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一幫大臣當然不可能讓楚君熊招出去玩命。
不單單是作為臣子需要顧慮君王的安全,還有已經沒有多少家底能拿出去消耗這個關鍵。
他們要是能打得過晉軍,何必在“郜”那邊玩連夜逃跑的丟人手段。
這一連夜逃跑,逃迴“郢”的隻有大約兩萬左右,其餘都給丟在了半路上。
事實上,楚國這邊的君臣對整個過程未必有晉國那邊清楚。
晉軍掌握的信息中,中行吳統率的上軍在“湫”擊潰了一萬左右楚軍,然後在樠木山圍困了三萬左右的楚軍。也就是晉國上軍一下子逮住了四萬以上的楚軍。
其餘的楚軍,一些在曠野零零散散被晉軍逮住,更多在夜色中走散,可能是闖進了深山老林,也能是跑到了某些貴族的封地尋求庇護,數量約是有個兩三萬人吧?
而這兩三萬人在後麵約是七成左右重新上去個晉軍拚命,再一批又一批被殲滅了。
楚國的其它區域不說,作為都城的“郢”滿打滿算隻有四萬左右的軍隊,有兩萬是退下來的殘軍敗將,兩萬則是楚國君臣迴來後再次從周邊征召過來。
他們十多萬大軍都在“郜”打不贏晉軍,拿四萬軍隊在剛剛大敗後再上陣,出城去送人頭是吧?
楚君熊招也就是裝裝樣子,哪有可能真的出去玩命。
隻是楚君熊招那麽一搞,本來楚國這邊就需要有人為“郜之戰”的失敗擔起責任,晉軍來個兵臨城下羞辱了楚國一番,君王不能死為前提,各大臣是不是要有所表示呀?
在晉軍的注視中,遠處的“郢”城門打開,約是六千左右的楚軍打著很多旗號出城。
能看到很多家族的旗號,出城的貴族數量也是挺多,他們看上去氣勢洶洶,擺明就是出來要玩命的。
這一支楚軍距離晉軍約三裏地停下來。
蒍掩作為使者到晉軍這邊,用最兇狠的態度講出了極慫的話。
大意就是晉軍遠來是客,就是楚國這邊暫時有些拮據,要不兩軍出動相同數量的軍隊幹一場,給天地鬼神和山川諸靈助助興啥的。
呂武同意了。
晉軍內部則是開始為了出戰爭起來。不是爭相找借口不願意上陣,反而是誰都想獲得參戰的資格。
這……,他們來都來了,元戎好像沒打算攻打楚國都城“郢”,在“郢”外麵打一場也是很榮幸的呀。
如果能夠獲得在“郢”開戰的資格,以後對誰都能吹噓一句:俺家在“郢”外麵出過汗、流過血,幹得楚人不要不要的。
至於敗?怎麽可能敗的嘛!
反正,穩贏的啦!
多數晉人信心膨脹,呂武等高層則是覺得沒有那麽簡單。
出城的楚軍肯定是要來玩命,晉軍不謹慎對待極可能陰溝裏翻船。
呂武沒有讓陰氏一力承擔這場戰事的心思。
幾位“卿”一商議,陰氏出一個“旅”,範氏出一個“旅”,再加上來自魏氏的一個“旅”,湊上韓氏的兩千弓箭手,一共六千五百晉軍去陪那支出城的楚軍玩耍。
韓氏能夠參戰是羊舌肸和魏絳力保。
羊舌肸是為了還上人情,算是合情合理,就是隱患不小。
魏絳是為了哪般?
等他倆提出來,士匄進行了跟進,沒打算打壓韓氏的呂武給順水推舟同意了。
要在“郢”城外交戰了呀?
哪怕是陰氏的部隊已經對戰前祈禱有點陌生,其餘各個家族都在進行戰禱,他們是不是也要參與一下?
絕大多數陰氏的將士,他們除了向自家的祖先祈求之外,帶上了念叨幾句“陰武大神保佑”之類的話。
呂武當然還沒有死!
隻是吧,以呂武取得的那些成績,僅以目前的曆史定位來看,死後封神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諸夏的神話中,好些位神仙或大神本來就是有其人物,他們因為做的一些事跡成了人們神話中的大佬。而他們做的事情未必都是好事,可能是極度荒淫殘暴的負麵作為,一樣會被民間所供奉。
比如周王室一直往負麵宣傳的紂王,不是一樣在明代成了“天喜星”,主持人間婚嫁等事宜嗎?
