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之看著陳迪這個十四歲的少年。短短一番交談,他已經清楚,陳迪絕不止是個隻會媚上的小人。
唐順之對陳迪道:“你倒說說,製定何種陣法對付東南的倭寇?”
陳迪大喊一聲:“小二,將桌上的菜全部端走!”
小二應聲而來,端走了酒菜。
陳迪從筷子筒中取出十二支筷子,一番擺放,然後解釋道:“我對付倭寇的陣法是這樣的:十二人為一隊,站在最前麵的是隊長。後麵兩人一個執長牌、一個用藤牌。長牌手主要作用是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
藤牌手嘛,手執輕便的藤牌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以與敵近戰。
再後麵二人為狼筅手,手執狼牙棒。狼筅手用狼牙棒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麵長槍手的進擊。
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兩人,分別照應前麵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果長槍手刺中敵人,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去劈殺敵人。”
陳迪滔滔不絕的講解完,又補了一句:“其實這陣法的精髓,取自於唐大人的《武編》,我在此之上加以了演變。”
唐順之是何等人?陳迪一說,他的腦中仿佛已經出現了十二名明軍兵士,各自手持狼牙棒、長槍、短刀、盾牌的情景。他仿佛看到一群倭寇張牙舞爪的包圍了這十二名明軍兵士,然後被明軍兵士們密不透風的陣勢打的大敗。
服了,服了。這陳迪真是個兵法奇才!唐順之沒有多說話,隻是端起一杯酒,朝著陳迪敬了一敬,一飲而盡。
旁邊的俞大猷是久經沙場的悍將,戰場上的事情,他也是門清。他仔細的思考了陳迪的陣法,然後一拍腦門:“個親娘老子啊!這簡直就是個鐵桶王八陣!這樣的陣法真到了戰場上,隻要十二個兵士齊心且不怕死,怕是三五十倭寇都會被這個王八陣崩掉了牙!鐵桶王八陣,真是鐵桶王八陣!”
戚繼光問俞大猷:“俞大人,此陣法到底玄妙在哪裏?為什麽你說三五十個倭寇都打不過這十二個人?”
陳迪心中竊笑。戚繼光啊戚繼光,你怎麽能知道,這陣法正是你十五年後創立的!這就是你名揚天下,威震東南的“鴛鴦陣”啊!可惜,我今天是把這專利權收下了。
俞大猷對戚繼光這個好學的年輕人並不討厭,他耐心的給戚繼光解釋道:“這陣法讓矛和盾、長和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長短兼備,攻守兼備。狼牙棒雖不是咱明軍的製式軍器,對付倭刀卻有奇效。整個陣法,就像是個讓人無處下口的王八殼子。”
唐順之補充道:“此陣法的確精妙,陳大人似乎漏講了什麽。”
陳迪說:“唐大人的意思是,我忘了講火器與此陣相互配合對吧?”
唐順之已經完全拜服了陳迪這個十四歲的少年:“陳大人高見!此陣如此精妙,若是再加上火銃隊的配合,簡直是如虎添翼!”
陳迪現在還不想給唐順之講什麽三段式射擊之類的戰法。他怕唐順之、俞大猷一時接受不了。
陳迪道:“具體如何與火器配合,我心中已有了方略。待到了台州之後,我自然會說出來。”
陳迪讓小二重新端上酒菜,他舉起酒杯道:“晚輩還真是先入為主了!我還沒問過在座三位是否願意跟我去台州。如果跟我去台州,你們的職位可能會比現在低很多。不過,去台州也有個好處,那就是可以打倭寇!”
陳迪故意加重了“打倭寇”三個字的語氣。他知道,這三個人都是有血性的名將,絕不會拒絕他的請求。
出乎陳迪的意料,唐順之和俞大猷還沒表明態度,最年輕的戚繼光先開了口。
戚繼光抱拳道:“別說職位變得低一些,就是做一個小兵我也願意跟陳大人你去台州!你不知道,我所駐守的登州衛,一樣也有倭患!隻不過倭寇肆虐的程度要比台州低得多。倭寇這兩年在登州衛登陸過兩次。他們見了我們大明的百姓就殺,見了我們大明的婦女就。。。。。倭寇所到之處,處處都留下了血債!
