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五代南唐——風裏落花誰是主(1)
記憶裏的故事——詩詞話中國 作者:楊少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代十國是亂世,而且是曆史上最為混亂、最黑暗的時代!春秋戰國是亂世,東晉十六國時期是亂世,南北朝時期也是亂世,但是沒有一個時代能像五代十國那樣的混亂,那樣的黑暗。
當曾經強大、輝煌的大唐王朝已經變成了過去,取而代之的便是各地軍閥之間無休無止的混戰和殺伐。從唐朝結束(公元907年)到北宋建立(公元960年)這短短的53年裏,在華夏大地上相繼稱王稱帝的,僅僅史書上有記載的就多達十數個。
在長期的混戰中,最遭殃的當然隻能是人民。為了戰爭,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在五代十國時期,殺人盈野是再尋常不過的。戰場上,混戰的雙方為了達到目的,有計劃、有預謀、成規模地把成千上萬的百姓像牲口一樣殺了,醃了,做軍糧的事亦是屢見不鮮。因此,五代十國對廣大人民而言,是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
“風裏落花是主?”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雖然已死,但再次統一的因素已經在醞釀。亂世之下,梟雄並起,誰都想稱王稱帝,但是誰能實現華夏一統?到底誰才是風裏落花真真的主人?曆史在尋找,人民也在尋找,而這尋找的過程無疑是痛苦的。
鳳凰涅磐,才能重生。
說起來,偏安一隅的南唐並不是沒有絲毫成為“落花之主”的可能。在南唐的曆史上,出現過三位皇帝(後改為國主)。他們是:南唐烈祖李昪、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後主李煜。
南唐與吳,本一脈相承,前為吳國,後為南唐,雖然號為兩國,其實不過是改換了門庭而已。早在吳國末年,名義上的皇帝楊溥並沒有實權。公元937年,李昪受禪即位,隻不過是名與實都歸於一人罷了。
李昪,並不姓李。相傳他本姓潘,在亂世中淪為孤兒,後為吳國宰相徐溫收養,成為其義子。當上皇帝之後,自稱是唐玄宗的後代,改姓為李。
李昪即位之後,繼續推行對生產發展有利的措施,計口分田,鼓勵墾荒,獎勵生產,輕徭薄賦。他規定,3年內種桑樹達到3000株的,賞帛50匹;每丁墾田達80畝,賞錢兩萬,免5年租稅。同時,他倡導節儉,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南唐昪元七年,公元943年,南唐烈祖李昪因求長生,服方士所獻金丹,中毒而死。此時的南唐,經過吳國的楊行密、徐溫、李昪長達四五十年的經營和休養生息,尤其是李昪的治理,已經變得殷實而富足,其他地方很少有比得上的。僅僅南唐德昌宮儲藏的錢帛多達700多萬,政府的財力很充足,它的版圖包括鄂州(今湖北武漢)以東的長江南北廣大地區,與中原王朝對峙而立,仿佛又是一個南北朝的格局。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曾分析南唐當時的形勢時曾說:“南唐內有江淮之富,外據長江之險,比之同時代的割據政權,地大而力強,人才眾多,弱國善用其時,善用其人,乘東南的敏閩、楚昏亂,一舉可下。然後,東取吳越,南下五嶺,成南北之勢。中原諸國雖欲窺視,也不是輕易能做到的。”
曆史雖然無法假設,但是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南唐君臣能奮發有為,即使做不到統一南北,隻要能夠統一南方,也可以為統一大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中國曆史上,走向大統一有多種道路,多種選擇。從大亂,到局部統一,再到大統一也不失為曆史的選擇。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後來歸於三國,三國再一統於西晉。但是南唐烈祖李昪終其一生重在自保,反對對外用兵。
烈祖李昪死後兒子李璟即位,改元保大。這位李璟便是以填詞而著名的南唐中主(元宗)。李璟在位19年。這19年,是南唐由盛轉衰的時期。
即位之初的中主李璟,也是很想有一番大的作為。而且看上去,上天對他還頗為眷顧,先後給了他兩次絕好的機會。隻是可惜中主李璟誌大才疏,智術短淺,對治國和軍事並不在行的他並沒有把事情辦好。
