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西非常非常適合演有點神經質的話嘮,即使紮克伯格本人不是話嘮,他也能把他變成話嘮——那可怕的語速讓人暈眩,當傑西像機關槍一樣啪啪啪啪說完台詞的時候,坐在他對麵的艾倫.佩吉很隱蔽地懵逼了半秒鍾。
不過她是個專業演員,很快就調整過來狀態,但還是有些被傑西影響:她的語速也不自覺加快了。
這是《社交網絡》的第一場戲,在查爾斯湖畔的一家小餐廳。這家餐廳位於哈佛旁邊,因為氣氛不錯所以也有不少其他大學的學生過來。
“cut!我們再來一次!”第一場戲不算順利,但修月並沒有什麽“開場不順電影也就拍不順”的迷信。
傑西有些不安地迴頭看向導演,然後低聲詢問艾倫.佩吉:“你覺得這次是我的問題嗎?我需要調整下語速嗎?還是我的表情?”
他並非第一次拍戲,然而卻是第一次主演一部電影,導演還是入圍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修月,第一場對戲的演員是入圍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艾倫.佩吉,哪怕自信如他也會緊張過頭。
艾倫安慰:“不,這次不是你的問題,問題在我,沒關係電影有cut很正常...”
盡管兩人聲音很小,但這裏有收音話筒,他們在說什麽監視器前的修月也能聽到。
等他們停止對話,修月才重新喊“!”
這次順利了很多,艾倫.佩吉沒有再被帶跑偏,很好地把角色的情緒變化呈現出來。一直到她被氣走傑西想要追上她都是一鏡到底。
隨後他們又補拍了不同角度的同一場戲,以供後期更多剪輯素材選擇。
每一部電影都凝聚全體劇組的心血。
看著簡單的鏡頭,離不開打光、離不開道具細節擺放,離不開後期剪輯師的取舍,更離不開演員的努力...
《社交網絡》並不是嚴格按照劇本的劇情順序拍攝的,在結束了開場鏡頭的拍攝後他們轉移到附近的攝影棚拍攝派對上的戲份。
安德魯.加菲爾德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登場,頭上還頂了個草帽,而傑西.艾森伯格則去換了另一套連帽衫——很長一段時間裏他的造型都隻會是簡單的、常見的nerd專屬帽衫加牛仔褲。
第一天的拍攝中沒有迪克蘭.伍德的任何戲份,畢竟他的主要鏡頭拍攝會是在哈佛內部和水邊——那對雙胞胎兄弟是兩個運動員,話說迴來這對兄弟的原型作為美國運動員代表將會參加今年的北京奧運。
劇組爭分奪秒拍攝在波士頓的戲份,哈佛校內的戲份最緊張,尤其是一場需要在白天拍攝的在哈佛教室裏的戲份,此時紮克伯格因為創立了“撕臉”網站把全哈佛的女生照片貼到網絡上讓人們評頭論足,選擇哪個更“火辣”,這樣物化女生的行為惹怒了全哈佛的女性。
他成為了眾矢之的。
這場戲就是拍攝在紮克伯格上課時,有女生傳來字條,他打開一看居然寫著罵他的髒話。
清場很不容易——即使是周六,哈佛的校園內也依舊有不少人。這些頂級大學就是這樣,這些學生比普通人優秀還比普通人努力。
《社交網絡》特地申請了在一個周六的白天拍攝教室內的戲份,但整個劇組仍然吸引到了不少人圍觀:他們的學長迪克蘭.伍德曾經是哈佛某個兄弟會的成員,而且這個劇組裏有修月和艾倫.佩吉。
《第九區》在nerd群體裏被捧到了一個高度(你得知道nerd們普遍喜歡科幻題材),而創造出《第九區》的修月自然也成為nerd們好奇的對象,更何況她還是隔壁學校出來的。
但麻煩並不來自圍觀修月和艾倫.佩吉的人群,麻煩來自迪克蘭.伍德。
兄弟會是個...很奇怪的東西。
修月想了半天也隻能想出這麽個形容詞。
