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母顫顫巍巍——顫顫巍巍地把丈夫的遺像取了下來捧在手中,又擁在懷裏,仿佛這就是她那逝去的丈夫。她無法用語言形容此時內心的感情,是激動欣喜嗎?是心酸無奈嗎?還是苦盡甘來呢?仿佛冬天裏的一抹溫暖的陽光溫柔的灑在那個微笑的臉上,訴說著她內心的悲與苦。


    “老江啊!你看到了嗎?看到了嗎?終於要迎來和平的一個新國家了!窩裏鬥總算停止了。我還記得當初有外國人說中國人趕跑了日本人之後卻開始了窩裏鬥,是不團結的國家,這樣的國家是無法和平的。你聽到這話時還憤憤然地找那人理論呢!你說你等著看吧!不要三四年就會平息戰亂的。果然你的希望和預言現在都實現了,可是你卻走了,拋下我一人孤單單在這世間。”她絮絮叨叨地訴說著。


    “我本想著,我們的孩子他們都大了,你去了我也要隨你一同去。可你卻說讓我留在人世間替你看看這個國家恢複和平,替你享受這和平的盛世,如今戰亂已平,和平自在的生活就快來了。我會當你的眼睛,替你看看這讓你等了許久的盛世的。白天我會走遍祖國的明川大山,晚上我會對著相片告訴你,告訴你哪兒的風景迷人,哪兒的小吃好吃。你一定不能離開呦!一定不能離開——”對著一張永遠笑著的照片囑咐著,如同囑咐自家小孩兒一樣。


    江雨在處置完父親留在上海的產業後,便帶著妻兒老母一路向著西北方向趕去,當然懷裏緊緊地捧著父親的骨灰。


    坐在火車上望著窗外一路變化的景色,江雨突然想到一首詩,覺得十分應景。是英國詩人雪萊《西風頌》中的幾句話:


    “把昏睡的大地喚醒吧!


    哦,西風啊,


    如果冬天來了,


    春天還會遠嗎?”


    冬季已過半,美好的春天在不久之後!


    迴到家中心中的激動之情自然無以言表,隻有一腔熱淚在江雨走到老宅門前時灑在了這片微黃的土地上。


    老屋已經被炮火轟得搖搖欲墜了,外圍的牆上寫滿了各種雜亂無章的標語。細觀起來,寫標語的人還會跟著時代進步但又或許是不同人不同時間寫的吧?日本人占優勢之時寫的是什麽天皇陛下,國民黨處於上風時寫的又是些有關蔣委員長的讚歌,自然共產黨此時勝利了自然也少不了歌功頌德的句子,或是跟著鬧革命,農民翻身之類的標語。


    鎖子已經脫落,落在地上鏽跡斑斑不隻是有人打落的還是受歲月折磨、風雨摧籍而脫落的。推開門,院子裏一切如姑卻早已物是人非,平添許多憂愁令人慨歎不已。石磚鋪就的院子牆縫和地縫中都鑽了許多雜草,有十分低矮細小的也有半人高的,大概是大的太擋陽光了吧!兩個小的十分淘氣,站在雜草前急要比高高,可孩子終究抵不過植物的生長,沒他們高的。有些低矮的灌木上還織著殘破的蜘蛛網,現今早已寒冽恐怕蜘蛛是冬眠逃難去了,如同江雨一家留下住了多年的屋子四處逃亡,不過蜘蛛還會為自己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暫作冬眠,可他們卻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甚是可憐。也如這蛛網一般,房子走時還是桌明幾淨的但迴來時卻已殘破不堪。


    再往裏走便是堂屋(客廳),江雨記得這兒走時還放著幾把不值錢的大凳子,如今已不知蹤影。當初走時本想著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在地窖之中,但地方畢竟有限,便把一些不太貴重的東西留了下來,想必是有人趁亂敲開了門鎖將留下的東西一掃而光。


    好幾年沒住人了,也沒有人來打掃,到處總透著一股子黴味兒,還有些濕氣像是被雨水泡過的樣子。


    一旁的江母無奈地歎了口氣,慢慢撫摸著這久違的“家”,仿佛之前一家人團圓的日子浮現在眼前,如同電影畫卷。


    轉過麵來,看到院子裏、露天下的一壇荷花,不知為何兒時夏日的場景就突然從江雨的腦子裏冒了出來,並未有因為時光的衝洗而變得模糊而是那樣的清晰,清晰到他仿佛迴到了兒時,那無憂無慮的日子裏。


