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釵腰佩珠玉體,陰雲硝煙星影稀。

    ***

    胡充華生小皇子的時候也正是北魏多事之春,當時正有南線戰場噩耗報來。江淮之間的戰場上,北魏剛剛損失近十萬人馬,其中僅戰死者就有一萬多人。一石驚破千重浪,北魏朝野上上下下都驚慌萬分。真是一場戰事過去,有人喜歡,有人痛哭。

    這個世道,真有巧得很的事:母親出生時,正臨一場生死的博殺;兒子出生時,偏偏也逢一場殊死的博殺。母子兩人都是在這博殺中出生,麵臨著人間世上一些生死的抉擇。母親出生那時的博殺是由蠕蠕人引起的,小皇子出生時的博殺則是北魏人自己引起的。

    說起來,真是天下本無事,官家自擾之。原來,北魏荊州刺史元誌為了求取政績,爭得個升官發財的機會;突發奇想,驅迫漢中少數民族向北遷移,致使大批百姓怨聲載道。百姓被強迫做他們不願做的事,又沒有個說話和出氣的地方;於是便紛紛逃向南方,投往梁朝去尋生計。梁朝司馬朱恩遠乘機率兵攻魏,並逼迫逃過去的人反攻荊州。造成元誌被殺,魏兵倉皇應戰,哪裏經得住如狼似虎的梁兵和拚命反駁的叛逃者聯合攻擊?一下子就弄了個戰死一萬多官兵,還有七八萬人潰散的慘局。

    魏主得報之後,正在六神無主奧惱的時候,後宮來報說胡充華生下皇子。魏主原本一肚子的怒火頓時煙消雲滅,把眾多朝庭大臣扔下不管,返身向宣光殿跑去。跑到一半路程又下詔,急調禦林軍來。魏主先是用軍兵將宣光殿圍了起來,接著又親自抱起皇子乘車轉到東宮。詔令,立即派一千名衛士保衛東宮,並詔令中給事劉騰說:“從現在開始,你不分晝夜守在這裏,選良家百姓育兒好的女人十名做乳姆,擇靠得住的持禦二十人進東宮專門哺育養護皇子。其他人員一律不準進入東宮,違者殺無赦,如有貽誤必取你人頭。”

    正說之間,高皇後風風火火地趕來東宮要見皇子,魏主攔住問道:“愛卿可曾去看胡充華?”

    高皇後說:“臣妾剛剛得知喜訊,按禮儀先給皇上道喜,然後好好地關照一下咱們皇兒。安排完這邊的事,即刻便去看望胡充華。”

    魏主又道:“皇宮大內第一件事便是扶育皇子,愛卿作為母後,為何姍姍來遲?”

    高後見說又向魏主身邊湊了兩下說:“謝皇上提醒,臣妾這就是來看我兒的。這迴好了,有人說我無子,現在上天給我送來了太子。”

    魏主聽了此話,反倒犯了心思,連忙止住高皇後說:“免了吧,從現在開始,皇兒之事由朕親自安排,後宮所有人員一律不準過問,皇後宮務繁忙就不用分心了。”

    說完這話,又迴頭對劉騰說:“好了,皇後從此也不來打擾你,這邊就由你全權負責,萬一有絲毫差錯,你也就怨不得別人了。”

    劉騰隻有喏喏連聲說:“奴才以身家性命和這顆人頭擔保,必定照看好皇上龍子安好無恙。”

    高皇後聽說此番話語,第一次感到了受冷落的滋味,過了半晌又說:“皇上英明,但最應提防胡充華,萬一她為自己苟活,暗下毒手,豈不更糟。”

    魏主見高後此說,又對劉騰說:“嚴禁胡氏探望,對宣光殿所有人員都要防範。”

    高皇後補充道:“依祖宗規矩,我兒遲早必為太子,這是舉國盡知之事,不如趁天下之願,即刻立為太子,也免了皇上擔憂和胡氏的痛苦。”

    魏主轉頭看看劉騰,問道:“依你之見,如何?”

