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高句麗朝堂對此爭論也是頗為激烈,有人說高句麗既然已經立國,怎麽可能屈居人下,如今鮮卑入關,若是和其聯手,平分幽州指日可待,而如今要向晉朝低頭,豈不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有人當即跳出來反唇相譏,說向晉朝低頭丟人,難道將來鮮卑占了幽州,向鮮卑低頭就不丟人了
晉朝好歹是華夏正統,高句麗也是華夏遺族,低頭不丟人,若向鮮卑這種外胡低頭,那才真正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前麵那人聽了,反唇相譏道:“什麽正統不正統,我們若是和鮮卑聯手滅了晉朝,我們就是華夏正統!”
他的說法得到了幾個大臣讚同,有人附和道:“就是,鮮卑人有自有其祖先,我們要是能和鮮卑平分天下”
“別做夢了!”後者大喝道:“還華夏正統,鮮卑要是入主中原,他們會放著正統不要,輪得到我們去占”
“到時候他們若是得到了宣稱,我們仍然是是蠻夷,他們遲早會掉過頭來滅了我們!”
“我們本身就是弱的一方,弱者便有弱者的自覺,以為別人會眼睜睜看著我們占到最大的便宜,憑什麽”
前麵那人也惱了,說道:“什麽弱者,強弱本來就是互換的,漢人和匈奴打了幾百年,期間強弱互換數次,誰能保證一直弱下去”
後者冷笑道:“那匈奴現在在哪裏”
“那麽大一個帝國,和漢朝幾次大戰就沒了!”
“南匈奴被漢人吞並,北匈奴被鮮卑吞並,你也想讓我們有滅族之禍嗎”
前者爭辯道:“南匈奴怎麽了,他們前些年也不也是劫掠漢人,活的不也好好的”
當即有人站出來,“你簡直是胡說八道,不知道十幾年前參與抄掠洛陽的南匈奴部族,幾乎都被晉國滅幹淨了,隻留下了河套平原那些放牧的”
“你別以為輪不到你頭上,連他們單於都躲不過去,你這是要坑害大王嗎”
此話一出,眾人齊聲附和,後者那人嚇得跪在地上,對著伊夷謨連連叩頭,說道:“大王,大王,臣並無此意啊。”
“包藏禍心的是這些人,他們想要我們投靠晉國,讓高句麗亡國滅種啊。”
“而且晉國也沒有得到天下,隻是一個自立的反賊,大王向其低頭,實在是有損高句麗”
伊夷謨冷冷出聲:“晉國皇帝這次的詔書,剛才你們也看到了。”
“他是得到漢室天子親口承認的,且得到了傳國玉璽,已經接替了漢室,承襲了正統,何來反賊之說”
此話一出,眾官方才明白伊夷謨早有主意,反對的一派登時噤聲,但跪下的那個大臣還不死心,叩頭道:“大王明鑒,晉國皇帝兇虎向來背信棄義,他很可能要是誘騙大王投降,然後秘密將大王殺死,就像對付百濟王那樣!”
伊夷謨冷笑道:“百濟王是投降後背信棄義,你倒是會顛倒黑白。”
“去歲在你等鼓動下,我高句麗發兵幫助鮮卑,結果如何”
“要不是晉國動作太快,短短數天之內在白狼山消滅了鮮卑烏桓聯軍,導致我高句麗軍沒有來得及趕到,隻怕晉國已經有借口對我高句麗用兵了吧”
“當初我也是信了你的話,說當初鮮卑烏桓聯軍必勝,結果呢”
“十萬聯軍不堪一擊,我高句麗有多少人,能比鮮卑烏桓聯軍強嗎”
前麵那人叩頭道:“大王,勝敗乃兵家常事,鮮卑控弦百萬,我們控弦也有二十萬”
“住口!”伊夷謨大喝道:“你想讓我們像去歲鮮卑一樣,讓我們的女人孩子送死嗎”
“來人,拿出證據來!”
當即有人上前,拿出了幾卷竹簡來,開始宣讀起來。
眾官聽了幾句,發跪在地上的官員身體如同篩糠一般抖動起來,他發現自己名字赫然在前列,同時還有自己私通鮮卑的證據!
他趕緊連連叩頭,哭訴道:“大王,大王,這都是誣陷啊,並無此事啊!”
伊夷謨冷笑道:“我也不會冤枉你,來人,派人去搜查他的家宅!”
“你真是清白的,必然沒有多餘財貨,但若搜出了什麽東西,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那人聽了,頓時癱在地上,口中求饒起來,伊夷謨看在眼裏,冷笑道:“我知道柯比能收買了不少人,我不怪你們,畢竟鮮卑勢大,依附強者,也是我高句麗生存之道。”
“但如果無視何者實力最強,單純為了自己的好處,做出出賣高句麗的事情,孤嚴懲不貸!”
