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比較時髦的話,局勢的發展大體上還在呂武的掌控之中。


    他將秦人逼得太狠了,以秦人的性格絕對忍不住。


    再則,哪有一支軍隊會將敵軍帶到自家的都城,退到一定程度沒法退,後子針再怎麽不願意也要跟晉軍拚了。


    比較讓呂武覺得意外的是,有秦軍會繞路去己方的後側。


    那些秦軍是想幹麽?


    他們想要堵住晉軍的後路,還是襲擾晉軍的後勤線,又或造成一種夾擊之勢?


    如果是對上中原其他國家的軍隊,呂武不用去思考太多,預設一個戰場再帶著軍隊過去,進行一場堂堂正正的對陣也就罷了。


    在這麽一個年代跟三個國家交戰一定要小心再小心,那就是楚國、秦國和吳國。


    楚國在覺得己方占優勢的前提下,很樂意跟對手講武德;一旦楚國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又或是處在劣勢之下,他們總是要吼嗓子“我蠻夷也”,再將規則什麽的拋到一邊去。


    在秦穆公稱霸時期的秦國很講武德,直至秦國失去霸業,秦國東麵的晉國強勢崛起,他們開始迴到追求實際的觀念中去。


    位處東南的吳國則是曆來根本不講什麽規矩,不管對手是誰,反正他們愛怎麽玩就怎麽玩,才不管對手怎麽叫嚷或謾罵,自己覺得開心就好。


    因此楚國對上吳國總是覺得腦殼疼,不是楚國打不過吳國,是吳國玩得太花。


    比如今年(公元前571年),吳國在確認楚國跟晉國在“鄢陵之戰”大敗虧輸之後,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修生養息覺得自己好像有點行了,又雙叒叕悍然對楚國發動了不宣而戰。


    跟以往一樣,什麽找個開闊的地方打堂堂正正交鋒是不存在的,吳軍喜歡的是襲擾楚國邊境,一再拉扯楚軍的戰線,找到機會再給一下狠的。


    話說,吳國人對打遊擊戰玩得老溜了。


    事實上,吳國人是遊擊戰的鼻祖啊!


    南方距離中原太遠,有人即便是用心留意南方局勢的中原各國,受於交通的限製,知道消息也是半年乃至於更長的時間之後了。


    所以,晉國這邊隻知道楚國沒有了什麽動作,並不知道楚國為什麽消停了下來。


    因為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晉國就更沒可能跟吳國形成聯動去一塊針對楚國。


    晉國的消息層麵停留在秦國和楚國牽頭去蜀地搞會盟,基於這個原因國君與元戎同意了呂武牽頭的西征,並承諾將給予戰後的功勳追認。


    不是人壯烈了再給予榮譽的那種追認。


    是呂武隻要能打贏秦國,對秦國造成的創傷越嚴重,功勞評價就越高。


    呂武覺得時機到了,將以上的消息進行全軍通告。


    距離晉軍營寨大約五裏左右的秦人,訝異地發現晉軍營寨怎麽能鬧出那麽大的動靜,一時間有些被嚇住,趕緊各歸各位準備防禦晉軍可能展開的攻擊。


    當然沒有晉軍出營列陣再向秦軍推進,晉人之所以歡唿是知道了“西征的功勞有效”的這條消息。


    呂武哪怕是要跟秦軍大肆火拚,不會去玩不宣而戰的偷襲,肯定會派人明明白白對秦軍宣戰。


    至於說,他一係列的私下操作沒點講規矩的地方?


    文化人之間的事情,哪能隻看表麵的嘛!


    關於上述論點,不斷私下搞動作的秦人絕對會認可,再給予極佳的評價。


    畢竟,一樣都不是什麽正經人,肯定是臭味相投的咯。


    “涇水北岸秦人不下五萬之數,南岸約有兩萬?尚在源源不斷聚集而來。”呂武還沒說那支跑去西邊的一萬多秦軍,他笑嗬嗬地問道:“諸位以為秦人將在涇水北岸與我軍交鋒,抑或撤往南岸?”


    魏琦沒有過來,其餘參與西征的晉國貴族都抽空來了。


    代表魏琦來的是魏相。


    他說道:“秦人兇蠻已久,恐將撤過南岸,不留駐營之地予我軍,效仿楚軍鄢陵之舉。”


    膽子還是不夠大,或者說缺乏想象力。


    這邊有一條涇水哦。


    秦軍帶著晉軍來到一個淺灘位置,不用準備渡河的工具,河段最深處也就是到人的胸膛位置,更淺的那些也就到腳踝處。


    從一些細碎的痕跡來看,秦軍北上之初肯定也是走這一條路。


    呂武得出這個發現覺得挺有意思。


    秦人這一次給晉國指了一條從北邊進攻秦國的“明路”啊!


    智朔總是不願意輸給魏相,說道:“秦人並無道義,或行半渡而擊之舉。”


    啊?


    有人幹過半渡而擊這種事情了嗎???


    其實真的有國家幹過,吳國就挺愛幹這種事情。


    所以,不是中原列國或秦國、楚國不知道打半渡而擊的好處,是他們被規矩約束住了手腳。


    中行偃像是給智朔站台,笑吟吟地說道:“秦人本無禮,且我軍逼之過甚,將做何事無從揣度。”


    解朔覺得自己應該講點什麽,說道:“此次乃是下軍將邀我等出獵,偶遇秦軍方有今時之事。秦國拒而不戰(國戰),退至此處踱步。如上軍將所言,秦人為解困局,何事不敢為?”