    劉騰眼珠一轉,心想皇上是在試探自己對皇子的誠心,忙跪下迴稟:“迴皇上話,皇後之言十分有理,此事早晚必行。但是皇子剛剛降臨人間,大喜還沒慶賀,怎好直接慶賀儲君大喜?依奴才之見,還是先慶皇子生辰之喜,然後再立太子不遲。關於胡氏之事,就隻好待冊封太子時再定。”

    魏主聽此,點頭道:“有理,此事緩行。”

    於是高皇後和胡充華,以及所有後宮人員都無機會進入東宮探看皇子,恨得高皇後直跺腳,心痛得胡充華常常啼哭。

    馮贏陪伴在傍,安慰說:“母子分離雖是痛苦,但皇子平安不用你照顧,倒是好事,也可利用這個無牽卦的機會,好好休養身體。”

    胡充華啼泣著說:“母子之情豈能說放下便放下,自己生下孩兒,卻無權看視,身在咫尺,卻毫無辦法,天下人情難道就這般模樣?”

    馮贏無話可說,隻好相陪落淚。

    胡充華生兒七天,剛能下地行走,便讓馮贏攙扶,步向東宮。來到宮門口,看門衛士不準進入,也不給通報,告訴她說:“這是皇上親自安排的,隻讓我們看守大門,不準為任何人通風報信。就是皇後,也是皇上當麵說過的,不準她進入東宮,不準她過問這裏的事。我們的這顆腦袋全都掛在這個大門上,請充華見諒,實在是不關我們的事。”

    急得胡充華站在門口,連哭帶求地請門官為他去找劉騰,讓她進去探視。門官無法,隻好站在一旁裝作聽不見,任憑她站在麵前哭求而不理會。東宮中,劉騰正在裏麵不遠處的樹陰下打嗑睡,聽見大門有哭鬧聲,伸頭看是胡充華,又急忙縮迴頭躲了起來。胡充華見露頭人正是劉騰,忙向著他喊道:“中給事,中給事大人。”劉騰隻裝作聽不見,躲著再也不露麵。馮贏見此情景,歎息著一個勁地搖頭,無奈之下,連扯帶扶地把胡充華勸迴宣光殿。

    從那以後,如是數次,胡氏始終未能見到自己的兒子。

    ***********************

    好不容易又過了二十多天,胡氏一直沒有機會看望小兒子。她想:要看兒子,隻有請求皇上。便離開宣光殿去找皇上,從中宮到嘉福殿,再到太極殿等都沒見到皇上的影子。接連幾天,她一直想方設法地找皇上,結果還是連皇上的影子也沒見到。宮中上下都不對她說真話,急得胡充華心如火燒一般。

    宮中太監對她宣旨:“皇上口喻:這些日子,不許你再去找皇上。”

    胡氏再沒有什麽希望了,她站在庭院之中徘徊了好長時間,也無人理她。正垂頭喪氣返迴後宮時,剛好碰上劉騰從東宮去太極殿見魏主。胡充華忙給劉騰施禮,求他轉告皇上見兒子的請求。

    劉騰不好當麵拒絕,隻好敷衍應允,急忙走開。到了太極殿,劉騰見了魏主,匯報完小皇子情況後正想走開。

    卻聽魏主又問:“這段時間可有人幹擾東宮嗎?”

    劉騰答:“無人幹擾,隻是皇後吩咐奴才——”說到這裏又打住了話頭。

    魏主問:“吩咐什麽?”

    劉騰才慢慢吞吞地說:“皇後娘娘讓奴才嚴格看守宣光殿,日夜增加衛士,防止胡充華滿月後逃走出宮。”

    魏主又問:“你辦了沒有?”

    “奴才按皇後娘娘懿旨,已在宮中內外增加了衛兵,並未發現異常。”

    魏主說:“多此一舉。雖說胡充華異於常人,但終究沒見她有什麽不同,進宮多年並沒有什麽大錯,怎好就隨意給人增加是非?”

    劉騰見皇上態度已經表露,便隨風轉舵地說:“奴才剛才看見了胡貴人。”

    魏主問:“如何?”

