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遠客見犯了眾怒,也有些心驚膽虛,說話的底氣也不足了,說道:“好,好,算我倒黴。可這錢財確實是我的,我情願隻領這些錢財去罷。若是還無理攪鬧,咱們就經官。”
老百姓怕經官,金孝和母親更怕,眼見遠客服軟收兵,沒了麻煩,便來央告孟九成,“合哥,就讓他去罷,別經官了。”
孟九成沉吟著本欲答應,抬頭間卻從人縫中看見一頂轎子走過來,旁邊是幾個公人,心中一動,幾乎已經證明了自己的猜想。
“經官便經官。”孟九成的臉色突然一變,向四下大聲說道:“冒領打人,敢是欺咱寶興人軟弱無膽,哪裏有這樣的便宜事?”
“外來客也忒囂張了,不能隨便放他走。”張小乙果斷支持孟九成,不愧是好兄弟。
一旦分了外來客和本地人,那情緒便不相同,這是鄉土之念。幾個潑皮應聲鼓噪,眾人隨聲附和,一片喧嚷。
聞得人聲沸騰,轎子在街旁停了下來,一個公人在轎旁俯身下去,聽轎內人吩咐已畢,分開眾人,走了過來。
“何事聚眾喧嘩,驚擾知縣相公?”公人一聲喝問,眾人中立時便有怕事的四散走開,卻也有幾個大膽的,稍稍後退避讓,繼續看熱鬧。
遠客和金孝母子被唬了一跳,一時不敢作聲。孟九成趕忙上前,把事情原委一一講述。
公人點了點頭,說道:“既是如此,隨某去見知縣相公,由相公明斷罷。”說完,又伸手指了指孟九成,“你也來,做個證見。”
幾個來到轎前,先是公人把事情原委向知縣簡單迴稟,知縣相公移轎而出,早有公人從旁邊店鋪拿過椅子,請相公落座。
知縣相公有四十多歲年紀,麵貌甚是正派威嚴,開口又問了兩邊情由。
遠客還是那番言語,指著金孝說:“他拾了小人的錢財,藏過一半不還。”說完又伸手指著孟九成,“他無理取鬧,非說此物非小人所丟,卻要全部昧下。”
金孝抱屈辯解道:“小人拾了裹肚,歡喜迴家,卻被母親訓教,便好意去還他,他卻反來圖賴小人。”
知縣相公微微頜首,看了看周圍,問道:“誰做證見?”
孟九成上前一揖,說道:“小人可做證見。那客人丟了錢財,正在茅廁邊找尋,金孝走來承認撿到失物,帶他迴家歸還。這是小人們有目共睹,隻是錢財數量多少,卻不知道。”
知縣相公又叫過圍觀數人,都是一詞,便心中有數,叫過兩個公人,取過遠客身上裹肚,在旁細數。
稍有出入,但卻還在預想之中。孟九成站在那裏,有些物遊天外,想象著亂七八糟的事情。
“看你言辭,可是讀過書的?”知縣相公突然對著孟九成開口問道。
孟九成一時沒反應,倒是一個認識他的公人提醒,轉過頭時還有些發懵,公人笑著說道:“迴相公,他叫孟九成,小名合哥兒,是個秀才哩!”
宋代雖有秀才的,但是與明清及現在一般意義上的卻並不一樣。因為宋代隻有解試(鄉試)和省試,後來又加了殿試。
這個參加解試的資格一般是鄉中選拔考核或者舉薦,沒什麽功名一說,基本就是在本鄉本縣本村的讀書人中選一些尖子生,跟摸底考試差不多,而這些被選上的尖子生,就是秀才了。
從這個方麵來看,這個秀才就是一種學習好的學生的敬稱。而宋朝也沒規定死嚴,老百姓為了省事,但凡讀書人,他們也分不清學的好壞,一律稱唿秀才。所以,秀才在宋代後期也可以作為讀書人的泛稱。
聽到別人介紹自己是秀才,孟九成不由得苦笑一下,躬身答道:“小人讀過七八年書,略懂些文字,卻是貪圖逸樂,胡混亂花,敗壞了家業,如今三餐不繼,落魄至此,何敢稱秀才?”
