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青山並不知道1班發生的那些以他作為中心的鬧事。
第二天,葉新城就聽到1班的朋友談及這件事,告訴了許青山。
這時候許青山正在自己的位置上休息。
“那幫家夥怎麽能那麽說你。”
葉新城很是氣憤。
但在龍江實驗這種以成績作為主導的學校裏,學生單純的認知會以學習成績作為發言資格的標準。
許青山閉目養神,聽完葉新城說完那些事,心中波瀾不驚。
“多大點事呢。”
“但他們也不能那麽看不起人啊!”
葉新城見許青山無動於衷,更是心急。
“你怎麽不管呢?我這可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唉,哎......”
葉新城扶著許青山的桌子繞了繞。
“不遭人妒是庸才。”
許青山老神在在地說道。
“他們需要通過攻擊我和否定我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那就是他們急了。”
許青山輕輕鬆鬆地伸了個懶腰,打了個哈欠,麵帶放鬆笑容地看著葉新城,示意他坐下來。
“他們急了,代表我的表現在他們潛意識裏的預估其實是可能會達到他們不願看到的情況。”
“既然如此,那又有什麽好爭執的呢?”
“不需要進入對方的邏輯,也不需要考慮自證或者他證,隻要做好自己,那些話也隻不過是他人的嫉妒罷了。”
許青山雙手交叉,認真地做著手指操,放鬆自己這些天因為瘋狂刷題而有些酸脹的指關節。
“被嫉妒也好,被誇獎也罷,都代表著我備受關注,而我受關注的核心,就是我的表現在群體中足夠亮眼。”
“那這有什麽好著急的呢?”
另一句話許青山沒說。
隻要月考成績出來,那還需要他說什麽呢?
學生時代,成績排行榜上的名次就是最強有力的證明。
對於這種事情的發生,他也早有心理建設。
他成績的快速提升,勢必會觸碰到一些同學的心理防線。
就像是1班的那些男生一樣,這個年紀的男孩比較中二,會有“我們的班級就是我們的人”這種概念。
比較誇張的時候。
甚至會因為自己班的女生和別班的男生談戀愛而感覺到不舒服。會因為自己班的同學誇別人,而覺得自己被拿出來比較、貶低的感覺。
這是一種自我意識過剩的領地意識。
這並不罕見。
更何況,1班這樣的創新班,時常會被人稱作“清北班”,他們雖然平日裏看起來謙遜認真,但有一小部分人,骨子裏還是帶著一種對於自己學習能力強別人一大截的傲氣。
也不隻是1班會有。
1班看除1班、8班之外的班級是這樣的,2班看1班、8班、9班之外的班級是這樣的......
當人因為什麽東西而被劃分為三六九等的時候,隱形鄙視鏈的誕生就自然而然的會出現。
就像是有時候,你在一個985大學生的麵前說:“嗨,雖然985很強,但是其實如果在二本學校裏足夠優秀,也不比985厲害的學生差,你看看誰誰誰就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這時候。
遇到了稍微敏感、性子略衝的人,那一場互相嘲諷的吵架就不可避免了。
因為在對方的核心觀念裏,你是以一個否定了階層差距的態度,來妄圖用個例證明二本不弱於985。
雖然這種邏輯聽起來很抽象。
但實際上並不少有。
隻是有時候會是以“某校(一本)不弱於985”、“做直播混得好的其實不比明星差”......各樣的話題出現。
2008年,這種話題衝突或許在現實裏或許相對而言還是個新聞。
在十幾年後,這種話題衝突都爛大街了。
這個社會。
隻要還有圈子,隻要還有量化標準或者是性質定義,那就絕不會沒有鄙視鏈。
到時候,這種勢必存在的鄙視鏈,還會出現更多重細分的、垂直的類型。
“行吧......”
葉新城見許青山這模樣,聽了他這一番話之後,認真想想,也就想通了。
他本身就不是戾氣很重的人,隻是純粹因為自己的好友被人如此非議而感到憤怒。
甚至他自己被人非議的話,他都不一定會這麽生氣。
“不用在意那個,對了,我跟你簡單講過的學習法,你試過沒?感覺怎麽樣?”
