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每一個宗教都有修行甚至苦修。有一種修行是有目的的,比如說朝聖者去拉薩,去麥加。另外一種修行沒有目的,像達摩祖師在山上蹲了三十年,這種修行的最終意義在哪裏?可能會說是精神上的升華,但是升華到哪裏才是個頭?
第35章 尋求智慧的人生(節錄)(2)(2)
答:你說的那種有目的的修行,所謂目的指的是一個具體的目的地,但是我想,你說的另一種沒有目的的修行,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目的地,但是目的還是有的,這個目的應該是要進入某一種狀態,從而有助於解決兩大問題。一切宗教,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它們的修行都是為了解決這兩大問題,一個是靈和肉的問題,一個是生和死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的關鍵都是肉體,靈和肉的問題是要讓靈魂擺脫肉體的束縛,不讓肉體的欲望支配靈魂,生和死的問題是要讓靈魂擺脫對肉體的依戀,坦然麵對肉體的死亡。
問:您有宗教信仰嗎,如果有,是什麽?如果沒有,您認為哪個宗教接近您的人生體驗?
答: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但是我對基督教和佛教都感興趣,《聖經》和佛經我都看,我是把它們當作人生智慧來看的。我真的覺得,無論是佛經裏佛陀的言論,還是《聖經》裏耶穌的言論,都充滿了人生智慧,對於解決靈肉問題和生死問題大有啟發。從我的人生大困惑來說,我覺得佛教能解決得更好。
問:您有一個14歲的女兒和一個5歲的兒子,都正處在受教育期,請問您希望他們明白的最重要的人生哲理是什麽?
答:兒女的教育,現在中國的父母都很糾結和焦慮,為他們的未來擔憂,要為他們準備好的物質條件。我對我的孩子的未來隻有一個抽象的定向,沒有一個具體的定位,我不想為他們規定將來上哪個大學,要不要出國,這些讓他們將來自己去選擇。我的抽象定向有兩條。第一,對什麽是幸福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且具備自己去爭取幸福的能力。第二,懂得人生中必定有苦難,具備自己去承受不幸的能力。當然,這兩條也不是去給他們講大道理,而是貫穿在我自己平時的言行中。我一向認為,孩子將來的命運掌握在上帝手裏,不掌握父母手裏,他們會遇到什麽事情,你根本沒有辦法預料,更沒有辦法設計,你能做的隻有一點,就是不管他們會遇到什麽事情,都讓他們有一個好的素質和心態來麵對,你真的做到了這一點,就是盡了家長的責任。
問:我自己認為的快樂和幸福,在社會上常常不被別人認同,我應該怎麽辦?
答:這沒有關係啊,說明你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問:這種快樂雖然滿足了自己,但是很多時候會看重別人的想法,就覺得越來越不幸福。
答:如果你真正感到滿足,就沒有必要去管別人是怎麽看的了。如果你過多地去關注別人的看法,這說明你不自信,你對幸福的認識還不堅定,發生了動搖。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你覺得別人的看法可能有道理,你的看法可能有毛病,那你就要想清楚,如果確實這樣,就要修正你的想法。另外一種情況是你仍然認為你是對的,但是可以說性格比較軟弱,因為別人有不同看法,這種人際關係的氛圍讓你感覺難受,那我認為就不要太在乎了,堅持走自己的路,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變得強大。
問: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我覺得獨處的同時具備一些開放性可能會更好。人性中有光明也有黑暗,自己很難把握,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會根據別人的觀點做一點調整。為什麽要避開社會交往呢?