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就在李昪死後的第二年,他的第一次時機就出現了。原來,盤踞福建的閩政權,自王審知之後,多有變亂和暴政,到王延羲和王延政兄弟時,兄弟倆更是勢同水火,爭戰日久,國勢衰微,福建人民怨聲在道,苦不堪言。這對一心想要擴張勢力,實現抱負的中主李璟來說自然是一次絕好的機會。這年的十二月,中主決定乘福建內亂,以查文徽、邊鎬領兵,從江西攻打福建。南唐軍隊初到福建,人民很是歡迎。在人民的支持下,南唐軍隊勢如破竹,很快攻克福建都城建州,滅了王氏閩國。不久,汀州、泉州、漳州守將也相繼投降。但是此後,南唐在此耗時花力用了將近3年的時間,最終卻因吳越出兵大敗而歸。
保大九年(公元951年),命運之神再一把機會送給了南唐中主。原來,盤踞湖南的楚政權和閩政權一樣,自馬殷死後,繼位的兒子馬希聲、馬希範皆好殺成性,貪虐無度,將領跋扈。馬希範死後,他的三個兄弟馬希廣、馬希崇、馬希萼為了爭權,內戰不已。公元949年,經過長時間拚殺,在位的馬希廣被馬希崇和馬希萼兄弟倆俘殺。不久,馬希崇和馬希萼兄弟倆又相互攻打起來,為了在戰勝對手,兩人都想借助南唐的力量。待馬希萼被殺之後,馬希崇被部下擁立為湖南之主。為了避免為跋扈的將領所殺,馬希崇請南唐派兵保護。這對南唐來說,那就是送上嘴邊的肉,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了。於是,南唐中主以名將劉仁贍從武昌取嶽州,以曾經攻打福建的邊鎬領兵取潭州(今長沙),一舉滅楚。誰想第二年,卻又被湖南舊將劉言等奪了去。
為什麽兩次出師都是前勝而後敗呢?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南唐朝廷對戰爭沒有明確的方針。始想以微小的代價,撈個大便宜;繼而縱容不負責的人員擴大事態,搞成一個無底洞。第二,缺乏對本國實力的清醒認識。從李昪開始南唐對軍事基本上采取了壓製的態度,南唐軍隊的戰鬥力還不足以與中原王朝相抗衡。第三,用人不當,賞罰不明。戰爭自有戰爭的法則,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但中主無用人之明,所用南唐諸將多皆空談無能之輩,治軍無方,軍紀敗壞,南唐軍所到之處為非作歹,大失民心。有功則賞,有罪當罰,然中主往往卻因為諸將尺寸之功而對其罪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如此行事焉能不敗?
這兩次對外用兵的失敗把南唐外強中幹的真相暴露無餘,南唐的國勢從此一蹶不振,更為重要的是南唐從此失去了對中原采取行動的時機。
原來,就在南唐出兵福建之時,北方的契丹大舉入侵,後晉石氏政權滅亡,中原大亂正酣。後晉的不少將領都紛紛投奔南唐而去;北方義軍都要求南唐出兵援助。想來,以李唐王朝後裔自居的南唐中主如果能適時的亮起這塊招牌來,其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
時為南唐的虞部員外郎韓熙載,本是中原人士,在後唐還曾中過進士,因為父親被明宗李嗣源所殺,才逃奔南唐。他臨行前曾對友人說:“吳若用我為相,若時機成熟,當長驅以定中原。”21年過去了,他終於等到了現在的時機。可是,這時候的南唐早已經被福建事件絆住了手腳,心有餘而力不足。繼而南唐大軍在福建大敗,損兵折將,元氣虧損,當然更談不上北定中原了。於是,那個早年還雄心勃勃的韓熙載,在灰心和失望之下,與南唐的大多數官僚一樣,開始廣蓄妓樂,荒淫自樂,在歌舞和酒精的麻醉中麻醉自己,也因為此,後世倒是多了一副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
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中原的後周兩位英主郭威和柴榮的治理之下,逐漸強盛。到這時候,南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壓。在一連串的軍事打壓之下,中主屢戰屢敗,不得不於放棄長江以北的土地,除去自己的帝號,改叫國主了,並改用後周正朔,連自己的年號也不能用了。到此時,工詩善詞的中主的情懷是可以想象的。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詞作——《攤破浣溪沙》中,他這樣寫道:“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迴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對於這首詞,後世的解讀往往側重於詞的本身,其實我們也不妨把這首詞作為詞人當時心情的一種寫照。
落花無主,豈隻是花?雨中結愁,又豈隻是丁香?