    “胡貴人雖是滿麵愁容,卻也秀氣異常,實在是……”劉騰吞吞吐吐地說到這裏又不說了,眼珠卻直直地看著皇上。

    魏主聽到興頭上,是必要知道底細的,便緊追著問:“如何?”

    劉騰這才接著說下去:“實實在在是一個病西施。”

    魏主說:“後宮秀女無數,不知為何,朕隻對這個胡美人放心不下。”

    劉騰接口道:“何不讓這個人來陪陪皇上?”

    “依卿言。”——皇上雖然金口玉牙,若要開時,確也容易。

    這幾天,魏主因平陽發生了罕見的大疫,病死三千多人的事,天天在太極殿議政。就連高皇後也接到了不許去找皇上的欽旨,她雖然常向皇上耍嬌,但國務大事還是知道厲害的,豈敢去違抗聖旨?所以皇上這些天來一直是獨睡空床的。劉騰明知這一點,這才敢於大著膽子向皇上提出胡美人的事,一來可討好皇上,二來可了去胡充華這個將來也許能發達的女人的情麵。而皇上則是為了尋開心,早就巴不得有人給他提這個事,這個機會太遂他的意了。

    劉騰如小人得誌一般來找胡充華,得意洋洋地說:“胡貴人,大大的喜事,皇上召你去持寢。快去吧,這可是奴才費了好大的心事才為你爭取來的機會,不要忘了奴才的孝心。”

    胡充華接到劉騰通知,心中高興,急忙換裝。梳洗打扮,來到太極殿旁的福乾殿向皇上參拜,請安:“奴卑來謝皇上恩寵,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魏主一見階下美人,立即眉飛色舞,朝著站立在旁邊的眾人一揮眼色,隨從人役全都乖乖退下。魏主走下龍座,對胡充華說:“起來迴話”,胡充華這才敢抬頭起身。魏主麵對麵地端詳著這個漂亮的臉蛋,頓時一片熱氣衝上心頭。其實,胡充華本來天生麗質,這一個多月裏多在室內保養,又因有時哭泣,所以在她那蒼白的臉色中配上微有紅腫的眼瞼。本是不用化妝自然紅潤的小嘴,使那壓抑不住的秀麗掩飾了本應的憔悴,煥發出了仙子一般的氣質。不待再說什麽,魏主早已按挪不住,一把將她抱起,擁入寢廳。

    胡充華本是憂心忡忡,想找皇上求個情,那有心思扯這個皮?但到了這個地步,也隻好先忍住話頭,任由皇上輕薄。她順從地躺倒在床上,主動地脫去衣服……待魏主像饞貓一樣連舔帶抓,吞嚼騰吐,直到氣喘噓噓地從她身上爬下來,已是睡眼難睜,躺在一邊打起唿來。哪裏有胡充華說話的時間?她隻能臥在皇上的身邊默默哭泣,還不敢弄出大聲來,怕惹皇上腦火,事情將會更糟糕。

    胡充華起身坐在皇上身旁,眼看著皇上,盼他醒來。大約有一個多時辰,皇上翻了個身,看樣子好像要起來。胡充華滿懷著希望,在心裏盤算著怎麽向皇上求請的時候,簾外傳來張晉的求見聲:“請胡貴人叫醒皇上,奴才奉皇後娘娘懿旨,接皇上起駕。皇後娘娘在嘉福殿恭候皇上,有急事相見。”

    魏主這時已醒,正閉著眼睛養神,聽見皇後有請,口中懶懶地打了一個嗬欠。還沒等皇上起身,張晉便命令兩個宮女進來服持皇上穿衣起身。胡充華隻好眼睜睜地看著皇上軟塌塌地跟著張晉離開這裏,毫無辦法。

    時間像機梭一樣飛快地流逝,胡充華終究沒能看到自己的兒子,整日裏在煎熬中度日。高皇後見胡充華直到現在還好好地活著,恨得一個勁地咬牙,急得她也和胡充華一個樣的心急如焚。皇上好長時間不和她說閑話了,高皇後心急也沒辦法,隻能以最大的耐性忍耐著。

    一天,高肇進宮對她說:“胡氏之事無須費心,隻要冊立太子自然有結果,請皇後靜待佳音。”

    高皇後說:“皇上遲遲不做決定,是有意護著那個濺女人。依我的主意還像上次那樣,找個殺手乘著黑夜進宮把她解決算了。”

    高肇說:“萬萬不可,上次是對於皇後,她不會武功;現在是對胡充華,她會武功。那次若不是我冒險出手,胡充華就可能將殺手當場抓住,要是她得呈了,你我就沒有今日了。”

    高皇後說:“你當時為什麽不和殺手一起將胡充華殺死?”