北美頂級名校有著各種各樣的兄弟會和姐妹會,在電影裏這些不是社團的社團被描述得很恐怖,比如欺壓新人什麽的,遠在歐洲的牛津劍橋之類名校也有相關傳聞(注1)。麻省理工也有兄弟會和姐妹會,但修月從來沒想過加入:當然他們也不會收她。
這種兄弟會、姐妹會招收的大部分是家世顯赫的成員,拿迪克蘭.伍德加入的這個兄弟會來說,大部分成員都是爺爺、爸爸就已經是該會成員,加入這些組織需要有顯赫的背景和出眾的能力。而且關於兄弟會姐妹會的傳說從來不少,股神巴菲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時加入了他父親也曾加入過的某兄弟會,入會的“測試”是去商場買超大號女性內衣內褲;修月在麻省理工時看到過有學生在校園內果奔,據說那是入會測試...在《社交網絡》中,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的愛德華多也會“遭遇”兄弟會的刁難,和一群新人站在冷得要死的室外,在約翰.哈佛先生的雕像前被問問題,如果沒能迴答上就得脫衣服——老實說這種“測試”已經不算重了。
就修月聽過的,什麽被一群女生圍著剃毛、去百貨商場偷東西、在碎玻璃上做俯臥撐等等,各種各樣的“測試”簡直讓人目瞪口呆,校園霸淩在這種兄弟會、姐妹會的組織中格外嚴重,而且被霸淩者往往算是“自己送上門的”,反正忍過一年就輪到他們欺負新生(注2)。
當然也並非所有兄弟會、姐妹會都這麽可怕,而且人們加入主要也是為了將來走出校園後的人脈。
麻煩就來自於那些聽聞迪克蘭.伍德迴來後主動照過來的兄弟會後輩們,這是一群跟劇中的文克萊沃斯兄弟一樣一樣的上大學都習慣穿著正裝、還抹著發膠的年輕人(“老天他們像是上趕著給我們解釋為什麽出現在校長辦公室時校長會說文克萊沃斯像賣西裝的!”艾倫.佩吉偷偷對修月感歎),他們在唯一一間對劇組開放的公共教室裏談笑。
“藝術果然來源於生活——”傑西想起以前看過的電影裏關於兄弟會的描述,再加上劇本裏兄弟會的部分,不禁對旁邊的本.麥茲裏奇感慨。
其實那群人看上去挺有風度的,最起碼麵對迪克蘭和修月的時候挺有風度的...他們並未打擾拍攝,談笑聲音也不大,但大概是因為在場的人都看過《社交網絡》的劇本,這會兒對著他們眉毛不是眉毛眼睛不是眼睛的。
最糟糕的是,除了對修月和迪克蘭之外——他們的態度都挺微妙。
有種神奇的優越感和排他感。
——他們看上去禮儀是到位的,但大概有種“我跟你們這種人階層不一樣”的神奇感覺。
對迪克蘭算是自己人的熱忱,甚至因為是前輩似乎還有些尊敬,對修月?他們不是因為喜歡《第九區》,似乎隻是因為《第九區》的成功和她曾經身為名校學生的原因。
對其他人?大概他們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但在場的有不少是演員,最精於研究他人的感情,換句話說比正常人更能看出人細微的情緒,他們的這種優越感自然讓人討厭。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最起碼迪克蘭在相處過程中從來沒給他們“優越感”的感覺。
這些人並沒有呆多久,在修月表明群眾演員已到位、攝像器材、打光板等都到位之後,他們就離開了現場。
“今天這場並沒有你的戲份。”修月疑惑地看向迪克蘭,意思是沒你的戲份你去跟他們玩也沒關係。
迪克蘭笑著搖搖頭。
既然他沒有離開的打算,修月自然也不會趕他走,不得不說迪克蘭雖然沒有任何演戲經驗,但他算得上刻苦,平時沒有他的戲份的時候也會在旁邊觀摩專業演員們的表演。在酒店裏他的房間在傑西.艾森伯格和安德魯.加菲爾德對門,聽說他經常會拿著劇本去詢問兩位演員如何詮釋更好。那積極程度一開始嚇得傑西和安德魯以為他是gay...
