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45節:9.清欠(1)
然而,一切都來不及了。老天好像要讓我自己給我自己的心靈上留下永久的懲罰樣,他行使了他權力中的召喚和應驗,在我對我父親有了那一念之間的罪惡想法的兩個月後,便把我的父親召喚去了。讓我的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母親、離開了我們兄弟姐們和他的那些如親子樣孝順的侄男和甥女,及他苦戀著的這個活生生的人世和鄉村。
9.清欠
現在,可以清算一下我所欠父親的債務了。
可以由我自己對我自己實行一次良心的清洗和清理。先說一下我沒有花那10元錢讓父親看一場他想看的電影《少林寺》,當時,我身上是一定有錢的,記得迴到豫東軍營以後,身上還有17元錢。就是說,我完全有能力擠出10元錢,包下一場電影,讓父親生前目睹一下他一生都有些津津樂道的"飛簷走壁"的那種神話和傳說。為什麽沒有捨得花那10元錢呢?當然,是小氣、節儉和當時的拮據所致著。可是,更重要的是些什麽呢?是不是從小就沒有養成那種對父親的體貼和孝愛?是不是在三歲、五歲,或者十幾歲時,父親倘若從山上或田裏收工迴來,給我捎一把他自己捨不得吃的紅棗,或別的什麽野果,我都會蹲在某個角落,獨吞下肚,而不知道讓父親也吃上一顆、兩顆呢?我想是的,一定就是這樣。因為自我參軍以前,我從來沒上街給父親買過一樣吃的、一樣穿的;甚至,從田裏迴來,也沒有給父親捎過一穗鮮嫩的玉米。我倘若不是那種私慾旺極、缺少鍾愛他人之心的人,在有能力給父親花10元錢的時候,我為什麽沒有去花呢?人總是這樣,在來不及的時候才明白、在不需要的時候才會大方和無私、在一片推讓中才會無私和慷慨。毫無疑問,我也是這樣的人。是那種天冷了首先要自己穿暖、天熱了首先要自己站在樹蔭下麵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對誰,包括自己的血緣父母,都有一個先己後他的順序,先己時不動聲色,後他時張張揚揚。而且,張張揚揚還在先己後他的掩蓋之中。仔細想想,我確鑿就是這樣。當時沒有替父親包下那一場電影,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沒錢,可沒錢為什麽迴到部隊後,身上還餘有將近20元錢呢?如果自己自幼就是那種愛父母勝過愛自己,是那種肯把父親的吃穿、喜好放在自己心上的人,我會不包那一場電影嗎?為什麽到了父親死去之後,才來懊悔這件事情呢?這不也正是要把自己冰冷了的善、愛穿上一層棉衣嗎?把自己善、愛的燥熱,表白著放在濃蔭下的風口朝四處張揚嗎?至今我都認為,一個人可以對他人在任何方麵縮手退步,而決不能對自己的父母、對與自己一切有血緣關係的兄妹、子女,在任何時候退步縮手,哪怕是死,或去流血。然而,我卻沒有這樣去做著。
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46節:9.清欠(2)
其次的第二筆欠單,就是自己執拗地服役、執拗地逃離土地,從而在別人以為一切都合乎情理中改變了父親的命運,使父親愈疾復發,六年後就別離了這個他深愛的世界。這是我永生的懊悔,永生又可以用許多生存、前途和奮鬥的理由來搪塞、來辯白的事情。正是我自己總是這樣的搪塞、辯白,正是不敢直麵、正視是我的行為導致父親過早下世的根本緣由,也才出現了父親死前不久,在我頭腦裏下意識地"隻要父親活著,我們家(我)就不會有好日子過"的罪惡的念想。這是我對父親的第三筆欠單,是無可辯白的罪孽。甚至,是上天行使應驗的權力、召迴父親的最好依據。那麽,我的父親,他在生前知道這些嗎?他先我們一步體驗了生、又體驗了死,他死前究竟想了什麽呢?人們隨時可以體察生的感受,卻永遠隻能揣猜死的意含。死亡,到底是一種對生的懲治,還是對生的超度?也許,既是懲治,又是超度;也許,既不是懲治,也不是超度,僅僅是一單純的結束。