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迴到“陰”地了。


    這個是他在這邊度過的第三個年頭,來到這個時代的第五年。(時值公元前577年)


    現在的節日太少,過年的節日卻是存在的。


    當然了,節日僅限於大貴族。


    這個是因為年月的解釋權在巫師那邊,他們的責任就是讓人知道紀年。


    早期的“巫”是怎麽樣,隻能從一些隻言片語中去窺探。


    現在“巫”這個職業依然神秘,地位方麵則是已經降低很多。


    他們的主業是占卜和治病,還擔負每年向貴族通報到了什麽月份的工作。


    本來“巫”應該將到了什麽月份的事情告知所有貴族。


    可能是小貴族很難拿出讓“巫”滿意的禮物,他們最先開始怠慢小貴族。


    漸漸地,“巫”連中等貴族也開始怠慢。


    導致的結果是,不但普通人不知道“時間”,連中小貴族也忘卻了日月。


    老呂家是從去年才開始“過上年”,能過年的基礎是有“巫”來到老呂家,講清楚今夕是何月何日。


    一開始的時候,呂武多方了解,一度還以為春秋沒年、月、日的計算公式,但並不是那麽迴事。


    漢武帝隻是對“曆年”進行了改革。


    在漢武帝之前有自己的一套紀年法(顓頊曆),他隻是改為《太初曆》,並近一步摸清楚了什麽樣的季節的規律。


    比如,哪個月份就要開始降溫了,到了幾月會有綿長的雨季。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摸清楚時節氣候的變幻對農耕民族的重要性,自是不用過多言語。


    而這,是漢武帝除了在民族塑骨之外,給華夏帶來的另一個偉大貢獻。


    呂武在接觸到“巫”之後,充分認識到了他們的貪婪。


    招待過程一定要好好伺候不說,財物方麵也要喂飽,要不下一年“巫”就不帶老呂家玩了。


    現在“過年”是在每年的十月份,也就是有“春節”這個節日,隻是用作於準備農耕事宜,過“春節”不等於“過年”。


    所以了,“冬至”對現在的人來講才是“過年”。


    呂武迴到‘陰’地少不了召集家臣的這一道程序。


    “陰”地的建設一直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關於下水道的工程已經進入尾聲,再過上兩個月左右,新城就將開始建設城牆。


    呂武沒想搞什麽磚頭城牆。


    哪怕是磚頭的生產能跟得上,他也不想那麽招搖。


    城牆依然會是夯土而建的模式,設定高度為七米,寬度為三米半,一樣不存在什麽城樓,城門卻是會設計千斤閘。


    另外,目前絕大多數的城池並沒有護城河這麽一個玩意,老呂家同樣沒打算弄。


    說白了,當前的戰爭很少爆發攻城戰,一般都是兩軍在野外擺開陣勢,來個堂堂正正的交鋒。


    一旦野外打不過,進入到攻城戰階段,擺明了就是實力不如人。


    呂武很清楚一點,真的淪落到隻能依靠城池來負隅頑抗,沒有外援為前提,敗亡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了,城池的防禦當然要重視,卻不應該將更多的資源消耗進去,符合要求也就夠了。


    而在城牆開始建設之前,規劃成為城池的範圍內,一些建築物早早就建設完畢。


    其中包括了呂武的主宅,以及眾家臣的府宅。


    必須說的是,當前歲月並沒有正式和固定的辦公衙門,什麽官在哪辦公並不固定,一般是在自己家裏進行工作。


    呂武想要改變這一點,已經建造了專門的公衙。


    他倒是有心搭建起一套更能各司其職的官職體係,卻很明智地按耐了下來。


    國家自有製度,搞出另外一套製度是想幹麽?


    要取而代之嗎?!


    已經那麽幹了的楚國,他們現在是周王室的死敵。


    現在即便是在自家搞,不以官職來定義,隻是職稱都不能隨意。


    “主。”梁興匯報道:“衛君已至新田,君上強命其見孫林父,遭拒。”


    老呂家當然會時刻關注國都那邊的動向。


    不懂得關注國都大小事的貴族,一般都不聰明。


    他們沒想清楚一層關係,國都是一國的中心,有著太多位高權重的人物。


    這些大人物互相之間的爭鬥,看似是他們自己的事情,鬧起來卻會起到很大的影響,乃至於波及全國。


    不關注那些大人物,很難說什麽時候自己就那麽莫名其妙死了。


    聽到國君在為難衛君衛臧,身份地位到了一定的級數,看到的層次不止是晉國好像在欺壓衛國。


    “君上意在範氏?”虞顯用的是疑問句,困惑說道:“範氏不曾忤逆,君上為何如此?”


    呂武心說:“作死唄。”


    這位國君太能作了,表現出了作死小能手該有的能鬧騰。


    按照晉國的潛規則,幾位“卿”所在的家族都有對應的外交國家。


    那些國家由哪位“卿”去負責,“卿”該收的保護費一點都不能少,卻擔負起了保護他們的責任。


    依照規則,衛國是範氏的“菜”,國君不該繞過範氏的。


    宋彬很實在地說:“孫氏做蠟了。”


    可不是嘛!


