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極盡悲壯慘烈的突圍戰中,“維京”裝甲師有著北歐海盜血脈的坦克手們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血性,以他們的“豹”式坦克擊毀了一輛又一輛蘇軍t34坦克,拯救了許多陷入絕境的德軍官兵。


    而“維京”裝甲師的坦克卻在與蘇軍坦克的對決消耗戰中全軍覆沒了,最後隻有5人成功突圍。


    當日傍晚,蘇軍再次封閉包圍圈,截至此時,被包圍的6萬餘名德軍士兵中,已有4萬人成功突圍。


    17日中午時分,在蘇軍炮火和坦克履帶下餘生的德軍來到了格尼洛伊季基奇河北岸。


    這條寬達30米的河是德軍突圍路上最後一道障礙,隻要過去就可以到達安全地帶了。


    但是,河上沒有任何橋梁。


    嘣嘣嘣!


    這時蘇軍的炮彈開始在河岸上爆炸了,要想逃出升天,德軍官兵隻有一個選擇:遊過去!


    從古今中外的戰史看,在這種前有大河,後有追兵的情況下,軍隊是非常容易崩潰瓦解的,但此時德國人特有的紀律性再次挽救了他們。


    許多德國軍官們自發地站了出來維持岸邊的秩序,他們大聲鼓勵士兵們"堅持住,過河就到家了"。


    在他們的指揮下,德國士兵們開始了渡河,他們有的帶著簡陋的救生工具,有的互相幫助,會遊泳的幫助不會遊的,強壯的幫助體弱的,甚至傷員也大多被強壯的士兵抬著遊過河去。


    盡管如此,因為零下5度的嚴寒氣候,使得許多人因體力不支,沉入了河底,至少有數百人淹死。


    下午德國人在下遊發現了一段河水較淺的地段,於是許多德國人比較容易地從那裏渡過河去。


    這一場史無前例的慘烈突圍戰,盡管損失了大部分車輛裝備、輜重,但讓德軍高層感到安慰的是,這場戰役沒有成為第二個斯大林格勒。


    被圍的近6萬德軍官兵中,最後有4萬人脫險,但包括最高指揮官第11軍軍長施特莫爾曼將軍在內的一大批高級軍官和剩下人員全都長眠在雪原之上。


    黨衛軍"維京"裝甲師和"瓦隆人"旅總共14000人中,生還者8000人,"瓦隆人"旅2000人中,隻有632人在戰鬥中幸存。


    戰鬥結束了,沿著德軍突圍的路徑,德國人屍橫遍野。


    蘇軍統帥科涅夫大將來到戰場,眼前的情景使他十分震驚。


    他在戰後迴憶中敘述道"我在戰爭中見過數不清的血腥場麵,但很少見過在如此小的區域裏有那麽多德國人的屍體"在眾多的屍體中。


    戰後,蘇軍打掃戰場時,在戰況最激烈的高地上發現了施特默爾曼將軍的屍體,手裏緊緊握著一支步槍。


    他的身旁躺著維京師的後衛營,這支擔任阻擊任務的小部隊以盡數戰死的代價換來了大量同胞的生還。


    施特默爾曼的勇敢贏得了對手的尊敬,科涅夫大將親自下令以全副軍禮厚葬了這位從容倒在後衛陣地上的德國將軍。


    這場合圍戰的勝利令斯同誌興奮不已,他不但高調地對外宣稱該地區德軍被全殲,甚至還專門為這場戰役的勝利鳴放了禮炮。


    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有意將殲滅德軍的榮譽留給了他新晉的愛將科涅夫。


    切爾卡瑟戰役蘇軍最高指揮官科涅夫大將,憑此戰之功晉升元帥。


    不過,雖然蘇聯方麵宣稱全殲德軍,但實際上,該地區的德軍最終有4萬人得以逃脫。


    即便如此,切爾卡瑟合圍戰對於德軍而言,可謂二戰中最悲壯慘烈的一場突圍戰,此戰使得德軍在烏克蘭的最後進攻力量被消耗殆盡,南線部署被全盤打亂。


    而對於蘇軍而言則是一次傷亡代價頗慘重、收獲意義很重大的勝利。


    通過此戰,蘇軍獲得了向南布格河挺進的自由,為1944年夏秋季挺進波蘭、羅馬尼亞以及巴爾幹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最終取得蘇德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唿,果然是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興逆之者亡!德國戰車創造的戰爭神話,終究還是敵不過曆史潮流,終究還是要一步步走向窮途末路!”


    在收到來自歐洲東線戰場的最新戰報後,楊帆長長吐了一口氣。


    作為一名現代軍迷,拋開複雜的各種因素,楊帆其實對於二戰中的德軍還是很敬佩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強大對手。


    但也僅止於此,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對待敵人隻能是秋風掃落葉,進行最無情的打擊。


    而就在這個時候,中太平洋戰場上的馬紹爾群島戰役也落下帷幕。


    2月1日,美軍在艦炮和航空火力支援下,繞過外圍島嶼直接在主島誇賈林環礁南北兩端登陸。


    島上近8000名日軍死傷,殘部奉命死守,並利用夜暗進行反擊。


    同日,美軍占領馬朱羅環礁,未遇抵抗;隨後又相繼占領沃托、納穆和烏賈等島礁,2月7日占領誇賈林環礁,24日占領埃尼威托克環礁。


    為減少傷亡,美軍對日軍重點設防的米利、沃傑、馬洛埃拉普和賈盧伊特環礁圍而不攻,僅以海空軍實施壓製和封鎖,直至太平洋戰爭結束。


    至此馬紹爾群島戰役結束,此役,日軍傷亡、被俘約1.1萬人,美軍以傷亡約2200人的代價突破日軍外圍防禦圈,為進軍馬裏亞納群島開辟了道路。


    此後,尼米茲決定不對5萬日軍堅固設防的特魯克群島發起突擊而先用航空母艦艦載機實施猛烈轟擊,然後繞過該島前進。


    與此同時,經過長達數月之久的拉鋸戰後,在瓜島地麵作戰的盟軍部隊總兵力已經達到了5萬餘人,並且已經取得了主動權,戰線已經推進到了日軍最核心的平原機場附近。


    日軍為了能守住瓜島也進行了多次增兵,目前總兵力則是達到了3萬餘人。


    不過,在長時間的消耗作戰下,瓜島日本守軍已然呈現出敗局,完全變成了強弩之末。


    在此期間,盟軍艦隊也沒有閑著,在珊瑚海、南太平洋、中太平洋等洋麵和日軍聯合艦隊多次交手,互換了數十艘各型戰艦。


    單從傷亡比而言,雙方隻能用互有勝負、平分秋色來形容,但很顯然同樣的消耗量,就意味著日軍方麵越打越弱、盟軍越打越強!


    整個天平洋戰場的勝利天平,正在以肉眼不可見的速度在向盟軍傾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帶著淘寶去抗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追夢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追夢人並收藏帶著淘寶去抗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