許青山鬆開手問道。
葉新城坐到了許青山身邊,思考了一下。
“這種時間學習法的效果還挺好的,就是感覺更適合自習的時候用,我們平時還得上課複習講卷子,時間上不太好拆分。”
葉新城如實地說道。
他們所說的學習法,是許青山前幾日開始刷題的時候,順手教給葉新城的番茄學習法。
番茄學習法是在1992年由意大利學者弗朗西斯科·西裏洛經過大量實踐研究後發明的。
這種到後來頗為流行,甚至衍生出大量像是“番茄時鍾”、“番茄學習”的專用app的學習法,在2008年這種移動端互聯網還不發達的時代,國內並沒有多少人使用。
更不用說在學校內。
許青山作為後來的滬都時間管理大師,為了能夠提高效率,提升成效,盡可能地擠出時間和小姐姐們約會,他自然也深入了解過番茄學習法。
一般而言。
一個番茄時為25分鍾學習+5分鍾休息,每4個番茄時為一個番茄時間組,在完成一個番茄時間組後,休息15到30分鍾。
這樣的時間安排能有效減輕學習時的焦慮,在規定時間範圍內集中注意力,讓大腦能夠更好地保持一個高效學習的狀態。
但許青山在刷題的時候並非是完全使用25+5版本的學習法。
他在教給葉新城的時候,也有稍微講了一下。
“你用的是什麽樣的時間安排?”
“就是你說的基礎版的25+5啊。”
葉新城理所當然地答道。
“我不是和你說25+5隻是一個表象麽?真正的番茄學習法其實是由時間循環得出來的節奏體係,是為了讓你能夠更好更輕鬆更自主控製地進入心流狀態,並且把握住那種感覺。”
許青山說道。
“時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利用緊迫感來提升你的學習效率,設定時間隻是為了增加時間敏感度而已。”
許青山提起了筆,開始挑選自己接下來要做的基礎習題冊。
一邊又和葉新城繼續說道。
“首先製定目標,給你的學習任務進行預估的,看看要用多少番茄鍾;隨後執行,看看你實際用了多少;然後檢查,找到自己沒有判斷準確的原因;最後是找到差距,下次改正,讓自己下次能更好更快地進入狀態。”
“而且這種任務目標式的布置,能讓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給心理正向的反饋感。”
許青山隨手翻開一旁的習題冊,展示給葉新城看。
“你看,我每道題旁邊都會記錄一下時間,你從前往後翻,會發現我在規定的時間裏能完成的題目越來越多,準確率也越來越高。”
“當然,我可沒讓你考試用這種方法。”
“這隻適用於我們接下來的大量題海訓練的階段。”
葉新城翻了翻習題冊,聽到一旁的許青山開玩笑似地說了一句。
“到時候上了考場,你題目答著答著突然就感覺,雖然我還有好多沒寫,但是我要休息一會。那我可就辦壞事了。”
第二天,葉新城就聽到1班的朋友談及這件事,告訴了許青山。
這時候許青山正在自己的位置上休息。
“那幫家夥怎麽能那麽說你。”
葉新城很是氣憤。
但在龍江實驗這種以成績作為主導的學校裏,學生單純的認知會以學習成績作為發言資格的標準。
許青山閉目養神,聽完葉新城說完那些事,心中波瀾不驚。
“多大點事呢。”
“但他們也不能那麽看不起人啊!”
葉新城見許青山無動於衷,更是心急。
“你怎麽不管呢?我這可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唉,哎......”
葉新城扶著許青山的桌子繞了繞。
“不遭人妒是庸才。”
許青山老神在在地說道。
“他們需要通過攻擊我和否定我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那就是他們急了。”
許青山輕輕鬆鬆地伸了個懶腰,打了個哈欠,麵帶放鬆笑容地看著葉新城,示意他坐下來。
“他們急了,代表我的表現在他們潛意識裏的預估其實是可能會達到他們不願看到的情況。”
“既然如此,那又有什麽好爭執的呢?”
“不需要進入對方的邏輯,也不需要考慮自證或者他證,隻要做好自己,那些話也隻不過是他人的嫉妒罷了。”
許青山雙手交叉,認真地做著手指操,放鬆自己這些天因為瘋狂刷題而有些酸脹的指關節。
“被嫉妒也好,被誇獎也罷,都代表著我備受關注,而我受關注的核心,就是我的表現在群體中足夠亮眼。”
“那這有什麽好著急的呢?”
另一句話許青山沒說。
隻要月考成績出來,那還需要他說什麽呢?
學生時代,成績排行榜上的名次就是最強有力的證明。
對於這種事情的發生,他也早有心理建設。
他成績的快速提升,勢必會觸碰到一些同學的心理防線。
就像是1班的那些男生一樣,這個年紀的男孩比較中二,會有“我們的班級就是我們的人”這種概念。
比較誇張的時候。
甚至會因為自己班的女生和別班的男生談戀愛而感覺到不舒服。會因為自己班的同學誇別人,而覺得自己被拿出來比較、貶低的感覺。
這是一種自我意識過剩的領地意識。
這並不罕見。
更何況,1班這樣的創新班,時常會被人稱作“清北班”,他們雖然平日裏看起來謙遜認真,但有一小部分人,骨子裏還是帶著一種對於自己學習能力強別人一大截的傲氣。
也不隻是1班會有。
1班看除1班、8班之外的班級是這樣的,2班看1班、8班、9班之外的班級是這樣的......
