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還是要臉啊!


    非常想去搶一把,偏偏要師出有名。


    齊國那邊如果知道晉國負責跟自己邦交的“卿”滿腦子的強盜思想,超大概率是會立刻原地炸裂。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個國家每年給予晉國負責本國邦交的“卿”予貢品,為的就是這名“卿”能夠多幫自己說好話,必要的時刻幫忙擋一下壓力。


    要不然,每年勞民傷財地敬獻貢品又是為了哪般?


    甚至可以說,各個諸侯國願意當晉國的小弟,一來是避免被晉國揍,再來是形成一個小圈子。


    他們進入晉國這個圈子,不就能夠去攻擊不是同一個圈子的國家了嗎?


    萊國就不在晉國建立起來的小圈子裏麵。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魯國去年趁齊國遭到晉國入侵,裝逼不成反被操了。


    所以說,齊國打萊國和魯國有理有據,別提呂武要提出要萊國半島之地的意願。


    齊國打莒國就有值得說道的地方了。


    莒國別看是個東夷體係的國家,一樣是晉國的小弟之一,並且國家實力並不弱小。


    硬要有個對比的話,莒國其實比魯國要強那麽一丟丟的。


    這不體現在莒國的人口或是經濟實力比魯國強、弱的前提之下,單純就是莒國的軍隊比魯國的軍隊更能打。


    能打到什麽程度呢?


    大概是齊國的一個“軍”能將魯國的兩個“軍”摁在地上錘,等對上莒國一個“軍”卻隻能平分秋色。


    從國家疆域麵積來看,莒國的國土並不廣闊。


    因此可以說,軍隊能不能打與疆域麵積無關,隻跟尚不尚武有關。


    這個也是晉國為什麽能夠崛起的原因之一。


    說起來,晉國之所以能夠崛起,依靠的其實是製度。


    這個製度就是初始版的軍功爵體係。


    在晉國,有軍功才能得爵,上戰場也能搶到物質方麵的好處。


    郤克打破非據有大功不得卿大夫之位前,想當晉國的元戎一點都不容易。


    欒書又打破了無軍功不得卿位的規則。


    用人話來說就是,晉國的製度其實已經陷入崩壞當中,隻是還沒有顯露出惡果。


    實際上晉國已經進入到“家族時代”,家族的強大與否決定了能夠獲得多高的身份地位,不再是先建立軍功,再來衡量能坐上什麽高位。


    “君上、元戎已抵‘涇陽’,秦君不在,秦可應戰?”士魴完全是沒話找話說。


    楚國和秦國不是牽頭搞蜀地會盟嗎?


    秦君嬴石肯定是要親自過去的。


    之前,魏相代表晉國去秦庭奉命罵人。


    當時秦君嬴石還在秦庭,不可能不知道晉國要打秦國的事情,卻依然前往蜀地會盟。


    他們或許覺得晉國是一個講道理的國家?


    秦國沒有正式應戰,晉軍就不會殺進去???


    現在看的就是晉君姬周要不要臉了。


    足夠的不要臉,完全可以不管秦國的迴應是什麽,徑直率軍殺進去。


    要臉則是等秦君嬴石會盟結束,迴國集結軍隊應戰。


    雙方再來一場麵對麵的堂堂正正之戰。


    呂武說道:“我聞君上久駐‘涇陽’,無進軍之舉。”


    以目前的選擇來判定,晉君姬周是一位要臉的國君。


    既然國君拉不下那臉,就要看元戎有沒有擔當了。


    要是連智罃都不進軍秦國?


    中軍和上軍這一次又要白跑一趟。


    呂武到現在都還沒搞清楚,楚國和秦國怎麽會選擇在蜀地進行會盟。


    蜀地是哪?


    那是一個到處都是山區的地方啊!


    參與蜀地會盟的國家,東麵最遠的是齊國,西邊最遠的是秦國,南麵最遠則是楚國。


    也就秦國有疆土連接蜀地。


    其餘各個要參加蜀地會盟的國家,包括楚國,一個個都要借道才能抵達蜀地。


    目前蜀地屬於古蜀國,正式的國號叫葵蠶國。


    這是一個曆史非常悠久的國家。


    說是一個國家,其實就是一個部落聯盟,社會等級遠遠後落於諸夏各個諸侯國,略略高於遊牧部落。


    有那麽一件事情比較詭異。


    晉國跟楚國和秦國都是敵對關係,按照道理不折手段破壞蜀地會盟很正常的吧?