“如今孤給你們個機會,私通柯比能的,隻要認罪,孤給你們一條活路!”
當即陸續又有十幾名官員跪下,都是竹簡上還沒讀出來的官員,伊夷謨見了,暗暗心驚,心道晉國的探子還真是厲害,竟然能搜集到自己都不掌握的官員證據,當真是神通廣大啊。
他命人將一眾官員拖下去,然後命人又拿出了幾封書信宣讀起來,堂下眾官聽了越發驚訝,最後睜大了眼睛,這竟然是在晉國的調解下,烏桓,公孫家族,甚至是東鮮卑素利發來的結盟書。
裏麵說的很明確,若是高句麗能站在晉國一邊,這幾方便永不侵犯高句麗!
眾官這才明白,伊夷謨方才隻讓人宣讀晉國詔書,卻不拿出這些信來,根本就是故意引前麵那些私通柯比能的官員上當的!
大王早就有了主意,這進入朝堂之上,隻不過在借機清除異己!
伊夷謨冷然道:“我知道有人在想什麽,說我是不是在出賣高句麗,以至於你們,來換取我的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
“我可以告訴你們,並沒有,雖然晉國承諾封王,但為了讓你們心服,我決定隻要封號,不要封地。”
官員中有人忍不住道:“大王,為何作此讓步”
伊夷謨歎息道:“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晉國勢大,根本不是我們所能抵抗了。”
“烏桓,東鮮卑,公孫家族都為進晉國所用,加上那田豫陳兵數萬,已經在我高句麗後方了,你們覺得,我高句麗還能做什麽”
“那田豫是晉國大將,海陸並進,兩年之內就攻滅分化了百濟三韓,你們誰能與之對抗”
“即使我們能打退四方圍攻,要付出多少代價,之後晉國要是卷土重來呢”
“而且更重要的是,晉國這次的使節,私下還有一個承諾。”
“若我高句麗不是作為藩國,而是漢郡加入的話,晉國皇帝還有另外的迴報。”
眾官一愣,就聽伊夷謨說道:“我高句麗若官員百姓名姓改為漢人行製,士農工商皆可參與,且子孫後代同樣能參與官員擢選,和晉國百姓一視同仁!”
此話一出,眾官轟的一聲炸了,之前漢朝對於藩國的後代還是頗有限製,如今晉國卻是要搞書同文之後的漢製大一統,將他們這些本來是蠻夷的外族重歸納入漢族,這代表一兩百年之後,晉國內部將無分彼此!
高句麗很多人自認為祖先源出華夏,如今日劇不啻於認祖歸宗,當即有很多年邁的官員老淚縱橫,嘶聲道:“大王,這是真的嗎”
“不是做漢人的狗,而是能成為漢人”
伊夷謨出聲道:“這便要看你們相不相信晉國皇帝了。”
“孤是願意相信的,晉國皇帝雖然在戰場上詭計多端,但其在對敵人承諾上,卻是沒有食言過。”
朝堂之上,隻花了很少的時間,便達成了共識,伊夷謨派出世子廷優,去參加鄴城的經過皇帝登基大典,這個時間,走陸路已經來不及,所以廷優帶著表書趕到邊境,拜見了田豫。
田豫得知高句麗的決定後,自然非常高興,他對廷優道:“現在陸路來不及,但水路應該時間是夠的。”
他當即調集蒸汽海船,讓人帶著廷優從海路去往青州,然後經由黃河趕往鄴城,與此同時,公孫家族也收到了信,派出世子公孫晃觀禮,他們雖然也有海船,但速度並不快,所以公孫晃也是到了田豫這邊,正好和伊夷謨世子同船。
公孫家族和高句麗打了好多年,兩人也算是打打談談的老相識了,如今在船上不期而遇,皆是麵露尷尬之色。
最後還是公孫晃出聲道:“算了,以後都是同朝為官了,不過我也是很好奇,陛下用了什麽條件,能讓高句麗舉國投降”
廷優也沒有什麽好隱瞞的,說了內容之後,公孫晃驚歎道:“華夏一體”
“這可是前代帝王都沒做到的事情,陛下的誌向,很是遠大啊。”
“相比之下,公孫家族偏於一隅,格局實在是小太多了。”
“這次我請命阿父趕去鄴城,就是想好好看看陛下是否真的是一代雄才,若其確為雄主,那能留在其身邊為官,可比迴公孫氏好的多了。”
廷優聽了,也是心思活動起來,公孫晃這話很有道理,留在高句麗那種寒之地,確實成就有限,但在晉國皇帝身邊,說不定將來會成為金日磾那樣的人物,也未可知!
