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何在?古希臘文化是有生命的統一體,為什麽會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尼采說是因為神話和悲劇滅亡了,在《悲劇的誕生》裏,他把這個滅亡的責任歸到了蘇格拉底頭上。蘇格拉底討論哲學問題的方法是追問概念的含義,向他的對手追問,把對手逼到邏輯矛盾的困境中,這種方法叫作辯證法。尼采說這種辯證法是史無前例的,在蘇格拉底之前從來沒有過,神話和悲劇時代的希臘人都不這樣思考問題的,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所以他說蘇格拉底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一種新的看世界的方式產生了,理性思維取代了藝術想像,他稱之為理論世界觀、科學樂觀主義,其特點是相信憑概念和知識就能把握世界的本質,就能指導人生。尼采認為,正是這樣一種世界觀造成了神話和悲劇的滅亡。
當然這是可以探討的,神話世界觀的消亡和科學世界觀的興起,到底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這基本上是一個雞生蛋、蛋變雞的問題。神話的滅亡是必然的,沒有蘇格拉底也會滅亡,隨著理性的成熟,知識的增加,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神話的世界裏。到了後期,尼采把歐洲文化出毛病的原因歸結在柏拉圖頭上,柏拉圖成了他的主要靶子。柏拉圖開創了歐洲形上學的傳統,就是世界的二分模式,世界分為現象和本質兩個世界,現象世界是虛假的,本質世界才是真實的,這個二分模式成了西方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方式,西方哲學的主流。針對這個模式,尼采指出,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現象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世界,背後的所謂本質世界是虛構出來的。你一方麵否定了這個唯一真實的世界,否定了此岸的生活,也就是否定了生命,導致了生命本能的衰弱,另一方麵又信仰那個虛構的世界,總有一天會暴露出來,導致了信仰的失落。所以,他說這個二分模式是歐洲虛無主義的根源。
第77章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批判(2)
在尼采眼中,現代文化是個什麽樣子的呢?給大家念一段話,是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裏麵的,他對現代文化的總體圖景做了一個描述。他說假如有一位真正的哲學家來到我們這個時代,“當他思索著普遍的匆忙和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思索著一切悠閑和單純的消失等現象時,他似乎已經覺察到了文化整個被連根拔起的徵兆。宗教的潮水退落了,隻剩下沼澤或池塘;民族又分崩離析,互相仇視和殘殺。科學完全盲目地發展,失去任何尺度,放任自流,打破和瓦解了一切堅固的信仰;有教養階層和國家被極其卑鄙的金錢交易拖著走。世界從來不曾如此世俗化,如此缺乏愛和善良。學者階層不再是這整個動盪不寧世俗化潮流中的燈塔或避難所;他們自己也一天天變得不安,越來越沒有思想和愛心。一切都在為日益逼近的野蠻效勞,包括今天的藝術和科學。有教養人士已經蛻化為教育的頭號敵人,因為他們諱疾忌醫。這些軟弱可憐的無賴,一旦有人議論他們的弱點,反對他們那有害的自欺欺人,他們就暴跳如雷。”你們看,他像不像是在說我們今天的學術界——一天天變得不安,越來越沒有思想和愛心,被金錢交易拖著走,不再是世俗化潮流中的燈塔?(笑聲)
