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呂家現在已經掌握了鍛造法和鑄造法的技術。


    可能比較初級,一旦掌握卻能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與改良。


    老梁家的煤炭與老呂家的煤炭不同?


    有老呂家的武士驅車前往老梁家,會帶迴來數量足夠的煤炭,使呂武能夠進行試驗。


    當然,呂武不是要去強取豪奪,隻是一次單純的買賣。


    晉國的幾位“卿”雖然在算計來算計去,國內的政局看著撲朔迷離,亂那是沒亂起來的。


    在這個時候想要以武力互相兼並,信不信是一個誰先動手誰先死的下場?


    沒有出山的呂武,幾天中一直在巡視煤山。


    他記起了一些事情。


    現代開采煤炭之後不是直接拿去使用,好像是運輸到某個什麽工廠,使用滑道運輸帶一直遞送到什麽機械裏麵。


    為什麽要這麽幹呢?


    呂武覺得自己需要搞清楚。


    天然煤炭大小不一,元素的成份也存在肉眼無法看出的區別。


    以當前的歲月自然無法檢測所含元素,搞不清楚煤炭成份的差異。


    “為什麽一樣是煤炭,使用後卻造成不一樣的結果?”呂武蹲在地上,沒顧著髒不髒的問題,伸手在擺弄煤炭,一邊思考道:“好像也正常!冶煉金屬需要加入相關的元素,不就是一種調和作用?礦石的元素需要調節,煤炭需要並不令人意外。”


    那麽,現代的滑道運輸帶是將煤炭運到那些東西裏麵,起到了什麽樣的作用?


    呂武腦子裏出現了一絲的閃光,想道:“記憶畫麵中,一些滑道運輸帶一直在滴水……”


    一幅畫麵又出現在他的腦子裏。


    煤炭被放置在一直抖動的篩子上麵,它們一邊在滑輪道的運送下向前,一邊在被區分大小。


    呂武需要琢磨的事情很多。


    煤炭的水是自帶,還是人工特地過水。


    水是不是純粹的水,還是裏麵添加了什麽化學藥劑在其中。


    一旦需要用到化學藥劑,以當前的科技肯定弄不出來!


    將煤炭進行篩選,是起到了什麽作用,還是純粹地挑選出質量一樣的煤炭?


    這些事情沒人能幫到呂武的忙。


    因為專業不對口的關係,他很清楚自己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肯定要跟研究煤炭給杠上了。


    “先將索道給搞出來!”呂武暫時無法解決煤炭的問題,還搞不了其它?他看向卓,吩咐道:“命匠人……”


    一陣這般那般。


    要搞出什麽東西,形容了出來。


    其實就是製作固定架,再弄來質量合適的承重柱,尋找堅韌的繩索。


    從山上拉起,一直延伸到山下,形成索道。


    這種玩意要看想承載什麽,要求也就不一樣。


    老呂家之前的科技累積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了。


    呂武已經搞出了齒輪,滑輪也被搞了出來。


    齒輪是工業不可缺少的,人類發現“輪子”的用處後,各種“輪”就應用在人類的各方各麵。


    隻要能保證繩索不輕易崩裂,東西滑下山,也能再拉上來。


    其實,也是呂武之前腦子開竅不夠,要不早應該搞起來了。


    他基本上是要製作什麽東西,等待需要用到哪個工具,才想到將某個工具製作出來。


    這也是大部分人的常態。


    隻有到了需要用到時,才想到有那麽一件工具,平時很難去關注到。


    迴到山下,呂武對所有家臣進行了召集。


    並不是每一名家臣都會在比較近的地方。


    比如,卓大部分時間是在山裏,梁興則是會去周邊的貴族那邊吃喝玩樂。


    另外的家臣,他們有需要負責的事項,不可能終日無所事事在家等待召喚。


    這樣一來,呂武發出了召集,等了十來天,家臣才算到齊。


    在這十來天的時間裏,呂武有空就在山下山上來迴跑,監督索道的建設。


    他當然知道索道用鋼繩最好。


    問題是初級鋼的產量少得可憐,用來打造精品武器裝備都不夠用,哪來多餘的初級鋼用作製造繩索。


    另外,拉絲研究了那麽久,還是沒有研究出來。


    初級鋼的產量足夠,沒掌握拉絲技術也沒法造。


    發現了一係列的問題,呂武有點迴過神來。


    原來他還有那麽多的事情要做!