有的人,享盡了人間富貴,因此他才留戀今生、恐懼死亡;也有的人,正因為享盡了擁有和富貴,他才能與死亡談笑,麵對結束如超度一般的輕鬆與自如。還有一種人,因為受盡了人生的苦難,才體味到了死是一種真正的新生,才真正地把死亡視若超度而企盼、而實踐。可是我的父親,他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後者。他留戀人生,是因為他受盡了苦難;因為他受盡了苦難,他才加倍地體味到了生的意義和生中的細微的歡樂。春天,他可以把口罩戴在臉上,坐在溫暖的院裏,抵抗著最末一絲的冬寒,望著門口行人的腳步,以此恢復他在病中忘記的鄉村的模樣和記憶;夏天,他可以在門口、村頭、田野慢慢地走動,觀看莊稼的生長、雞狗的慵懶,以此來重新感受這世界的存在,和存在的溫馨;秋天,他可以坐在避風的哪兒,守著母親淘曬的糧食,望著從天空南飛的雁陣,慢慢迴憶他種過的田地、收過的莊稼和他純屬農民的人生與經歷;就是到了冬天、到了他人生的寒冬,北風唿嘯,他唿吸困難,也可以圍著侄男侄女為他生的火爐,或躺在床上母親和姐姐們特意為他加暖的被裏,端著我那知情達理的嫂子為他熬的湯藥,望著方方和圓圓,他的一對同歲的孫女和外孫女,看她們嬉戲、看她們爭吵,藉以享受親情和血緣所帶來的天倫的歡樂。他為什麽不留戀這個世界呢?地裏的田埂還需要他去慢慢地打上一段;鄰裏的爭吵,還需要他去說和與調解;子女們成家後的生活煩惱,也還需要他坐下去勸導與排解。就是孫子、孫女,侄孫、侄孫女們,也還需要他拉著他們在門口玩耍著長大。
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47節:9.清欠(3)
他真的是沒有過早離開這個世界的理由,沒有不留戀這個世界的理由。對於父親來說、對於一個農民來說,隻要活在這個世上,能同他所有親人同在一個空間裏生活和生存,苦難就是了享受,苦難也就是了歡樂。我的父親,他清明洞白了這一點、體會了這一點,因此,他把死亡當做了是上帝對他的懲戒,可又不知道自己本分、謹慎的一生,究竟有哪兒需要上帝的懲戒。所以,知道自己將別這個人世時,他長時間地含著無奈的眼淚,最後對我的哥哥用企求的口吻說:"快把大夫叫來,看能不能讓我再多活一些日子……"對母親最後的交代,也就是了他的遺囑。他說:"老大、老二媳婦都在城裏工作,都是城裏的人,可我們是農民,在鄉下慣了,我死後你就一個人在農村過自己的日子,到城裏你會過不慣的,過不好的……"而父親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則是:"你迴來了?快吃飯去吧。"這是1984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的中午,我在前一天接到父親病危的電報,第二天中午和妻子趕迴家裏,站在父親的床前,他最後看了我一眼,眼眶裏蓄滿淚水後,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也是對這世界說的最後一句。仿佛就是為了等我從外地迴來說下這一句,仿佛就是父親不願和我這樣的兒子相處在同一空間裏,所以父親剛剛說完這話不久後,他就唿吸困難起來,臉上的淒楚和哀傷,被憋成了青紫的顏色。這時候我便爬上床去,把父親扶在懷裏幫著大夫搶救,可當父親的頭倚戀在我胸口的時候,當父親的手和我的手抓在一起的時候,我的父親便停止了唿吸,把頭向外猛地一扭,朝我的胸外倒了過去。然後,他把抓我的手也緩緩鬆開,兩行淒清的淚水便從眼裏滾了下來。試想想,父親不留戀這個世界,他會在他生命的最後流出那淒清的淚水嗎?可留戀這個世界他為什麽又要走了呢?走前為什麽要把頭從我的胸前躲出去、要把抓住我的手鬆了開來呢?這一切,不都是因為他的頭貼在我胸前時,聽到了我心裏曾經有過的"隻有父親下世,我們才有好日子過"那一瞬惡念的迴音嗎?
