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在今天的時代,純理論性的學科不受重視,但不等於沒有價值。相反,從人類知識的發展看,純理論性的學科是基礎,比應用性的學科更重要。不過,對於個人來說,選擇純理論性的學科是一個冒險,一是因為在這個領域很難有突破和創新,二是將來可能麵臨就業的困難。比如說,學哲學的比學傳媒的難就業,學數學的比學計算機的難就業。所以,關鍵是你是否真正有強烈的興趣,如果是,我覺得你應該堅持,並且要有精神準備,甘於承受從功利角度看是吃虧的後果。走一條不合時宜的路,你可能會失敗,得不到社會的承認,而走功利的路本來可以得到的東西也丟了,那個時候你的心態要好。我有很長時間就是這樣的,我喜歡寫東西,根本沒有地方發表,在社會上也吃不開,不會和人搞關係,但是我就認了。首先看你是不是真喜歡,如果真喜歡,就要有一個好心態。(掌聲)
問:我喜歡的和我的天賦發生了衝突,我該怎麽選擇?
答:會嗎?
問:比如說我燒一手好菜,我有能力成為一個大廚,但是我並不喜歡這樣,我喜歡數學,想成為數學家,我該怎麽樣抉擇?
答:首先我告訴你,天賦和興趣一定是一致的,你擅長做菜,你就肯定是喜歡做菜的,否則你不可能擅長。所以,這不是天賦和興趣之間的衝突,而是兩種不同的興趣或者說兩種不同的天賦之間的衝突,因此需要從中選一個作為自己的專業。當然,有數學天賦的人去做大廚就太可惜了,你就做數學家吧。
問:如何定義喜歡和愛?(掌聲)包括人和事。
答:這兩個詞在男女情感問題上用得比較多一些,兩個人之間情感的程度不一樣,甲對乙說“我愛你”,乙就抱歉地說“我隻是喜歡你”,喜歡比愛的程度要低一些。對事情也是一樣的,愛的是事業,喜歡的隻是一般的愛好。
問:怎麽樣在一堆漂亮的小姑娘中找到你所喜歡的那一個,或者說怎麽樣在一堆好書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本?
答:去讀那些小姑娘,去讀那些好書,沒有別的辦法。
問:我找到了方向就是哲學,然後看書的時候發現我看不懂,您作為前輩能給我一點建議嗎?
答:我很納悶你既然看不懂的話,是怎麽找到這個方向的?(笑聲)(同學:我喜歡思考東西。)你思考什麽東西呢?(同學:比如思考愛是什麽。)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對人生中某些重要的價值想要追根究底,這的確是一種哲學的傾向。如果你真的對哲學感興趣,可以找一些適合你現在的水平的書先看起來,我不相信你所有的哲學書籍都看不懂,總有看得懂的吧,如果都看不懂,那我勸你就不要把哲學當你的方向了。
問:您說時間是檢驗好書的標準,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如果隻讀以前的書,如何才能和當今的時代發生碰撞?
答:你的這個問題提得好。我不認為一個人可以不關心時代,但是有一個前提,你通過閱讀經典,對於人類所追求的那些基本的恆久的價值有了相當的了解和領會,在這個前提下,你才能對時代做出正確的判斷,知道哪些東西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經受了時間檢驗的精神價值是標準,而當今時代是素材,你要用所掌握的標準進行分析。立足於永恆看時代,你是清醒的,否則的話,你會完全被時代的東西所支配。
第64章 讀書,作為信仰(1)
主持人:今天的主題是《讀書,作為信仰》,嘉賓席上坐的是《三聯生活周刊》執行主編李鴻穀,還有著名的哲學家、學者周國平老師。我們今天的講座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輕鬆的、具有互動氣氛的講座,整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由兩位嘉賓闡述對讀書的看法,第二個部分嘉賓之間有一些提問和交流,最後我們會把時間留給現場的同學和微博的網友提問。
一、嘉賓談對讀書的看法
周國平:我說說我自己讀書的方式和習慣,有三個特點,可以叫作三不主義:第一,不務正業,博覽群書;第二,不走彎路,直奔大師;第三,不求甚解,為我所用。
