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兒看了孟九成一眼,表示懷疑,可也沒還葫蘆,嘴裏嘟囔著,去換衣服了。
“孟官人,怎麽對蓉兒——”唐惜惜欲言又止,不好說出孟九成欺負小女孩的事情。
孟九成有些尷尬地笑了笑,說道:“本以為是故人家的孩子,以為她會武藝,便孟浪地試了一下,才知道隻是名字巧合而已。這個,有些過了,請多多見諒。”
“原來如此。”唐惜惜釋然地點頭微笑,停頓了半晌,謹慎地開口問道:“孟官人是本地人,又在衙中當差,奴家想打聽兩個名字,看孟官人認識否。”
申春,申蘭?孟九成猜想著,卻不說破,說道:“娘子請說。”
“一個叫申春,一個叫申蘭。”唐惜惜緩緩說道:“便是剛剛字謎中所包含的。”
“不曾聽得。”孟九成搖了搖頭,眼見唐惜惜微露失望,又接著說道:“如果娘子不急,在下可以從衙中戶籍中查找一下。不知道這二人,與娘子有何糾葛?”
“奴家先行謝過孟官人。”唐惜惜起身拜了一拜,說道:“這二人是奴家失散的親戚。隻是他們膽小,孟官人若尋到了,不須去找,隻管通知奴家,由奴家自去探望。若事情辦成,奴家有重金酬謝孟官人。”
“好,我記下了。”孟九成知道唐惜惜沒說實話,也不點破。
明鐺話不多,隻是晶亮靈動的眼睛不時注視孟九成,卻盡量不讓孟九成發覺。
雖然繼承了本尊的記憶,且極力在融入現在的世界,但孟九成還是不時露出後世的習慣性語言。乍聽有些怪異,但時間長了,便顯得平實可親,灑脫不羈。
“娘子如此美貌豔麗,卻隻帶著兩個小丫頭在外闖蕩,想必是有些奇能異技傍身吧?”孟九成對此有所懷疑,談話之間便隨口問了出來。
唐惜惜沉吟了一下,說道:“實不相瞞,奴家還帶著個下人,足以保護。而且,奴家也會一點防身劍術。”
孟九成想了想,覺得這話不簡單,便試探著問道:“可是起自唐、絕於宋的劍術?”
為什麽孟九成要說是起於唐、絕於宋呢,因為在他的印象中,唐人關於劍俠的記載是有書可查的,比如紅線、聶隱娘、虯髯客、俠嫗等等,太史公的刺客列傳中也有一些描述。但到了宋朝以後,卻幾乎再沒有相關的記載和傳說了。
“孟官人平日看的什麽書?”唐惜惜失笑道:“現下凡是讀書人,都以聖賢書為主,以登科入仕為誌,雜書所記,多不讀記,隻是孟官人卻似乎相反?”
“嗬嗬,皓首窮經,卻不能經世濟用,在下不取。”孟九成笑著迴答道:“也不願作那百無一用的迂腐書生。”
唐惜惜點了點頭,說道:“誠如官人所說,奴家所習的確是此術,卻隻學會了些皮毛。再者,官人並不知道其中究竟,此術非起於唐,亦不絕於宋。若說最早之說,當是秦時張良募來擊秦皇。及至後唐,藩鎮羨慕仿效,一時罔利之輩,不顧好歹,皆來為其所用,刺殺之風大盛。此違天和,濫行之人都不得善終。為避慘禍,其後便但揀一二誠篤之人,口傳心授,得之者極少。又製大略:不得妄傳人、妄殺人、不得殺人而居其名。故宋以後,鮮有聞之。”
“那劍術也可以報得私仇嗎?”孟九成別有其意地繼續問道。
“就是報仇,也論曲直。若曲在我,也是不敢用術報得的。”唐惜惜看了孟九成一眼,微皺秀眉,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說道:“世間可殺之人,上有雷部,下有刑宰,通常是無須術家出手的。即便出手殺當殺之人,也不可使人曉得。”
孟九成思索了半晌,猜測著說道:“太史公所傳刺客,荊軻、聶政諸人,想必不是有術的了?”
“孟官人聰慧。”唐惜惜不掩讚賞之色,說道:“專諸、聶政等人,不過義氣所使,是有血性的好漢,原非有術。若這等都叫做劍術,那世間拚死殺人,自身不保的,便盡是術了!”
