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個極其殘暴而荒淫的王朝;明朝,一個放縱私欲而無所顧忌的王朝。

    明朝,一個刻薄寡恩而又昏君迭出的王朝;明朝,一個宦官橫行而又陰森恐怖的王朝。

    翻開一部厚厚的《明史》,看看有明的16位帝王,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之中的有絕大部分都有嚴重的性格缺陷或者說是人格分裂。在他們人格缺陷的背後,明朝的帝王大或是刻薄寡恩,或頑劣成癖,或愚蠢不堪,或兼而有之,但是有一點卻幾乎是共有的——好色,所以有人戲稱明朝為中國古代曆史的“下半身”,自然明朝的帝王便也成了用“下半身”思考的皇帝了。

    想起明朝的曆代諸帝,我倒是想起了中唐詩人白居易的著名樂府長詩《長恨歌》。詩中有這樣兩句: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我以為,用“芙蓉帳暖度春宵”這其七個字來概括整整277年明朝曆史雖然說不上是最為恰當,但也頗為切題。

    而這一切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身上便已初露端倪。

    朱元璋,位中國曆史上出身最為卑賤,命運最為坎坷,做過牧童、乞丐,甚至是遊方僧人的皇帝,無論怎麽講,他的一生應當說是一個傳奇。

    出身安徽濠州(現在的安徽鳳陽)一戶佃農之家的朱元璋,幼年貧苦自不消說。稍長,為了生計,成了地主家的牧童。不久,他的家鄉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父母哥嫂在災荒中相繼而死。按照中國古人的說法,人生有三大不幸:其一,幼年喪父;其二,中年喪子;其三,老年喪偶。少年喪父又喪母的朱元璋應該是很大大的不幸了。也就在父母雙亡之後,少年朱元璋隻得靠乞討為生了。做了幾年乞丐,最後為了混一碗飯吃,不得已入皇覺寺做了和尚。可是年景不好,寺院裏的香火錢養不下寺院裏的出家人。於是,在寺院方丈的安排下,朱元璋又隻得腳穿芒鞋,身著僧袍,做一名遊方僧人,四處化緣去了。

    可是,任誰也沒想到,這個出身社會最低層的朱元璋後來竟然能坐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寶座,甚至於開創277年的大明王朝。

    其實,朱元璋的成功最主要的有三個因素。

    其一,就是曆史的機遇。來自於蒙古高原的蒙古人,錯誤的推行“民族分化政策”,將全國的百姓分成了三六九等。在蒙古人看來,要在這個漢人占絕大多數的國家,維持少數的蒙古人的統治,這就是最好的辦法。就這點來看,蒙古人是比不上後來的滿洲人,他們始終無法融入漢人社會;實際上,他們也非但拒絕融入漢人的社會。善於騎射的蒙古人並不知道,他們對漢人的排斥,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自己帝國的最終命運。因為,沒有哪一個忽視占有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族群的國家能夠久長。

    其二,則是個人的奮鬥。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元璋就在這亂世中依靠自己的拚殺,逐漸成長為一方勢力。當時,隨著元朝瓦解之後,中原地區主要有六大軍事集團:一是以湖北武昌為中心的陳友諒集團,一是以重慶為中心的明玉珍集團,一是因蘇州為中心的張士誠集團,一是以浙東為中心的方國珍集團,一是以福建為中心的陳友定集團,再一個就是以應天(南京)為中心的朱元璋集團。

    其三,是朱元璋用才選能用、知人善任,最終打敗了實力遠比他還強大的陳友諒、張士誠集團。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

    明朝建立之後,為了鞏固統治,朱元璋在總結曆代統治者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對封建製度進行了一係列的變革:如在行政建置上,他大膽廢除了沿襲千年之久的丞相製度;在選士製度上,他開啟了科舉選士的新階段——八股取士;在軍事上,他采用軍政和軍務的分離,以及衛所製度;此外,在對待諸子親王的問題上,他采用了頗受爭議的“分封製”。總之,朱元璋的改革奠定了明清兩朝將近600年的政治格局。

    明朝建立後,經濟上百廢待興,他重視農業,獎勵生產,鼓勵墾荒,親民重民,在他在位的31年中,明朝的經濟逐漸從戰亂中恢複過來,並有了一定的發展。所以清朝康熙皇帝曾稱他“治隆漢唐”,其功業“遠邁漢唐”。

    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既是一個傳奇,也不愧為一代英主。

    但是,作為封建皇帝,朱元璋從當上皇帝的那一天起,就表現出了少有的刻薄寡恩的嗜殺濫殺的性情!清代史學家趙翼在論及明太祖朱元璋的時候曾說過這樣的話:“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 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趙翼的這種評價雖有過激之處,卻指出了朱元璋濫殺的事實。