割據勢力的世子們都起了這種心思,說明晉國大勢已成,從軍事經濟,乃至名號大義上,都出現了天下歸心的趨勢,天下戰亂已久,所有人都在期待著新朝建立,太平到來。
有人當即跳出來反唇相譏,說向晉朝低頭丟人,難道將來鮮卑占了幽州,向鮮卑低頭就不丟人了
晉朝好歹是華夏正統,高句麗也是華夏遺族,低頭不丟人,若向鮮卑這種外胡低頭,那才真正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前麵那人聽了,反唇相譏道:“什麽正統不正統,我們若是和鮮卑聯手滅了晉朝,我們就是華夏正統!”
他的說法得到了幾個大臣讚同,有人附和道:“就是,鮮卑人有自有其祖先,我們要是能和鮮卑平分天下”
“別做夢了!”後者大喝道:“還華夏正統,鮮卑要是入主中原,他們會放著正統不要,輪得到我們去占”
“到時候他們若是得到了宣稱,我們仍然是是蠻夷,他們遲早會掉過頭來滅了我們!”
“我們本身就是弱的一方,弱者便有弱者的自覺,以為別人會眼睜睜看著我們占到最大的便宜,憑什麽”
前麵那人也惱了,說道:“什麽弱者,強弱本來就是互換的,漢人和匈奴打了幾百年,期間強弱互換數次,誰能保證一直弱下去”
後者冷笑道:“那匈奴現在在哪裏”
“那麽大一個帝國,和漢朝幾次大戰就沒了!”
“南匈奴被漢人吞並,北匈奴被鮮卑吞並,你也想讓我們有滅族之禍嗎”
前者爭辯道:“南匈奴怎麽了,他們前些年也不也是劫掠漢人,活的不也好好的”
當即有人站出來,“你簡直是胡說八道,不知道十幾年前參與抄掠洛陽的南匈奴部族,幾乎都被晉國滅幹淨了,隻留下了河套平原那些放牧的”
“你別以為輪不到你頭上,連他們單於都躲不過去,你這是要坑害大王嗎”
此話一出,眾人齊聲附和,後者那人嚇得跪在地上,對著伊夷謨連連叩頭,說道:“大王,大王,臣並無此意啊。”
“包藏禍心的是這些人,他們想要我們投靠晉國,讓高句麗亡國滅種啊。”
“而且晉國也沒有得到天下,隻是一個自立的反賊,大王向其低頭,實在是有損高句麗”
伊夷謨冷冷出聲:“晉國皇帝這次的詔書,剛才你們也看到了。”
“他是得到漢室天子親口承認的,且得到了傳國玉璽,已經接替了漢室,承襲了正統,何來反賊之說”
此話一出,眾官方才明白伊夷謨早有主意,反對的一派登時噤聲,但跪下的那個大臣還不死心,叩頭道:“大王明鑒,晉國皇帝兇虎向來背信棄義,他很可能要是誘騙大王投降,然後秘密將大王殺死,就像對付百濟王那樣!”
伊夷謨冷笑道:“百濟王是投降後背信棄義,你倒是會顛倒黑白。”
“去歲在你等鼓動下,我高句麗發兵幫助鮮卑,結果如何”
“要不是晉國動作太快,短短數天之內在白狼山消滅了鮮卑烏桓聯軍,導致我高句麗軍沒有來得及趕到,隻怕晉國已經有借口對我高句麗用兵了吧”
“當初我也是信了你的話,說當初鮮卑烏桓聯軍必勝,結果呢”
“十萬聯軍不堪一擊,我高句麗有多少人,能比鮮卑烏桓聯軍強嗎”
前麵那人叩頭道:“大王,勝敗乃兵家常事,鮮卑控弦百萬,我們控弦也有二十萬”
“住口!”伊夷謨大喝道:“你想讓我們像去歲鮮卑一樣,讓我們的女人孩子送死嗎”
“來人,拿出證據來!”
當即有人上前,拿出了幾卷竹簡來,開始宣讀起來。
眾官聽了幾句,發跪在地上的官員身體如同篩糠一般抖動起來,他發現自己名字赫然在前列,同時還有自己私通鮮卑的證據!
他趕緊連連叩頭,哭訴道:“大王,大王,這都是誣陷啊,並無此事啊!”
伊夷謨冷笑道:“我也不會冤枉你,來人,派人去搜查他的家宅!”
“你真是清白的,必然沒有多餘財貨,但若搜出了什麽東西,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那人聽了,頓時癱在地上,口中求饒起來,伊夷謨看在眼裏,冷笑道:“我知道柯比能收買了不少人,我不怪你們,畢竟鮮卑勢大,依附強者,也是我高句麗生存之道。”
“但如果無視何者實力最強,單純為了自己的好處,做出出賣高句麗的事情,孤嚴懲不貸!”
“如今孤給你們個機會,私通柯比能的,隻要認罪,孤給你們一條活路!”