</br>
然而,一切都來不及了。老天好像要讓我自己給我自己的心靈上留下永久的懲罰樣,他行使了他權力中的召喚和應驗,在我對我父親有了那一念之間的罪惡想法的兩個月後,便把我的父親召喚去了。讓我的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母親、離開了我們兄弟姐們和他的那些如親子樣孝順的侄男和甥女,及他苦戀著的這個活生生的人世和鄉村。
9.清欠
現在,可以清算一下我所欠父親的債務了。
可以由我自己對我自己實行一次良心的清洗和清理。先說一下我沒有花那10元錢讓父親看一場他想看的電影《少林寺》,當時,我身上是一定有錢的,記得迴到豫東軍營以後,身上還有17元錢。就是說,我完全有能力擠出10元錢,包下一場電影,讓父親生前目睹一下他一生都有些津津樂道的"飛簷走壁"的那種神話和傳說。為什麽沒有捨得花那10元錢呢?當然,是小氣、節儉和當時的拮據所致著。可是,更重要的是些什麽呢?是不是從小就沒有養成那種對父親的體貼和孝愛?是不是在三歲、五歲,或者十幾歲時,父親倘若從山上或田裏收工迴來,給我捎一把他自己捨不得吃的紅棗,或別的什麽野果,我都會蹲在某個角落,獨吞下肚,而不知道讓父親也吃上一顆、兩顆呢?我想是的,一定就是這樣。因為自我參軍以前,我從來沒上街給父親買過一樣吃的、一樣穿的;甚至,從田裏迴來,也沒有給父親捎過一穗鮮嫩的玉米。我倘若不是那種私慾旺極、缺少鍾愛他人之心的人,在有能力給父親花10元錢的時候,我為什麽沒有去花呢?人總是這樣,在來不及的時候才明白、在不需要的時候才會大方和無私、在一片推讓中才會無私和慷慨。毫無疑問,我也是這樣的人。是那種天冷了首先要自己穿暖、天熱了首先要自己站在樹蔭下麵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對誰,包括自己的血緣父母,都有一個先己後他的順序,先己時不動聲色,後他時張張揚揚。而且,張張揚揚還在先己後他的掩蓋之中。仔細想想,我確鑿就是這樣。當時沒有替父親包下那一場電影,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沒錢,可沒錢為什麽迴到部隊後,身上還餘有將近20元錢呢?如果自己自幼就是那種愛父母勝過愛自己,是那種肯把父親的吃穿、喜好放在自己心上的人,我會不包那一場電影嗎?為什麽到了父親死去之後,才來懊悔這件事情呢?這不也正是要把自己冰冷了的善、愛穿上一層棉衣嗎?把自己善、愛的燥熱,表白著放在濃蔭下的風口朝四處張揚嗎?至今我都認為,一個人可以對他人在任何方麵縮手退步,而決不能對自己的父母、對與自己一切有血緣關係的兄妹、子女,在任何時候退步縮手,哪怕是死,或去流血。然而,我卻沒有這樣去做著。
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46節:9.清欠(2)
其次的第二筆欠單,就是自己執拗地服役、執拗地逃離土地,從而在別人以為一切都合乎情理中改變了父親的命運,使父親愈疾復發,六年後就別離了這個他深愛的世界。這是我永生的懊悔,永生又可以用許多生存、前途和奮鬥的理由來搪塞、來辯白的事情。正是我自己總是這樣的搪塞、辯白,正是不敢直麵、正視是我的行為導致父親過早下世的根本緣由,也才出現了父親死前不久,在我頭腦裏下意識地"隻要父親活著,我們家(我)就不會有好日子過"的罪惡的念想。這是我對父親的第三筆欠單,是無可辯白的罪孽。甚至,是上天行使應驗的權力、召迴父親的最好依據。那麽,我的父親,他在生前知道這些嗎?他先我們一步體驗了生、又體驗了死,他死前究竟想了什麽呢?人們隨時可以體察生的感受,卻永遠隻能揣猜死的意含。死亡,到底是一種對生的懲治,還是對生的超度?也許,既是懲治,又是超度;也許,既不是懲治,也不是超度,僅僅是一單純的結束。有的人,享盡了人間富貴,因此他才留戀今生、恐懼死亡;也有的人,正因為享盡了擁有和富貴,他才能與死亡談笑,麵對結束如超度一般的輕鬆與自如。