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的她,年少時的她,及笄時的她……
落款的字跡她認得,正是出自蕭蕪暝的手筆。
有一些丹青的卷軸已經泛黃了,想必有些年頭了。
他向來能文能武,她卻從來不知道,這人的畫工原來也是屬上乘的。
筎果將手中的銅鏡擱在了桌上,抬手拉住蕭蕪暝的衣領,就往自己的方向拉。
她眉眼笑得靈動,“蕭護衛,我有個問題要問你。”
“嗯?”蕭蕪暝挑了挑眉,喉間溢出一個單音子。
少女的紅唇微張,“你是不是平日裏閑著沒事就偷畫我了?”
難怪他畫眉畫的如此的順手!
她的秀眉都不知道被這人在丹青上描繪過多少迴了。
少年不自然地咳嗽了一聲,抬手將她拉著自己衣領的手拉開,直起了身板,目光有些飄忽掃著屋內,卻好像不知道該將視線落在何處。
“小祖宗,你何時變得這麽自戀了?這樣不好,不要學本王。”他說得痛心疾首,頗為的語重心長。
石家祠堂裏滿是人,石家祖先的牌位前點著已經燒了大半的紅燭,香爐裏插著三柱已經燃到盡頭的香。
石唯語跪在地上,由始至終都是低著頭,不曾抬眼看過誰。
石老爺黑著臉,跪在她身前的蒲團前,對著祖先牌位叩首,嘴裏念著:“家門不幸。”
石裕跪在他的身側,後麵是大房溫氏和她的一雙兒女,石博澤與石婉彤,再後麵是二房薛氏。
坐在輪椅上的石修睿則是在最邊上,冷眼看著跪在地上的人。
石婉彤嬌麗的臉上有一處貼上了紗布,不知道她傷得如何,從大房的下人口中得知,傷得不算重,若是細心護養,假以時日,她臉上因傷留下的疤會淡下去。
但這隻是下人說的,溫氏卻是與之擺出了強硬的態度,死咬著二房不肯放,非要石唯語以傷償還她女兒石婉彤所遭受的痛苦。
此前在祠堂,薛氏就與她吵過一迴,直說是溫氏容不下二房。
溫氏氣不過,什麽高門出生的教養她都丟了,上前就與薛氏拉扯在了一起,一副拚命的樣子,讓那些下人都不敢上前將二人拉開,直到石老爺趕來,嗬斥了她們,溫氏才肯鬆手。
一個小廝跑進門內,站到石老爺的身旁,才迴了打蕭蕪暝那兒的話,後腳門房就跟著跑了進來,麵色匆匆。
“老爺,不好了!有官兵破門而入,還帶著封條。”
門房的話才說完,他的身後就傳來了魚貫而入的腳步聲。
石家眾人看著湧入大批的手持長槍的官兵,皆是一驚。
石老爺由石裕扶起的當口,石博澤最先反應了過來,他站在石家眾人的最前麵,長身挺立,“不知發生了何時?要你們這樣興師動眾。”
為首的兵長冷哼一聲,睨眼看著他,大手揮開,“找個你們分量重的人來說話。”
石博澤的眼眸微不可察的眯了眯,他淡笑著讓開了路,不再說話。
兵長大搖大擺地站在了祠堂正中間,將手裏拿著的黃色手諭的卷軸拉開,不可一世地微微抬起下巴,高聲道:“奉國主之命,石家在秋收大慶前上交給國庫的糧草皆是沙子,此乃欺君!世家管事人皆有嫌疑,一並抓入牢中,聽後待審。”
他將手諭合上,對著麵色蒼白的石老爺做了個請的手勢,“石老爺,請吧。”
兩個小兵隨即跑上前,一左一右地架住了石老爺。
“這是不是誤會了?”石博澤上前攔住,沉著臉色問道。
石家人臉色各異,就隻有石博澤一人敢站出來,為石老爺講話。
石唯語跪在地上,額前碎碎的頭發將她本就垂著的眼睛遮掩住了,她低著頭,嘴角微微上揚,弧度淺淺,卻是極其的譏誚,甚至還有幾分幸災樂禍。
“這是在搞什麽名堂!”
一道清麗嬌俏的聲音自外頭傳來,“這些人都是你喊來的?要不要這麽大的陣仗?”