    索道即便是建起來,肯定需要一段時間的測試期。


    能有多少承重,一點一點地進行試驗。


    使用壽命之類,更需要花時間驗證。


    唯一一點不需要費腦子的方麵,隻有保證索道下方的淨空,也就是不能有人活動。


    在建設索道時,絞盤被應用起來。


    絞盤這玩意說白了就是隻缺“靈光一閃”的創意,技術含量其實並不高。


    在決定利用水力之後,呂武已經將絞盤製作了出來,早就投入了使用。


    大家好,我們公眾.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隻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眾號[書友大本營]


    老呂家正在研究怎麽讓絞盤小型化,一旦獲得成功,必定會進一步改變非常多的東西。


    家臣匯聚迴來,開會的地點依然放在半山腰的莊園。


    之前,呂武已經看過相關的數據。


    他走的這四個月,老呂家又開墾了不少耕地,使總耕地達到十六萬畝。


    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十六萬畝當然養不活老呂家的全部人。


    目前年頭,一戶人至少需要三十畝的田,才能堪堪達到需要。


    而一家之口至少四個人,多的甚至十來人。


    家庭成員多,需要的耕田就越多。


    老呂家現在算上奴隸,人口已經超過八萬。


    至於是八萬多少,一時間很難算得清楚。


    將人集中起來,排隊一個又一個走過去的統計方式?


    數倒是數得過來,可並不是真的那麽容易操辦。


    首先怎麽進行集中是個難題。


    集中起來之後的秩序保障是另外的難題。


    那些不能動彈的又怎麽算?


    停下勞作,造成的損失是多大。


    真的那麽簡單,不要以為古人就是蠢,早那麽幹了;現代進行人口普查,不用挨家挨戶地去統計。


    呂武在會議上先提到可以將耕作區擴散出去。


    也就是,老呂家的實力夠了,不用再將人口集中在一個區域,是時候建立更多的農莊,將土地更大限度的利用起來。


    虞顯早就在等著這一天,拿出了自己做好的規劃。


    呂武看後覺得沒有問題。


    虞顯接下來就要去根據那些規劃進行建設,他做出保證,隻要不發生勞動力被大量抽調的事情,來年老呂家的耕地將會超過三十萬畝。


    因為經驗累積足夠,給他三年的時間,老呂家的耕地將會達到百萬畝。


    百萬聽著挺多,其實也就是一萬頃。


    呂武記得到了西漢初年,僅僅是漢武帝劉徹的舅舅武安侯田蚡,於黃河沿岸就有接近二十萬頃的耕地?


    尼瑪!


    一個家族就掌握了兩千萬畝的耕地?


    太雞兒嚇人了!


    呂武也是在連續劇看到的內容,有點不敢相信。


    畢竟,西漢才多少畝耕地,一個田蚡就占了兩千萬畝,有點誇張啊!


    晉國耕地最多的郤氏,掌握了多少耕地?


    在這一方麵,沒有家族會大大咧咧地公布數據。


    近些年,老呂家的糧食需要在外部大肆采購,起先主要交易的家族是韓氏和魏氏。


    後來,呂武搭上了智罃,等於打開了從智氏、中行氏和荀氏購買糧食的渠道。


    他近期在思考要不要跟郤氏聯係一下,獲得新的糧食采購渠道。


    按照虞顯的保證,老呂家在三年內能開發到擁有百萬畝耕地。


    問題是老呂家的人口隻會持續增漲,不會呈現下降趨勢,需要的耕地麵積同樣增多。


    呂武布置完了一些本來就預定該做的事情。


    宋彬忍了很久,問道:“主,今次君上未賜下土地?”


    這一次不止立下多個大功的呂武沒有獲得新的封地,幾位“卿”同樣沒有土地上麵的收獲。


    呂武倒是聽說晉國要吞掉秦國的一部分疆域,隻是還需要跟秦國協商完畢。


    說是協商,其實就是壓服。


    秦國這一次敗得那麽慘,有極大的可能性會屈服。


    隻是哪怕秦國屈服,晉國疆域得到擴張,新增多少土地也是“卿”嘴裏的肉,像呂武這種中小貴族隻能幹瞪眼。


    呂武尋求將“霍”拿到手,什麽時候機會能降臨,很難說得清楚。


    關於新增封地的話題被跳過。


    呂武示意他們都先別吭聲,等了一小會,說道:“建城早在兩歲之前決定,一直未能付之行動。”


    一句話,家臣有一個算一個表情變得肅穆。


    有沒有那個實力建城很考驗一個家族的總體實力。


    秦國因為城池數量稀少,一直被視為弱國。


    很多中原諸侯國一想:哎媽呀!我的城池比秦國多,理所當然比秦國強啊!


    這個是中原開發的時間久,其實跟即時實力強弱的關係不大。


    虞顯非常激動地問:“主,當下築城?”


    “不。”呂武可不想家臣起什麽誤會,說道:“安排一萬勞力,先修好下水道。”


    眾多家臣懵了。


    在他們的認知中,建城不就是先築好城牆的嗎?


    先弄下水道是個什麽操作。


    虞顯當然希望建城,抽出一萬勞動力之後,耕田開墾豈不是要受到影響?


    宋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呂武能夠賜封更多的人成為武士階層,增加老呂家的可征兵源。


    其餘的家臣同樣有自己的述求,希望能夠得到一批勞力,去完成自己得到的任務。


    呂武聽完他們傾述,一時間沉默下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大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譽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譽與忠誠並收藏春秋大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