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在另一個時空馬其他島一直都控製在盟軍手裏,但並不代表著當前時空也會如此的四平八穩。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楊帆在徹底掌握了北非戰區盟軍指揮權後,便當機立斷在2月22日晚上便開了外掛。
在係統買了份“保險”後,便命令潛艇部隊將1500多工程兵、50多名醫護人員、1個高射炮團、1個2000人的加強步兵團、以及2000多名英軍,一股腦安全送到馬耳他群島。
與此同時,楊帆還配送了大量食物、彈藥、高射炮、迫擊炮、通訊器材、施工器械、發電機、油料、水泥、鋼筋等等武器裝備和補給物資。
經過這一波強有力的增援,馬耳他群島一下子就有了活力,尤其是在有了堪稱基建狂魔的虎賁軍工程兵,在短短一兩天時間內便在德意空軍的狂轟濫炸下,緊急修複加固了大量防禦工事。
再加上新補充的數千名生力軍和大量武器裝備,馬耳他群島的防禦力一下子就得到了極大加強。
要不然,按照今天德意聯軍勢在必得的架勢,馬耳他群島還真就懸了。
馬耳他的一處地下防空指揮室裏,虎賁軍團長餘學利,虎賁軍工兵團長白亮,軍高射炮團長彭梁,英軍少將司令官利姆斯、參謀長丹尼爾等人濟濟一堂,正圍在一起商議防務事宜。
“各位先生們,你們請看這就是馬耳他島的沙盤模型。”
丹尼爾站在沙盤前,用英語介紹馬耳他島的地形和現有防禦體係,一名虎賁軍翻譯官則是在同步翻譯講解:
“馬耳他主島是麵積246平方公裏,西海岸峻峭平直,東海岸多深水海灣,島上主要為珊瑚石灰岩高地,北部高峻,多巉崖、山洞和穀地,南部多高地。……”
餘學利、白亮等人上島已有兩天時間,對馬耳他群島的狀況已經有了大致了解。
但畢竟時間倉促,這兩天時間他們都在埋頭苦幹,加強現有的防禦體係,哪有功夫去四處轉悠。
再加上馬耳他群島目前處於軸心國軍隊的南北夾擊狀態,每天都會有大量德意作戰機群前來光顧,進行大小規模不等的狂轟濫炸。
就算他們有心去實地考察和勘測,那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所以現在還得靠英軍守衛解說和觀看沙盤模型來具體了解。
“老白,這次你們工程兵部隊的基建任務很艱巨啊。咱們不僅要頂著德意聯軍的狂轟濫炸,還得硬頂著他們的登陸進攻,地形又這麽複雜!”
聽完英軍參謀長的仔細講解,餘學利眉頭皺得更緊了。
嘣嘣嘣!
似乎是在印證餘學利的話,剛說完,頭頂上又傳來沉悶的爆炸聲,緊接著屋頂的岩層開始簌簌的落下塵土,頭上的那盞吊燈更是劇烈搖晃起來。
盡管這座地下指揮所距離地麵有好幾米深,但是依然能清晰感受得到重磅航彈的狂暴威力,就好似一不小心就會被直接炸塌一般。
抬頭看了幾眼,用手扇了扇正在飛揚的塵土,白亮笑著說道:
“嘿嘿,有困難不是很正常的嘛。正如咱們總座經常講的那樣,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隻要咱們齊心協力,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在來之前,白亮就對當前的困難情況有所了解和預料,自然是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一點都沒有感到頭疼和畏懼,此刻反而是充滿了鬥誌和激情。
按照楊帆的指示,此番登陸馬耳他島的工程兵部隊有首要任務,其一是協助加強加固馬其他防禦體係,其二就是修建進可攻退可守的山洞機庫,為空軍部隊的大規模入駐創造物質基礎。
原曆史上,1942年7月後,由於歐洲東線戰場爆發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前線急需作戰飛機,因此駐紮在意大利的德國空軍聯隊就撤走轉而飛往蘇聯作戰了,這才給了馬其他島喘息機會。
緊接著,受到增援再次恢複元氣的馬耳他島,出動了大量的飛機艦艇,配合從直布羅陀海峽趕來的英國艦隊,發動了“基座戰役”。