一樣是六千左右,楚軍等晉軍戰前祈禱完畢,主動發起進攻。
這一場發生在“郢”的交戰注定是會留名青史的。
以晉國為首的陣營那邊,沒道理不大吹特吹這一戰,用來炫耀己方打到了楚國都城。
楚國遭到了這麽大的恥辱想抹掉都不可能,一定會當成是一個巨大的汙點,用來激勵子孫後代更加努力,好在某天也能去晉國都城“新田”炫耀武力。
打歸打,呂武該做的事情一點沒耽擱。
他們並沒有在這邊駐紮的打算,僅僅是離“郢”足夠近了進行必要的休整,很快就會去大江沿岸溜達一圈,戰馬喝喝水,眾人閱覽大江兩岸的風光,拍拍屁股就該走人了。
從“郢”這邊離開後,晉軍是撤軍迴國,還是去其它地方再溜達幾圈,取決於楚國這邊後麵的舉動。
如果楚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再次集結大軍來戰,呂武最大的可能性是會選擇率軍撤退,一點不給楚國有翻盤的機會。
要是楚國集結的軍隊不多,呂武當然是會繼續給楚國放血,選擇笑納吃掉。
不管楚國有什麽行動,起碼是至少半個月之後的事情。等於說這一支晉軍幹完了飲馬大江,還有十來天的時間選擇攻擊目標來進行收獲。
而在半個月之後,老天爺就會下雪,呂武不傻肯定會帶著聯軍撤出楚國地界。
下雪還不走,不管雪下得大不大,路況都會變得極度糟糕,對以晉國為首的聯軍來說也就意味著被困在楚國的可能性猛增,何必玩什麽刀尖上操作的弄險呢?
“郢”的郊外,兩支數量相差不大多的晉軍和楚軍在交戰,晉軍這邊卻是有部隊脫離大隊朝著西南方向而去。
楚國的都城“郢”就在大江邊上,東南方向有著好幾座山,並且還是靠著雲夢澤,晉軍沒有可能選那邊去搞什麽飲馬大河;西南方向當然也有山地,隻是相對來說比較開闊,並且不像靠近雲夢澤的方位有那麽多的溪水、水潭啥的。
站在城頭上的楚國君臣情緒很低迷,很多看上去有點年紀的人更是一臉的哀容。
國家戰敗,敵國大軍開到都城來耀武揚威,的的確確是該心生悲哀。
他們另一層的傷心是,今天家族注定會失去一些成員,好些個家族還是核心成員將戰死疆場。
大家都是楚人,誰還不知道出城的各家族是帶著贖罪的心理,有族人戰死在城外,怎麽都算是擔待過戰敗的責任,君王再生氣也不該繼續追究了吧?
這一次對楚國很尷尬的是,他們的大王親征,令尹留在“郢”看家,也就是戰敗責任在楚君熊招,沒有公子午的直接責任。
所以,作為令尹的公子午哪怕是承擔起“敗軍殺將”的事,隻會讓楚君熊招臉麵上更不好看。
作為一國之君的熊招當然不能自殺謝罪,他死了怎麽帶著楚國複興,再將今天的恥辱加倍奉還給晉人?
楚國這邊誰該為戰敗擔責,一下子就成了老大難題的事情,需要一點點的時間來內部進行商討,又或是哪個有足夠份量的大人物主動站出來給獻祭了。
楚君熊招看著出城的軍隊即將被淹沒,轉身對麵眾臣,非常誠懇地說道:“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現在用“朕”來自稱,不代表某人稱皇作帝啦。
在當前的年頭,有點身份誰還不能自稱“朕”呢?打從事實上沒有什麽了不起的。
那一句“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出自《論語》,而《論語》又指出這一句話來自堯的某句原話截取。
先不管到底是怎麽一迴事,有證據證明《論語》有著很多不同的版本,也就是後世人們看到的《論語》其實就是經過一再修改或篡改,壓根就不是原著。
事實上,《論語》之所以出現,背景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各派別的內部爭鬥非常厲害,山東派係鬥不過公羊學派,孔家的不孝子搗毀了自家的祖宅,號稱是從夾壁裏麵找到了一本記載孔子與諸位弟子交談的《傳》。
好家夥,簡直就是好家夥!
孔家的宅子從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一直住到公元前一百五十多年,家族幾百年沒有挪地方不算什麽,怎麽宅子連推倒重建都沒有幹過?
話說,春秋建房子的技術那麽牛逼的嗎?
其實牛逼個蛋蛋!
春秋建房子都是土胚房,要麽就是茅草屋,最好的是以大量木材修建的房舍。
孔老二在當時跟真正的大貴族一比就是個窮逼,不可能修建一座能保存數百年都能住的宅子。
結果倒好!西漢儒家內爭那一代的孔家,推倒了壓根不存在的祖宅,又從不存在的夾壁裏找到了古書。
知道裏麵最打擊智商的是什麽嗎?紙張沒有被搞出來的年代,知道一部書需要用到多少竹簡嗎?哪怕是夾壁中真的有古書,沒有靠譜的保管手段,幾百年過去竹簡竟然沒有被蟲子折騰,拿出來的古書看著挺新的喲!