第一個特點是不務正業、博覽群書。當然,博覽群書是一個好聽的說法,我的意思是我不受自己專業的限製,什麽書都看。從上高中開始就是這樣,上大學就更是這樣,我上的是北大哲學係,其實我大量看的是文學書,上課的時候也經常偷偷看,那時候特別喜歡俄羅斯文學,西方文學也看。從我當時讀書的比例來說,課內花的時間非常少,也就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課外書,而課外書裏麵一大半都是文學書。我自己覺得,一個人到世界上來,沒誰規定你必須幹什麽,我考上了哲學係,後來哲學成了我的專業,這完全是偶然的,我沒有必要受那個限製。實際上讀文科,文史哲真的是不分家的,沒有嚴格的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好的文學作品、歷史著作,其中一定也有哲學。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讓自己完整一點,沒有必要受專業的限製。
這一點到後來也沒有變,離開學校以後,我在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從事哲學工作,我們所對我仍然有這個評價,說周國平不務正業。當然我也搞哲學研究,這碗飯還是要吃,比如寫過關於尼采的著作,主要是兩本,《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和《尼采與形上學》,還翻譯了尼采的一些作品。這是我的專業,我也做,當然也是喜歡,和我的愛好是完全一致的。在這之外,我還寫了很多所謂的哲理散文,別人問我,你到底是作家還是學者,我說這重要嗎,一點兒不重要。我首先是一個人,我怎麽做舒服,覺得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活著,我就怎麽做,這是我的一個主要的標準。
第二個特點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雖然我愛讀書,什麽書都看,但是無論文學也好,哲學也好,歷史也好,我都是瞄準了經典大師,以看他們的書為主。我真的感到,那些大師和一般僅僅比較聰明、有點才華的人的區別太大了。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像我這樣畢業以後可以說是以讀書為職業的人,我都覺得一輩子能夠讀的書是很有限的,既然這樣,你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比較平庸的書上了,就應該直接去找大師。我讀的書,大部分是死人寫的,讀活人的比較少。可是,我覺得這些已經死去的大師其實還活著,甚至比我們這些活人更有生命力。
其實,經典作品的數量也非常多,夠你讀的了,這些東西是經過了時間檢驗的,一般不會讓你失望。當然,經典裏麵有些書你不一定喜歡,但是你應該也一定能夠找到你喜歡的,可以把經典作為主要的選擇範圍,從中找到適合你的好書。現在出版物太多了,你自己去找的話,費了很大的工夫,讀了很多平庸的書,好不容易才發現一點好東西,這個太浪費了。我是考慮到成本,要節省成本,這是一個效益問題。你不看現在新出的書,可能會錯過一點好東西,這個損失可能會有,但比較起來小得多。如果你把時間花在從一般的書裏篩選,在平庸的書裏打轉,反而把有了定評的經典作品荒廢掉了,這個損失大得多。
</br>
問:我喜歡的和我的天賦發生了衝突,我該怎麽選擇?
答:會嗎?
問:比如說我燒一手好菜,我有能力成為一個大廚,但是我並不喜歡這樣,我喜歡數學,想成為數學家,我該怎麽樣抉擇?
答:首先我告訴你,天賦和興趣一定是一致的,你擅長做菜,你就肯定是喜歡做菜的,否則你不可能擅長。所以,這不是天賦和興趣之間的衝突,而是兩種不同的興趣或者說兩種不同的天賦之間的衝突,因此需要從中選一個作為自己的專業。當然,有數學天賦的人去做大廚就太可惜了,你就做數學家吧。
問:如何定義喜歡和愛?(掌聲)包括人和事。
答:這兩個詞在男女情感問題上用得比較多一些,兩個人之間情感的程度不一樣,甲對乙說“我愛你”,乙就抱歉地說“我隻是喜歡你”,喜歡比愛的程度要低一些。對事情也是一樣的,愛的是事業,喜歡的隻是一般的愛好。
問:怎麽樣在一堆漂亮的小姑娘中找到你所喜歡的那一個,或者說怎麽樣在一堆好書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本?
答:去讀那些小姑娘,去讀那些好書,沒有別的辦法。
問:我找到了方向就是哲學,然後看書的時候發現我看不懂,您作為前輩能給我一點建議嗎?