    高肇說:“胡充華武藝高強,我和殺手豈是她的對手?那天我若下手再遲些也沒有今日,這樣的風險不能再冒了。”

    高皇後費盡心機找不出好的辦法,便每天帶著張晉四處遊蕩,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胡充華,當麵找她的茬,就有借口憑著皇後的權力,徹底除掉她。可是因四處衛兵太多,弄得宮殿之中殺氣騰騰,哪還有什麽閑人出來遊玩?她一直也沒能碰上胡充華。

    胡充華本來就是一個垂死掙紮的人,那裏還敢在這時出來閑步?她整日在自己的寢處和馮贏說談,琢磨著如何才能見到自己的兒子。再就是每日裏悉心向佛,把小時候姑媽教的那些佛經不知背誦了多少遍,希望佛主保佑她們母子團圓,脫離苦海。

    高皇後的這根眼中釘拔不出來,實在是心中不甘,她經常派人去催高肇,讓他抓緊機會在朝庭建議立太子的事,她在皇上耳中也總是吹著立太子的枕頭風,隻是無奈這個軟綿綿的皇上總也不表態。

    忽一日魏主高興,宣胡充華。溪嬪。李婕妤等眾美人同到青霄閣,皇上要親自為她們講經講法。眾美人巴不得有這個機會,都規規矩矩地注視著皇上聽講。雖然皇上講的有些地方與佛教經卷上的內容不一樣,可皇上是誰?真龍天子,金口玉牙,皇上所講的一切都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超越一切的大法,眾人出耳朵聽就是了。胡充華本是心中有事,聽到後來更有些心中愁悵之情,便一邊聽,一邊翻看佛經。

    魏主見眾人都目不轉睛,唯有胡氏漫不經心,似有不快之感,就指點著胡充華問道:“你知道朕的佛心宏大嗎?”

    胡充華說:“妾知道。”

    魏主又問:“你如何知道?”

    胡充華答曰:“當今華夏百姓無論在南在北,無不尊佛拜佛。就連南朝主子也在向百姓推崇佛教,四處建寺建塔。我們本是天朝大國,自然更是佛光普照。皇上聖明,必然體恤民情,更加佛心宏大。妾聞我朝所建寺院、浮圖早已遠遠超過了南方的數量。又繼北都(當時北魏有南北兩個首都,北都是現在的大同市,南都是洛陽。)雲崗石窟之後,開鑿了南都的龍門石窟,這全是皇上佛心浩蕩,國民有幸。”

    魏主說:“民心向善,是朕之所盼。”

    胡充華說:“正始二年公元505年龍門石窟的尊佛工程開工以來,卓有成效,這是皇上功德與天比齊,愛民如子之心感動天地,更是國家興旺。天下富足之福。”

    魏主笑道:“此皆你當年倡議之功,大德不淺矣。”

    胡充華說:“妾隻是重複先帝改製之遺願,誌在固國強民而已。”

    魏主說:“改製至今已經一十六年,雖然成效甚好,還需再度發奮。”

    “全是皇上英明,才能把舊習舊製擯棄。”胡充華接著皇上的話頭說到這裏,有意地頓了一下,轉而直截了當地說道:“當今萬年之計已定,隻不知何時冊封太子?”

    眾人和皇上聽她突然問及此事,全覺顎然。坐在身邊的宮中才女李婕妤暗中拉了一下她的裙帶,胡充華向她笑著點了一下頭,仿佛在談別人的事。

    魏主問道:“你不怕死嗎?”