當曾經強大、輝煌的大唐王朝已經變成了過去,取而代之的便是各地軍閥之間無休無止的混戰和殺伐。從唐朝結束(公元907年)到北宋建立(公元960年)這短短的53年裏,在華夏大地上相繼稱王稱帝的,僅僅史書上有記載的就多達十數個。
在長期的混戰中,最遭殃的當然隻能是人民。為了戰爭,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在五代十國時期,殺人盈野是再尋常不過的。戰場上,混戰的雙方為了達到目的,有計劃、有預謀、成規模地把成千上萬的百姓像牲口一樣殺了,醃了,做軍糧的事亦是屢見不鮮。因此,五代十國對廣大人民而言,是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
“風裏落花是主?”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雖然已死,但再次統一的因素已經在醞釀。亂世之下,梟雄並起,誰都想稱王稱帝,但是誰能實現華夏一統?到底誰才是風裏落花真真的主人?曆史在尋找,人民也在尋找,而這尋找的過程無疑是痛苦的。
鳳凰涅磐,才能重生。
說起來,偏安一隅的南唐並不是沒有絲毫成為“落花之主”的可能。在南唐的曆史上,出現過三位皇帝(後改為國主)。他們是:南唐烈祖李昪、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後主李煜。
南唐與吳,本一脈相承,前為吳國,後為南唐,雖然號為兩國,其實不過是改換了門庭而已。早在吳國末年,名義上的皇帝楊溥並沒有實權。公元937年,李昪受禪即位,隻不過是名與實都歸於一人罷了。
李昪,並不姓李。相傳他本姓潘,在亂世中淪為孤兒,後為吳國宰相徐溫收養,成為其義子。當上皇帝之後,自稱是唐玄宗的後代,改姓為李。
李昪即位之後,繼續推行對生產發展有利的措施,計口分田,鼓勵墾荒,獎勵生產,輕徭薄賦。他規定,3年內種桑樹達到3000株的,賞帛50匹;每丁墾田達80畝,賞錢兩萬,免5年租稅。同時,他倡導節儉,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南唐昪元七年,公元943年,南唐烈祖李昪因求長生,服方士所獻金丹,中毒而死。此時的南唐,經過吳國的楊行密、徐溫、李昪長達四五十年的經營和休養生息,尤其是李昪的治理,已經變得殷實而富足,其他地方很少有比得上的。僅僅南唐德昌宮儲藏的錢帛多達700多萬,政府的財力很充足,它的版圖包括鄂州(今湖北武漢)以東的長江南北廣大地區,與中原王朝對峙而立,仿佛又是一個南北朝的格局。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曾分析南唐當時的形勢時曾說:“南唐內有江淮之富,外據長江之險,比之同時代的割據政權,地大而力強,人才眾多,弱國善用其時,善用其人,乘東南的敏閩、楚昏亂,一舉可下。然後,東取吳越,南下五嶺,成南北之勢。中原諸國雖欲窺視,也不是輕易能做到的。”
曆史雖然無法假設,但是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南唐君臣能奮發有為,即使做不到統一南北,隻要能夠統一南方,也可以為統一大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中國曆史上,走向大統一有多種道路,多種選擇。從大亂,到局部統一,再到大統一也不失為曆史的選擇。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後來歸於三國,三國再一統於西晉。但是南唐烈祖李昪終其一生重在自保,反對對外用兵。
烈祖李昪死後兒子李璟即位,改元保大。這位李璟便是以填詞而著名的南唐中主(元宗)。李璟在位19年。這19年,是南唐由盛轉衰的時期。
即位之初的中主李璟,也是很想有一番大的作為。而且看上去,上天對他還頗為眷顧,先後給了他兩次絕好的機會。隻是可惜中主李璟誌大才疏,智術短淺,對治國和軍事並不在行的他並沒有把事情辦好。
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就在李昪死後的第二年,他的第一次時機就出現了。原來,盤踞福建的閩政權,自王審知之後,多有變亂和暴政,到王延羲和王延政兄弟時,兄弟倆更是勢同水火,爭戰日久,國勢衰微,福建人民怨聲在道,苦不堪言。這對一心想要擴張勢力,實現抱負的中主李璟來說自然是一次絕好的機會。這年的十二月,中主決定乘福建內亂,以查文徽、邊鎬領兵,從江西攻打福建。南唐軍隊初到福建,人民很是歡迎。在人民的支持下,南唐軍隊勢如破竹,很快攻克福建都城建州,滅了王氏閩國。不久,汀州、泉州、漳州守將也相繼投降。但是此後,南唐在此耗時花力用了將近3年的時間,最終卻因吳越出兵大敗而歸。