懂點常識的人,誰還不知道竹簡遠比紙張更吸引蟲子似得。
造假都能造的將人的智商踩在鞋底摩擦,叫什麽事嘛!
不過,魯派儒生曆來就喜歡把人當白癡,弄一些侮辱正常人智商的操作還是很情有可原的。
當時爭的是學術,孔家的不孝子能拿出一部看得過去的著作,假借是祖先的作品,隻要著作真的牛逼,不問作品的出處,還是以作品的質量說話。
搞笑的是,孔家非但事情做得不地道,還是沒有爭得過公羊學派。
當時的漢武帝劉徹要是的萬眾一心,還要舉國臣民卯足勁跟匈奴人幹,公羊學派的“大複仇”明顯更合適。
誰特麽想知道孔老二跟自己的弟子到底在日常都嘮嗑些什麽啊!
現在楚君熊招講那一句話,很有擔當起將所有的過錯攔在身上,認為國家都已經那麽慘,該做的是同心協力,不能再平白折損有能力的大臣了。
這一下,在場的楚國大臣都是“噗通”跪下,口唿:“大王!”
他們當然沒讀過《論語》,然而《論語》裏麵的很多篇章講的就是上古先賢的一些話。
講道理,目前是公元前558年,誰還不是上古人物似得,他們的每一句話都能叫上古之言,流傳一些更久遠人物的話下來,突兀嗎?
楚君熊招要包攬所有的責任,其實在楚國這邊真的不那麽合適。
考慮到楚國這次不但在戰陣上敗得很慘,很多區域也遭到戰火的摧殘,正是舉國上下極度需要團結的時刻,願意擔下所有責任的楚君熊招一下子就變得很是身姿偉岸了!
當然,楚君熊招其實也是擔著極大的風險,短期內會讓舉國上下變得更加精誠團結,哪怕是戰敗並且國家在遭受摧殘於個人聲望也會不降反升,長時間沒有讓楚人看到大仇得報的希望,今天的作為就會變成絞死楚君熊招的絞繩。
沒了,僅僅是半個時辰不到,出城的楚軍得到了一個全軍戰沒的下場。
出戰的晉軍,剩下的數量約是三千左右,足以說明出來就不想迴城的楚人是真的拚命了。
這一刻,城頭上的楚國君臣心情很複雜。
數量差不多一樣,擺開陣勢展開堂堂正正之戰,楚人看著也不是太差勁,怎麽在“郜”一樣的交戰方式,戰損比卻是打得那麽難看呢?
楚君熊招控製不住用懷疑的目光掃視那些看上去忠心耿耿的大臣,心裏想道:“他們果然還是欺騙了寡人,在‘郜’根本沒有拿出決死意誌去拚。”
當然,心裏有什麽想法是一迴事,要不要講出來又是另外一迴事。
楚君熊招不傻,才不會上一刻幹了極度漂亮的事情,下一秒就逮著眾位大臣一陣劈頭蓋臉的訓斥。
真的發生那樣的事情,偉岸的身姿會打折扣,更是會加劇內部的矛盾。
楚君熊招隻能安慰自己:“罷了,罷了,過去的讓它過去,著眼未來吧!”
交戰結果是晉軍一方獲勝,晉國這邊按照慣例打掃戰場。
在之前,已經有晉軍一再開拔離開,現場僅是留下約兩萬左右的晉軍。
宋彬再一次出使了。
這一次,楚人將城門打開,放宋彬等五十來人入城。
楚君熊招讓令尹公子午在城頭接見宋彬,自己當然是避而不見。
“代我主問候楚侯。”宋彬看上去並沒有什麽盛氣淩人,對周邊的仇視目光也是視而不見,說道:“我軍僅處理我方將士,貴國勇士遺體並未遭到褻瀆,請貴方出城收斂。”
來講這事的啊?
那麽,楚人就是再怎麽恨不得晉人都去死,怎麽都要收斂一下暴脾氣,再對宋彬表示感謝。
“我主以為天道為公,人而不和,致流血多也。”宋彬再次對公子午行禮,問道:“楚‘沫’、‘郜’皆敗,不知能再戰否?”
剛剛收斂暴脾氣的楚人,遭到挑動神經,一下子脾氣又上來了。
考慮到楚國真的挺慘,再來就是楚人浪漫的天性,有人直接對宋彬就是破口大罵。
宋彬來自宋國,哪能不知道楚人究竟怎麽樣,看到楚國在場身份最高的公子午不製止,沒想著唾沫自幹,笑眯眯地說道:“若我主揮兵攻城,皆賴諸位所賜。”
你們特麽的!
不知道自己是戰敗方嗎?