隨著劇組互相之間越來越熟悉,修月也逐漸了解到迪克蘭的經曆:在從哈佛畢業後他去華爾街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後不知道怎麽了覺醒了“演技魂”,突然放棄了原來的工作,轉而去上了一個短期演技培訓班,然後報名的第一個試鏡就是《社交網絡》,不得不說實在是很巧。
26歲才開始演戲生涯,哪怕是放在《社交網絡》劇組裏都算開始得很晚了:傑西算是童星,10歲就開始參演兒童劇;艾倫第一部電影是17歲時拍攝的,但在此之前同樣也是在10歲她就進了專業演技學校並且出演電視劇《y》;安德魯算晚,也是22歲就出演第一部作品,而且他還是專業戲劇學院畢業的。
26歲起步,甚至比修月成為專業導演時還要大一歲——這年紀如果放在導演圈的話是天才,放在演員圈,最起碼在好萊塢演員圈,超過25歲就算不上小鮮肉了(注3)。
但迪克蘭的學習能力顯而易見:他扮演的是一對雙胞胎,這就需要分兩次穿著不同的衣服拍攝同一個場景裏的鏡頭,開始時他甚至有些手忙腳亂,不是因為演技,而是因為找不到攝像頭——每一場戲動用的攝像機並非隻有一個,這種2d電影都最起碼是4個,而鏡頭感如何就是指對鏡頭、畫麵的敏感度,這一點上有人是天生的強,而有人是後天鍛煉出來的。
顯然三個月的短期培訓並不會教會迪克蘭如何找到主要鏡頭(而主要鏡頭可能每一秒都不是同一個),也不會告訴他如何把自己最好的狀態放在導演的整個構圖框架裏。
但,再重複一遍——他學習能力驚人,不到一個月他就能熟練運用從其他演員身上“偷師”的內容。
不過她是個專業演員,很快就調整過來狀態,但還是有些被傑西影響:她的語速也不自覺加快了。
這是《社交網絡》的第一場戲,在查爾斯湖畔的一家小餐廳。這家餐廳位於哈佛旁邊,因為氣氛不錯所以也有不少其他大學的學生過來。
“cut!我們再來一次!”第一場戲不算順利,但修月並沒有什麽“開場不順電影也就拍不順”的迷信。
傑西有些不安地迴頭看向導演,然後低聲詢問艾倫.佩吉:“你覺得這次是我的問題嗎?我需要調整下語速嗎?還是我的表情?”
他並非第一次拍戲,然而卻是第一次主演一部電影,導演還是入圍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修月,第一場對戲的演員是入圍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艾倫.佩吉,哪怕自信如他也會緊張過頭。
艾倫安慰:“不,這次不是你的問題,問題在我,沒關係電影有cut很正常...”
盡管兩人聲音很小,但這裏有收音話筒,他們在說什麽監視器前的修月也能聽到。
等他們停止對話,修月才重新喊“!”
這次順利了很多,艾倫.佩吉沒有再被帶跑偏,很好地把角色的情緒變化呈現出來。一直到她被氣走傑西想要追上她都是一鏡到底。
隨後他們又補拍了不同角度的同一場戲,以供後期更多剪輯素材選擇。
每一部電影都凝聚全體劇組的心血。
看著簡單的鏡頭,離不開打光、離不開道具細節擺放,離不開後期剪輯師的取舍,更離不開演員的努力...
《社交網絡》並不是嚴格按照劇本的劇情順序拍攝的,在結束了開場鏡頭的拍攝後他們轉移到附近的攝影棚拍攝派對上的戲份。
安德魯.加菲爾德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登場,頭上還頂了個草帽,而傑西.艾森伯格則去換了另一套連帽衫——很長一段時間裏他的造型都隻會是簡單的、常見的nerd專屬帽衫加牛仔褲。
第一天的拍攝中沒有迪克蘭.伍德的任何戲份,畢竟他的主要鏡頭拍攝會是在哈佛內部和水邊——那對雙胞胎兄弟是兩個運動員,話說迴來這對兄弟的原型作為美國運動員代表將會參加今年的北京奧運。
劇組爭分奪秒拍攝在波士頓的戲份,哈佛校內的戲份最緊張,尤其是一場需要在白天拍攝的在哈佛教室裏的戲份,此時紮克伯格因為創立了“撕臉”網站把全哈佛的女生照片貼到網絡上讓人們評頭論足,選擇哪個更“火辣”,這樣物化女生的行為惹怒了全哈佛的女性。
他成為了眾矢之的。
這場戲就是拍攝在紮克伯格上課時,有女生傳來字條,他打開一看居然寫著罵他的髒話。
清場很不容易——即使是周六,哈佛的校園內也依舊有不少人。這些頂級大學就是這樣,這些學生比普通人優秀還比普通人努力。
《社交網絡》特地申請了在一個周六的白天拍攝教室內的戲份,但整個劇組仍然吸引到了不少人圍觀:他們的學長迪克蘭.伍德曾經是哈佛某個兄弟會的成員,而且這個劇組裏有修月和艾倫.佩吉。
