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眾“卿”可以南下跟楚君熊招會盟的共識,使得呂武琢磨著“化家為國”的可行性漲了至少三成之多。


    什麽意思?


    意思就是那麽簡單,有了跟楚君熊招一次同等地位的經曆,隻要天下人沒有表現得群潮洶湧,陰氏大可以裹挾晉國的貴族創造輿論。


    操作方式呂武都想好了。


    晉國的元戎在地位上跟楚國的國君同級,等於在任的晉國元戎呂武身份高得一批,天下人慢慢接受呂武地位很高的概念,一種認可度也就得到深植了。


    不要小看“認可度”這種玩意,有一個人得了“沐猴而冠”的評價,就會有另外一個人獲得“眾望所歸”來襯托。


    能不能得到更多的人認可,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某件事情能不能辦成。


    用一句名言就是:朋友越多越好,敵人越少越好;多一個朋友不止少一個敵人,己方還多了一份力量。


    既然決定南下會盟,一應的準備肯定也要操弄起來。


    呂武沒打算立刻迴複楚國的使節團,等著到臨行前再進行知會。


    這個是防止楚國搞事的手段之一,再來就是等一等列國那邊有沒有出什麽大事。


    要是列國在這一段時間出事,整得呂武無法南下跟楚君熊招會盟,晉國卻是先告訴楚國使節團呂武會南下,不但是一種出爾反爾的行為,還將弱了晉國的威風。


    呂武還想看看公族會是一種什麽反應,密切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公族竟然一點反應都沒有。


    公族這是怎麽了?


    他們是自暴自棄的認命,還是無力反抗的噤聲,又或者是在醞釀一波大的?


    “我欲擁君上南下。”呂武來範氏作客,閑聊了一小會,點出來意。


    近期彘裘往陰氏那邊跑得很勤快,展露出對呂武的親近,就是經常會上演“十萬個為什麽”的劇目。


    呂武對於彘裘的靠攏有些難受,不是彘裘一再提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彘裘身為範氏小宗卻跑來親近,著實是令人覺得不對頭。


    那麽,呂武察覺到彘裘對自己的崇拜了嗎?他跟彘裘相處下來,的確是察覺到彘裘很崇拜自己,問題是又有什麽大用?


    現在這麽個年頭,以為愛豆能炒粉絲經濟嗎?


    某個貴族崇拜誰,碰上了關乎利益的選擇,他們才不會徹底昏了頭腦,會很清醒並且精明地權衡利弊。


    一個家族是由很多人組成,家主腦子不好使,會有一幫族人或家臣頂上。


    家主在家族一言九鼎這種事情?在春秋階段是不成的。沒有那個能力又非要作妖,得到一個“被自殺”的下場都算是家族好顏麵了。


    因此在春秋階段單純因為家主而破家滅族的例子很少,肯定是全族的腦子都不好使,哪天被滅滿門純粹是出於自取滅亡。


    呂武為什麽會想著帶晉君姬彪去會盟?隻因為他琢磨明白一個事實。


    楚君熊招派的使者將來意講得很清楚,就是邀請呂武前往會盟,沒有一個字提到晉國的國君。


    有鑒於晉君姬彪年紀太小的關係,他即便是去會盟了又怎麽樣,出麵的人依舊會是呂武呀。


    得了便宜還賣乖這種事情為梟雄所不取,沒有真正幹“大事”之前,什麽事情上該高調,遇到了什麽事情又該低調,太過於考驗智慧了。


    另外,聽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呂武離開“新田”,代表本尊無法在都城鎮壓,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春秋還是發生過執政出國辦事,留在國內的某貴族對國君操作一番,擼掉了外出的執政,自己給上位了的例子。


    在這個講究名正言順的年代,一旦在呂武身上上演了一出那種事情,他迴國之後能搞一出“清君側”又怎麽樣,不但被攪和了一波,威望也必然會受損。


    士匄現在隻關心自家的事情,留出一些精力在鄭國身上,其餘什麽都沒有太大的興趣。


    所以了,隻要呂武不去觸碰老範家的利益,不想搞事的士匄會很佛係。


    呂武說道:“眾‘卿’亦南下。”


    趕一隻羊是趕,趕一群羊也是趕。


    講真話,呂武這人沒有別的優點,取的就是一個“穩”字。


    士匄有點反應了,詫異問道:“盡起四‘軍’南下?”


    兄弟,你搞毛線!


    不是說好了修生養息的嗎?


    “如是,非也。”呂武笑了笑,故意停頓了一小會不講話,見士匄有點急了,才說道:“此次我乃主角,陰氏三‘師’、一萬騎兵南下,餘‘卿’各憑心意即可,眾家合為一‘軍’。”


    士匄有些酸溜溜地說道:“你為元戎。”


    瑪德!