一國都城安不安全,取決於俺們到底打不打。
嘴巴都放幹淨點。
有些楚人心存顧慮閉上嘴,還是有楚人罵個不停,顯得老自由了,愛自由到根本不顧萬眾安危,隻想著自己爽就成啦。
宋彬大聲說道:“如此,某告辭!下次站在此處,俯視爾等屍首。”
“且慢!”公子午可算再次出聲。
現在楚國勢不如人,晉軍要是真的攻打“郢”,有了晉國使節遭到侮辱的前置條件,楚國內部肯定會有議論,未必能團結一致的。
“足下此來,究竟為何?”公子午問得非常認真。
春秋時代對勇士說尊重也尊重,要說不在乎也沒怎麽地。
也就是說,光是收斂戰死勇士的遺體,沒有必要讓晉國專門派來使節。
宋彬很莫名其妙地笑了笑,說道:“我主送還楚侯‘廣車’,未得贈禮。”
啊?
這算什麽事嘛!
不過講道理,兩國交戰就打,私下的禮儀還是要演一演。
呂武將獲得的戰利品送過來?以習俗的話,楚君熊招還真的需要贈予迴禮,才算是符合當今時代的禮儀流程。
愣了愣的公子午深唿吸一口氣,再問:“足下還有何事?”
宋彬說道:“我遠來之,楚不以簞食壺漿相迎,有失氣度。”
那個“簞食壺漿”是不能隨便用的!
一下子給在場楚人全聽懂了。
這個一口宋國口音的晉人,特麽是來要讓楚國屈服的!!!
公子午眯著眼睛盯著宋彬看了有一會,語氣平靜地說道:“我不殺使,足下可歸也。”
老實說,宋彬還是挺失望的。
當然,不是說楚國不屈服而失望,是沒借口再敲詐點什麽玩意,也沒有探出楚國到底還有多少底氣。
在“郢”附近的晉軍全部消失在城頭可見視野之內後,有楚人去剛才交戰的地方忙碌了。
重新來到城頭的楚君熊招很惆悵地看著西南方向,低聲念道:“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
那一段是楚國和晉國在公元前579年,在宋國大夫華元的周旋下,雙方在宋國地界進行會盟,當時雙方共同擬寫的盟書。
曆史上將公元前579年,晉國和楚國在“商丘”西門之外會盟的舉動,稱作“第一次弭兵大會”。
那一次“弭兵大會”當然沒有成功,盟書簽訂完就被兩國丟在一邊,隻有包括宋國在內的一些列國很傻很天真,以為楚國和晉國要消停,大家有安生日子過了。
結果是四年後,晉國和楚國爆發了“鄢陵之戰”,隨後更是連年大戰,期間宋國和鄭國被折騰得最為元氣大傷。
“王上,晉軍逗留大江沿岸半個時辰,再來‘郢’也。”公子午臉上是忍受不住屈辱的表情。
楚君熊招苦笑出聲,說道:“我能奈何?”
現在他們根本無法拿晉軍怎麽樣,隻能眼睜睜看著晉軍“梅開二度”來自己的都城外耀武揚威。
得知晉軍又特麽來了,公子午的本意是封鎖城池,緊閉大門也不讓閑雜人等上城頭,免得有楚人忍受不住出城或是直接從城頭跳下去自殺,遭到楚君熊招的拒絕。
而出去跟晉軍拚命,或是覺得太過於屈辱選擇自殺,並不是一兩個楚人幹得出來,多得是會這麽幹的人。到底是該評價為有血性、有誌氣,還是怎麽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晉軍來了,他們又來了。
這一次,晉軍比剛來時看上去很不相同。
初次來到“郢”的晉軍看著有點亂,軍容方麵隻能說一般般。
而去了大江沿岸遊覽了一圈再出現的晉軍,他們排列著整齊的隊伍,以每一個家族的軍隊為單獨方陣,組成了一個由大大小小方陣構成的陣勢,看上去旗旆成陰旆。
站在城頭的楚人感覺到了細微的搖晃,看著鼓點聲中統一邁步的晉軍在逼近。
城內的楚人光聽見那整齊劃一的踏步聲和感受地麵的搖晃感,沒有透視眼透過障礙物觀看晉軍軍威的能力。
不管是身在哪裏的楚人,他們漸漸聽到了踏步聲中出現了其它的聲音。
楚君熊招就在城頭之上,看著晉軍抵近到“郢”最近約一裏,也看到了呂武單車出陣,來到距離城牆約兩百米對自己遙遙行禮再迴到陣中。
“采薇啊?”楚君熊招當然聽出晉軍在齊聲吟唱什麽。
行軍狀態下的晉軍,他們在一起吟唱《詩經》中的采薇。
這首“采薇”講的是戍卒返鄉的詩,倒也很符合晉人現在的境況。
至於說詩中透露出士兵既有禦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
楚人隻覺得晉人都特麽莫得感情,怎麽可能會期望和平,肯定也不會思念家鄉的婆娘!
現在,楚君熊招倒是真的需要好好思考楚國未來的路該怎麽走,是明年就找晉國拚命,還是喘息幾年?
至於說就此認輸?楚人要是那麽輕易就會屈服,他們還是楚人嗎???
