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紅樓釵黛]鹹豬手,蟹黃酒 作者:司晨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藕官和菂官口中言及的齡官,卻是大觀園中又一個苦命人。
齡官扮的是旦角,於演戲極有天賦,連元春娘娘歸省當日,都曾親口稱讚她演得極好,要她不拘哪出,再作兩出戲,又特地吩咐“不可難為了這女孩子,好生教習”,還額外賞賜了宮緞、荷包並金銀錁子、食物等物。
齡官原本被貴人看重,理應有著大好前程。豈料一來她生性執拗清高,不肯趁機攀附權貴,二來私心戀慕著寧國府裏的正派玄孫賈薔。
那賈薔極得賈珍溺愛,皮相雖美,卻是個生性風流的公子哥兒們。原本他也和齡官相好過,兩個也曾山盟海誓,隻是待到皇太妃薨後,諸戲子被遣散,齡官依約等候賈薔來接她,苦候不至,方知情郎變心,絕望之下竟然投水而亡。
想到齡官的遭遇,寶釵對黛玉就有幾分放心不下,又忍不住問道:“先前我聽那梨香院中在排演《牡丹亭》裏的戲,你聽那戲文如何?”
黛玉正在為藕官、菂官之事震撼不已,卻不想寶釵竟問她戲文,一時轉換不及,卻聽寶釵不等她迴答,隻是自顧自的說道:“我有一句肺腑之言,你且記住了。這《牡丹亭》、《西廂記》的戲文,雖不算什麽正經文章,卻也是前人千錘百煉的精華所在,自是詞藻警人,耐人迴味。想來你最喜詩文之道,那戲文你也是喜歡的。隻是我卻要勸你一句,此書文法雖佳,但敘事卻隻是嘩眾取寵而已。若是將那戲裏的故事信以為真,移了性情,難免吃了虧去。”
黛玉少女心性,正是情思纏綿之時,哪裏聽得進寶釵的言語?心中到底有幾分狐疑。
她欲要爭辯時,寶釵卻容不得她爭辯,隻向她款款說道:“你放心,我這般說,並不是要罰你。你當我不是淘氣的?當年我們家裏卻也是讀書人家,祖父手裏最愛藏書,姊妹兄弟都喜歡些詩詞,還有這些《西廂》《琵琶》等戲文,應有盡有,大家都偷背著人看。大人們知道了,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總不濟事。直到那日我師父跟我說了一句話,我才悟了,從此把這些東西丟開了去。你倒猜猜看,她說了什麽話?”
黛玉聽寶釵娓娓道來,卻是早聽進去了,此時聽寶釵問,便笑道:“想來你師父必是那位從宮裏出來的姑姑了?她見多識廣,說的話,必然是比玉皇大帝的符咒還管用呢。”
寶釵搖頭道:“這你卻是猜錯了。她隻不過告訴我,《西廂》戲文講的故事是從《鶯鶯傳》裏化出來的。那《鶯鶯傳》相傳是大詩人元稹以他表妹為藍本編出來的故事。你可知鶯鶯的結局究竟如何?”
黛玉素來知道唐朝大詩人元稹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傳世,料得必是一個癡情種子,況且那《西廂記》中,張生和鶯鶯亦是在紅娘的撮合下締結良緣,想來鶯鶯的真正結局也不外如是,隻是一來她是閨閣小姐,生性矜持,二來見寶釵說的鄭重,料得必有內情,故不好講自己的猜測輕易說出。
“是如何?”黛玉輕笑道,“妹妹素知姐姐最是博聞強記,就別在此時賣關子了。”
寶釵果然尚記得《鶯鶯傳》裏的字句,她斂了容色,向黛玉一字一句道:“張生親口說: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黛玉的臉色一下子變白了。她自然明白這段話的意思。無非是張生為自己的薄幸辯護,說鶯鶯是絕世妖物,張生自己德不足以勝妖孽,隻得忍痛放棄。可是鶯鶯何其無辜?