    有史為證: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禦史中丞塗節、商嵩告發丞相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舊元(元朝滅亡,殘餘的蒙古勢力返迴到蒙古高原),意欲謀反。朱元璋命羽林軍將胡抓捕,審問得實,寸磔於市,牽連被殺達3萬人。

    洪武十五年(1382),又有了空印案。原來,按照規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各府、州、縣都要派遣官吏到戶部報告地方財務情況,戶部審核清楚才算了結。戶部的審核很嚴格,錢穀數字如稍有不合就得重新造冊填報。重新造冊不算困難,主要是賬冊上要有地方衙門的印信才行,而從中央到地方重新蓋印往返要 很長時間,因此地方官員習慣帶些備用的空白文冊,一旦遇到駁迴的情況,隻須重新填寫而不必往返了。這種做法已經成為一種慣例,戶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認,沒有人去追究。再說,這種文冊蓋的是騎縫印,也不能用作他圖,沒有什麽危害。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發現這種情況,非常震怒,認為是故意欺騙他,下令將各地衙門長官主印的一律處死,佐貳官杖一百充軍邊地。很多人蒙冤受死,其中就包括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他是當時人公認的好官。

    洪武十八年(1385),郭桓案又起。這年,禦史餘敏等人告發戶部侍郎郭桓等人串通舞弊,吞盜官糧。 朱元璋十分重視,將他們全部逮捕。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誌等人亦 牽連在內。最後追贓糧700萬石,郭桓等數百人被處死,各地布政使官員入獄被殺者又有數 洪武刻本《禦製大誥》萬人。追贓牽連到全國各地的地主,因此破產者不計其數。洪武二十三年(1390),有人告發丞相李善長交通胡惟庸情狀,朱元璋又將當時已經77歲的李善長,大明朝的開國第一功臣賜死,並誅滅其家。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靖寧侯葉升也因牽連於此案亦被殺。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又興藍玉案。藍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極力維護太子朱標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燕王為竊取儲君之位,伺機在太祖麵前挑唆,致使朱元璋在猜疑的心態下製造了藍玉黨案。事發後,朱元璋頒《逆黨案》,布告天下,有國公一人,列侯13人,伯爵2人,都督10餘人名列其中。藍玉以謀逆罪被殺,連坐被誅殺者達1。5萬人。

    胡藍案使得大明的開國功臣幾乎被屠戮殆盡。空印案、郭桓案則使得全國各地的許多大地主、中等地主都被牽連進去,抄家問罪,所以史書上說,中人之家多破產。

    當然對於朱元璋的猜忌和嗜殺濫殺,除了開國功臣中實有不少人居功自傲,不守法度,像前麵講到的胡惟庸、藍玉等人都有這些問題;空印案、郭桓案也有整頓吏治的一麵,但是朱元璋為何卻大開殺戒,株連甚眾呢?

    曆史上記載了一個小故事也許能為我們揭開這一謎團。

    據史書記載,太子朱標對他大開殺戒不以為然,曾數次勸諫。一次,朱元璋命人找來一根長滿尖刺的荊棘放到朱標麵前,讓太子朱標去拿,朱標畏懼不敢伸手。於是朱元璋就對自己大殺文武功臣進行解釋:“汝弗能執與,使我潤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險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殺人就是像去掉荊棘上的尖刺一樣,這樣你將來才可以安坐天下。

    原來如此!

    隻是令朱元璋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他在為子孫掃除障礙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王朝埋下了禍根。原來,他的太子朱標早死,為了避免子孫為爭奪帝位,相互仇殺,他冊立了自己的長孫為皇太孫。後來,他的孫子,也就是曆史上的建文帝銳意削藩,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難”,奪取天下。假使當時藍玉等能征慣戰的開國功臣還在,燕王朱棣未必敢興兵,建文帝也不用“遜國”了。

    上麵講的似乎都隻是朱元璋的刻薄寡恩,以及猜忌和嗜殺、濫殺。至於“芙蓉帳暖度春宵”這幾個字似乎與他不合。其實不然。作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也是夠得上的。一部《傳奇皇帝朱元璋》的電視連續劇寫盡了朱元璋的好色成性。此雖非信史,但也絕非是空穴來風。

    史書記載:朱元璋有25個兒子,16個女兒,或許這已經說明了問題。

    不過,作為大明朝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知道創業的艱辛以及守業的不容易,故此還能在自己的“芙蓉帳”裏有所克製,自然也就無法與他的後輩們相比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記憶裏的故事——詩詞話中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少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少軒並收藏記憶裏的故事——詩詞話中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