不單單是作為臣子需要顧慮君王的安全,還有已經沒有多少家底能拿出去消耗這個關鍵。
他們要是能打得過晉軍,何必在“郜”那邊玩連夜逃跑的丟人手段。
這一連夜逃跑,逃迴“郢”的隻有大約兩萬左右,其餘都給丟在了半路上。
事實上,楚國這邊的君臣對整個過程未必有晉國那邊清楚。
晉軍掌握的信息中,中行吳統率的上軍在“湫”擊潰了一萬左右楚軍,然後在樠木山圍困了三萬左右的楚軍。也就是晉國上軍一下子逮住了四萬以上的楚軍。
其餘的楚軍,一些在曠野零零散散被晉軍逮住,更多在夜色中走散,可能是闖進了深山老林,也能是跑到了某些貴族的封地尋求庇護,數量約是有個兩三萬人吧?
而這兩三萬人在後麵約是七成左右重新上去個晉軍拚命,再一批又一批被殲滅了。
楚國的其它區域不說,作為都城的“郢”滿打滿算隻有四萬左右的軍隊,有兩萬是退下來的殘軍敗將,兩萬則是楚國君臣迴來後再次從周邊征召過來。
他們十多萬大軍都在“郜”打不贏晉軍,拿四萬軍隊在剛剛大敗後再上陣,出城去送人頭是吧?
楚君熊招也就是裝裝樣子,哪有可能真的出去玩命。
隻是楚君熊招那麽一搞,本來楚國這邊就需要有人為“郜之戰”的失敗擔起責任,晉軍來個兵臨城下羞辱了楚國一番,君王不能死為前提,各大臣是不是要有所表示呀?
在晉軍的注視中,遠處的“郢”城門打開,約是六千左右的楚軍打著很多旗號出城。
能看到很多家族的旗號,出城的貴族數量也是挺多,他們看上去氣勢洶洶,擺明就是出來要玩命的。
這一支楚軍距離晉軍約三裏地停下來。
蒍掩作為使者到晉軍這邊,用最兇狠的態度講出了極慫的話。
大意就是晉軍遠來是客,就是楚國這邊暫時有些拮據,要不兩軍出動相同數量的軍隊幹一場,給天地鬼神和山川諸靈助助興啥的。
呂武同意了。
晉軍內部則是開始為了出戰爭起來。不是爭相找借口不願意上陣,反而是誰都想獲得參戰的資格。
這……,他們來都來了,元戎好像沒打算攻打楚國都城“郢”,在“郢”外麵打一場也是很榮幸的呀。
如果能夠獲得在“郢”開戰的資格,以後對誰都能吹噓一句:俺家在“郢”外麵出過汗、流過血,幹得楚人不要不要的。
至於敗?怎麽可能敗的嘛!
反正,穩贏的啦!
多數晉人信心膨脹,呂武等高層則是覺得沒有那麽簡單。
出城的楚軍肯定是要來玩命,晉軍不謹慎對待極可能陰溝裏翻船。
呂武沒有讓陰氏一力承擔這場戰事的心思。
幾位“卿”一商議,陰氏出一個“旅”,範氏出一個“旅”,再加上來自魏氏的一個“旅”,湊上韓氏的兩千弓箭手,一共六千五百晉軍去陪那支出城的楚軍玩耍。
韓氏能夠參戰是羊舌肸和魏絳力保。
羊舌肸是為了還上人情,算是合情合理,就是隱患不小。
魏絳是為了哪般?
等他倆提出來,士匄進行了跟進,沒打算打壓韓氏的呂武給順水推舟同意了。
要在“郢”城外交戰了呀?
哪怕是陰氏的部隊已經對戰前祈禱有點陌生,其餘各個家族都在進行戰禱,他們是不是也要參與一下?
絕大多數陰氏的將士,他們除了向自家的祖先祈求之外,帶上了念叨幾句“陰武大神保佑”之類的話。
呂武當然還沒有死!
隻是吧,以呂武取得的那些成績,僅以目前的曆史定位來看,死後封神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諸夏的神話中,好些位神仙或大神本來就是有其人物,他們因為做的一些事跡成了人們神話中的大佬。而他們做的事情未必都是好事,可能是極度荒淫殘暴的負麵作為,一樣會被民間所供奉。
比如周王室一直往負麵宣傳的紂王,不是一樣在明代成了“天喜星”,主持人間婚嫁等事宜嗎?