在尼采看來,現代人在生命和精神靈魂兩方麵生病了。從生命、從人的生存狀態來說,現代人被連根拔起了,沒有根,沒有土地,沒有故土,沒有生命的原動力。他說現代人的生存具有一種抽象的性質,用概念指導人生,浮在人生的表麵,都一些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從靈魂、從人的精神狀態來說,沒有天空,沒有精神追求,靈魂空虛,信仰空白。他說到處都是可怕的世俗傾向,對於當下的輕浮崇拜,人人身上都有一種到處探頭的好奇心,都懷著一種擠入別人宴席的貪饞,急切地追求塵世幸福,整個社會直至於最低層都腐敗了,都因為沸騰的欲望而惶惶不可終日。總之,上無天空,下無土地,在黑暗和空虛中瞎折騰。
我梳理了一下,在尼采看來,現代人的沒有文化、野蠻,主要表現有這麽四點:一是匆忙,二是貪婪,三是麻木,四是虛假。在他的這幾本著作裏,充滿了這樣的描述。不過,下麵我講的時候,也補充了他後期的一些描述。
1.內在的空虛和外在的匆忙
匆忙也是尼采描繪這個時代的一個關鍵詞,之所以匆忙,是因為內在的空虛,沒有靈魂,所以忙於外部的事務,想用這來填補和掩蓋空虛。他說在我們這個飛速轉動的時代裏,到處是令人眩暈的匆忙,這個時代厭棄一切無用之事,隻做所謂有用的事,就是能夠帶來眼前利益的事。處在這個時代永不停歇的騷動之中,年輕人被切割了成碎片,被當下奪去了永恆的愉悅。現代人是不可救藥的野蠻人,是日子的奴隸,是懸掛在瞬間之網上永遠挨餓的人。他還談到現代人狂熱的不安,對成功和獲利的渴望,對當下的過分看重。他說那種匆忙,那種令人不得喘息的分秒必爭,那種不等成熟就要採摘一切果實的急躁,那種你追我趕的競爭,在人們臉上刻下了深溝,就好像有一種藥劑在體內作怪,使人們不能平靜地唿吸,大家都心神不寧地向前猛衝,就像是烙了三m印記的奴隸。三m就是德語裏的moment(當下)、meinung(輿論)、modern(時尚),人人臉上都烙了這三個字,是當下、輿論、時尚的奴隸。尼采這麽描述他對現代人的觀感:當我在鬧市觀望行人,看成千上萬的人表情遲鈍或行色匆忙地走過去,我就總是對自己說,他們一定心情惡劣。他還打比方說,這時候他就好像看見一群羊爭先恐後地往前跑。是啊,幹嗎這樣著急?你們到底要去哪裏?還不就是去屠宰場嗎?(笑聲)
尼采是很討厭美國的,歐洲人本來是很有教養的,生活是很寧靜的,隻有美國人才這麽匆忙,是工作狂,拚命掙錢,而現在美國的拜金主義已經傳染到了歐洲,使得古老的歐洲野蠻化了,在歐洲傳播了一種怪異的無精神性,一個個都沒有靈魂,成了一具具勞碌不休、貪圖物慾的肉體。這種逐利的生活驅使現代人置身於經常的偽裝、欺騙和競爭之中。追求利益的生活驅使現代人置身在經常的偽裝、欺騙和競爭之中,互相騙,也騙自己。他說現在人們已經羞於寧靜,一個人安靜下來,跟自己待一會兒,就會覺得不對頭,長久的沉思幾乎使人產生良心的責備。人們手裏拿著手錶思考事情,吃午飯的時候眼睛盯著商業新聞,就像一個總是怕耽誤了什麽事的人那樣生活著。寧肯隨便做點什麽也勝於一事不做,這是現代人的生活原則,這條原則就像一根繩索一樣,勒死了一切高級的趣味和教養。直到最後的歲月,在遺留下來的手稿裏,尼采還在談這個問題,他說隨著年代的增長,我們整個歐洲文化處在越來越緊張的狀態中,猶如大難臨頭,狂躁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我們的生活就像一條激流,一心奔向盡頭,不復沉思,而且害怕沉思。
