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胡鮮卑族顯於史書者,共五部:乞伏氏、禿發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


    北匈奴在被大漢帝國與南匈奴、烏孫、丁零、烏桓、鮮卑等族擊敗並被迫西遷以後,鮮卑便大規模成扇形地南遷與西遷,入主了匈奴的故地,而留居故地的南匈奴也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鮮卑的一部分。


    鮮卑拓跋部,在當時有一個叫鄰的酋長為便於遷徙,使拓跋本部與【七分國人】等八個部落組織,即拓跋八族,放棄他們原本駐留的牧地,南遷填補匈奴留下的空白。


    因其占據的地區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尤其適合畜牧業發展的緣故,拓跋部慢慢地強大了起來。


    然後,拓跋部逐漸與土著漢人、丁零、烏桓、匈奴人殘餘等通婚融合成一新的部族,社會生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鄰也因此被大家推為【推寅】。


    顯然,【推寅】此時已演進成拓跋酋長的稱號。


    (從度量衡研究夏商周的井田戰車軍製,炎黃用十、夏用八用十、早商用八用九、晚商用八用六用五、周用九用五。


    夏很可能是炎黃就有的國號,而西北原本就是炎黃故地,故八進製很可能不是夏朝才有,而是堯舜就有八元八愷。


    換言之,東胡與鮮卑所使用的八進製,很可能是舜把商契等八元從河南遷徙到營州等八州擔任州牧時帶去的堯舜製度。


    夏曆建寅,用太陽曆,一年隻有十個月,拓拔部首領被稱為日律推寅,使用夏朝製度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隨著拓跋部的崛起,感受到壓力的乞伏氏、禿發氏、宇文氏和慕容氏,不得不跟著做出改變。


    可正所謂【一步慢,步步慢】,率先發展起來的拓跋部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漸漸地成了鮮卑的領頭羊,鮮卑諸部落的共主。


    為了統禦鮮卑各部族,拓跋部設立四部大人來統率乞伏氏、禿發氏、宇文氏和慕容氏等諸部。


    而後,隨著乞伏氏、禿發氏、宇文氏和慕容氏日漸強大,才漸漸地從四部大人拓展成八部大人。


    隻是,在成為鮮卑諸部的共主以後,拓跋部的酋長繼續以推寅作為名號,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於是,當時的鮮卑便引進了匈奴帝國的部分體製,自稱【大單於】,統禦鮮卑諸部落。


    然後八部大人,含乞伏氏、禿發氏、宇文氏和慕容氏諸部落的共主,則稱之為【單於】。


    至於拓跋八部,乃至於四部大人的共主,則獨立劃分出來並保留了推寅這個名號,又名【拓跋推寅】。


    自此,鮮卑的高層便有了大單於、推寅、八部單於和各部酋長的劃分。


    隻不過,鮮卑所取的名號再怎麽響亮,也沒辦法讓他們的實力因此而提升到相應的水平。


    事實上,除了大單於以外,僅有推寅和八部單於接近,甚至達到d級層次,各部酋長的部分,則與其它蠻夷勢力的族正相仿,基本上都隻有c級上位的實力。


    然後,鮮卑各族的族正之實力,約在c級中位至c級上位的範圍,勇士的部分則在c級下位至c級中位的區間。


    因為並非所有鮮卑勇士都具備更進一步,成就d級層次的潛力,所以鮮卑在引進匈奴部分體製以後,製定出了一個能與之配套的軍階製度。


    無法更進一步,但卻擁有c級上位實力者,會被封為鮮卑萬夫長。


    無法更進一步,但卻擁有c級中位實力者,則會被封為鮮卑千夫長。


    與此同時,精銳級和精兵級的存在,也被封為鮮卑百夫長和鮮卑十夫長。


    (萬夫長,職同少將級。最早是軍隊職銜,早期軍隊編製十人為一伍,選一伍長,相當於班長;十伍為一隊,選一隊長——百夫長,相當於連長;十隊為一營,選一隊長——千夫長,相當於團長;十營為一軍,選一軍長——萬夫長,相當於師長;萬人以上調動得由將軍統領,國君授命;十萬人以上調動得由上將軍統領,國君授命。


    但是,在早期的時候,例如周朝時,以【七】為滿,即為十,所謂【百日】,其實也隻有四十九日。所以萬夫長隻是一個軍銜,並非整整統帥一萬人才是萬夫長。隻是後來由於軍隊的細分,使得【萬夫長】名存實亡,被將軍銜所取代。


    萬夫長權力很大,在邊境地區特殊情況下,甚至可以直接發動戰爭。一般一個軍團,隻有一個萬夫長,除非是大軍團出現更高級的統帥,如元帥,將軍,或者執政官。


    也就是說,萬夫長隻是古代軍隊的一個官階,相當於前線軍團指揮官,可以和軍團長比擬,與清朝的八旗旗主基本上是一個級別的存在。)


    鮮卑的軍製也很特別,區分為氏族軍和八部軍兩種。


    氏族軍,指的是鮮卑五氏各族部落各自組建起來的核心力量,人數相對較少,但基本上都是精兵以上級別的存在。


    八部軍,指的則是鮮卑八部統籌下的軍隊,除王牌禁衛級與的鮮卑勇士會成建製地聚在一起之外,其餘單位都會被打散,然後按照軍階重整。


    一名精兵率領九名正兵組成一伍,一名精銳率領十伍組成一隊,一名鮮卑千夫長率領十隊組成一曲,一名鮮卑萬夫長率領十曲組成一營。


    至於王牌禁衛和成群的鮮卑勇士,則是八部軍手中的尖刀部隊。


    在東南和西南戰區與大漢帝國對抗的軍隊,基本上都是以營為單位行動的八部軍,而在西北戰區與南匈奴對抗的軍隊,後來則以氏族軍為主。


    不是鮮卑看不起大漢帝國,而是鮮卑與南匈奴之間的仇恨更深,在麵對底牌盡出的南匈奴時,他們不得不派出同等的戰力應對。


    再說,鮮卑的八部軍雖然單兵作戰能力稍差一些,可集體作戰能力卻還是相當頂的。


    別的不提,就說他們在將高階戰力集中起來作為尖刀進行攻擊時,就算是王牌禁衛級的軍隊也很難扛得住,除非他們進入半越階狀態。


    憑借著能夠靈活調動軍隊內部的力量,或集中在一塊兒作為尖刀,或分散開來強化整體的強度,八部軍的韌性相當地驚人,即便被大漢帝國設計圍困住,不付出一定的代價根本拿不下來。


    鮮卑正是憑借著八部軍的這個特性,不斷地與大漢帝國進行糾纏。


    隻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維持了大半年時間的僵局會在某一天突然崩潰,更出人意外的是,崩的還不是大漢帝國與鮮卑雙方王牌禁衛紮堆存在的東南戰區,而是雙方軍力相對單薄的西南戰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博學者的二次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世木魚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世木魚1並收藏大博學者的二次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