我戚繼光是蒙祖蔭襲的指揮僉事。可我不想當什麽吃祖宗老本的草包將軍!我一定要到台州去,殺敵報國,報效朝廷對我戚家人的恩典!”
陳迪一拍桌子道:“好!好一位誌向高遠的少將軍!”
俞大猷沒說話,默默脫去上衣。身為一位正三品武官,這樣做有些不雅。可是陳迪、戚繼光、唐順之三人卻絲毫沒有認為俞大猷不雅。
俞大猷的沉默,勝似一萬句話。因為他赤裸的上身上赫然有著十幾處傷疤。
俞大猷終於開了口:“我身上有近十處刀傷,四處箭傷。刀傷都是在福建與倭寇作戰時留下的,箭傷則是與蒙古人作戰時留下的。咱老俞是個粗人,心眼也小。你們文人不是有個成語叫瑕疵必報麽?為了報這十處刀傷的仇,我也要去台州!”
隻剩下唐順之沒有表態了。
陳迪和俞大猷、戚繼光看著唐順之。
唐順之終於開了口:“我本常州布衣,寒窗十年,蒙皇上恩典中了進士。報效大明,報效皇上是我的本心。與其在兵部職方司渾渾噩噩的待下去,不如去台州。我願助陳大人掃除台州倭患!”
陳迪大喜。有此三人,抗倭大業便成功了一半!
陳迪讓店小二撤去小碗,換上大碗,四個人都豪氣幹雲的推杯換盞。
喝到興起時,陳迪命店小二取來紙筆。
陳迪提起筆,揮毫潑墨,在紙上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小築漸高枕,憂時舊有盟。唿樽來揖客,揮塵坐談兵。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鋒。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
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
這詩陳迪寫完就後悔了。要知道,這首詩正史記載是戚繼光在嘉靖二十五年所作。這是赤裸裸的抄襲啊!
唐順之對陳迪道:“你倒說說,製定何種陣法對付東南的倭寇?”
陳迪大喊一聲:“小二,將桌上的菜全部端走!”
小二應聲而來,端走了酒菜。
陳迪從筷子筒中取出十二支筷子,一番擺放,然後解釋道:“我對付倭寇的陣法是這樣的:十二人為一隊,站在最前麵的是隊長。後麵兩人一個執長牌、一個用藤牌。長牌手主要作用是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
藤牌手嘛,手執輕便的藤牌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以與敵近戰。
再後麵二人為狼筅手,手執狼牙棒。狼筅手用狼牙棒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麵長槍手的進擊。
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兩人,分別照應前麵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果長槍手刺中敵人,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去劈殺敵人。”
陳迪滔滔不絕的講解完,又補了一句:“其實這陣法的精髓,取自於唐大人的《武編》,我在此之上加以了演變。”
唐順之是何等人?陳迪一說,他的腦中仿佛已經出現了十二名明軍兵士,各自手持狼牙棒、長槍、短刀、盾牌的情景。他仿佛看到一群倭寇張牙舞爪的包圍了這十二名明軍兵士,然後被明軍兵士們密不透風的陣勢打的大敗。
服了,服了。這陳迪真是個兵法奇才!唐順之沒有多說話,隻是端起一杯酒,朝著陳迪敬了一敬,一飲而盡。
旁邊的俞大猷是久經沙場的悍將,戰場上的事情,他也是門清。他仔細的思考了陳迪的陣法,然後一拍腦門:“個親娘老子啊!這簡直就是個鐵桶王八陣!這樣的陣法真到了戰場上,隻要十二個兵士齊心且不怕死,怕是三五十倭寇都會被這個王八陣崩掉了牙!鐵桶王八陣,真是鐵桶王八陣!”
戚繼光問俞大猷:“俞大人,此陣法到底玄妙在哪裏?為什麽你說三五十個倭寇都打不過這十二個人?”