    聽聽講的都是一些什麽。


    無一例外都是對秦人的負麵評價。


    其實,也就是晉人闊起來了,沒發達之前真不比秦人好到哪去,要不怎麽會有“假途滅虢”這個成語的誕生。


    他們會議開到一半,值崗的貴族過來稟告,說是秦國那邊有使者過來了。


    呂武讓眾貴族暫時迴避,接見了過來的秦國使者。


    來人通名,介紹自己來自“冀”地這個地方,叫吳榮。


    他以一種忿恨的表情謾罵呂武太不是人,搞到秦國忍無可忍的地步,邀請呂武率晉軍去到涇水南岸,秦軍要跟呂武率領的晉軍拚啦!


    這樣單獨一乘車過來,再逮著人一頓罵,有點視死如歸的氣概啊?


    呂武問道:“足下激怒於我,乃為舍身強求道義乎?”


    吳榮假意做了一個愣住的表情,下一秒卻從懷中掏出一柄什麽玩意,人迅猛地衝向呂武,手裏的家夥泛著綠油油的寒光。


    這是什麽情況!?


    來宣戰,還是來刺殺的???


    看那利器的開封處綠油油,明顯還是抹了毒的武器。


    老實說,呂武真的被突如其來的刺殺給搞懵逼了。


    春秋中葉的刺殺很頻繁,一般是發生在家族與家族之間的仇殺或報複,極少是國家對國家某個人物發動的刺殺。


    兩軍即將交戰派人刺殺這種事情,以不講規矩聞名“東方世界”的吳國都幹不出來,偏偏呂武在接見秦人使者的時候發生了!


    那一時間,站在呂武左右兩側的小白和小青同時連劍都沒拔出來,一致帶鞘就那麽擲向吳榮。


    一樣在場的葛存以及陰氏幾個家臣,他們則是一邊驚唿出聲,一邊奮不顧身就是衝。


    兩柄帶鞘的劍砸在吳榮身上,使他向前衝的動作稍微頓了一下。


    呂武已經伸手抓住放在案幾上的劍,一手握住劍鞘,另一隻手抽出來的同時順勢向前揮。


    鋒利的劍身掃過吳榮的雙腿,刹那間入肉斷骨聲發出,失去雙腿的他砸在案幾之上,弄得案幾上麵的文牘拋灑了滿地。


    嘴巴裏發出慘叫聲的吳榮還是手握抹了毒的武器在比劃,想到投擲出去能攻擊到近在咫尺的呂武,要做之前卻是一道寒光閃過,握住武器的手飆血掉落下去。


    而這時,帳外的陰氏甲士已經衝了進來。


    衝上去摁住吳榮的陰氏家臣要將其給分屍之前,呂武大聲喝道:“留活口!”


    這一係列的事情發生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所有人做出來的舉動很難經過思考。


    作為被刺殺的對象,呂武還能記得要留活口,無疑已經是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上位者。


    呂武對著後續到來的一眾晉國貴族發出“嗬嗬嗬”的笑聲,指了指失去雙腿又斷了一臂的吳榮,寒聲說道:“此便是秦國。”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眾【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吳榮已經被捆綁起來並用布堵住嘴巴,有來自陰氏的醫匠正在進行包紮止血。


    晉國的一眾貴族已經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滿臉的憤慨或鐵青,卻是沒有開口痛罵。


    弱者才會遇事破罵。


    強者隻會揮著拳頭就上。


    一同跟吳榮一塊過來的兩個秦人,一個遭到活捉,另一個自殺。


    剛才已經有陰氏甲士進行搜身,除了戰車與來人的穿戴習俗是秦人之外,一麵代表使者身份的旗幟能證明他們的身份。


    隻是,任何證據隻要不承認,能強辯是偽造。


    中行偃目光從吳榮身上收迴來再看向呂武,說道:“懸於旗杆之上,示於秦人所見;聲大之人隨行,可將秦人無恥公之於眾。”


    呂武沒給迴應,環視了眾人一圈,下令道:“以陰氏為‘徹’首,解氏、張氏合為左矩,趙氏與眾家為右矩。”


    被點到名的人都是大聲應:“諾!”


    中行偃和智朔對視了一眼,又一致看向了魏相,隨後掃視其餘人一圈。


    呂武看向魏相,說道:“你歸於新軍將處,無令駐於原地,萬不可輕動。”


    心裏有疑慮的人聽到呂武交代魏相的話,排除掉呂武是因怒興兵,有心勸解的人立刻閉嘴。


    呂武心裏感到憤怒了嗎?


    這完全就是廢話。


    誰遭到刺殺心裏沒點情緒波動,感到憤怒也是正常的,區別是能不能控製住情緒,思考怎麽將壞事變成好事。


    “將秦公子派刺客刺殺於我宣告列國!”呂武聲音無比洪亮地說道:“秦人無義、無德、無禮,一人不可歸也!!!”


    哪怕不殺光,一個都別特麽放走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大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譽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譽與忠誠並收藏春秋大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