尼采之所以討厭現代人的這種匆忙,是因為對文化來說這是最不利的情形。他把現代和古代做了比較。在古代,悠閑和優雅是美德,工作使人內疚。古希臘人是很安閑的,他們沒有那麽多事情要做,經常在太陽下活動。古希臘文裏學校這個詞,意思就是閑暇,上學就是不用做事了,可以看書、思考、討論問題了,這才是值得向望的生活。他們真要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做手工,是要躲起來的,怕人看見。現代人正相反,勤勞和精明是美德,閑暇和沉思使人內疚。古代人忌諱太珍惜寸陰,主張對俗務不動心,關心的是永恆;現代人卻隻對當下的利益認真。他的結論是,這是一個卑鄙的時代,因為我們看重的恰恰是一切高貴的時代所蔑視的東西,而高貴的時代所尊敬的東西反而遭到了我們的蔑視,價值觀完全顛倒了。閑暇是高級文化產生的必要條件,現代人沒有閑暇,也害怕閑暇,產生高級文化的生態環境已經消失,不可能產生高級文化了。
</br>
當然這是可以探討的,神話世界觀的消亡和科學世界觀的興起,到底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這基本上是一個雞生蛋、蛋變雞的問題。神話的滅亡是必然的,沒有蘇格拉底也會滅亡,隨著理性的成熟,知識的增加,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神話的世界裏。到了後期,尼采把歐洲文化出毛病的原因歸結在柏拉圖頭上,柏拉圖成了他的主要靶子。柏拉圖開創了歐洲形上學的傳統,就是世界的二分模式,世界分為現象和本質兩個世界,現象世界是虛假的,本質世界才是真實的,這個二分模式成了西方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方式,西方哲學的主流。針對這個模式,尼采指出,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現象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世界,背後的所謂本質世界是虛構出來的。你一方麵否定了這個唯一真實的世界,否定了此岸的生活,也就是否定了生命,導致了生命本能的衰弱,另一方麵又信仰那個虛構的世界,總有一天會暴露出來,導致了信仰的失落。所以,他說這個二分模式是歐洲虛無主義的根源。
第77章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批判(2)
在尼采眼中,現代文化是個什麽樣子的呢?給大家念一段話,是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裏麵的,他對現代文化的總體圖景做了一個描述。他說假如有一位真正的哲學家來到我們這個時代,“當他思索著普遍的匆忙和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思索著一切悠閑和單純的消失等現象時,他似乎已經覺察到了文化整個被連根拔起的徵兆。宗教的潮水退落了,隻剩下沼澤或池塘;民族又分崩離析,互相仇視和殘殺。科學完全盲目地發展,失去任何尺度,放任自流,打破和瓦解了一切堅固的信仰;有教養階層和國家被極其卑鄙的金錢交易拖著走。世界從來不曾如此世俗化,如此缺乏愛和善良。學者階層不再是這整個動盪不寧世俗化潮流中的燈塔或避難所;他們自己也一天天變得不安,越來越沒有思想和愛心。一切都在為日益逼近的野蠻效勞,包括今天的藝術和科學。有教養人士已經蛻化為教育的頭號敵人,因為他們諱疾忌醫。這些軟弱可憐的無賴,一旦有人議論他們的弱點,反對他們那有害的自欺欺人,他們就暴跳如雷。”你們看,他像不像是在說我們今天的學術界——一天天變得不安,越來越沒有思想和愛心,被金錢交易拖著走,不再是世俗化潮流中的燈塔?(笑聲)
在尼采看來,現代人在生命和精神靈魂兩方麵生病了。從生命、從人的生存狀態來說,現代人被連根拔起了,沒有根,沒有土地,沒有故土,沒有生命的原動力。他說現代人的生存具有一種抽象的性質,用概念指導人生,浮在人生的表麵,都一些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從靈魂、從人的精神狀態來說,沒有天空,沒有精神追求,靈魂空虛,信仰空白。他說到處都是可怕的世俗傾向,對於當下的輕浮崇拜,人人身上都有一種到處探頭的好奇心,都懷著一種擠入別人宴席的貪饞,急切地追求塵世幸福,整個社會直至於最低層都腐敗了,都因為沸騰的欲望而惶惶不可終日。總之,上無天空,下無土地,在黑暗和空虛中瞎折騰。