整個作戰行動中,英國艦隊的商船,大部分被德意海空軍擊沉,皇家海軍還損失了一艘大型航空母艦“鷹”號。
但抵達北非的少量商船,還是給蒙哥馬利麾下的英軍帶去了大量補給物資,為日後的北非轉折之戰“阿拉曼”,打下了良好的物資基礎。
到了1943年,馬耳他島上的空軍基地已有超過300架的作戰飛機、大批艦艇,還有充足的物資。
與之成鮮明對比的是,隆美爾的德意非洲軍團,損失慘重、油料奇缺,軍用物資遲遲得不到補充。
不久,即當年的5月13日,彈盡援絕的25萬德意非洲軍團,在強大的英軍和美軍的東西兩線夾擊下,戰敗投降,北非戰爭宣告結束。
然而,法西斯的噩夢還遠遠沒有結束。
因為,英美盟軍以馬耳他島為跳板,經過了充分準備後,發動了西西裏戰役,並登陸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率先退出了軸心國。
不過很顯然此一時彼一時,別說已經不可能等到這些事情從天而降,就算是會按原來的軌跡出現,楊帆也不會坐等必須得自力更生才行。
雖然硬頂著德意聯軍的空襲和進攻搞事情,肯定會因此遭受很大傷亡,那也必須得去做!
隻有牢牢通過控製馬耳他島,盡可能快的把防禦體係和山洞機場搞起來,才能讓馬耳他島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才能夠在保護好盟軍地中海運輸航線的同時,還可以對北非戰場進行空襲、襲擊南下北非的意軍運輸船隊。
隻有掐斷軸心國軍隊補給線,華夏遠征軍才能以最小的代價贏得北非戰場的勝利,才能盡快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
不知道過了多久,外麵驚天動地的爆炸聲終於停歇下來,曆經兩三個小時的狂轟濫炸終於暫告一段落。
“叮鈴鈴”,就在這時指揮所裏的電話響了起來。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楊帆在徹底掌握了北非戰區盟軍指揮權後,便當機立斷在2月22日晚上便開了外掛。
在係統買了份“保險”後,便命令潛艇部隊將1500多工程兵、50多名醫護人員、1個高射炮團、1個2000人的加強步兵團、以及2000多名英軍,一股腦安全送到馬耳他群島。
與此同時,楊帆還配送了大量食物、彈藥、高射炮、迫擊炮、通訊器材、施工器械、發電機、油料、水泥、鋼筋等等武器裝備和補給物資。
經過這一波強有力的增援,馬耳他群島一下子就有了活力,尤其是在有了堪稱基建狂魔的虎賁軍工程兵,在短短一兩天時間內便在德意空軍的狂轟濫炸下,緊急修複加固了大量防禦工事。
再加上新補充的數千名生力軍和大量武器裝備,馬耳他群島的防禦力一下子就得到了極大加強。
要不然,按照今天德意聯軍勢在必得的架勢,馬耳他群島還真就懸了。
馬耳他的一處地下防空指揮室裏,虎賁軍團長餘學利,虎賁軍工兵團長白亮,軍高射炮團長彭梁,英軍少將司令官利姆斯、參謀長丹尼爾等人濟濟一堂,正圍在一起商議防務事宜。
“各位先生們,你們請看這就是馬耳他島的沙盤模型。”
丹尼爾站在沙盤前,用英語介紹馬耳他島的地形和現有防禦體係,一名虎賁軍翻譯官則是在同步翻譯講解:
“馬耳他主島是麵積246平方公裏,西海岸峻峭平直,東海岸多深水海灣,島上主要為珊瑚石灰岩高地,北部高峻,多巉崖、山洞和穀地,南部多高地。……”
餘學利、白亮等人上島已有兩天時間,對馬耳他群島的狀況已經有了大致了解。
但畢竟時間倉促,這兩天時間他們都在埋頭苦幹,加強現有的防禦體係,哪有功夫去四處轉悠。
再加上馬耳他群島目前處於軸心國軍隊的南北夾擊狀態,每天都會有大量德意作戰機群前來光顧,進行大小規模不等的狂轟濫炸。
就算他們有心去實地考察和勘測,那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所以現在還得靠英軍守衛解說和觀看沙盤模型來具體了解。
“老白,這次你們工程兵部隊的基建任務很艱巨啊。咱們不僅要頂著德意聯軍的狂轟濫炸,還得硬頂著他們的登陸進攻,地形又這麽複雜!”