“若學會劍術,能否千裏斬人頭,倏忽來去無蹤影?”
“官人所說已是劍仙能為,劍俠與劍仙,天涯之距;奴家隻是略通此術,與劍俠又有千裏之遙。”
“唐娘子坦誠相告,不犯禁忌嘛?”一問一答之間,孟九成獲益良多,但還有疑惑。
唐惜惜失笑道:“官人怎知奴家便姓唐,又怎知奴家便叫惜惜?”
姓名真假都不知曉,自是不違反不居其名的規矩了。孟九成心中了然,這劍術與修道、修煉都是超脫俗世的求仙之道,殊途同歸。
“我這凡夫俗子,卻不奢望什麽修煉成仙。”孟九成的話聽似自嘲,卻並沒有什麽失落之意,“人間百年,過得痛快便好。”
唐惜惜微笑點頭,雖然讚同,卻還有下文說出,“孟官人自謙了,奴家看官人日後必有一番作為。盡管不能習劍術,但奴家卻可助官人習用形之法。”
“用形之法?”孟九成好奇地問道:“有何妙處?”
“妙處嘛,便如那昆侖摩勒,能涉曆險阻,有矯健手段。”唐惜惜說道:“隻是還須機緣巧合。”
昆侖摩勒是是《唐傳奇》中人物,聽名字便大概能猜出乃是一位黑人,又名昆侖奴的。但他卻是個高手,能飛簷走壁,也是藝高人膽大,後世的京劇《盜紅綃》說的就是這段故事。
孟九成雖心中向往,卻也明白唐惜惜所說的機緣巧合是什麽意思。
能否得其相助,使自己能敏捷得象個猴子,力氣大得如同猩猩金剛,便要看能否幫她找到申春、申蘭這兩個人了。說白一些,相助是客氣話,說是酬謝倒更準確。
正說著話,蓉兒換好衣服走來。到底是花魁娘子的侍女,品味高雅,身上的香味似乎還是孟九成所帶的香露,但卻清淡了很多。
這樣一稀釋使用,那複雜的香味倒顯出了妙處,便如那書中所描述的“玉笛誰家聽落梅”的名菜,每咀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滋味,諸味紛呈,變幻多端。
“孟官人,怎麽對蓉兒——”唐惜惜欲言又止,不好說出孟九成欺負小女孩的事情。
孟九成有些尷尬地笑了笑,說道:“本以為是故人家的孩子,以為她會武藝,便孟浪地試了一下,才知道隻是名字巧合而已。這個,有些過了,請多多見諒。”
“原來如此。”唐惜惜釋然地點頭微笑,停頓了半晌,謹慎地開口問道:“孟官人是本地人,又在衙中當差,奴家想打聽兩個名字,看孟官人認識否。”
申春,申蘭?孟九成猜想著,卻不說破,說道:“娘子請說。”
“一個叫申春,一個叫申蘭。”唐惜惜緩緩說道:“便是剛剛字謎中所包含的。”
“不曾聽得。”孟九成搖了搖頭,眼見唐惜惜微露失望,又接著說道:“如果娘子不急,在下可以從衙中戶籍中查找一下。不知道這二人,與娘子有何糾葛?”
“奴家先行謝過孟官人。”唐惜惜起身拜了一拜,說道:“這二人是奴家失散的親戚。隻是他們膽小,孟官人若尋到了,不須去找,隻管通知奴家,由奴家自去探望。若事情辦成,奴家有重金酬謝孟官人。”
“好,我記下了。”孟九成知道唐惜惜沒說實話,也不點破。
明鐺話不多,隻是晶亮靈動的眼睛不時注視孟九成,卻盡量不讓孟九成發覺。
雖然繼承了本尊的記憶,且極力在融入現在的世界,但孟九成還是不時露出後世的習慣性語言。乍聽有些怪異,但時間長了,便顯得平實可親,灑脫不羈。
“娘子如此美貌豔麗,卻隻帶著兩個小丫頭在外闖蕩,想必是有些奇能異技傍身吧?”孟九成對此有所懷疑,談話之間便隨口問了出來。
唐惜惜沉吟了一下,說道:“實不相瞞,奴家還帶著個下人,足以保護。而且,奴家也會一點防身劍術。”
孟九成想了想,覺得這話不簡單,便試探著問道:“可是起自唐、絕於宋的劍術?”