一樣是六千左右,楚軍等晉軍戰前祈禱完畢,主動發起進攻。
這一場發生在“郢”的交戰注定是會留名青史的。
以晉國為首的陣營那邊,沒道理不大吹特吹這一戰,用來炫耀己方打到了楚國都城。
楚國遭到了這麽大的恥辱想抹掉都不可能,一定會當成是一個巨大的汙點,用來激勵子孫後代更加努力,好在某天也能去晉國都城“新田”炫耀武力。
打歸打,呂武該做的事情一點沒耽擱。
他們並沒有在這邊駐紮的打算,僅僅是離“郢”足夠近了進行必要的休整,很快就會去大江沿岸溜達一圈,戰馬喝喝水,眾人閱覽大江兩岸的風光,拍拍屁股就該走人了。
從“郢”這邊離開後,晉軍是撤軍迴國,還是去其它地方再溜達幾圈,取決於楚國這邊後麵的舉動。
如果楚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再次集結大軍來戰,呂武最大的可能性是會選擇率軍撤退,一點不給楚國有翻盤的機會。
要是楚國集結的軍隊不多,呂武當然是會繼續給楚國放血,選擇笑納吃掉。
不管楚國有什麽行動,起碼是至少半個月之後的事情。等於說這一支晉軍幹完了飲馬大江,還有十來天的時間選擇攻擊目標來進行收獲。
而在半個月之後,老天爺就會下雪,呂武不傻肯定會帶著聯軍撤出楚國地界。
下雪還不走,不管雪下得大不大,路況都會變得極度糟糕,對以晉國為首的聯軍來說也就意味著被困在楚國的可能性猛增,何必玩什麽刀尖上操作的弄險呢?
“郢”的郊外,兩支數量相差不大多的晉軍和楚軍在交戰,晉軍這邊卻是有部隊脫離大隊朝著西南方向而去。
楚國的都城“郢”就在大江邊上,東南方向有著好幾座山,並且還是靠著雲夢澤,晉軍沒有可能選那邊去搞什麽飲馬大河;西南方向當然也有山地,隻是相對來說比較開闊,並且不像靠近雲夢澤的方位有那麽多的溪水、水潭啥的。
站在城頭上的楚國君臣情緒很低迷,很多看上去有點年紀的人更是一臉的哀容。
國家戰敗,敵國大軍開到都城來耀武揚威,的的確確是該心生悲哀。
他們另一層的傷心是,今天家族注定會失去一些成員,好些個家族還是核心成員將戰死疆場。
大家都是楚人,誰還不知道出城的各家族是帶著贖罪的心理,有族人戰死在城外,怎麽都算是擔待過戰敗的責任,君王再生氣也不該繼續追究了吧?
這一次對楚國很尷尬的是,他們的大王親征,令尹留在“郢”看家,也就是戰敗責任在楚君熊招,沒有公子午的直接責任。
所以,作為令尹的公子午哪怕是承擔起“敗軍殺將”的事,隻會讓楚君熊招臉麵上更不好看。
作為一國之君的熊招當然不能自殺謝罪,他死了怎麽帶著楚國複興,再將今天的恥辱加倍奉還給晉人?
楚國這邊誰該為戰敗擔責,一下子就成了老大難題的事情,需要一點點的時間來內部進行商討,又或是哪個有足夠份量的大人物主動站出來給獻祭了。
楚君熊招看著出城的軍隊即將被淹沒,轉身對麵眾臣,非常誠懇地說道:“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現在用“朕”來自稱,不代表某人稱皇作帝啦。
在當前的年頭,有點身份誰還不能自稱“朕”呢?打從事實上沒有什麽了不起的。
那一句“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出自《論語》,而《論語》又指出這一句話來自堯的某句原話截取。
先不管到底是怎麽一迴事,有證據證明《論語》有著很多不同的版本,也就是後世人們看到的《論語》其實就是經過一再修改或篡改,壓根就不是原著。
事實上,《論語》之所以出現,背景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各派別的內部爭鬥非常厲害,山東派係鬥不過公羊學派,孔家的不孝子搗毀了自家的祖宅,號稱是從夾壁裏麵找到了一本記載孔子與諸位弟子交談的《傳》。
好家夥,簡直就是好家夥!
孔家的宅子從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一直住到公元前一百五十多年,家族幾百年沒有挪地方不算什麽,怎麽宅子連推倒重建都沒有幹過?
話說,春秋建房子的技術那麽牛逼的嗎?
其實牛逼個蛋蛋!
春秋建房子都是土胚房,要麽就是茅草屋,最好的是以大量木材修建的房舍。
孔老二在當時跟真正的大貴族一比就是個窮逼,不可能修建一座能保存數百年都能住的宅子。
結果倒好!西漢儒家內爭那一代的孔家,推倒了壓根不存在的祖宅,又從不存在的夾壁裏找到了古書。
知道裏麵最打擊智商的是什麽嗎?紙張沒有被搞出來的年代,知道一部書需要用到多少竹簡嗎?哪怕是夾壁中真的有古書,沒有靠譜的保管手段,幾百年過去竹簡竟然沒有被蟲子折騰,拿出來的古書看著挺新的喲!
懂點常識的人,誰還不知道竹簡遠比紙張更吸引蟲子似得。
造假都能造的將人的智商踩在鞋底摩擦,叫什麽事嘛!