聽完英軍參謀長的仔細講解,餘學利眉頭皺得更緊了。
嘣嘣嘣!
似乎是在印證餘學利的話,剛說完,頭頂上又傳來沉悶的爆炸聲,緊接著屋頂的岩層開始簌簌的落下塵土,頭上的那盞吊燈更是劇烈搖晃起來。
盡管這座地下指揮所距離地麵有好幾米深,但是依然能清晰感受得到重磅航彈的狂暴威力,就好似一不小心就會被直接炸塌一般。
抬頭看了幾眼,用手扇了扇正在飛揚的塵土,白亮笑著說道:
“嘿嘿,有困難不是很正常的嘛。正如咱們總座經常講的那樣,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隻要咱們齊心協力,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在來之前,白亮就對當前的困難情況有所了解和預料,自然是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一點都沒有感到頭疼和畏懼,此刻反而是充滿了鬥誌和激情。
按照楊帆的指示,此番登陸馬耳他島的工程兵部隊有首要任務,其一是協助加強加固馬其他防禦體係,其二就是修建進可攻退可守的山洞機庫,為空軍部隊的大規模入駐創造物質基礎。
原曆史上,1942年7月後,由於歐洲東線戰場爆發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前線急需作戰飛機,因此駐紮在意大利的德國空軍聯隊就撤走轉而飛往蘇聯作戰了,這才給了馬其他島喘息機會。
緊接著,受到增援再次恢複元氣的馬耳他島,出動了大量的飛機艦艇,配合從直布羅陀海峽趕來的英國艦隊,發動了“基座戰役”。
整個作戰行動中,英國艦隊的商船,大部分被德意海空軍擊沉,皇家海軍還損失了一艘大型航空母艦“鷹”號。
但抵達北非的少量商船,還是給蒙哥馬利麾下的英軍帶去了大量補給物資,為日後的北非轉折之戰“阿拉曼”,打下了良好的物資基礎。
到了1943年,馬耳他島上的空軍基地已有超過300架的作戰飛機、大批艦艇,還有充足的物資。
與之成鮮明對比的是,隆美爾的德意非洲軍團,損失慘重、油料奇缺,軍用物資遲遲得不到補充。
不久,即當年的5月13日,彈盡援絕的25萬德意非洲軍團,在強大的英軍和美軍的東西兩線夾擊下,戰敗投降,北非戰爭宣告結束。
然而,法西斯的噩夢還遠遠沒有結束。
因為,英美盟軍以馬耳他島為跳板,經過了充分準備後,發動了西西裏戰役,並登陸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率先退出了軸心國。
不過很顯然此一時彼一時,別說已經不可能等到這些事情從天而降,就算是會按原來的軌跡出現,楊帆也不會坐等必須得自力更生才行。
雖然硬頂著德意聯軍的空襲和進攻搞事情,肯定會因此遭受很大傷亡,那也必須得去做!
隻有牢牢通過控製馬耳他島,盡可能快的把防禦體係和山洞機場搞起來,才能讓馬耳他島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才能夠在保護好盟軍地中海運輸航線的同時,還可以對北非戰場進行空襲、襲擊南下北非的意軍運輸船隊。
隻有掐斷軸心國軍隊補給線,華夏遠征軍才能以最小的代價贏得北非戰場的勝利,才能盡快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
不知道過了多久,外麵驚天動地的爆炸聲終於停歇下來,曆經兩三個小時的狂轟濫炸終於暫告一段落。
“叮鈴鈴”,就在這時指揮所裏的電話響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