眼下,原住民的大族裏,隻有阿美族受到了重創,其他大族如泰雅、排灣實力保存完好,若陡然實行推恩之策,怕是會引起這些大族群起反之。”
陳永華朗聲說道,“所以推恩之策眼下是不行的,必須量時而行。應先支持泰雅族,徹底打垮阿美、排灣二族後,再行推恩之策。”
陳永華的三條策略是針針見血,針對台灣島的痼疾,對陣下藥開出的方子。不僅有方政大略,更有實施細則,絕非靠賣嘴皮子混吃混喝的東林黨之流。
主持台灣政務的合適人選,已是唿之欲出,就是眼前的陳鼎、陳永華父子!
方原也是個爽快的性子,當機立斷的拍了板,“陳鼎、陳永華,你二人真是上天賜給本督的治世之才。本督設台灣島為台灣府,歸閩廣總督府直轄。陳鼎為台灣知府,陳永華為政務同知,一應官府的人選,交由你二人量才選拔,報知閩廣總督府。”
他突然就委以陳鼎父子主持台灣政務的大權,陳鼎是既喜又驚,他一輩子就沒混上一官半職,跟著鄭成功也不過當了個小小的教諭。眼下,方原憑一次麵試,就委以他知府的重任,這幸福也來得太突然了些。
陳永華顯然沒有父親陳鼎的樂觀,老陳持重的問道,“方總督任命知府一級的官員如此草率,是否太過隨性、兒戲?其成也速,其敗也速。”
方原暗暗好笑,陳永華的擔憂並不多餘。一個任人隨性的領導,懲處也必然隨性。方原平日裏任命官員也不是這麽隨性,但陳永華可是一代名人,被鄭成功譽為當世孔明,也是鄭經的老師,在鄭氏政權裏是德高望重,跟著鄭氏治理台灣是卓有成效。
經過曆史驗證的這麽個賢才,方原還有什麽不放心?總不成穿越到三國,對委任諸葛亮以治國重任,委任關於、張飛衝鋒陷陣還要瞻前顧後,猶猶豫豫的吧!
這些心裏話方原卻不能和陳永華直說,隻是淡淡的一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人之際,更不必拘泥於陳規。你父子隻管治理好台灣,無論資金,還是軍事,我會全力支持。”
陳鼎父子二人衝他齊齊拱手領命。
招募到陳鼎父子來主政台灣,方原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十日之後,施琅派出的哨船傳來消息,鄭森的艦隊已沿著福建沿海一路劫掠北上,據說是要去京城,投靠朝廷。
鄭森撤退去了北方,對南方的威脅也算是徹底解除,方原可以放心大膽的率軍撤離台灣了。
撤離之前,方原任命納吉為台灣總兵,主持台灣軍務,留下了五千善於山林作戰的山地特種營的軍士留駐守台灣,以備不測。他擔心納吉會與主持政務的陳鼎父子難以形成合力,又將雙方叫到了一起,劃分了雙方的職權範圍。
主持軍務的納吉隻能負責招兵、募兵、練兵之職,不許越線去幹涉政務。而陳永華父子,也不能隨意調動這支山地特種營。若有緊急軍務,可雙方協商決定出兵事宜;若軍情並非緊急,則需報知閩廣總督府下令後,方能調兵。
若雙方有任何矛盾衝突,嚴禁任何私刑、私鬥,須交由閩廣總督府來明辨是非。
五日後,方原率領一萬玄甲軍士,還有施琅、施福的兩支艦隊,浩浩蕩蕩的從台灣城、雞籠城分兩路出發,分別迴到了鎮海衛、泉州二港駐紮。
正如一個成規模的大型公司破格招聘高層人才,顯然不可能因為吹幾句諸如要占領市場,銷售額達到幾十億,幾年內上市這種沒營養的大話。這個人才必須能提供詳細的怎麽占領市場,銷售額達到幾十億的營銷策劃方案,幾年能上市的分布措施,以及怎麽達到這些措施。
方原沉吟著說,“陳永華,你說一說具體施政之法。”
陳永華說道,“我的施政之法共有三策。其一,教化,教諭,在本島實行科舉製度。按人口規模,將本島劃分成十個縣,每個縣必須興辦一個縣學學堂,每個部族、社,興建一座小學,推行儒家文化和種植技術。官府下令每族每社八歲以上孩童,必須派來學堂修學三年。但凡原住民各族送來學習的孩童,免除雜役。”
“舉行科舉製度,隻有在本島居住兩年,才能參加本島的科舉。考過科舉後,便任命為各縣各族各社的官員。這麽耳熏目染之下,不出十年,二十年,這些原住民便會慢慢去了野性,歸化王道。”
“隻是要興建學堂,實行科舉,先期必須要方總督支撥二萬兩銀子的經費。五年之後,待台灣島的形勢穩定了,應該能自給自足,無須再支撥費用。”
要想扶貧,先辦教育,陳永華的這個提議倒是切中要害,甚至連所需經費額度,五年之後台灣就能自給自足都想到了,可見確實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的。
方原麵不動容的說,“銀子問題不是問題,還有兩策呢?”