不過,魯派儒生曆來就喜歡把人當白癡,弄一些侮辱正常人智商的操作還是很情有可原的。
當時爭的是學術,孔家的不孝子能拿出一部看得過去的著作,假借是祖先的作品,隻要著作真的牛逼,不問作品的出處,還是以作品的質量說話。
搞笑的是,孔家非但事情做得不地道,還是沒有爭得過公羊學派。
當時的漢武帝劉徹要是的萬眾一心,還要舉國臣民卯足勁跟匈奴人幹,公羊學派的“大複仇”明顯更合適。
誰特麽想知道孔老二跟自己的弟子到底在日常都嘮嗑些什麽啊!
現在楚君熊招講那一句話,很有擔當起將所有的過錯攔在身上,認為國家都已經那麽慘,該做的是同心協力,不能再平白折損有能力的大臣了。
這一下,在場的楚國大臣都是“噗通”跪下,口唿:“大王!”
他們當然沒讀過《論語》,然而《論語》裏麵的很多篇章講的就是上古先賢的一些話。
講道理,目前是公元前558年,誰還不是上古人物似得,他們的每一句話都能叫上古之言,流傳一些更久遠人物的話下來,突兀嗎?
楚君熊招要包攬所有的責任,其實在楚國這邊真的不那麽合適。
考慮到楚國這次不但在戰陣上敗得很慘,很多區域也遭到戰火的摧殘,正是舉國上下極度需要團結的時刻,願意擔下所有責任的楚君熊招一下子就變得很是身姿偉岸了!
當然,楚君熊招其實也是擔著極大的風險,短期內會讓舉國上下變得更加精誠團結,哪怕是戰敗並且國家在遭受摧殘於個人聲望也會不降反升,長時間沒有讓楚人看到大仇得報的希望,今天的作為就會變成絞死楚君熊招的絞繩。
沒了,僅僅是半個時辰不到,出城的楚軍得到了一個全軍戰沒的下場。
出戰的晉軍,剩下的數量約是三千左右,足以說明出來就不想迴城的楚人是真的拚命了。
這一刻,城頭上的楚國君臣心情很複雜。
數量差不多一樣,擺開陣勢展開堂堂正正之戰,楚人看著也不是太差勁,怎麽在“郜”一樣的交戰方式,戰損比卻是打得那麽難看呢?
楚君熊招控製不住用懷疑的目光掃視那些看上去忠心耿耿的大臣,心裏想道:“他們果然還是欺騙了寡人,在‘郜’根本沒有拿出決死意誌去拚。”
當然,心裏有什麽想法是一迴事,要不要講出來又是另外一迴事。
楚君熊招不傻,才不會上一刻幹了極度漂亮的事情,下一秒就逮著眾位大臣一陣劈頭蓋臉的訓斥。
真的發生那樣的事情,偉岸的身姿會打折扣,更是會加劇內部的矛盾。
楚君熊招隻能安慰自己:“罷了,罷了,過去的讓它過去,著眼未來吧!”
交戰結果是晉軍一方獲勝,晉國這邊按照慣例打掃戰場。
在之前,已經有晉軍一再開拔離開,現場僅是留下約兩萬左右的晉軍。
宋彬再一次出使了。
這一次,楚人將城門打開,放宋彬等五十來人入城。
楚君熊招讓令尹公子午在城頭接見宋彬,自己當然是避而不見。
“代我主問候楚侯。”宋彬看上去並沒有什麽盛氣淩人,對周邊的仇視目光也是視而不見,說道:“我軍僅處理我方將士,貴國勇士遺體並未遭到褻瀆,請貴方出城收斂。”
來講這事的啊?
那麽,楚人就是再怎麽恨不得晉人都去死,怎麽都要收斂一下暴脾氣,再對宋彬表示感謝。
“我主以為天道為公,人而不和,致流血多也。”宋彬再次對公子午行禮,問道:“楚‘沫’、‘郜’皆敗,不知能再戰否?”
剛剛收斂暴脾氣的楚人,遭到挑動神經,一下子脾氣又上來了。
考慮到楚國真的挺慘,再來就是楚人浪漫的天性,有人直接對宋彬就是破口大罵。
宋彬來自宋國,哪能不知道楚人究竟怎麽樣,看到楚國在場身份最高的公子午不製止,沒想著唾沫自幹,笑眯眯地說道:“若我主揮兵攻城,皆賴諸位所賜。”
你們特麽的!
不知道自己是戰敗方嗎?