答:我沒有說要避開社會交往啊,獨處和交往兩者都需要。我理解你的意思,人通過交往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和調整自己,我同意這個看法。我強調的是要有高質量的交往。我自己就有體會,高質量的有思想含量的交往對我的思考是一個刺激和推動,這是不能缺少的。但是,不管交往多麽必要,獨處也不能缺少。比如說我寫書,把我的思想發表出來,會有讀者的反饋,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交往。但是,如果光有這個,沒有一個我稱之為私人寫作的空間,我會變得越來越淺薄的。我必須有不為發表而寫的東西,例如日記、隨感、讀書筆記,這是一個基礎,從思想的原料來說是一個倉庫,原料多而好,才能有好的產品,而為發表的寫作實際上就是把產品拿到社會上去和別人交流。所以,獨處是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會有高質量的交往。
問:問一個關於快樂的問題。有那麽一群人,我想在座也不少,他們學歷很高,社會閱歷很廣,視野很寬,曾經在成長的歷程中經歷過不少快樂。到了今天這一刻,他的笑點已經非常高了,怎麽樣的笑話都讓他笑不起來,因為這個笑話可能五年前或十年前已經讓他笑過了。多大的成就他也沒有成就感,因為他可能會覺得那是老闆的一個恭維。他開心不起來。似乎不容易找到讓他開心的事情。這群人非常理性,對很多事情都看得通透,知道是怎麽迴事,是什麽邏輯關係。周老師,您給這群人什麽建議?(掌聲)
答:我想問一下,你是不是這群人的代表?(笑聲,掌聲)
問:我喜歡和周老師溝通,我不是這群人的代表,但是我也曾被別人描述過笑點很高,有時候臉上掛的笑容是替別人在笑,或者說給別人一個心情看。我身邊確實有太多這樣的情緒反饋,很多事項都會很理性地梳理和分析,沒有驚喜,他做得好會覺得是應該的,憑什麽做不好呢,全世界都說你會做得好。今天講智慧的人生,可是有智慧的一群人怎麽樣快樂起來,我想聽周老師對這些人的建議。
答:你描繪的是精英的困惑和苦惱。(笑聲)曾經滄海難為水,什麽都見過做過,非常優越,興奮值就很高了。有這樣的苦惱是一個幸運,別人還羨慕你們呢。我想他們應該會有一種智者的愉悅吧,看這些芸芸眾生,你們還在低級的快樂裏麵折騰,我都經歷過了,都看明白了,都不在乎了。像這樣居高臨下地俯視人世間平常快樂的心態,我覺得應該也是一種快樂。如果這不算快樂,或者不覺得這是快樂,那就可能要去開發新的快樂源頭了。(笑聲)幸福不能隻在職場上麵找,你剛才講的多半是職場上的感受,事業成功,得到承認,別人羨慕,前景一目了然,等等,我覺得應該超越這個層麵,可能是走到這一步了。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這樣的人。也許需要做個體剖析,拿出一個例子,看看問題出在什麽地方。人有時候必須幼稚一點,太成熟就有問題,要返璞歸真,這樣會重新獲得一些幼稚的快樂。
問:哲學能讓人跳離具體事物看世界,那為什麽會有很大的認知差異,有唯心和唯物的不同,宗教反而能殊途同歸?
答:大哲學家也能殊途同歸,最後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守護人性,提升人類的精神水準。我不認為唯物和唯心的劃分上有什麽意義,我們把一個哲學家歸類到唯物還是唯心,這常常是牽強附會的,是貼上一個標籤。比如說尼采,歷來被我們說成是一個反動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但是你真的去分析他的思想的話,根本就沒有辦法把他歸類,他的主要概念權力意誌,既可以解釋為一種精神力量,也可以解釋為一種生命能量。了解一個哲學家,不要帶著標籤去看,應該看他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什麽,他是怎麽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樣才有意義。凡是大哲學家,各有各的精彩,你要會欣賞他的精彩之處。
</br>
第35章 尋求智慧的人生(節錄)(2)(2)
答:你說的那種有目的的修行,所謂目的指的是一個具體的目的地,但是我想,你說的另一種沒有目的的修行,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目的地,但是目的還是有的,這個目的應該是要進入某一種狀態,從而有助於解決兩大問題。一切宗教,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它們的修行都是為了解決這兩大問題,一個是靈和肉的問題,一個是生和死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的關鍵都是肉體,靈和肉的問題是要讓靈魂擺脫肉體的束縛,不讓肉體的欲望支配靈魂,生和死的問題是要讓靈魂擺脫對肉體的依戀,坦然麵對肉體的死亡。
問:您有宗教信仰嗎,如果有,是什麽?如果沒有,您認為哪個宗教接近您的人生體驗?
答: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但是我對基督教和佛教都感興趣,《聖經》和佛經我都看,我是把它們當作人生智慧來看的。我真的覺得,無論是佛經裏佛陀的言論,還是《聖經》裏耶穌的言論,都充滿了人生智慧,對於解決靈肉問題和生死問題大有啟發。從我的人生大困惑來說,我覺得佛教能解決得更好。
問:您有一個14歲的女兒和一個5歲的兒子,都正處在受教育期,請問您希望他們明白的最重要的人生哲理是什麽?
答:兒女的教育,現在中國的父母都很糾結和焦慮,為他們的未來擔憂,要為他們準備好的物質條件。我對我的孩子的未來隻有一個抽象的定向,沒有一個具體的定位,我不想為他們規定將來上哪個大學,要不要出國,這些讓他們將來自己去選擇。我的抽象定向有兩條。第一,對什麽是幸福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且具備自己去爭取幸福的能力。第二,懂得人生中必定有苦難,具備自己去承受不幸的能力。當然,這兩條也不是去給他們講大道理,而是貫穿在我自己平時的言行中。我一向認為,孩子將來的命運掌握在上帝手裏,不掌握父母手裏,他們會遇到什麽事情,你根本沒有辦法預料,更沒有辦法設計,你能做的隻有一點,就是不管他們會遇到什麽事情,都讓他們有一個好的素質和心態來麵對,你真的做到了這一點,就是盡了家長的責任。
問:我自己認為的快樂和幸福,在社會上常常不被別人認同,我應該怎麽辦?