陳迪心中竊笑。戚繼光啊戚繼光,你怎麽能知道,這陣法正是你十五年後創立的!這就是你名揚天下,威震東南的“鴛鴦陣”啊!可惜,我今天是把這專利權收下了。
俞大猷對戚繼光這個好學的年輕人並不討厭,他耐心的給戚繼光解釋道:“這陣法讓矛和盾、長和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長短兼備,攻守兼備。狼牙棒雖不是咱明軍的製式軍器,對付倭刀卻有奇效。整個陣法,就像是個讓人無處下口的王八殼子。”
唐順之補充道:“此陣法的確精妙,陳大人似乎漏講了什麽。”
陳迪說:“唐大人的意思是,我忘了講火器與此陣相互配合對吧?”
唐順之已經完全拜服了陳迪這個十四歲的少年:“陳大人高見!此陣如此精妙,若是再加上火銃隊的配合,簡直是如虎添翼!”
陳迪現在還不想給唐順之講什麽三段式射擊之類的戰法。他怕唐順之、俞大猷一時接受不了。
陳迪道:“具體如何與火器配合,我心中已有了方略。待到了台州之後,我自然會說出來。”
陳迪讓小二重新端上酒菜,他舉起酒杯道:“晚輩還真是先入為主了!我還沒問過在座三位是否願意跟我去台州。如果跟我去台州,你們的職位可能會比現在低很多。不過,去台州也有個好處,那就是可以打倭寇!”
陳迪故意加重了“打倭寇”三個字的語氣。他知道,這三個人都是有血性的名將,絕不會拒絕他的請求。
出乎陳迪的意料,唐順之和俞大猷還沒表明態度,最年輕的戚繼光先開了口。
戚繼光抱拳道:“別說職位變得低一些,就是做一個小兵我也願意跟陳大人你去台州!你不知道,我所駐守的登州衛,一樣也有倭患!隻不過倭寇肆虐的程度要比台州低得多。倭寇這兩年在登州衛登陸過兩次。他們見了我們大明的百姓就殺,見了我們大明的婦女就。。。。。倭寇所到之處,處處都留下了血債!
我戚繼光是蒙祖蔭襲的指揮僉事。可我不想當什麽吃祖宗老本的草包將軍!我一定要到台州去,殺敵報國,報效朝廷對我戚家人的恩典!”
陳迪一拍桌子道:“好!好一位誌向高遠的少將軍!”
俞大猷沒說話,默默脫去上衣。身為一位正三品武官,這樣做有些不雅。可是陳迪、戚繼光、唐順之三人卻絲毫沒有認為俞大猷不雅。
俞大猷的沉默,勝似一萬句話。因為他赤裸的上身上赫然有著十幾處傷疤。
俞大猷終於開了口:“我身上有近十處刀傷,四處箭傷。刀傷都是在福建與倭寇作戰時留下的,箭傷則是與蒙古人作戰時留下的。咱老俞是個粗人,心眼也小。你們文人不是有個成語叫瑕疵必報麽?為了報這十處刀傷的仇,我也要去台州!”
隻剩下唐順之沒有表態了。
陳迪和俞大猷、戚繼光看著唐順之。
唐順之終於開了口:“我本常州布衣,寒窗十年,蒙皇上恩典中了進士。報效大明,報效皇上是我的本心。與其在兵部職方司渾渾噩噩的待下去,不如去台州。我願助陳大人掃除台州倭患!”
陳迪大喜。有此三人,抗倭大業便成功了一半!
陳迪讓店小二撤去小碗,換上大碗,四個人都豪氣幹雲的推杯換盞。
喝到興起時,陳迪命店小二取來紙筆。
陳迪提起筆,揮毫潑墨,在紙上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小築漸高枕,憂時舊有盟。唿樽來揖客,揮塵坐談兵。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鋒。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
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
這詩陳迪寫完就後悔了。要知道,這首詩正史記載是戚繼光在嘉靖二十五年所作。這是赤裸裸的抄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