當即陸續又有十幾名官員跪下,都是竹簡上還沒讀出來的官員,伊夷謨見了,暗暗心驚,心道晉國的探子還真是厲害,竟然能搜集到自己都不掌握的官員證據,當真是神通廣大啊。
他命人將一眾官員拖下去,然後命人又拿出了幾封書信宣讀起來,堂下眾官聽了越發驚訝,最後睜大了眼睛,這竟然是在晉國的調解下,烏桓,公孫家族,甚至是東鮮卑素利發來的結盟書。
裏麵說的很明確,若是高句麗能站在晉國一邊,這幾方便永不侵犯高句麗!
眾官這才明白,伊夷謨方才隻讓人宣讀晉國詔書,卻不拿出這些信來,根本就是故意引前麵那些私通柯比能的官員上當的!
大王早就有了主意,這進入朝堂之上,隻不過在借機清除異己!
伊夷謨冷然道:“我知道有人在想什麽,說我是不是在出賣高句麗,以至於你們,來換取我的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
“我可以告訴你們,並沒有,雖然晉國承諾封王,但為了讓你們心服,我決定隻要封號,不要封地。”
官員中有人忍不住道:“大王,為何作此讓步”
伊夷謨歎息道:“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晉國勢大,根本不是我們所能抵抗了。”
“烏桓,東鮮卑,公孫家族都為進晉國所用,加上那田豫陳兵數萬,已經在我高句麗後方了,你們覺得,我高句麗還能做什麽”
“那田豫是晉國大將,海陸並進,兩年之內就攻滅分化了百濟三韓,你們誰能與之對抗”
“即使我們能打退四方圍攻,要付出多少代價,之後晉國要是卷土重來呢”
“而且更重要的是,晉國這次的使節,私下還有一個承諾。”
“若我高句麗不是作為藩國,而是漢郡加入的話,晉國皇帝還有另外的迴報。”
眾官一愣,就聽伊夷謨說道:“我高句麗若官員百姓名姓改為漢人行製,士農工商皆可參與,且子孫後代同樣能參與官員擢選,和晉國百姓一視同仁!”
此話一出,眾官轟的一聲炸了,之前漢朝對於藩國的後代還是頗有限製,如今晉國卻是要搞書同文之後的漢製大一統,將他們這些本來是蠻夷的外族重歸納入漢族,這代表一兩百年之後,晉國內部將無分彼此!
高句麗很多人自認為祖先源出華夏,如今日劇不啻於認祖歸宗,當即有很多年邁的官員老淚縱橫,嘶聲道:“大王,這是真的嗎”
“不是做漢人的狗,而是能成為漢人”
伊夷謨出聲道:“這便要看你們相不相信晉國皇帝了。”
“孤是願意相信的,晉國皇帝雖然在戰場上詭計多端,但其在對敵人承諾上,卻是沒有食言過。”
朝堂之上,隻花了很少的時間,便達成了共識,伊夷謨派出世子廷優,去參加鄴城的經過皇帝登基大典,這個時間,走陸路已經來不及,所以廷優帶著表書趕到邊境,拜見了田豫。
田豫得知高句麗的決定後,自然非常高興,他對廷優道:“現在陸路來不及,但水路應該時間是夠的。”
他當即調集蒸汽海船,讓人帶著廷優從海路去往青州,然後經由黃河趕往鄴城,與此同時,公孫家族也收到了信,派出世子公孫晃觀禮,他們雖然也有海船,但速度並不快,所以公孫晃也是到了田豫這邊,正好和伊夷謨世子同船。
公孫家族和高句麗打了好多年,兩人也算是打打談談的老相識了,如今在船上不期而遇,皆是麵露尷尬之色。
最後還是公孫晃出聲道:“算了,以後都是同朝為官了,不過我也是很好奇,陛下用了什麽條件,能讓高句麗舉國投降”
廷優也沒有什麽好隱瞞的,說了內容之後,公孫晃驚歎道:“華夏一體”
“這可是前代帝王都沒做到的事情,陛下的誌向,很是遠大啊。”
“相比之下,公孫家族偏於一隅,格局實在是小太多了。”
“這次我請命阿父趕去鄴城,就是想好好看看陛下是否真的是一代雄才,若其確為雄主,那能留在其身邊為官,可比迴公孫氏好的多了。”
廷優聽了,也是心思活動起來,公孫晃這話很有道理,留在高句麗那種寒之地,確實成就有限,但在晉國皇帝身邊,說不定將來會成為金日磾那樣的人物,也未可知!
割據勢力的世子們都起了這種心思,說明晉國大勢已成,從軍事經濟,乃至名號大義上,都出現了天下歸心的趨勢,天下戰亂已久,所有人都在期待著新朝建立,太平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