“鶯鶯說,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最終了卻了這段孽緣。”寶釵繼續說道。
隻是黛玉乍聞此事,卻已經說不出話來了。
其實寶釵仍舊有許多話想說的。寶釵想告訴黛玉,相傳《鶯鶯傳》的模本是元稹的表妹,元稹對其始亂終棄後又流連不忘,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卻是寫給他的發妻韋氏,可見世間男兒之薄情寡義,絕非《西廂記》、《牡丹亭》戲文中的深情無悔。若是誤信了這些戲文中的故事,隻怕一步錯,步步錯,再迴頭是百年身了。
寶釵見黛玉已經花容失色,再不忍說下去,隻是笑著向她道:“我也不過是隨便說說。前朝民風混亂,怎如我朝謹守禮儀?隻是閨閣女子卻越發難了,行止稍有差池,就恐被人笑了去。”
黛玉沉默。
她其實隻不過是愛那些戲文詞藻清麗而已,並沒有別的心思,但卻也知寶釵之言實在是金玉良言,推心置腹之語,若不是將她當做親人一般,是不會輕易說出來的。
“平日裏我隻抱怨姐姐遠著我,卻想不到姐姐竟是個外冷內熱的心腸。”黛玉感動道,“姐姐之語實在是金玉良言,我記下了。實不相瞞,方才我還在沁芳閘那裏看《西廂記》呢,隻覺得詞藻警人,卻想不到有這許多來曆。”
黛玉既然肯將私看《西廂記》之事據實以答,想是聽進勸了。
寶釵心中暗鬆了一口氣,忽又想起一事,笑道:“瞧我這記性,方才我在園中遇到雪雁了,她正滿院子尋你迴去吃藥呢。你還不趕緊迴去,隻怕耽誤了時辰,就不好了。”
黛玉卻也笑道:“哪有做主人的趕客人走的?”心中卻很是感激寶釵待她的一片心意,遂不多停留,起身告辭。
寶釵一直把黛玉送出蘅蕪苑的大門外,遙遙看見紫鵑迎上去說話,料想無礙了,這才轉身迴房。剛進房門卻見奶娘張嬤嬤滿麵春風坐在椅子上,看見寶釵連忙站起身來,笑著說道:“姑娘大喜了。我聽說有官媒上門,要求見姑娘一麵呢。”
寶釵一驚,忙問其中緣故。原來寶釵雖然每每跟薛姨媽念叨著,說要請官媒說親,但礙於王夫人的麵子,又有薛姨媽處處作梗,此事遂不了了之。卻想不到有官媒上門相看,難道是薛姨媽改了性子,迴心轉意了不成?
結果一問張嬤嬤方知,薛姨媽壓根不知情,見官媒上門,她雖礙於麵子,沒有當麵發作,官媒走後卻是大發雷霆,因認定是寶釵從中搗鬼,不住大罵寶釵一味恨嫁,沒有閨閣小姐的體統,丟了薛家的臉麵。
“可知是哪裏的人家?”寶釵再世為人,自然不必似養在深閨的女子那般矜持。此事關乎她的終身大事,少不得也要問個明白。
張嬤嬤神情好生為難:“這卻沒能打聽到。不過鶯兒娘也去打聽了呢。”她們雖然在蘅蕪苑中聽差,但在薛姨媽處亦有人脈,打聽起消息來,反倒比寶釵這個嫡親女兒容易的多。
寶釵心中隱隱有些不好的預感,片刻之後果見鶯兒娘迴來,臉拉得老長,滿臉晦氣,直到見到寶釵時候,才稍有收斂,悶悶答道:“太太不由分說,將官媒給趕走了。”
寶釵一驚,心中暗暗叫苦。
須知這官媒雖然身份不高,卻屬於三姑六婆之一,頗有門路,能量不小。況且這京城的媒婆,更與金陵不同,隻怕是連王公府邸都可以進出無礙的。故尋常人家縱使話不投機,卻也都好茶好飯供著,惟有薛姨媽因和女兒慪氣,一時失了計較,使性子將官媒趕了出去。
是,薛家是國公府賈家和九省提督王家的好親戚,眼下元妃娘娘在宮中炙手可熱,王子騰又是禦前寵臣,官媒明麵上也不好跟薛家叫板。可是官媒最精通的便是私底下暗搓搓的勾當,隨便散布些謠言,說你一句不好,便是有再好的桃花,隻怕也被擋沒了。
“可知來的是哪位官媒?”寶釵慌忙問道。
薛姨媽隻顧著和寶釵唱反調,想是自以為大可將寶釵許配給寶玉,縱使得罪了官媒卻也無礙,可是她卻沒想到,薛蟠還沒著落呢。若是官媒肯盡心,從那官宦小姐中挑了溫柔知禮、宜家宜室的,方是薛家的福氣,若是官媒蓄意報複,再似前世那般娶了夏金桂過門,薛家就永無寧日了,薛姨媽這個做婆婆的又豈能有好日子過?
