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迴到車上,天下大定,再不會有什麽幹擾了。車下麵是橫亙歐亞的萬裏西伯利亞大鐵路。從此我們就要在這車上住上七八天。"人是地裏仙,一天不見走一千",我們現在一天決不止走一千,我們要在風馳電掣中過日子了。


    車上的生活,單調而又豐富多彩。每天吃喝拉撒睡,有條不紊,有簡便之處,也有複雜之處。簡便是,吃東西不用再去操持,每人兩個大籃子,餓了伸手拿出來就吃。複雜是,喝開水極成問題,車上沒有開水供應,涼水也不供應。每到一個大一點的車站,我們就輪流手持鐵壺,飛奔下車,到車站上的開水供應處,擰開開水龍頭,把鐵壺灌滿,再迴到車上,分而喝之。有一位同行的歐洲老太太,白髮盈顛,行路龍鍾,她顯然沒有自備鐵壺;即使自備了,她也無法使用。我們的開水壺一提上車,她就顫巍巍地走了過來,手裏拿著一個杯子,說著中國話:"開開水!開開水!"我們心領神會,把她的杯子倒滿開水,一笑而別。從此一天三頓飯,頓頓如此。看來她這個"老外",這個外國"資產階級",並不比我們更有錢。她也不到餐車裏去吃牛排、羅宋湯,沒有大把地揮霍著美金。


    說到牛排,我們雖然沒有吃到,卻是看到了。有一天,吃中飯的時候,忽然從餐車裏走出來了一個俄國女餐車服務員,身材高大魁梧,肥胖有加,身穿白色大褂,頭戴白布高帽子,至少有一尺高,帽頂幾乎觸到車廂的天花板;卻足蹬高跟鞋,滿麵春風,而又威風凜凜,得得地走了過來,宛如一個大將軍,八麵威風。右手托著一個大盤子,裏麵擺滿新出鍋的炸牛排,肉香四溢,透人鼻官,確實有極大的誘惑力,讓人饞涎欲滴。但是,一問價錢,卻嚇人一跳;每塊三美元。我們這個車廂裏,沒有一個人肯出三美元一快朵頤的。這位女"大將軍",托著盤子,走了一趟,又原盤托迴。她是不是鄙視我們這些外國資產階級呢?她是不是會在心裏想:你們這些人個個賽過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嗇鬼夏洛克呢?我不知道。這一陣香風過後,我們的肚子確已餓了,趕快拿出籃子,大啃其"裂巴"。


    我們吃的問題大體上就是這個樣子。你想了解俄國人怎樣吃飯嗎?他們同我們完全不一樣,這是可想而知的。他們決不會從中國的哈爾濱帶一籃子食品來,而是就地取材。我在上麵提到過,我們中國學生的兩間車廂裏,有兩個鋪位不屬於我們,而是經常換人。有一天進來了一個紅軍軍官,我們不懂蘇聯軍官的肩章,不知道他是什麽爵位。可是他頗為和藹可親,一走進車廂,用藍色的眼睛環視了一下,笑著點了點頭。我們也報之以微笑,但是跟他"不明白",隻能打手勢來說話。他從懷裏拿出來了一個身份證之類的小本子,裏麵有他的相片,他打著手勢告訴我們,如果把這個證丟了,他用右手在自己脖子上作殺頭狀,那就是要殺頭的。這個小本子神通廣大。每到一個大站,他就拿著它走下車去,到什麽地方領到一份"裂巴",還有奶油、奶酪、香腸之類的東西,走迴車廂,大嚼一頓。紅軍的供給製度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車上的吃喝問題就是這樣解決的。談到拉撒,卻成了天大的問題。一節列車住著四五十口子人,卻隻有兩間廁所。經常是人滿為患。我每天往往是很早就起來排隊。有時候自己覺得已經夠早了,但是推門一看,卻已有人排成了長龍。趕緊加入隊伍中,望眼欲穿地看著前麵。你想一個人刷牙洗臉,再加上大小便,會用多少時間呀。如果再碰上一個患便秘的人,情況就會更加嚴重。自己肚子裏的那些東西蠢蠢欲動,前麵的隊伍卻不見縮短,這是什麽滋味,一想就可以知道了。