當人因為什麽東西而被劃分為三六九等的時候,隱形鄙視鏈的誕生就自然而然的會出現。
就像是有時候,你在一個985大學生的麵前說:“嗨,雖然985很強,但是其實如果在二本學校裏足夠優秀,也不比985厲害的學生差,你看看誰誰誰就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這時候。
遇到了稍微敏感、性子略衝的人,那一場互相嘲諷的吵架就不可避免了。
因為在對方的核心觀念裏,你是以一個否定了階層差距的態度,來妄圖用個例證明二本不弱於985。
雖然這種邏輯聽起來很抽象。
但實際上並不少有。
隻是有時候會是以“某校(一本)不弱於985”、“做直播混得好的其實不比明星差”......各樣的話題出現。
2008年,這種話題衝突或許在現實裏或許相對而言還是個新聞。
在十幾年後,這種話題衝突都爛大街了。
這個社會。
隻要還有圈子,隻要還有量化標準或者是性質定義,那就絕不會沒有鄙視鏈。
到時候,這種勢必存在的鄙視鏈,還會出現更多重細分的、垂直的類型。
“行吧......”
葉新城見許青山這模樣,聽了他這一番話之後,認真想想,也就想通了。
他本身就不是戾氣很重的人,隻是純粹因為自己的好友被人如此非議而感到憤怒。
甚至他自己被人非議的話,他都不一定會這麽生氣。
“不用在意那個,對了,我跟你簡單講過的學習法,你試過沒?感覺怎麽樣?”
許青山鬆開手問道。
葉新城坐到了許青山身邊,思考了一下。
“這種時間學習法的效果還挺好的,就是感覺更適合自習的時候用,我們平時還得上課複習講卷子,時間上不太好拆分。”
葉新城如實地說道。
他們所說的學習法,是許青山前幾日開始刷題的時候,順手教給葉新城的番茄學習法。
番茄學習法是在1992年由意大利學者弗朗西斯科·西裏洛經過大量實踐研究後發明的。
這種到後來頗為流行,甚至衍生出大量像是“番茄時鍾”、“番茄學習”的專用app的學習法,在2008年這種移動端互聯網還不發達的時代,國內並沒有多少人使用。
更不用說在學校內。
許青山作為後來的滬都時間管理大師,為了能夠提高效率,提升成效,盡可能地擠出時間和小姐姐們約會,他自然也深入了解過番茄學習法。
一般而言。
一個番茄時為25分鍾學習+5分鍾休息,每4個番茄時為一個番茄時間組,在完成一個番茄時間組後,休息15到30分鍾。
這樣的時間安排能有效減輕學習時的焦慮,在規定時間範圍內集中注意力,讓大腦能夠更好地保持一個高效學習的狀態。
但許青山在刷題的時候並非是完全使用25+5版本的學習法。
他在教給葉新城的時候,也有稍微講了一下。
“你用的是什麽樣的時間安排?”
“就是你說的基礎版的25+5啊。”
葉新城理所當然地答道。
“我不是和你說25+5隻是一個表象麽?真正的番茄學習法其實是由時間循環得出來的節奏體係,是為了讓你能夠更好更輕鬆更自主控製地進入心流狀態,並且把握住那種感覺。”
許青山說道。
“時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利用緊迫感來提升你的學習效率,設定時間隻是為了增加時間敏感度而已。”
許青山提起了筆,開始挑選自己接下來要做的基礎習題冊。
一邊又和葉新城繼續說道。
“首先製定目標,給你的學習任務進行預估的,看看要用多少番茄鍾;隨後執行,看看你實際用了多少;然後檢查,找到自己沒有判斷準確的原因;最後是找到差距,下次改正,讓自己下次能更好更快地進入狀態。”
“而且這種任務目標式的布置,能讓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給心理正向的反饋感。”
許青山隨手翻開一旁的習題冊,展示給葉新城看。
“你看,我每道題旁邊都會記錄一下時間,你從前往後翻,會發現我在規定的時間裏能完成的題目越來越多,準確率也越來越高。”
“當然,我可沒讓你考試用這種方法。”
“這隻適用於我們接下來的大量題海訓練的階段。”
葉新城翻了翻習題冊,聽到一旁的許青山開玩笑似地說了一句。
“到時候上了考場,你題目答著答著突然就感覺,雖然我還有好多沒寫,但是我要休息一會。那我可就辦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