    然而,齊君呂環、衛君衛衎、魯君午的隊伍就是那麽大搖大擺地途經晉國,期間還受到了晉國沿途貴族的款待。


    晉國沒有任何一家貴族阻攔齊國、衛國和魯國要去參加會盟的隊伍,甚至已經實際開戰了的齊國和魯國在沿途遭遇到,一樣互相彬彬有禮地派人進行致意和問候。


    沒有阻攔三個國家隊伍的包括智氏、韓氏和範氏,隻是這三家沒有款待或派人去向齊君呂環、衛君衛衎、魯君午致意和問候。


    其實能夠理解的。


    真要去攻擊有一國之君的隊伍,才是犯傻到突破天際。


    結果是,齊君呂環、衛君衛衎、魯君午平平安安地穿過晉國,爬山涉水進入蜀地去參加楚國和秦國牽頭舉行的會盟了。


    楚國和秦國選擇在蜀地進行會盟的理由很簡單。


    那不是秦國上一次被晉國揍得挺慘的嘛!


    楚國也被晉國狠狠地教訓了一次,不敢再跟晉國剛正麵,欺負宋國的同時,需要給秦國加油鼓勁,才決定在蜀地舉行會盟,再威逼利誘晉國的一幫小弟來參與會盟。


    剛打贏楚國又狠狠教訓秦國的晉國,內部發生了動蕩,導致一幫小弟對晉國失去信心,還真跑去參與楚國和秦國牽頭的會盟。


    不得不說,真是一件令晉人傷心的事情。


    留守國內的呂武當然會關注蜀地會盟。


    就是,哪怕真的打聽到什麽消息,時間一長就不再是即時信息,隻會是知道而知道,過時的信息不再有多高的價值。


    “國勢如此艱難,我輩不可懈怠。”士魴看似感概地說道。


    呂武的理解是士魴巴望著能再一次去入侵齊國。


    然而,呂武卻認為齊國拳打這個國家和腳踹那個國家,對晉國是一件極度有利的事情。


    魯國一旦被齊國打疼,能選擇的就是重新靠攏向晉國,真情意切地喊爸爸,求保護。


    莒國遭到齊國的入侵,不管打贏還是打輸,同樣隻能選擇堅定地當晉國的小弟。


    晉國重新將魯國和莒國扒拉到自己身邊,某種程度算是將齊國給困住。


    呂武說道:“唯魯與莒不獨抗齊;宋亦勢危,不可不救。”


    士魴讚同地點頭,說道:“宋存,楚不可北上。”


    宋國這一次也去參與蜀地會盟。


    晉國這邊卻一點都不怪宋國。


    曆經了三場大敗的宋國要是再不喘口氣,真的要堅持不下去了。


    晉國卻空不出手幫宋國一把。


    這樣一來,晉國還有什麽理由,又有什麽臉麵,去要求宋國不能參與蜀地會盟呢?


    齊國、魯國、衛國則不一樣。


    無論怎麽看,晉國從來沒有虧待過魯國,甚至屢屢幫魯國擋住來自齊國的壓力。


    所以,魯國背叛晉國從裏到外都屬於不義的行為!


    而關於魯國這一次背叛晉國的事情,他們自己用春秋筆法給輕輕代過。


    也就是不講理由,不記載過程,哪怕親自去參與了,依然當沒那麽一迴事。


    說好的禮儀之邦呢?


    原來玩筆杆子的,不要臉是有傳統,徒子徒孫是在學習這些前輩???


    衛國是個什麽情況?


    隻能說衛國隻有衛君衛衎腦子被門夾了,相反從執政到國人的腦子都很清醒。


    呂武這邊就有新軍討伐衛國的情報。


    魏琦和解朔帶著沒有滿編的新軍討伐衛國。


    衛國率軍迎戰的是執政孫林父。


    一個衛國的“軍”跟晉國的新軍擺開陣勢,還沒開打孫林父就獨自上前,幹脆利索地給投降、投降……投降了!


    史官將這一次晉國與衛國的戰爭命名為“義之戰”。


    聽著有點反諷的意思啊?


    對晉國有情有義的是衛國執政孫林父,承托出衛君衛衎的腦殘。


    “新軍將歸師途中,新軍佐率軍留於衛。此事我已答應。”呂武頓了頓,又說道:“君上有令傳於你我,新軍將行留守之責,你我率下軍南下攻鄭。”


    這特麽就是一件講不清楚的糊塗事。


    上一次呂武無視了智罃的暗示,壓根就不想去打舉喪的鄭國。


    結果倒好!