為什麽孟九成要說是起於唐、絕於宋呢,因為在他的印象中,唐人關於劍俠的記載是有書可查的,比如紅線、聶隱娘、虯髯客、俠嫗等等,太史公的刺客列傳中也有一些描述。但到了宋朝以後,卻幾乎再沒有相關的記載和傳說了。
“孟官人平日看的什麽書?”唐惜惜失笑道:“現下凡是讀書人,都以聖賢書為主,以登科入仕為誌,雜書所記,多不讀記,隻是孟官人卻似乎相反?”
“嗬嗬,皓首窮經,卻不能經世濟用,在下不取。”孟九成笑著迴答道:“也不願作那百無一用的迂腐書生。”
唐惜惜點了點頭,說道:“誠如官人所說,奴家所習的確是此術,卻隻學會了些皮毛。再者,官人並不知道其中究竟,此術非起於唐,亦不絕於宋。若說最早之說,當是秦時張良募來擊秦皇。及至後唐,藩鎮羨慕仿效,一時罔利之輩,不顧好歹,皆來為其所用,刺殺之風大盛。此違天和,濫行之人都不得善終。為避慘禍,其後便但揀一二誠篤之人,口傳心授,得之者極少。又製大略:不得妄傳人、妄殺人、不得殺人而居其名。故宋以後,鮮有聞之。”
“那劍術也可以報得私仇嗎?”孟九成別有其意地繼續問道。
“就是報仇,也論曲直。若曲在我,也是不敢用術報得的。”唐惜惜看了孟九成一眼,微皺秀眉,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說道:“世間可殺之人,上有雷部,下有刑宰,通常是無須術家出手的。即便出手殺當殺之人,也不可使人曉得。”
孟九成思索了半晌,猜測著說道:“太史公所傳刺客,荊軻、聶政諸人,想必不是有術的了?”
“孟官人聰慧。”唐惜惜不掩讚賞之色,說道:“專諸、聶政等人,不過義氣所使,是有血性的好漢,原非有術。若這等都叫做劍術,那世間拚死殺人,自身不保的,便盡是術了!”
“若學會劍術,能否千裏斬人頭,倏忽來去無蹤影?”
“官人所說已是劍仙能為,劍俠與劍仙,天涯之距;奴家隻是略通此術,與劍俠又有千裏之遙。”
“唐娘子坦誠相告,不犯禁忌嘛?”一問一答之間,孟九成獲益良多,但還有疑惑。
唐惜惜失笑道:“官人怎知奴家便姓唐,又怎知奴家便叫惜惜?”
姓名真假都不知曉,自是不違反不居其名的規矩了。孟九成心中了然,這劍術與修道、修煉都是超脫俗世的求仙之道,殊途同歸。
“我這凡夫俗子,卻不奢望什麽修煉成仙。”孟九成的話聽似自嘲,卻並沒有什麽失落之意,“人間百年,過得痛快便好。”
唐惜惜微笑點頭,雖然讚同,卻還有下文說出,“孟官人自謙了,奴家看官人日後必有一番作為。盡管不能習劍術,但奴家卻可助官人習用形之法。”
“用形之法?”孟九成好奇地問道:“有何妙處?”
“妙處嘛,便如那昆侖摩勒,能涉曆險阻,有矯健手段。”唐惜惜說道:“隻是還須機緣巧合。”
昆侖摩勒是是《唐傳奇》中人物,聽名字便大概能猜出乃是一位黑人,又名昆侖奴的。但他卻是個高手,能飛簷走壁,也是藝高人膽大,後世的京劇《盜紅綃》說的就是這段故事。
孟九成雖心中向往,卻也明白唐惜惜所說的機緣巧合是什麽意思。
能否得其相助,使自己能敏捷得象個猴子,力氣大得如同猩猩金剛,便要看能否幫她找到申春、申蘭這兩個人了。說白一些,相助是客氣話,說是酬謝倒更準確。
正說著話,蓉兒換好衣服走來。到底是花魁娘子的侍女,品味高雅,身上的香味似乎還是孟九成所帶的香露,但卻清淡了很多。
這樣一稀釋使用,那複雜的香味倒顯出了妙處,便如那書中所描述的“玉笛誰家聽落梅”的名菜,每咀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滋味,諸味紛呈,變幻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