    晉國的這位國君這麽搞,要讓孫林父怎麽向範氏交代?


    孫林父現階段估計很焦頭爛額,一方麵應對本國國君衛臧的壓力,又要向範氏解釋自己沒去跟晉國國君搞什麽。


    他一個操作不當,衛國還會是那個衛國,國君也是那兩位國君,孫氏則要除名了。


    呂武問道:“諸‘卿’作何反應?”


    梁興表情有些奇怪地說:“並無反應。”


    啊?


    不應該啊!


    以為現在是“帝國時代”嗎?


    就算是“帝國時代”的皇帝,也不是每個都能一言九鼎。


    自家的權力正在遭受侵犯,範氏有這麽慫?


    士燮難道不知道到了範氏這種等級,一旦慫了一次,對家族的未來意味著什麽?


    晉國公認的規則就是強者恆強!


    別說是到了“卿”的地位,中小貴族在遇事,實力再怎麽不如人都會硬著頭皮上,為的就是保證自己的權益。


    強大的家族遇到事情認了慫,不是承認自己在走下坡路嗎?


    呂武卻覺得有點意思。


    晉國現在的第二老好人就是士燮。


    第一老好人則是韓厥,而韓厥的排名是從士燮那裏“搶”的。


    葛存幽幽地說道:“欒氏與郤氏,必然已是勢同水火。”


    隻有這個解釋才能看清楚士燮為什麽認慫了。


    也能看得出國君怎麽敢侵犯範氏的權益。


    以前呂武以為國君是完完全全的腦子有問題。


    他現在必須承認國君還是有點智商的,懂得利用局勢的糾葛,試圖去壓服另外一家。


    宋彬說道:“並無調兵之舉。”


    新田有很多貴族。


    他們每次出家門最少都有數百武士護衛,出城鬧出來的動靜就沒有小過。


    講這一點,隻是要證明他們在新田長期有一批武士,數量還不少。


    真的要火拚,各家不但會從封地調集武士到新田,還將下令自己的封地進入到動員狀態。


    老呂家現在跟幾位“卿”的封地有接壤,沒發現那些地方的武士被集結起來。


    呂武為什麽要盯著周邊的貴族?


    因為這是一個有警惕心的晉國貴族,該有的基礎操作啊!


    “曆史上,欒氏和郤氏有火拚嗎?”呂武一直很鬱悶自己為什麽學過春秋的這一段曆史。他將各種大勢與細節捋了捋,想道:“一旦打起來,晉國分崩離裂的機率超大!”


    關鍵是,隻要欒氏和郤氏的當家人不傻,不會在其餘“卿”沒參與進來,或是另外的“卿”沒有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有那個底氣發動滅門之戰。


    他們害怕自己動了手,對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從種種的跡象來看,郤氏屬於自己強到沒朋友,欒氏則是朋友多卻不到那親密程度。


    簡單的判斷一下,呂武大致上能得出結論。


    範氏、智氏、韓氏這三家不選邊,再加上更多的中等貴族保持理智,他們成了所謂的中立方。


    欒氏拉了中行氏和荀氏,堪堪能在實力上與郤氏的一叔二侄持平。


    隻不過,還有另外一方,就是以國君為首的公族。


    現在是國君這一方在盡情搞事,中立方進入看戲模式,欒氏與郤氏忍不住都要繼續忍。


    呂武想道:“看似勢同水火,卻壓根就打不起來。”


    他將自己的判斷講出來。


    宋彬立刻說道:“如此,是我家機會。”


    老呂家要建城,盡管符合流程,卻還是要看時機。


    晉國當前的氛圍很詭異,有點危機感的貴族,哪一家不是在修葺自己的老巢?


    人在新田的趙武,他都寫信向呂武詢問,趙地的城池要不要趁這個機會趕緊修複。


    呂武納悶趙武怎麽不去問韓厥,還是給出應該抓緊時間修複的建議。


    對了,趙武已經獲得職位,是“帥”的職銜。


    所以說人跟人真的存在差距,投胎是一個決定奮鬥起點的技術活。


    呂武拚死拚活地奮鬥了五年,成了一名中大夫,軍職為“帥”。


    趙武的家世擺在那裏,什麽都沒幹就是一個上大夫,見幾個“卿”一麵也成“帥”了!


    那些“卿”會有嘲笑或惋惜。


    趙武自己的祖宗好歹是“卿”,到了他這一輩卻隻是上大夫。


    普通人則隻剩下羨慕嫉妒恨。


    多少人奮鬥一輩子都無法取得的成就,別人一出生就擁有了。


    呂武對眾家臣說道:“彬所言極是,此為我家機會。”


    其他家愛幹麽,去做。


    老呂家在建設“陰”地的同時,需要抓住這個機會,取得老贏家相同的成績,把“呂”地以北的異族給吞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大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譽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譽與忠誠並收藏春秋大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