    但是,車上的生活也不全是困難,也有愉快的一麵。我們六個中國學生一般都是擠坐在一間車廂裏。雖然在清華大學時都是同學,但因行當不同,接觸並不多。此時卻被迫聚在一起,幾乎都成推心置腹的朋友。我們閑坐無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們都是二十三四歲的大孩子,閱世未深,每個人眼前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堆滿了玫瑰花,閃耀著彩虹。我們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說起話來,一無顧忌,二無隔閡,從來沒有談不來的時候,小小的車廂裏,其樂融融。也有一時無話可談的時候,我們就下象棋。物理學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我們五個人,單個兒跟他下,一盤輸,二盤輸,三盤四盤,甚至更多的盤,反正總是輸。後來我們聯合起來跟他下,依然是輸,輸,輸。哲學家喬冠華的哲學也幫不了他。在車上的八九天中,我們就沒有勝過一局。


    侃大山和下象棋,覺得乏味了,我就憑窗向外看。萬裏長途,車外風光變化不算太大。一般都隻有大森林,鬱鬱蔥蔥,好像是無邊無際。林中的產品大概是非常豐富的。有一次,我在一個森林深處的車站下了車,到站台上去走走。看到一個蘇聯農民提著一籃子大鬆果來兜售,鬆果實在大得令人吃驚,非常可愛。平生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我抵抗不住誘惑,拿出了五角美元,買了一個。這是我在西伯利亞惟一的一次買東西,是無法忘記的。除了原始森林以外,還有大草原,不過似乎不多。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貝加爾湖。我們的火車繞行了這個湖的一多半,用了將近半天的時間。山洞一個接一個,不知道究竟鑽過幾個山洞。山上叢林密布,一翠到頂。鐵路就修在岸邊上,從火車上俯視湖水,瞭若指掌。湖水碧綠,靠岸處清可見底,漸到湖心,則轉成深綠色,或者近乎黑色,下麵深不可測。真是天下奇景,直到今天,我一閉眼睛,就能見到。


    就這樣,我們在車上,既有困難,又有樂趣,一轉眼,就過去了八天,於9月14日晚間,到了莫斯科。


    第二部分


    第7節 哥廷根


    我於1935年10月31日,從柏林到了哥廷根。原來隻打算住兩年,焉知一住就是十年整,住的時間之長,在我的一生中,僅次於濟南和北京,成為我的第二故鄉。


    哥廷根是一個小城,人口隻有十萬,而流轉遷移的大學生有時會到二三萬人,是一個典型的大學城。大學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德國學術史和文學史上許多顯赫的名字,都與這所大學有關。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到處都是。讓你一進城,就感到洋溢全城的文化氣和學術氣,仿佛是一個學術樂園,文化淨土。


    哥廷根素以風景秀麗聞名全德。東麵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綠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綠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綠如春。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從來沒遇到過大風。既無扇子,也無蚊帳,蒼蠅、蚊子成了稀有動物。跳蚤、臭蟲更是聞所未聞。街道潔淨得邪性,你躺在馬路上打滾,決不會沾上任何一點塵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為家常便飯。在城區中心,房子都是中世紀的建築,至少四五層。人們置身其中,仿佛迴到了中世紀去。古代的城牆仍然保留著,上麵長滿了參天的橡樹。我在清華念書時,喜歡談德國短命抒情詩人荷爾德林(hilderlin)的詩歌,他似乎非常喜歡橡樹,詩中經常提到它。可是我始終不知道,橡樹是什麽樣子。今天於無意中遇之,喜不自勝。此後,我常常到古城牆上來散步,在橡樹的濃陰裏,四麵寂無人聲,我一個人靜坐沉思,成為哥廷根十年生活中最有詩意的一件事,至今憶念難忘。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留德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留德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