故而寶釵第一時間就忙著打聽官媒來曆,意欲事後賠罪,使個法子,哪怕許官媒些銀錢,把此事給抹平了方好。
隻是鶯兒娘卻有些愧疚的搖頭:“這個倒未曾打聽出來。隻是曉得托官媒來提親的人家姓韓,也不知道是哪個韓家。”
寶釵不由得哭笑不得。以京城之大,卻又去何處尋姓韓的人家?更何況她欲官媒相看,隻是想離了賈家這個是非窩而已,並不是急著嫁人。所以對鶯兒娘所說也不在意,隻是一味囑咐她打探官媒的來曆。
鶯兒娘忙應承著,退下去了。陳義家的卻又走上前來,向寶釵報說,南邊老家傳信過來,說是寶釵的叔叔,也就是薛寶琴和薛蝌的父親沒了。
這是前世裏也曾發生過的事情。寶釵因預先有了準備,故也倒也不很吃驚,隻是想起從此以後薛蝌兄妹的遭遇,心頭暗歎:隻怕琴兒和梅家的親事要有變故了。
齡官扮的是旦角,於演戲極有天賦,連元春娘娘歸省當日,都曾親口稱讚她演得極好,要她不拘哪出,再作兩出戲,又特地吩咐“不可難為了這女孩子,好生教習”,還額外賞賜了宮緞、荷包並金銀錁子、食物等物。
齡官原本被貴人看重,理應有著大好前程。豈料一來她生性執拗清高,不肯趁機攀附權貴,二來私心戀慕著寧國府裏的正派玄孫賈薔。
那賈薔極得賈珍溺愛,皮相雖美,卻是個生性風流的公子哥兒們。原本他也和齡官相好過,兩個也曾山盟海誓,隻是待到皇太妃薨後,諸戲子被遣散,齡官依約等候賈薔來接她,苦候不至,方知情郎變心,絕望之下竟然投水而亡。
想到齡官的遭遇,寶釵對黛玉就有幾分放心不下,又忍不住問道:“先前我聽那梨香院中在排演《牡丹亭》裏的戲,你聽那戲文如何?”
黛玉正在為藕官、菂官之事震撼不已,卻不想寶釵竟問她戲文,一時轉換不及,卻聽寶釵不等她迴答,隻是自顧自的說道:“我有一句肺腑之言,你且記住了。這《牡丹亭》、《西廂記》的戲文,雖不算什麽正經文章,卻也是前人千錘百煉的精華所在,自是詞藻警人,耐人迴味。想來你最喜詩文之道,那戲文你也是喜歡的。隻是我卻要勸你一句,此書文法雖佳,但敘事卻隻是嘩眾取寵而已。若是將那戲裏的故事信以為真,移了性情,難免吃了虧去。”
黛玉少女心性,正是情思纏綿之時,哪裏聽得進寶釵的言語?心中到底有幾分狐疑。
她欲要爭辯時,寶釵卻容不得她爭辯,隻向她款款說道:“你放心,我這般說,並不是要罰你。你當我不是淘氣的?當年我們家裏卻也是讀書人家,祖父手裏最愛藏書,姊妹兄弟都喜歡些詩詞,還有這些《西廂》《琵琶》等戲文,應有盡有,大家都偷背著人看。大人們知道了,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總不濟事。直到那日我師父跟我說了一句話,我才悟了,從此把這些東西丟開了去。你倒猜猜看,她說了什麽話?”