一國都城安不安全,取決於俺們到底打不打。
嘴巴都放幹淨點。
有些楚人心存顧慮閉上嘴,還是有楚人罵個不停,顯得老自由了,愛自由到根本不顧萬眾安危,隻想著自己爽就成啦。
宋彬大聲說道:“如此,某告辭!下次站在此處,俯視爾等屍首。”
“且慢!”公子午可算再次出聲。
現在楚國勢不如人,晉軍要是真的攻打“郢”,有了晉國使節遭到侮辱的前置條件,楚國內部肯定會有議論,未必能團結一致的。
“足下此來,究竟為何?”公子午問得非常認真。
春秋時代對勇士說尊重也尊重,要說不在乎也沒怎麽地。
也就是說,光是收斂戰死勇士的遺體,沒有必要讓晉國專門派來使節。
宋彬很莫名其妙地笑了笑,說道:“我主送還楚侯‘廣車’,未得贈禮。”
啊?
這算什麽事嘛!
不過講道理,兩國交戰就打,私下的禮儀還是要演一演。
呂武將獲得的戰利品送過來?以習俗的話,楚君熊招還真的需要贈予迴禮,才算是符合當今時代的禮儀流程。
愣了愣的公子午深唿吸一口氣,再問:“足下還有何事?”
宋彬說道:“我遠來之,楚不以簞食壺漿相迎,有失氣度。”
那個“簞食壺漿”是不能隨便用的!
一下子給在場楚人全聽懂了。
這個一口宋國口音的晉人,特麽是來要讓楚國屈服的!!!
公子午眯著眼睛盯著宋彬看了有一會,語氣平靜地說道:“我不殺使,足下可歸也。”
老實說,宋彬還是挺失望的。
當然,不是說楚國不屈服而失望,是沒借口再敲詐點什麽玩意,也沒有探出楚國到底還有多少底氣。
在“郢”附近的晉軍全部消失在城頭可見視野之內後,有楚人去剛才交戰的地方忙碌了。
重新來到城頭的楚君熊招很惆悵地看著西南方向,低聲念道:“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
那一段是楚國和晉國在公元前579年,在宋國大夫華元的周旋下,雙方在宋國地界進行會盟,當時雙方共同擬寫的盟書。
曆史上將公元前579年,晉國和楚國在“商丘”西門之外會盟的舉動,稱作“第一次弭兵大會”。
那一次“弭兵大會”當然沒有成功,盟書簽訂完就被兩國丟在一邊,隻有包括宋國在內的一些列國很傻很天真,以為楚國和晉國要消停,大家有安生日子過了。
結果是四年後,晉國和楚國爆發了“鄢陵之戰”,隨後更是連年大戰,期間宋國和鄭國被折騰得最為元氣大傷。
“王上,晉軍逗留大江沿岸半個時辰,再來‘郢’也。”公子午臉上是忍受不住屈辱的表情。
楚君熊招苦笑出聲,說道:“我能奈何?”
現在他們根本無法拿晉軍怎麽樣,隻能眼睜睜看著晉軍“梅開二度”來自己的都城外耀武揚威。
得知晉軍又特麽來了,公子午的本意是封鎖城池,緊閉大門也不讓閑雜人等上城頭,免得有楚人忍受不住出城或是直接從城頭跳下去自殺,遭到楚君熊招的拒絕。
而出去跟晉軍拚命,或是覺得太過於屈辱選擇自殺,並不是一兩個楚人幹得出來,多得是會這麽幹的人。到底是該評價為有血性、有誌氣,還是怎麽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晉軍來了,他們又來了。
這一次,晉軍比剛來時看上去很不相同。
初次來到“郢”的晉軍看著有點亂,軍容方麵隻能說一般般。
而去了大江沿岸遊覽了一圈再出現的晉軍,他們排列著整齊的隊伍,以每一個家族的軍隊為單獨方陣,組成了一個由大大小小方陣構成的陣勢,看上去旗旆成陰旆。
站在城頭的楚人感覺到了細微的搖晃,看著鼓點聲中統一邁步的晉軍在逼近。
城內的楚人光聽見那整齊劃一的踏步聲和感受地麵的搖晃感,沒有透視眼透過障礙物觀看晉軍軍威的能力。
不管是身在哪裏的楚人,他們漸漸聽到了踏步聲中出現了其它的聲音。
楚君熊招就在城頭之上,看著晉軍抵近到“郢”最近約一裏,也看到了呂武單車出陣,來到距離城牆約兩百米對自己遙遙行禮再迴到陣中。
“采薇啊?”楚君熊招當然聽出晉軍在齊聲吟唱什麽。
行軍狀態下的晉軍,他們在一起吟唱《詩經》中的采薇。
這首“采薇”講的是戍卒返鄉的詩,倒也很符合晉人現在的境況。
至於說詩中透露出士兵既有禦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
楚人隻覺得晉人都特麽莫得感情,怎麽可能會期望和平,肯定也不會思念家鄉的婆娘!
現在,楚君熊招倒是真的需要好好思考楚國未來的路該怎麽走,是明年就找晉國拚命,還是喘息幾年?
至於說就此認輸?楚人要是那麽輕易就會屈服,他們還是楚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