知縣相公仔細打量孟九成,見他隻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模樣,白淨臉皮,頭戴儒巾,說話甚是得體,不由淡然一笑,說道:“少年心性,不曾吃得苦楚,如今曉得些稼穡艱難,卻也不是壞事。所謂:改過自新,皇天必看。隻是這讀書,卻不要荒廢了。”
“相公金玉良言,小人謹受教。”孟九成恭謹地表示謝意。
這時,兩個公人向知縣稟報,錢財已計數完畢,共是三十二貫零六十文。
知縣相公聽了稟告,對遠客說道:“你失的錢財是五十貫,他拾的是三十二貫六十文,可見這錢財不是你的,必然是另一個人失落的。”
遠客吃驚,沒想到知縣也是如此說,急忙辯道:“這錢財實是小人的,小人情願隻領這三十二貫。”
知縣冷笑搖頭道:“金孝主動還錢,可見沒有昧錢的情理。而現今之錢與你丟失的數目不同,又如何能夠冒認?這錢財合斷與金孝領去,奉養母親;你的五十貫,自去他處找尋。再要爭嚷,便治你的罪。”
金孝得了錢財,叩頭謝恩,領了錢財,扶著老娘,喜不自勝。那遠客圖賴不成,錢財已經官斷,哪裏還敢爭論,羞愧難抑,含淚走了。
知縣相公轉頭對一個公人低語幾句,衝著孟九成點頭笑了笑,自上轎而去。
金孝扶著老娘迴家,不想那個得了知縣吩咐的公人也跟了進來,招手叫過金孝,笑著說道:“你這廝好生運氣,平白得了錢財。”
金孝以為這公人是索要賄賂,趕忙解開裹肚,拿出一貫錢遞給公人,陪笑道:“多謝差爺照應,些許茶錢,還請收下。”
公人也不謙讓,接過錢揣進懷裏,笑道:“你得錢的大恩人卻不是我,該謝合哥兒才是。知縣相公也有抬愛之意,我看,對半分也是應當。若是合哥兒好生讀書,日後有了出息,沒準兒你也能得好處。”
“差爺說得是。”老娘接過話頭,對金孝說道:“若不是合哥兒利嘴分說,我兒既得不到錢財,還要被那遠客圖賴。合當拿出一半銀兩,來答謝合哥兒。”
聽得公人和老娘都這樣說,金孝也感謝孟九成仗義,給他解了麻煩,趕忙點頭答應。公人一走,金孝便數好十五貫會子,出門直奔孟九成家而去。
老百姓怕經官,金孝和母親更怕,眼見遠客服軟收兵,沒了麻煩,便來央告孟九成,“合哥,就讓他去罷,別經官了。”
孟九成沉吟著本欲答應,抬頭間卻從人縫中看見一頂轎子走過來,旁邊是幾個公人,心中一動,幾乎已經證明了自己的猜想。
“經官便經官。”孟九成的臉色突然一變,向四下大聲說道:“冒領打人,敢是欺咱寶興人軟弱無膽,哪裏有這樣的便宜事?”
“外來客也忒囂張了,不能隨便放他走。”張小乙果斷支持孟九成,不愧是好兄弟。
一旦分了外來客和本地人,那情緒便不相同,這是鄉土之念。幾個潑皮應聲鼓噪,眾人隨聲附和,一片喧嚷。
聞得人聲沸騰,轎子在街旁停了下來,一個公人在轎旁俯身下去,聽轎內人吩咐已畢,分開眾人,走了過來。
“何事聚眾喧嘩,驚擾知縣相公?”公人一聲喝問,眾人中立時便有怕事的四散走開,卻也有幾個大膽的,稍稍後退避讓,繼續看熱鬧。
遠客和金孝母子被唬了一跳,一時不敢作聲。孟九成趕忙上前,把事情原委一一講述。
公人點了點頭,說道:“既是如此,隨某去見知縣相公,由相公明斷罷。”說完,又伸手指了指孟九成,“你也來,做個證見。”
幾個來到轎前,先是公人把事情原委向知縣簡單迴稟,知縣相公移轎而出,早有公人從旁邊店鋪拿過椅子,請相公落座。
知縣相公有四十多歲年紀,麵貌甚是正派威嚴,開口又問了兩邊情由。
遠客還是那番言語,指著金孝說:“他拾了小人的錢財,藏過一半不還。”說完又伸手指著孟九成,“他無理取鬧,非說此物非小人所丟,卻要全部昧下。”
金孝抱屈辯解道:“小人拾了裹肚,歡喜迴家,卻被母親訓教,便好意去還他,他卻反來圖賴小人。”
知縣相公微微頜首,看了看周圍,問道:“誰做證見?”