黛玉聽寶釵娓娓道來,卻是早聽進去了,此時聽寶釵問,便笑道:“想來你師父必是那位從宮裏出來的姑姑了?她見多識廣,說的話,必然是比玉皇大帝的符咒還管用呢。”
寶釵搖頭道:“這你卻是猜錯了。她隻不過告訴我,《西廂》戲文講的故事是從《鶯鶯傳》裏化出來的。那《鶯鶯傳》相傳是大詩人元稹以他表妹為藍本編出來的故事。你可知鶯鶯的結局究竟如何?”
黛玉素來知道唐朝大詩人元稹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傳世,料得必是一個癡情種子,況且那《西廂記》中,張生和鶯鶯亦是在紅娘的撮合下締結良緣,想來鶯鶯的真正結局也不外如是,隻是一來她是閨閣小姐,生性矜持,二來見寶釵說的鄭重,料得必有內情,故不好講自己的猜測輕易說出。
“是如何?”黛玉輕笑道,“妹妹素知姐姐最是博聞強記,就別在此時賣關子了。”
寶釵果然尚記得《鶯鶯傳》裏的字句,她斂了容色,向黛玉一字一句道:“張生親口說: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黛玉的臉色一下子變白了。她自然明白這段話的意思。無非是張生為自己的薄幸辯護,說鶯鶯是絕世妖物,張生自己德不足以勝妖孽,隻得忍痛放棄。可是鶯鶯何其無辜?
“鶯鶯說,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最終了卻了這段孽緣。”寶釵繼續說道。
隻是黛玉乍聞此事,卻已經說不出話來了。
其實寶釵仍舊有許多話想說的。寶釵想告訴黛玉,相傳《鶯鶯傳》的模本是元稹的表妹,元稹對其始亂終棄後又流連不忘,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卻是寫給他的發妻韋氏,可見世間男兒之薄情寡義,絕非《西廂記》、《牡丹亭》戲文中的深情無悔。若是誤信了這些戲文中的故事,隻怕一步錯,步步錯,再迴頭是百年身了。
寶釵見黛玉已經花容失色,再不忍說下去,隻是笑著向她道:“我也不過是隨便說說。前朝民風混亂,怎如我朝謹守禮儀?隻是閨閣女子卻越發難了,行止稍有差池,就恐被人笑了去。”
黛玉沉默。
她其實隻不過是愛那些戲文詞藻清麗而已,並沒有別的心思,但卻也知寶釵之言實在是金玉良言,推心置腹之語,若不是將她當做親人一般,是不會輕易說出來的。
“平日裏我隻抱怨姐姐遠著我,卻想不到姐姐竟是個外冷內熱的心腸。”黛玉感動道,“姐姐之語實在是金玉良言,我記下了。實不相瞞,方才我還在沁芳閘那裏看《西廂記》呢,隻覺得詞藻警人,卻想不到有這許多來曆。”
黛玉既然肯將私看《西廂記》之事據實以答,想是聽進勸了。
寶釵心中暗鬆了一口氣,忽又想起一事,笑道:“瞧我這記性,方才我在園中遇到雪雁了,她正滿院子尋你迴去吃藥呢。你還不趕緊迴去,隻怕耽誤了時辰,就不好了。”
黛玉卻也笑道:“哪有做主人的趕客人走的?”心中卻很是感激寶釵待她的一片心意,遂不多停留,起身告辭。
寶釵一直把黛玉送出蘅蕪苑的大門外,遙遙看見紫鵑迎上去說話,料想無礙了,這才轉身迴房。剛進房門卻見奶娘張嬤嬤滿麵春風坐在椅子上,看見寶釵連忙站起身來,笑著說道:“姑娘大喜了。我聽說有官媒上門,要求見姑娘一麵呢。”
寶釵一驚,忙問其中緣故。原來寶釵雖然每每跟薛姨媽念叨著,說要請官媒說親,但礙於王夫人的麵子,又有薛姨媽處處作梗,此事遂不了了之。卻想不到有官媒上門相看,難道是薛姨媽改了性子,迴心轉意了不成?