    國君以下達命令的做法,搞得呂武依然需要去討伐鄭國。


    呂武要是料到國君會下命令,還不如上一次就順從了智罃。


    當然,世界上沒“如果”,也不存在“後悔藥”這種玩意。


    士魴是知道這件事情的。


    要出征,軍隊就需要得到調動。


    下軍早早就集結在“新田”郊外安營紮寨。


    需要做的事情是讓參戰的“徒”以及“羨”,安排好相應的輜重。


    畢竟,正常納賦的出征,國家和各個家族是不負責後勤補給的。


    士魴這一次過來除了詢問齊國,就是商量討伐鄭國的事情。


    “鄭舉喪,新君惲(yun)亦不在國中。”士魴有些苦惱地說:“君不在,宣戰何人應之?”


    呂武能怎麽說?


    他隻能點頭,表示就是那麽迴事。


    其實鄭國的執政子駟在國內。


    這個叫子駟的人是今年剛剛成為鄭國的執政。


    他還有另一個名號叫公子騑。


    一國執政是夠資格應戰的。


    呂武的打算是喊上一些小弟,有可能就連宋、魯、衛也喊上。


    考慮到衛國重新屈服,但凡解朔有點能力,孫林父也不傻,衛國參與到討伐鄭國的聯軍是有把握的。


    魯國和齊國的交戰不出意外也會很快結束。


    結局肯定是魯國被齊國摁在地上錘,戰敗的魯國正是極度需要父愛的時候。


    晉國這位爸爸攻打鄭國招唿魯國一聲,魯國肯定要喜極而涕,覺得爸爸還是愛自己的。


    至於宋國?


    之前楚國和鄭國從兩路攻打宋國,鄭國可是往死裏折騰宋國,幹的一些事情比楚國過份多了。


    盡管宋國去參加蜀地會盟,能跟晉國一塊痛毆鄭國,應該是不會放過的吧?


    要喊上那些國家,呂武不可能繞過其餘家族。


    設身處地想一想就知道了。


    哪天有人繞過陰氏去聯係齊國、杞國、莒國和大邾,呂武會是什麽反應?


    中軍、上軍和新軍都是出征狀態?


    又不是一家子全跟著出征去了。


    不是還有族人在國內的嘛。


    聯係邦交國一塊撐場麵這種事情,各家絕對是求之不得。


    尤其是很能打的呂武作為出征主將,下軍由陰氏和範氏組成。


    注定會贏的戰事?


    各家絕對很願意一幫小弟看到晉國的強大。


    忙忙又碌碌。


    呂武等魏琦迴到“新田”接任留守。


    他挑挑揀揀,隻同意少數幾個家族一同出征的請求,帶上來自陰氏的兩個“師”、範氏的兩個“師”,連同趙氏、先氏、祁氏、獻氏等家族混編的一個“師”,還有不存在於軍隊編製內的陰氏三千騎兵,出征了。


    各國先後給出迴應。


    魯國接到來自晉國吩咐聽成的指示,舉國上下一掃連續兩次的慘敗的沮喪,靦著臉陷入歡騰時刻。


    爸爸果然還是愛俺的!


    小齊,你特麽別太過分了。


    信不信這一次俺爸打完小鄭,俺會求俺爸來教訓你?


    衛、呂、曹、邾、滕、薛也先後響應,集結軍隊前往呂武設定的集結點“溫”地。


    話說,怎麽會有一個呂國?


    這個叫呂國的國家在“呂梁”那邊,說是國家其實就是一個鬆散部落聯盟,算是早期的羌部落之一。


    薛國則是一個鼻屎大小的國家,全國人口也就兩萬多,將能打的全拉上不超過一千士兵。


    呂武其實看不上最多隻能出動一千到兩千兵力的國家,耐不住幾個家族得知消息來請求呀。


    那些家族幹的事情叫一舉兩得。


    能讓自己的邦交國知道晉國依舊強大。


    暗地裏也能收到邦交國的不小好處。


    說白了就是公器私用的一種。


    呂武哪怕知道什麽情況,拒絕那是不可能拒絕的。


    多一個國家來湊數,聲勢方麵怎麽都能大一些,再來就是降低“伐喪”的負麵影響。


    以後,陰氏也會需要各家在自己的邦交國事務上賣一個麵子。


    你好我好才是真的好,是吧?


    大軍集結在“溫”地,呂武還沒有來得及進行下一手布置,鄭國那邊來人了。


    鄭國來的是執政子駟。


    “鄭處要害,兩霸相爭,唯害於鄭,鄭苦也。”子駟一臉真誠地看著呂武說道:“鄭如草,順風而倒,以求存也。”


    呂武跟士魴對視了一眼。


    這一刻,晉國的這兩位“卿”在想的是:鄭國的死活,關俺屁事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大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譽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譽與忠誠並收藏春秋大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