答:這沒有關係啊,說明你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問:這種快樂雖然滿足了自己,但是很多時候會看重別人的想法,就覺得越來越不幸福。
答:如果你真正感到滿足,就沒有必要去管別人是怎麽看的了。如果你過多地去關注別人的看法,這說明你不自信,你對幸福的認識還不堅定,發生了動搖。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你覺得別人的看法可能有道理,你的看法可能有毛病,那你就要想清楚,如果確實這樣,就要修正你的想法。另外一種情況是你仍然認為你是對的,但是可以說性格比較軟弱,因為別人有不同看法,這種人際關係的氛圍讓你感覺難受,那我認為就不要太在乎了,堅持走自己的路,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變得強大。
問: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我覺得獨處的同時具備一些開放性可能會更好。人性中有光明也有黑暗,自己很難把握,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會根據別人的觀點做一點調整。為什麽要避開社會交往呢?
答:我沒有說要避開社會交往啊,獨處和交往兩者都需要。我理解你的意思,人通過交往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和調整自己,我同意這個看法。我強調的是要有高質量的交往。我自己就有體會,高質量的有思想含量的交往對我的思考是一個刺激和推動,這是不能缺少的。但是,不管交往多麽必要,獨處也不能缺少。比如說我寫書,把我的思想發表出來,會有讀者的反饋,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交往。但是,如果光有這個,沒有一個我稱之為私人寫作的空間,我會變得越來越淺薄的。我必須有不為發表而寫的東西,例如日記、隨感、讀書筆記,這是一個基礎,從思想的原料來說是一個倉庫,原料多而好,才能有好的產品,而為發表的寫作實際上就是把產品拿到社會上去和別人交流。所以,獨處是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會有高質量的交往。
問:問一個關於快樂的問題。有那麽一群人,我想在座也不少,他們學歷很高,社會閱歷很廣,視野很寬,曾經在成長的歷程中經歷過不少快樂。到了今天這一刻,他的笑點已經非常高了,怎麽樣的笑話都讓他笑不起來,因為這個笑話可能五年前或十年前已經讓他笑過了。多大的成就他也沒有成就感,因為他可能會覺得那是老闆的一個恭維。他開心不起來。似乎不容易找到讓他開心的事情。這群人非常理性,對很多事情都看得通透,知道是怎麽迴事,是什麽邏輯關係。周老師,您給這群人什麽建議?(掌聲)
答:我想問一下,你是不是這群人的代表?(笑聲,掌聲)
問:我喜歡和周老師溝通,我不是這群人的代表,但是我也曾被別人描述過笑點很高,有時候臉上掛的笑容是替別人在笑,或者說給別人一個心情看。我身邊確實有太多這樣的情緒反饋,很多事項都會很理性地梳理和分析,沒有驚喜,他做得好會覺得是應該的,憑什麽做不好呢,全世界都說你會做得好。今天講智慧的人生,可是有智慧的一群人怎麽樣快樂起來,我想聽周老師對這些人的建議。
答:你描繪的是精英的困惑和苦惱。(笑聲)曾經滄海難為水,什麽都見過做過,非常優越,興奮值就很高了。有這樣的苦惱是一個幸運,別人還羨慕你們呢。我想他們應該會有一種智者的愉悅吧,看這些芸芸眾生,你們還在低級的快樂裏麵折騰,我都經歷過了,都看明白了,都不在乎了。像這樣居高臨下地俯視人世間平常快樂的心態,我覺得應該也是一種快樂。如果這不算快樂,或者不覺得這是快樂,那就可能要去開發新的快樂源頭了。(笑聲)幸福不能隻在職場上麵找,你剛才講的多半是職場上的感受,事業成功,得到承認,別人羨慕,前景一目了然,等等,我覺得應該超越這個層麵,可能是走到這一步了。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這樣的人。也許需要做個體剖析,拿出一個例子,看看問題出在什麽地方。人有時候必須幼稚一點,太成熟就有問題,要返璞歸真,這樣會重新獲得一些幼稚的快樂。
問:哲學能讓人跳離具體事物看世界,那為什麽會有很大的認知差異,有唯心和唯物的不同,宗教反而能殊途同歸?
答:大哲學家也能殊途同歸,最後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守護人性,提升人類的精神水準。我不認為唯物和唯心的劃分上有什麽意義,我們把一個哲學家歸類到唯物還是唯心,這常常是牽強附會的,是貼上一個標籤。比如說尼采,歷來被我們說成是一個反動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但是你真的去分析他的思想的話,根本就沒有辦法把他歸類,他的主要概念權力意誌,既可以解釋為一種精神力量,也可以解釋為一種生命能量。了解一個哲學家,不要帶著標籤去看,應該看他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什麽,他是怎麽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樣才有意義。凡是大哲學家,各有各的精彩,你要會欣賞他的精彩之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