    “妾不怕,隻怕先帝開辟的遷都、改製、去陋俗、創新業的曠古大業不能始終。”胡充華迴道。

    “何出此言?”魏主怪慎地問。

    胡充華說:“天下皆知先帝所謂改製之本乃是革除故舊陋習,利國利民。而殺功臣,封遺孤,決非明主之舉。”

    魏主聽到這裏,唿地一下憤然地站了起來說:“你誣朕昏庸?”

    胡充華忙跪在座旁,臉色不變地稟道:“皇上休怒,妾言非指聖上,而是說至今尚未完全廢除過去的舊習陋俗。這是指我朝曆來冊封太子以後,其母賜死。這樣的規矩並非華夏習俗,況且曆代聖主誰不思親?皇上聖明,能重親生之親,親皇後為重,難道說不是親親之心所至?我朝傳統是恐怕嬪禦之子一旦成了太子,再日後當了皇帝,則其地位難度,國家生事。這是憂傭人之憂,隻知擔那些不應該擔的心,而不知能生太子的人必是有仁心之人。再說,哪有聖主無親生母親之理?隻憑這一點,就可以說這是我朝當前最應革除的陋習之首。否則,是視君王不君,親人不親,則天朝風氣不可能歸正,仁孝之心不可能施行。

    “再說,嬪禦之中敢於生下太子,為社稷和皇家延祠,這本是國家功臣。而功臣不能得活,這不是聖明之舉。就因為這個傳統規矩,而遺誤多少大事。如果皇後不生皇子,嬪禦之中誰還敢再生皇子?這就是現在後宮之中沒有皇子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此大勢之下,獨妾一人冒死生下皇子,不是妾不識事務。假如我不生皇子,可以保全自己苟活而享受榮華,其實那樣才是有罪於皇上,有罪於社稷。我既然得了皇恩,就應該為皇家承擔責任,分擔皇上之憂,為皇室延續子嗣。

    “我剛才說了這麽多,不是單為了我一個人,隻希望在我之後不再有宮人為此而死,我心足矣。繼先帝遺願,改除舊製,當務之急,請皇上三思。”

    這一番話把眾嬪禦說得頻頻點頭,胡充華的話音剛落,溪。李二人便帶頭齊齊地跪在皇上麵前奏稟道:“先帝遺願,廢除舊製,皇上聖明。”

    魏主從胡充華開始說這些話時,一直到最後都沒有說話,眾人說完,他低著頭默默地出閣去了。

    ***********************

    永平五年(公元512年),元翊已經三歲,宮中從皇後到一般宮女再沒有生下皇子的人。魏主已經二十九歲,朝庭上下一致要求冊立太子。魏主決定正式立儲,並改年號為“延昌”元年。

    顯然,這個年號是國運延續、後代昌盛,希望國家富強的意思。

    朝庭議論此事時,皇上一臉嚴肅,隻讓議論立太子的事,如何處理太子母親的事卻隻字不提。滿朝文武眾臣也順著皇上的意思,隻提如何立太子,沒有主動提起按祖籍處理胡充華的。隻是高肇心中有鬼,幾次想提胡氏的事,但看皇上一直對他側臉相向,也沒敢多說。

    皇上見朝庭再無異議,於是詔令:在全國實行大慶,並大赦天下。又給尚書令高肇加封司徒,皇弟清河王元懌為司空,廣平王元懷為驃騎大將軍,老臣崔光為太傅。

    皇弟汝南王元悅本已封王,但他辭官不做,一味信佛訪仙。魏主禁止不住,也隻好聽之任之。

    *

    高皇後一聽這個結果,當時便氣得大聲地叫了起來:“這還了得,這不是眼中沒有祖宗,沒有國法了嗎?”

    她當即便叫張晉出去找高肇進宮,對高肇說:“胡氏必須得死!她不死不但是沒有國法,沒有祖宗,將來把我這個皇後放在哪裏?高氏家族將來怎麽辦?胡氏豈不是要做太上皇了嗎?”