筎果提著裙角,跨入了祠堂大門內,仰頭與身旁欣長挺拔的少年說話。
那兵長聽到這聲音,隨即轉身,迎了上去,微微屈身,恭敬地道:“參見宸王殿下。”
蕭蕪暝隨意地擺了擺手,腳步不緊不慢地經過他的身旁,走進祠堂內,隨意地找了個椅子,便是坐了下來,姿態閑適慵懶。
那兵長是個有眼力勁的,即刻上前解釋,“殿下,小的是國主派來抓人的。”
自蕭蕪暝入都城後,就住在了石家,雖是因為筎果的這一層關係,但外頭都在傳蕭蕪暝與石家私交甚好。
兵長自知此次前來抓人,定會受到蕭蕪暝的阻撓,於是搶先開口,借著國主之名,朝他施加了壓力。
可蕭蕪暝是個什麽人?
他自小起,五國內向來隻有別人賣他麵子,何時他對外人服軟過。
想要壓他一頭好行事,這算盤打得倒是叮當響,偏偏觸到了蕭蕪暝的反骨。
“巧了,本王受委托,今日要查石家一個案子,反正都是順手的事情,你抓人是什麽名頭?哪樁案子?本王今日心情不錯,就勉強幫你順便查了。”
兵長幾乎是下意識地就皺起了眉頭,一看就是不甘願的樣子。
但是他是個聰明的,知道國主雖是容不下宸王,但也不敢拿宸王怎麽辦,他便是應了,還說著討巧的話,“雖是於理不合,但殿下您是一國之內,僅在國主之下的人,由您親自查案,為國主解憂是最好不過了。”
他抬手揮了一下手,還站在石老爺身旁的兩個小兵便退迴到了隊伍裏。
兵長站在一旁,對著蕭蕪暝趨承道:“那就辛苦殿下了,小的就站在一旁等候結果,屆時將犯罪之人收押,這樣小的也能在國主麵前有個迴複。”
少年斜斜的坐在椅子上,正喝著熱茶,隨意地對他擺了一下手。
筎果就坐在他的身旁,歪著腦袋,纖細的手中纏繞著她自己的秀發,百般無聊地把玩了起來。
蕭蕪暝擱下了茶杯,看向石家眾人,“本王雖然心情不錯,但耐心還是一如既往地差,我們就長案短判,早判早結束。”
落款的字跡她認得,正是出自蕭蕪暝的手筆。
有一些丹青的卷軸已經泛黃了,想必有些年頭了。
他向來能文能武,她卻從來不知道,這人的畫工原來也是屬上乘的。
筎果將手中的銅鏡擱在了桌上,抬手拉住蕭蕪暝的衣領,就往自己的方向拉。
她眉眼笑得靈動,“蕭護衛,我有個問題要問你。”
“嗯?”蕭蕪暝挑了挑眉,喉間溢出一個單音子。
少女的紅唇微張,“你是不是平日裏閑著沒事就偷畫我了?”
難怪他畫眉畫的如此的順手!
她的秀眉都不知道被這人在丹青上描繪過多少迴了。
少年不自然地咳嗽了一聲,抬手將她拉著自己衣領的手拉開,直起了身板,目光有些飄忽掃著屋內,卻好像不知道該將視線落在何處。
“小祖宗,你何時變得這麽自戀了?這樣不好,不要學本王。”他說得痛心疾首,頗為的語重心長。
石家祠堂裏滿是人,石家祖先的牌位前點著已經燒了大半的紅燭,香爐裏插著三柱已經燃到盡頭的香。
石唯語跪在地上,由始至終都是低著頭,不曾抬眼看過誰。
石老爺黑著臉,跪在她身前的蒲團前,對著祖先牌位叩首,嘴裏念著:“家門不幸。”
石裕跪在他的身側,後麵是大房溫氏和她的一雙兒女,石博澤與石婉彤,再後麵是二房薛氏。
坐在輪椅上的石修睿則是在最邊上,冷眼看著跪在地上的人。
石婉彤嬌麗的臉上有一處貼上了紗布,不知道她傷得如何,從大房的下人口中得知,傷得不算重,若是細心護養,假以時日,她臉上因傷留下的疤會淡下去。
但這隻是下人說的,溫氏卻是與之擺出了強硬的態度,死咬著二房不肯放,非要石唯語以傷償還她女兒石婉彤所遭受的痛苦。
此前在祠堂,薛氏就與她吵過一迴,直說是溫氏容不下二房。