    陰氏一直在照顧那些中小貴族,搞得風評出奇的好。


    在晉國召喚那些中小貴族納賦,還真的是一種照顧,尤其是出征了未必會打起來的征召。


    倒是卿位家族有些不一樣,每一次納賦沒有獲取收益就算是虧,區別在於卿位家族和中小貴族需要出動的兵力不一樣。


    所以了,智瑩擔當元戎時期遭人恨,原因就在於他對納賦額度控製得太死,各個家族誠意不夠別想獲得納賦額度,也就是盡露貪婪行徑,搞得吃相著實太難看。


    呂武將要帶晉君姬彪一塊南下的消息傳出,一眾憋著口氣的公族立刻鬆懈下來,甚至有一部分公族覺得姬彪年紀太小不適合遠門,總歸來說晉國那種暗流湧動立刻就消失不見了。


    楚國使節團那邊,他們隻在乎能不能邀請呂武南下會盟的任務,會去一些什麽人根本沒在意。


    他們近期時常出去溜達,主要是親眼看一看晉國的民生,用以判斷楚國和晉國有哪些不一樣,再來就是評估晉國的國力了。


    當然,一幫楚人無法也不能離開“新田”太遠,能逛的地方也就是“新田”周邊,看到的就是國君私產,以及一眾公族封地的狀況。


    他們結合路過範氏、荀氏、韓氏和一眾晉國中小貴族封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是晉國不好對付,楚國想依靠“磨”的戰術來打贏這一場爭霸戰太難。


    薳啟強某天求見呂武,開門見山問道:“陰子何時啟程南下?”


    呂武也不瞞著,說道:“需待我家與各家兵士抵達。”


    其餘的什麽事情,沒必要說。


    晉君姬彪要南下,他那一位年齡隻有二十二歲的母親隻能跟著。


    再來就是,眾“卿”需要對發展封地留下一份預案,少不得做好一旦自己出事,留守族人和家臣該做什麽事情,之類等等的事情事無巨細給安排個妥妥當當。


    薳啟強並不覺得意外,沒有問晉國會出動多少軍隊南下,問起了其它的事情,道:“貴國有一物,乃稱作‘水車’,我可購置?”


    呂武很直接地搖頭,說道:“此物乃農耕利器,貴國若可仿造,我自無可奈何,求購之事勿要再言。”


    製作一輛水車的零件可不少,不是看幾眼就能夠搞明白,仿造真的成功也會是內部構造不同的產物。


    直接賣成品?不是送上門給搞“逆推”的研究嘛!


    至於說偷什麽的?讓楚人來晉國這邊試一試,能偷得著,看看能不能運得迴去。


    再則,拆零碎了分開分批運什麽的,他們能再次組裝起來嗎?懂得將零件組裝起來,何必再來偷,自己都能研發了。


    仿造這種事情需要拿出一個例子,比如很多晉國貴族和列國貴族采買了陰氏的戰車,他們不是不想仿造,有那個心卻沒有相應的科技基礎,單單是一個刹車裝置,以及車軸、減震,他們哪怕看得懂構造,拿不出合格的材料,又怎麽仿造?


    搞“另圖蹊蹺”的操作,等於是自己弄出衍生作品,是更好,還是更差勁,比拚的就是山寨的能力啦。


    夏收結束,各家的軍隊集結到“新田”郊外。


    楚國使節團得到呂武的通知,他們並不與晉國這邊的隊伍同行,自行成一隊先南下了。


    臨到出發之前,新的吳國使節團抵達。


    吳國的正使是子遠,算跟呂武是老相識,得知晉國接受楚國的邀請要南下前往“許1”會盟,一再確認是會盟不是前往會獵,心態有點炸了。


    “我與晉乃是友邦,為何……”子遠話到一半被呂武截斷了。


    呂武一臉嚴肅地說道:“我無有擅自稱王之友邦。”


    子遠臉色不改,睜眼說瞎話,道:“寡君何時稱王?未有之事。”


    好像也不是純粹的睜眼說瞎話,至少新任的吳君餘祭繼位之後沒再提稱王的事。


    比較騷操作的是吳國給諸樊定的諡號叫“順王”。


    這個諡號是什麽鬼?


    對比一下楚國稱王之後的諡號,能明白是什麽個情況。


    擅自稱王的諸侯國,越是爵低疆狹和民寡勢弱,他們的君王薨逝後的諡號,一般會比較奇葩。


    用人話來講,其實就是一種草頭王。


    呂武就是出於禮儀接待一下吳國使節團而已,沒想跟子遠談成什麽事情,很快就將來自吳國的人丟給士匄了。


    老範家接手鄭國、宋國和吳國的邦交在一眾“卿”之間已經取得共識,吳國那邊來了人理該由範氏去接待。


    呂武在出發後才得知吳國的使節團跟在隊伍中,特地讓士匄來進行解釋。


    士匄得知呂武喊自己過來是為了那事,臉上出現了憤怒和難堪,組織了半響的語言,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什麽情況嘛?


    發生了什麽事情,能讓士匄這麽難以啟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大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譽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譽與忠誠並收藏春秋大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