孟九成上前一揖,說道:“小人可做證見。那客人丟了錢財,正在茅廁邊找尋,金孝走來承認撿到失物,帶他迴家歸還。這是小人們有目共睹,隻是錢財數量多少,卻不知道。”
知縣相公又叫過圍觀數人,都是一詞,便心中有數,叫過兩個公人,取過遠客身上裹肚,在旁細數。
稍有出入,但卻還在預想之中。孟九成站在那裏,有些物遊天外,想象著亂七八糟的事情。
“看你言辭,可是讀過書的?”知縣相公突然對著孟九成開口問道。
孟九成一時沒反應,倒是一個認識他的公人提醒,轉過頭時還有些發懵,公人笑著說道:“迴相公,他叫孟九成,小名合哥兒,是個秀才哩!”
宋代雖有秀才的,但是與明清及現在一般意義上的卻並不一樣。因為宋代隻有解試(鄉試)和省試,後來又加了殿試。
這個參加解試的資格一般是鄉中選拔考核或者舉薦,沒什麽功名一說,基本就是在本鄉本縣本村的讀書人中選一些尖子生,跟摸底考試差不多,而這些被選上的尖子生,就是秀才了。
從這個方麵來看,這個秀才就是一種學習好的學生的敬稱。而宋朝也沒規定死嚴,老百姓為了省事,但凡讀書人,他們也分不清學的好壞,一律稱唿秀才。所以,秀才在宋代後期也可以作為讀書人的泛稱。
聽到別人介紹自己是秀才,孟九成不由得苦笑一下,躬身答道:“小人讀過七八年書,略懂些文字,卻是貪圖逸樂,胡混亂花,敗壞了家業,如今三餐不繼,落魄至此,何敢稱秀才?”
知縣相公仔細打量孟九成,見他隻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模樣,白淨臉皮,頭戴儒巾,說話甚是得體,不由淡然一笑,說道:“少年心性,不曾吃得苦楚,如今曉得些稼穡艱難,卻也不是壞事。所謂:改過自新,皇天必看。隻是這讀書,卻不要荒廢了。”
“相公金玉良言,小人謹受教。”孟九成恭謹地表示謝意。
這時,兩個公人向知縣稟報,錢財已計數完畢,共是三十二貫零六十文。
知縣相公聽了稟告,對遠客說道:“你失的錢財是五十貫,他拾的是三十二貫六十文,可見這錢財不是你的,必然是另一個人失落的。”
遠客吃驚,沒想到知縣也是如此說,急忙辯道:“這錢財實是小人的,小人情願隻領這三十二貫。”
知縣冷笑搖頭道:“金孝主動還錢,可見沒有昧錢的情理。而現今之錢與你丟失的數目不同,又如何能夠冒認?這錢財合斷與金孝領去,奉養母親;你的五十貫,自去他處找尋。再要爭嚷,便治你的罪。”
金孝得了錢財,叩頭謝恩,領了錢財,扶著老娘,喜不自勝。那遠客圖賴不成,錢財已經官斷,哪裏還敢爭論,羞愧難抑,含淚走了。
知縣相公轉頭對一個公人低語幾句,衝著孟九成點頭笑了笑,自上轎而去。
金孝扶著老娘迴家,不想那個得了知縣吩咐的公人也跟了進來,招手叫過金孝,笑著說道:“你這廝好生運氣,平白得了錢財。”
金孝以為這公人是索要賄賂,趕忙解開裹肚,拿出一貫錢遞給公人,陪笑道:“多謝差爺照應,些許茶錢,還請收下。”
公人也不謙讓,接過錢揣進懷裏,笑道:“你得錢的大恩人卻不是我,該謝合哥兒才是。知縣相公也有抬愛之意,我看,對半分也是應當。若是合哥兒好生讀書,日後有了出息,沒準兒你也能得好處。”
“差爺說得是。”老娘接過話頭,對金孝說道:“若不是合哥兒利嘴分說,我兒既得不到錢財,還要被那遠客圖賴。合當拿出一半銀兩,來答謝合哥兒。”
聽得公人和老娘都這樣說,金孝也感謝孟九成仗義,給他解了麻煩,趕忙點頭答應。公人一走,金孝便數好十五貫會子,出門直奔孟九成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