答:我很納悶你既然看不懂的話,是怎麽找到這個方向的?(笑聲)(同學:我喜歡思考東西。)你思考什麽東西呢?(同學:比如思考愛是什麽。)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對人生中某些重要的價值想要追根究底,這的確是一種哲學的傾向。如果你真的對哲學感興趣,可以找一些適合你現在的水平的書先看起來,我不相信你所有的哲學書籍都看不懂,總有看得懂的吧,如果都看不懂,那我勸你就不要把哲學當你的方向了。
問:您說時間是檢驗好書的標準,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如果隻讀以前的書,如何才能和當今的時代發生碰撞?
答:你的這個問題提得好。我不認為一個人可以不關心時代,但是有一個前提,你通過閱讀經典,對於人類所追求的那些基本的恆久的價值有了相當的了解和領會,在這個前提下,你才能對時代做出正確的判斷,知道哪些東西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經受了時間檢驗的精神價值是標準,而當今時代是素材,你要用所掌握的標準進行分析。立足於永恆看時代,你是清醒的,否則的話,你會完全被時代的東西所支配。
第64章 讀書,作為信仰(1)
主持人:今天的主題是《讀書,作為信仰》,嘉賓席上坐的是《三聯生活周刊》執行主編李鴻穀,還有著名的哲學家、學者周國平老師。我們今天的講座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輕鬆的、具有互動氣氛的講座,整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由兩位嘉賓闡述對讀書的看法,第二個部分嘉賓之間有一些提問和交流,最後我們會把時間留給現場的同學和微博的網友提問。
一、嘉賓談對讀書的看法
周國平:我說說我自己讀書的方式和習慣,有三個特點,可以叫作三不主義:第一,不務正業,博覽群書;第二,不走彎路,直奔大師;第三,不求甚解,為我所用。
第一個特點是不務正業、博覽群書。當然,博覽群書是一個好聽的說法,我的意思是我不受自己專業的限製,什麽書都看。從上高中開始就是這樣,上大學就更是這樣,我上的是北大哲學係,其實我大量看的是文學書,上課的時候也經常偷偷看,那時候特別喜歡俄羅斯文學,西方文學也看。從我當時讀書的比例來說,課內花的時間非常少,也就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課外書,而課外書裏麵一大半都是文學書。我自己覺得,一個人到世界上來,沒誰規定你必須幹什麽,我考上了哲學係,後來哲學成了我的專業,這完全是偶然的,我沒有必要受那個限製。實際上讀文科,文史哲真的是不分家的,沒有嚴格的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好的文學作品、歷史著作,其中一定也有哲學。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讓自己完整一點,沒有必要受專業的限製。
這一點到後來也沒有變,離開學校以後,我在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從事哲學工作,我們所對我仍然有這個評價,說周國平不務正業。當然我也搞哲學研究,這碗飯還是要吃,比如寫過關於尼采的著作,主要是兩本,《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和《尼采與形上學》,還翻譯了尼采的一些作品。這是我的專業,我也做,當然也是喜歡,和我的愛好是完全一致的。在這之外,我還寫了很多所謂的哲理散文,別人問我,你到底是作家還是學者,我說這重要嗎,一點兒不重要。我首先是一個人,我怎麽做舒服,覺得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活著,我就怎麽做,這是我的一個主要的標準。
第二個特點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雖然我愛讀書,什麽書都看,但是無論文學也好,哲學也好,歷史也好,我都是瞄準了經典大師,以看他們的書為主。我真的感到,那些大師和一般僅僅比較聰明、有點才華的人的區別太大了。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像我這樣畢業以後可以說是以讀書為職業的人,我都覺得一輩子能夠讀的書是很有限的,既然這樣,你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比較平庸的書上了,就應該直接去找大師。我讀的書,大部分是死人寫的,讀活人的比較少。可是,我覺得這些已經死去的大師其實還活著,甚至比我們這些活人更有生命力。
其實,經典作品的數量也非常多,夠你讀的了,這些東西是經過了時間檢驗的,一般不會讓你失望。當然,經典裏麵有些書你不一定喜歡,但是你應該也一定能夠找到你喜歡的,可以把經典作為主要的選擇範圍,從中找到適合你的好書。現在出版物太多了,你自己去找的話,費了很大的工夫,讀了很多平庸的書,好不容易才發現一點好東西,這個太浪費了。我是考慮到成本,要節省成本,這是一個效益問題。你不看現在新出的書,可能會錯過一點好東西,這個損失可能會有,但比較起來小得多。如果你把時間花在從一般的書裏篩選,在平庸的書裏打轉,反而把有了定評的經典作品荒廢掉了,這個損失大得多。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