還有一種人,因為受盡了人生的苦難,才體味到了死是一種真正的新生,才真正地把死亡視若超度而企盼、而實踐。可是我的父親,他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後者。他留戀人生,是因為他受盡了苦難;因為他受盡了苦難,他才加倍地體味到了生的意義和生中的細微的歡樂。春天,他可以把口罩戴在臉上,坐在溫暖的院裏,抵抗著最末一絲的冬寒,望著門口行人的腳步,以此恢復他在病中忘記的鄉村的模樣和記憶;夏天,他可以在門口、村頭、田野慢慢地走動,觀看莊稼的生長、雞狗的慵懶,以此來重新感受這世界的存在,和存在的溫馨;秋天,他可以坐在避風的哪兒,守著母親淘曬的糧食,望著從天空南飛的雁陣,慢慢迴憶他種過的田地、收過的莊稼和他純屬農民的人生與經歷;就是到了冬天、到了他人生的寒冬,北風唿嘯,他唿吸困難,也可以圍著侄男侄女為他生的火爐,或躺在床上母親和姐姐們特意為他加暖的被裏,端著我那知情達理的嫂子為他熬的湯藥,望著方方和圓圓,他的一對同歲的孫女和外孫女,看她們嬉戲、看她們爭吵,藉以享受親情和血緣所帶來的天倫的歡樂。他為什麽不留戀這個世界呢?地裏的田埂還需要他去慢慢地打上一段;鄰裏的爭吵,還需要他去說和與調解;子女們成家後的生活煩惱,也還需要他坐下去勸導與排解。就是孫子、孫女,侄孫、侄孫女們,也還需要他拉著他們在門口玩耍著長大。
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47節:9.清欠(3)
他真的是沒有過早離開這個世界的理由,沒有不留戀這個世界的理由。對於父親來說、對於一個農民來說,隻要活在這個世上,能同他所有親人同在一個空間裏生活和生存,苦難就是了享受,苦難也就是了歡樂。我的父親,他清明洞白了這一點、體會了這一點,因此,他把死亡當做了是上帝對他的懲戒,可又不知道自己本分、謹慎的一生,究竟有哪兒需要上帝的懲戒。所以,知道自己將別這個人世時,他長時間地含著無奈的眼淚,最後對我的哥哥用企求的口吻說:"快把大夫叫來,看能不能讓我再多活一些日子……"對母親最後的交代,也就是了他的遺囑。他說:"老大、老二媳婦都在城裏工作,都是城裏的人,可我們是農民,在鄉下慣了,我死後你就一個人在農村過自己的日子,到城裏你會過不慣的,過不好的……"而父親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則是:"你迴來了?快吃飯去吧。"這是1984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的中午,我在前一天接到父親病危的電報,第二天中午和妻子趕迴家裏,站在父親的床前,他最後看了我一眼,眼眶裏蓄滿淚水後,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也是對這世界說的最後一句。仿佛就是為了等我從外地迴來說下這一句,仿佛就是父親不願和我這樣的兒子相處在同一空間裏,所以父親剛剛說完這話不久後,他就唿吸困難起來,臉上的淒楚和哀傷,被憋成了青紫的顏色。這時候我便爬上床去,把父親扶在懷裏幫著大夫搶救,可當父親的頭倚戀在我胸口的時候,當父親的手和我的手抓在一起的時候,我的父親便停止了唿吸,把頭向外猛地一扭,朝我的胸外倒了過去。然後,他把抓我的手也緩緩鬆開,兩行淒清的淚水便從眼裏滾了下來。試想想,父親不留戀這個世界,他會在他生命的最後流出那淒清的淚水嗎?可留戀這個世界他為什麽又要走了呢?走前為什麽要把頭從我的胸前躲出去、要把抓住我的手鬆了開來呢?這一切,不都是因為他的頭貼在我胸前時,聽到了我心裏曾經有過的"隻有父親下世,我們才有好日子過"那一瞬惡念的迴音嗎?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