    對於此事,二人的利益是一致的,高肇當然是一拍即合。兩人為此商量了好長時間,然後高肇急匆匆出宮去。

    第二天早朝,魏主剛剛坐定,王顯和魏偃兩人便出班聯合奏稟道:“按我朝慣例,已立太子,應即刻將胡充華賜死。”

    話音未落,四王爺、皇上的弟弟清河王元懌出班奏道:“皇上,先帝已有改革舊製的遺訓,不應再墨守舊規,而使太子像我們一樣無親無母。”

    高肇見勢出班奏道:“治國以法為本,而今新法未明,舊法未廢,還應遵循原法貫例,順天下意願,賜胡氏升天。”

    元懌又奏:“老子曰:仁義、禮製,教之本也;法令、刑罰,教之末也。本末相應乃治國之略,法和刑是要在禮製和仁義的基礎上而施行。我們用法應比南方國人更聖明一些,不能使無辜者枉死。”

    王顯奏道:“胡充華多謀奸詐,妖姿惑主,留在後宮終將是禍害。”

    魏偃奏道:“臣聽說,胡充華在宮中時時都在排擠皇後,勢欲兩立。如不賜死,今後必將以親子貴為天子而霸後宮,那時後宮將無寧日了。這樣的禍害先例,古往今來還少嗎?請陛下再次斟酌。”

    元懌又奏道:“胡充華進宮十年,並未見有什麽謬誤,高皇後也曾讚揚她是仁義之女,何來排擠之詞?我聽說:被好人讚賞的人一定不壞,被壞人讚賞的人一定不好,高皇後讚賞的人怎能是壞人呢?”

    崔光出班奏道:“先帝立誌廢黜我朝現行的弊端,是要使我朝更加興旺。而今朝庭宗嗣乏人,不能不說是舊製弊端所造成的原因。要想皇室子孫昌盛,再不改掉這樣的弊端,底確是不行了。”

    中領軍於忠也出班奏道:“臣聞胡充華整日誦經拜佛,生太子之前就寧願自己去死而保皇家有嗣,這樣的美德是應該給予褒獎的。”

    侯剛也出來奏道:“我朝明主在堂,百官齊備,後宮皇後德高望重,豈慮一女子作亂?況且讓胡充華活下去是朝庭善行,功德會彰顯天下。讓她去死,與朝庭無益。天下之事,何不揚善而抑惡?”

    高肇早已聽得不耐煩,站在朝堂中大怒道:“一派胡言濫語,依你們之見,祖宗何在,法製何在?”

    魏主這時表態說:“胡充華冒死生下皇子,是為有功。我們不可再枉殺功臣,而絕後宮生子之路。我意已決,不須再議。即日下詔:賜胡氏為貴嬪。”

    眾臣自然再無對此事多言者,不過是又議了些別的事情之後,魏主宣布退朝。

    話音剛落,卻有江陽王元繼出班奏道:“請皇上擔待,微臣有一言奏稟:臣十分擁護皇上決意,隻是還有一事想討皇上恩準,不知可否?”

    魏主說:“盡管說來。”

    元繼說:“臣願借太子之吉光,為犬子元叉求聘武始伯胡國珍次女為媳。”“準奏,退朝。”

    魏主早就等得不耐煩了,邊說邊走下朝堂去後宮了。

    元繼可是樂得合不上嘴,他迴到自己府上,著實的慶祝了一番。他對自己的王妃說:“如今太子新立,胡氏不但不死,反而晉為貴嬪,明擺著是將來的太後。我把兒子元叉與未來太後的妹妹聯姻,這是百年大計,宏福於後。過些年,元叉這個太後的妹夫就會有所作為,咱們等著亨清福吧。”

    王妃說:“此事雖有皇上欽訂,可咱們也得下個聘禮才行。”

    元繼說:“這事不急,既然已有皇上口喻,就是鐵板之釘。可現在還剛剛起步,大事尚未露端倪,還要看看風頭再說。”

    王妃問:“皇上定的事還看啥?”

    元繼說:“皇宮之事變化多端,不是咱們能看得到的,現在把事情都辦完了,以後就沒有迴頭的餘地了,今日先投一機,也要為後麵留有餘地。這就是說定而不定,先放起來再說。”

    王妃素知元繼老奸巨滑,最會見機行事,雖然不知後事如何,卻也心中有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靈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孟並收藏靈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