    那是夏日的晚上,白晝的浮熱已經在清涼的時候泉水中漸漸散去。院子的正中央有一口井水,是從地下冒出來的泉水,與其他的一樣,它總是冬暖夏涼的。夏日晚上洗過澡後的江父總喜歡用葫蘆做的馬勺舀上一瓢泉水,咯噔咯噔幾下地灌了下去,有時飲的太急。冰涼的井水便會順著他的嘴角流下,劃過突起的喉結。每每江父仰著頭喝井水時,江雨總會站在父親身邊一動不動的盯著,像是在盯流下來的在月光下泛著冷光的井水,又像是盯著被潤濕的馬勺——目不轉睛。


    才開始時,江父會摸著江雨的頭,笑著問他怎麽了,是不是也想嚐嚐?那時的江雨並未說話,隻還是站在原地緊緊盯著垂下來的馬勺。江父不再詢問,隻轉過身去舀了小半瓢井水,遞到江雨嘴邊。


    涼涼的銀輝灑在涼涼的井水之中,江雨分明看見那水瓢裏粼粼的波光,亮晶晶的好似古代女子頭上的首飾隨著主人的走動而步步生輝,步步搖曳。舌尖還未粘到水,他似乎就已經感覺到了井水升起的淡淡寒氣,撲倒他的臉上,似乎微微潤濕了他的睫毛,臉頰也是潮潮的感覺。


    在江父難得的溫柔慈愛的目光下,不,那或許不應該說是慈愛是一種如同柔柔月光卻同時又不是威嚴的目光,他怯怯地將嘴唇抵在馬勺邊緣,父親的手並未鬆開,隻是微微一斜使江雨不用吸,水便自然而然的流入嘴中,但為了控製水流入嘴中的速度,他還是選擇了自己也出手扶住水瓢底部。


    甘甜沁人的味道在味蕾中升起,一股清涼從口中湧入腦門,頓時令他清醒了不少。


    迴想著過往的時光,雙腿卻也不由自主地向著曾經無比熟悉的地方走去。曾經的清的能夠映出人影的澄澈的水早已不複存在了,留下的隻是不知從哪兒飄來幾片幹枯的黃葉靜靜的在這一井之地水麵上緩緩遊蕩,偶爾也會有幾隻在水上奔走的蟲子擾動這份清閑,此時葉子才會大幅度地晃動一番。


    江雨四處望了望似乎在尋找著什麽。玉秀見狀便詢問到,想著人多也就多個幫手沒準找到的機率更大,剛想出口詢問,此時耳邊卻想起了婆婆的聲音。


    “找不到了——找不到了……”聲音如同被風吹的顫動的紙,蒼老這顫抖……


    是啊!找不到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井在歲月的摧磨下早已老舊,原本每日被江母擦的幹幹淨淨的井沿也布滿了塵埃,手掌一碰便是滿手的灰塵,井壁上也生滿了綠油油的青苔,但並不顯得膩,看起來挺幹燥的。井裏的水也沒有想以前那般偶爾會溢出來或是離井口處隻剩半臂的距離。


    江雨曾在抗日戰爭時期就聽說,家裏有口井的。若是遇上日本鬼子進屋燒殺搶掠多半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會選擇投井自殺,而這其中多半以女性為主。因為這是她們在自家男人反抗被殺後唯一的選擇,為了保住最後的尊嚴。待日本人走後這裏便從此沒了生氣。過個幾月幾年,屍體早已泡的腐爛,走的已經化作森森白骨的可能會沉入井底隨著連通的地下水匯入誰也不知道的大河之中。而經此遠客逃難的人遇上口渴的,推門進去,見無人。捧上幾口井水解解渴是常有的事,當然他們怎麽也不知知道,這是有過冤魂的地方。


    江雨想這有冤魂的地方是還住著人的,他們這座宅子荒廢多年無人居住,總不會有人特意前來,推門而入尋口水井,投井自盡吧?亦或是燒殺搶掠視他人生命為無物的日本兵們自己想不開投井自殺?這個想法很快就被他掐斷了,真是荒唐至極。


    —————————————————————


    見兒子想要一口悶掉這小半瓢井水,便急忙將水瓢從他口中抽出。


    “小孩家,井水不能喝太多,太涼了喝多了容易鬧肚子的,快別喝了,別喝了,小心等下跑廁所。”


    無論是過了多少年,這種並冰涼涼的感覺一直伴隨著他,無論春夏秋冬何時何地。人們常說懷念家鄉一般都是懷念家鄉的某種難以忘懷的味道。有人說是家鄉母親做的臘肉熏鴨,有人說是地方小吃各種美食刺激著他的味蕾,使他始終無法忘懷,也有人說是家鄉空氣裏彌漫著的清香混雜著泥土的味道,而對於多年流亡在外的江雨來說,這種味道,便是當初父親喂的那瓢清甜可口、沁人心脾的井水的味道,留在口腔之中或是滑到喉嚨,鑽進胃裏肺裏、心田滲入血液的那種思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浮生散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亦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亦歌並收藏浮生散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