保大九年(公元951年),命運之神再一把機會送給了南唐中主。原來,盤踞湖南的楚政權和閩政權一樣,自馬殷死後,繼位的兒子馬希聲、馬希範皆好殺成性,貪虐無度,將領跋扈。馬希範死後,他的三個兄弟馬希廣、馬希崇、馬希萼為了爭權,內戰不已。公元949年,經過長時間拚殺,在位的馬希廣被馬希崇和馬希萼兄弟倆俘殺。不久,馬希崇和馬希萼兄弟倆又相互攻打起來,為了在戰勝對手,兩人都想借助南唐的力量。待馬希萼被殺之後,馬希崇被部下擁立為湖南之主。為了避免為跋扈的將領所殺,馬希崇請南唐派兵保護。這對南唐來說,那就是送上嘴邊的肉,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了。於是,南唐中主以名將劉仁贍從武昌取嶽州,以曾經攻打福建的邊鎬領兵取潭州(今長沙),一舉滅楚。誰想第二年,卻又被湖南舊將劉言等奪了去。
為什麽兩次出師都是前勝而後敗呢?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南唐朝廷對戰爭沒有明確的方針。始想以微小的代價,撈個大便宜;繼而縱容不負責的人員擴大事態,搞成一個無底洞。第二,缺乏對本國實力的清醒認識。從李昪開始南唐對軍事基本上采取了壓製的態度,南唐軍隊的戰鬥力還不足以與中原王朝相抗衡。第三,用人不當,賞罰不明。戰爭自有戰爭的法則,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但中主無用人之明,所用南唐諸將多皆空談無能之輩,治軍無方,軍紀敗壞,南唐軍所到之處為非作歹,大失民心。有功則賞,有罪當罰,然中主往往卻因為諸將尺寸之功而對其罪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如此行事焉能不敗?
這兩次對外用兵的失敗把南唐外強中幹的真相暴露無餘,南唐的國勢從此一蹶不振,更為重要的是南唐從此失去了對中原采取行動的時機。
原來,就在南唐出兵福建之時,北方的契丹大舉入侵,後晉石氏政權滅亡,中原大亂正酣。後晉的不少將領都紛紛投奔南唐而去;北方義軍都要求南唐出兵援助。想來,以李唐王朝後裔自居的南唐中主如果能適時的亮起這塊招牌來,其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
時為南唐的虞部員外郎韓熙載,本是中原人士,在後唐還曾中過進士,因為父親被明宗李嗣源所殺,才逃奔南唐。他臨行前曾對友人說:“吳若用我為相,若時機成熟,當長驅以定中原。”21年過去了,他終於等到了現在的時機。可是,這時候的南唐早已經被福建事件絆住了手腳,心有餘而力不足。繼而南唐大軍在福建大敗,損兵折將,元氣虧損,當然更談不上北定中原了。於是,那個早年還雄心勃勃的韓熙載,在灰心和失望之下,與南唐的大多數官僚一樣,開始廣蓄妓樂,荒淫自樂,在歌舞和酒精的麻醉中麻醉自己,也因為此,後世倒是多了一副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
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中原的後周兩位英主郭威和柴榮的治理之下,逐漸強盛。到這時候,南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壓。在一連串的軍事打壓之下,中主屢戰屢敗,不得不於放棄長江以北的土地,除去自己的帝號,改叫國主了,並改用後周正朔,連自己的年號也不能用了。到此時,工詩善詞的中主的情懷是可以想象的。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詞作——《攤破浣溪沙》中,他這樣寫道:“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迴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對於這首詞,後世的解讀往往側重於詞的本身,其實我們也不妨把這首詞作為詞人當時心情的一種寫照。
落花無主,豈隻是花?雨中結愁,又豈隻是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