溫氏氣不過,什麽高門出生的教養她都丟了,上前就與薛氏拉扯在了一起,一副拚命的樣子,讓那些下人都不敢上前將二人拉開,直到石老爺趕來,嗬斥了她們,溫氏才肯鬆手。
一個小廝跑進門內,站到石老爺的身旁,才迴了打蕭蕪暝那兒的話,後腳門房就跟著跑了進來,麵色匆匆。
“老爺,不好了!有官兵破門而入,還帶著封條。”
門房的話才說完,他的身後就傳來了魚貫而入的腳步聲。
石家眾人看著湧入大批的手持長槍的官兵,皆是一驚。
石老爺由石裕扶起的當口,石博澤最先反應了過來,他站在石家眾人的最前麵,長身挺立,“不知發生了何時?要你們這樣興師動眾。”
為首的兵長冷哼一聲,睨眼看著他,大手揮開,“找個你們分量重的人來說話。”
石博澤的眼眸微不可察的眯了眯,他淡笑著讓開了路,不再說話。
兵長大搖大擺地站在了祠堂正中間,將手裏拿著的黃色手諭的卷軸拉開,不可一世地微微抬起下巴,高聲道:“奉國主之命,石家在秋收大慶前上交給國庫的糧草皆是沙子,此乃欺君!世家管事人皆有嫌疑,一並抓入牢中,聽後待審。”
他將手諭合上,對著麵色蒼白的石老爺做了個請的手勢,“石老爺,請吧。”
兩個小兵隨即跑上前,一左一右地架住了石老爺。
“這是不是誤會了?”石博澤上前攔住,沉著臉色問道。
石家人臉色各異,就隻有石博澤一人敢站出來,為石老爺講話。
石唯語跪在地上,額前碎碎的頭發將她本就垂著的眼睛遮掩住了,她低著頭,嘴角微微上揚,弧度淺淺,卻是極其的譏誚,甚至還有幾分幸災樂禍。
“這是在搞什麽名堂!”
一道清麗嬌俏的聲音自外頭傳來,“這些人都是你喊來的?要不要這麽大的陣仗?”
筎果提著裙角,跨入了祠堂大門內,仰頭與身旁欣長挺拔的少年說話。
那兵長聽到這聲音,隨即轉身,迎了上去,微微屈身,恭敬地道:“參見宸王殿下。”
蕭蕪暝隨意地擺了擺手,腳步不緊不慢地經過他的身旁,走進祠堂內,隨意地找了個椅子,便是坐了下來,姿態閑適慵懶。
那兵長是個有眼力勁的,即刻上前解釋,“殿下,小的是國主派來抓人的。”
自蕭蕪暝入都城後,就住在了石家,雖是因為筎果的這一層關係,但外頭都在傳蕭蕪暝與石家私交甚好。
兵長自知此次前來抓人,定會受到蕭蕪暝的阻撓,於是搶先開口,借著國主之名,朝他施加了壓力。
可蕭蕪暝是個什麽人?
他自小起,五國內向來隻有別人賣他麵子,何時他對外人服軟過。
想要壓他一頭好行事,這算盤打得倒是叮當響,偏偏觸到了蕭蕪暝的反骨。
“巧了,本王受委托,今日要查石家一個案子,反正都是順手的事情,你抓人是什麽名頭?哪樁案子?本王今日心情不錯,就勉強幫你順便查了。”
兵長幾乎是下意識地就皺起了眉頭,一看就是不甘願的樣子。
但是他是個聰明的,知道國主雖是容不下宸王,但也不敢拿宸王怎麽辦,他便是應了,還說著討巧的話,“雖是於理不合,但殿下您是一國之內,僅在國主之下的人,由您親自查案,為國主解憂是最好不過了。”
他抬手揮了一下手,還站在石老爺身旁的兩個小兵便退迴到了隊伍裏。
兵長站在一旁,對著蕭蕪暝趨承道:“那就辛苦殿下了,小的就站在一旁等候結果,屆時將犯罪之人收押,這樣小的也能在國主麵前有個迴複。”
少年斜斜的坐在椅子上,正喝著熱茶,隨意地對他擺了一下手。
筎果就坐在他的身旁,歪著腦袋,纖細的手中纏繞著她自己的秀發,百般無聊地把玩了起來。
蕭蕪暝擱下了茶杯,看向石家眾人,“本王雖然心情不錯,但耐心還是一如既往地差,我們就長案短判,早判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