我梳理了一下,在尼采看來,現代人的沒有文化、野蠻,主要表現有這麽四點:一是匆忙,二是貪婪,三是麻木,四是虛假。在他的這幾本著作裏,充滿了這樣的描述。不過,下麵我講的時候,也補充了他後期的一些描述。
1.內在的空虛和外在的匆忙
匆忙也是尼采描繪這個時代的一個關鍵詞,之所以匆忙,是因為內在的空虛,沒有靈魂,所以忙於外部的事務,想用這來填補和掩蓋空虛。他說在我們這個飛速轉動的時代裏,到處是令人眩暈的匆忙,這個時代厭棄一切無用之事,隻做所謂有用的事,就是能夠帶來眼前利益的事。處在這個時代永不停歇的騷動之中,年輕人被切割了成碎片,被當下奪去了永恆的愉悅。現代人是不可救藥的野蠻人,是日子的奴隸,是懸掛在瞬間之網上永遠挨餓的人。他還談到現代人狂熱的不安,對成功和獲利的渴望,對當下的過分看重。他說那種匆忙,那種令人不得喘息的分秒必爭,那種不等成熟就要採摘一切果實的急躁,那種你追我趕的競爭,在人們臉上刻下了深溝,就好像有一種藥劑在體內作怪,使人們不能平靜地唿吸,大家都心神不寧地向前猛衝,就像是烙了三m印記的奴隸。三m就是德語裏的moment(當下)、meinung(輿論)、modern(時尚),人人臉上都烙了這三個字,是當下、輿論、時尚的奴隸。尼采這麽描述他對現代人的觀感:當我在鬧市觀望行人,看成千上萬的人表情遲鈍或行色匆忙地走過去,我就總是對自己說,他們一定心情惡劣。他還打比方說,這時候他就好像看見一群羊爭先恐後地往前跑。是啊,幹嗎這樣著急?你們到底要去哪裏?還不就是去屠宰場嗎?(笑聲)
尼采是很討厭美國的,歐洲人本來是很有教養的,生活是很寧靜的,隻有美國人才這麽匆忙,是工作狂,拚命掙錢,而現在美國的拜金主義已經傳染到了歐洲,使得古老的歐洲野蠻化了,在歐洲傳播了一種怪異的無精神性,一個個都沒有靈魂,成了一具具勞碌不休、貪圖物慾的肉體。這種逐利的生活驅使現代人置身於經常的偽裝、欺騙和競爭之中。追求利益的生活驅使現代人置身在經常的偽裝、欺騙和競爭之中,互相騙,也騙自己。他說現在人們已經羞於寧靜,一個人安靜下來,跟自己待一會兒,就會覺得不對頭,長久的沉思幾乎使人產生良心的責備。人們手裏拿著手錶思考事情,吃午飯的時候眼睛盯著商業新聞,就像一個總是怕耽誤了什麽事的人那樣生活著。寧肯隨便做點什麽也勝於一事不做,這是現代人的生活原則,這條原則就像一根繩索一樣,勒死了一切高級的趣味和教養。直到最後的歲月,在遺留下來的手稿裏,尼采還在談這個問題,他說隨著年代的增長,我們整個歐洲文化處在越來越緊張的狀態中,猶如大難臨頭,狂躁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我們的生活就像一條激流,一心奔向盡頭,不復沉思,而且害怕沉思。
尼采之所以討厭現代人的這種匆忙,是因為對文化來說這是最不利的情形。他把現代和古代做了比較。在古代,悠閑和優雅是美德,工作使人內疚。古希臘人是很安閑的,他們沒有那麽多事情要做,經常在太陽下活動。古希臘文裏學校這個詞,意思就是閑暇,上學就是不用做事了,可以看書、思考、討論問題了,這才是值得向望的生活。他們真要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做手工,是要躲起來的,怕人看見。現代人正相反,勤勞和精明是美德,閑暇和沉思使人內疚。古代人忌諱太珍惜寸陰,主張對俗務不動心,關心的是永恆;現代人卻隻對當下的利益認真。他的結論是,這是一個卑鄙的時代,因為我們看重的恰恰是一切高貴的時代所蔑視的東西,而高貴的時代所尊敬的東西反而遭到了我們的蔑視,價值觀完全顛倒了。閑暇是高級文化產生的必要條件,現代人沒有閑暇,也害怕閑暇,產生高級文化的生態環境已經消失,不可能產生高級文化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