陳永華繼續說道,“其二,增設刑獄、斷案人員。台灣原住民之所以不信任官府,不過是因為之前官府的官員審案、斷案從不親赴現場,而是根據各族族長的上報,或是看誰行的賄多久偏袒誰,所以台灣的刑獄必須嚴格整肅。”
“在福建,由知縣審案,主簿、縣丞輔助縣務,縣尉追捕。在台灣,隻設置三人掌管刑獄、斷案,三人是遠遠不夠。每一縣設知縣一人,主簿、縣丞一人,縣尉一人,分擔刑獄、斷案的小吏三人。但凡案子,小吏須親赴現場,查勘核實後,上報官府,由官府據實情斷案。每縣的縣丞必須按月去各族各社宣傳明律、刑罰,以正視聽。”
方原再次點了點頭,要想這些原住民守法,官府必須要做好普法工作,將明律、刑獄之法宣傳到位,陳永華的這一條仍是切中要害。
方原再次問道,“其三呢?”
陳永華繼續說道,“其三就是實施強行推恩之法,打破原住民以族落、部社群居,搶奪獵場、漁場的生活方式,將各個大族拆分成無數的小族,改變目前島內大族肆意妄為,欺壓小族的局麵。更杜絕大族勢力太大,對抗官府、明律的情形,有利於官府在本島的統治。”
“強行推恩?”
方原徹底來了興致,推恩之法他是有所耳聞的,乃是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提出的削藩之策,就是改分封諸王嫡長子承襲領地的政策,為諸子共繼承領地。如此一來,就可以將大族切分為幾個小族,小族則切分為幾個家庭。久而久之,就能徹底翦除某些原住民大族勢力過強,恃強而驕縱不法的局麵。將這些原住民拆分成一個個小族後,也能斷絕他們聯合起來對抗官府的可能。
他撫著下巴說道,“若這些大族抗命不遵呢?”
陳永華說道,“一切按照方總督目前實施的策略。若遵命,許以良田,巨額的商貿利潤;若不遵命,就聯合小族瓜分大族。這就需要方總督撤離之時,在島上留下足夠擅長山林作戰的軍士,以震懾這些原住民。”
方原沉吟著說,“漢武帝的推恩令能順利推行,隻因為之前的七王之亂,各個諸侯王的勢力早被中央朝廷給打殘了。眼下,原住民的大族裏,隻有阿美族受到了重創,其他大族如泰雅、排灣實力保存完好,若陡然實行推恩之策,怕是會引起這些大族群起反之。”
陳永華朗聲說道,“所以推恩之策眼下是不行的,必須量時而行。應先支持泰雅族,徹底打垮阿美、排灣二族後,再行推恩之策。”
陳永華的三條策略是針針見血,針對台灣島的痼疾,對陣下藥開出的方子。不僅有方政大略,更有實施細則,絕非靠賣嘴皮子混吃混喝的東林黨之流。
主持台灣政務的合適人選,已是唿之欲出,就是眼前的陳鼎、陳永華父子!
方原也是個爽快的性子,當機立斷的拍了板,“陳鼎、陳永華,你二人真是上天賜給本督的治世之才。本督設台灣島為台灣府,歸閩廣總督府直轄。陳鼎為台灣知府,陳永華為政務同知,一應官府的人選,交由你二人量才選拔,報知閩廣總督府。”
他突然就委以陳鼎父子主持台灣政務的大權,陳鼎是既喜又驚,他一輩子就沒混上一官半職,跟著鄭成功也不過當了個小小的教諭。眼下,方原憑一次麵試,就委以他知府的重任,這幸福也來得太突然了些。
陳永華顯然沒有父親陳鼎的樂觀,老陳持重的問道,“方總督任命知府一級的官員如此草率,是否太過隨性、兒戲?其成也速,其敗也速。”
方原暗暗好笑,陳永華的擔憂並不多餘。一個任人隨性的領導,懲處也必然隨性。方原平日裏任命官員也不是這麽隨性,但陳永華可是一代名人,被鄭成功譽為當世孔明,也是鄭經的老師,在鄭氏政權裏是德高望重,跟著鄭氏治理台灣是卓有成效。
經過曆史驗證的這麽個賢才,方原還有什麽不放心?總不成穿越到三國,對委任諸葛亮以治國重任,委任關於、張飛衝鋒陷陣還要瞻前顧後,猶猶豫豫的吧!
這些心裏話方原卻不能和陳永華直說,隻是淡淡的一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人之際,更不必拘泥於陳規。你父子隻管治理好台灣,無論資金,還是軍事,我會全力支持。”
陳鼎父子二人衝他齊齊拱手領命。
招募到陳鼎父子來主政台灣,方原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十日之後,施琅派出的哨船傳來消息,鄭森的艦隊已沿著福建沿海一路劫掠北上,據說是要去京城,投靠朝廷。
鄭森撤退去了北方,對南方的威脅也算是徹底解除,方原可以放心大膽的率軍撤離台灣了。
撤離之前,方原任命納吉為台灣總兵,主持台灣軍務,留下了五千善於山林作戰的山地特種營的軍士留駐守台灣,以備不測。他擔心納吉會與主持政務的陳鼎父子難以形成合力,又將雙方叫到了一起,劃分了雙方的職權範圍。
主持軍務的納吉隻能負責招兵、募兵、練兵之職,不許越線去幹涉政務。而陳永華父子,也不能隨意調動這支山地特種營。若有緊急軍務,可雙方協商決定出兵事宜;若軍情並非緊急,則需報知閩廣總督府下令後,方能調兵。
若雙方有任何矛盾衝突,嚴禁任何私刑、私鬥,須交由閩廣總督府來明辨是非。
五日後,方原率領一萬玄甲軍士,還有施琅、施福的兩支艦隊,浩浩蕩蕩的從台灣城、雞籠城分兩路出發,分別迴到了鎮海衛、泉州二港駐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