結果一問張嬤嬤方知,薛姨媽壓根不知情,見官媒上門,她雖礙於麵子,沒有當麵發作,官媒走後卻是大發雷霆,因認定是寶釵從中搗鬼,不住大罵寶釵一味恨嫁,沒有閨閣小姐的體統,丟了薛家的臉麵。
“可知是哪裏的人家?”寶釵再世為人,自然不必似養在深閨的女子那般矜持。此事關乎她的終身大事,少不得也要問個明白。
張嬤嬤神情好生為難:“這卻沒能打聽到。不過鶯兒娘也去打聽了呢。”她們雖然在蘅蕪苑中聽差,但在薛姨媽處亦有人脈,打聽起消息來,反倒比寶釵這個嫡親女兒容易的多。
寶釵心中隱隱有些不好的預感,片刻之後果見鶯兒娘迴來,臉拉得老長,滿臉晦氣,直到見到寶釵時候,才稍有收斂,悶悶答道:“太太不由分說,將官媒給趕走了。”
寶釵一驚,心中暗暗叫苦。
須知這官媒雖然身份不高,卻屬於三姑六婆之一,頗有門路,能量不小。況且這京城的媒婆,更與金陵不同,隻怕是連王公府邸都可以進出無礙的。故尋常人家縱使話不投機,卻也都好茶好飯供著,惟有薛姨媽因和女兒慪氣,一時失了計較,使性子將官媒趕了出去。
是,薛家是國公府賈家和九省提督王家的好親戚,眼下元妃娘娘在宮中炙手可熱,王子騰又是禦前寵臣,官媒明麵上也不好跟薛家叫板。可是官媒最精通的便是私底下暗搓搓的勾當,隨便散布些謠言,說你一句不好,便是有再好的桃花,隻怕也被擋沒了。
“可知來的是哪位官媒?”寶釵慌忙問道。
薛姨媽隻顧著和寶釵唱反調,想是自以為大可將寶釵許配給寶玉,縱使得罪了官媒卻也無礙,可是她卻沒想到,薛蟠還沒著落呢。若是官媒肯盡心,從那官宦小姐中挑了溫柔知禮、宜家宜室的,方是薛家的福氣,若是官媒蓄意報複,再似前世那般娶了夏金桂過門,薛家就永無寧日了,薛姨媽這個做婆婆的又豈能有好日子過?
故而寶釵第一時間就忙著打聽官媒來曆,意欲事後賠罪,使個法子,哪怕許官媒些銀錢,把此事給抹平了方好。
隻是鶯兒娘卻有些愧疚的搖頭:“這個倒未曾打聽出來。隻是曉得托官媒來提親的人家姓韓,也不知道是哪個韓家。”
寶釵不由得哭笑不得。以京城之大,卻又去何處尋姓韓的人家?更何況她欲官媒相看,隻是想離了賈家這個是非窩而已,並不是急著嫁人。所以對鶯兒娘所說也不在意,隻是一味囑咐她打探官媒的來曆。
鶯兒娘忙應承著,退下去了。陳義家的卻又走上前來,向寶釵報說,南邊老家傳信過來,說是寶釵的叔叔,也就是薛寶琴和薛蝌的父親沒了。
這是前世裏也曾發生過的事情。寶釵因預先有了準備,故也倒也不很吃驚,隻是想起從此以後薛蝌兄妹的遭遇,心頭暗歎:隻怕琴兒和梅家的親事要有變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