《第九區》在nerd群體裏被捧到了一個高度(你得知道nerd們普遍喜歡科幻題材),而創造出《第九區》的修月自然也成為nerd們好奇的對象,更何況她還是隔壁學校出來的。
但麻煩並不來自圍觀修月和艾倫.佩吉的人群,麻煩來自迪克蘭.伍德。
兄弟會是個...很奇怪的東西。
修月想了半天也隻能想出這麽個形容詞。
北美頂級名校有著各種各樣的兄弟會和姐妹會,在電影裏這些不是社團的社團被描述得很恐怖,比如欺壓新人什麽的,遠在歐洲的牛津劍橋之類名校也有相關傳聞(注1)。麻省理工也有兄弟會和姐妹會,但修月從來沒想過加入:當然他們也不會收她。
這種兄弟會、姐妹會招收的大部分是家世顯赫的成員,拿迪克蘭.伍德加入的這個兄弟會來說,大部分成員都是爺爺、爸爸就已經是該會成員,加入這些組織需要有顯赫的背景和出眾的能力。而且關於兄弟會姐妹會的傳說從來不少,股神巴菲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時加入了他父親也曾加入過的某兄弟會,入會的“測試”是去商場買超大號女性內衣內褲;修月在麻省理工時看到過有學生在校園內果奔,據說那是入會測試...在《社交網絡》中,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的愛德華多也會“遭遇”兄弟會的刁難,和一群新人站在冷得要死的室外,在約翰.哈佛先生的雕像前被問問題,如果沒能迴答上就得脫衣服——老實說這種“測試”已經不算重了。
就修月聽過的,什麽被一群女生圍著剃毛、去百貨商場偷東西、在碎玻璃上做俯臥撐等等,各種各樣的“測試”簡直讓人目瞪口呆,校園霸淩在這種兄弟會、姐妹會的組織中格外嚴重,而且被霸淩者往往算是“自己送上門的”,反正忍過一年就輪到他們欺負新生(注2)。
當然也並非所有兄弟會、姐妹會都這麽可怕,而且人們加入主要也是為了將來走出校園後的人脈。
麻煩就來自於那些聽聞迪克蘭.伍德迴來後主動照過來的兄弟會後輩們,這是一群跟劇中的文克萊沃斯兄弟一樣一樣的上大學都習慣穿著正裝、還抹著發膠的年輕人(“老天他們像是上趕著給我們解釋為什麽出現在校長辦公室時校長會說文克萊沃斯像賣西裝的!”艾倫.佩吉偷偷對修月感歎),他們在唯一一間對劇組開放的公共教室裏談笑。
“藝術果然來源於生活——”傑西想起以前看過的電影裏關於兄弟會的描述,再加上劇本裏兄弟會的部分,不禁對旁邊的本.麥茲裏奇感慨。
其實那群人看上去挺有風度的,最起碼麵對迪克蘭和修月的時候挺有風度的...他們並未打擾拍攝,談笑聲音也不大,但大概是因為在場的人都看過《社交網絡》的劇本,這會兒對著他們眉毛不是眉毛眼睛不是眼睛的。
最糟糕的是,除了對修月和迪克蘭之外——他們的態度都挺微妙。
有種神奇的優越感和排他感。
——他們看上去禮儀是到位的,但大概有種“我跟你們這種人階層不一樣”的神奇感覺。
對迪克蘭算是自己人的熱忱,甚至因為是前輩似乎還有些尊敬,對修月?他們不是因為喜歡《第九區》,似乎隻是因為《第九區》的成功和她曾經身為名校學生的原因。
對其他人?大概他們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但在場的有不少是演員,最精於研究他人的感情,換句話說比正常人更能看出人細微的情緒,他們的這種優越感自然讓人討厭。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最起碼迪克蘭在相處過程中從來沒給他們“優越感”的感覺。
這些人並沒有呆多久,在修月表明群眾演員已到位、攝像器材、打光板等都到位之後,他們就離開了現場。
“今天這場並沒有你的戲份。”修月疑惑地看向迪克蘭,意思是沒你的戲份你去跟他們玩也沒關係。
迪克蘭笑著搖搖頭。
既然他沒有離開的打算,修月自然也不會趕他走,不得不說迪克蘭雖然沒有任何演戲經驗,但他算得上刻苦,平時沒有他的戲份的時候也會在旁邊觀摩專業演員們的表演。在酒店裏他的房間在傑西.艾森伯格和安德魯.加菲爾德對門,聽說他經常會拿著劇本去詢問兩位演員如何詮釋更好。那積極程度一開始嚇得傑西和安德魯以為他是gay...
隨著劇組互相之間越來越熟悉,修月也逐漸了解到迪克蘭的經曆:在從哈佛畢業後他去華爾街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後不知道怎麽了覺醒了“演技魂”,突然放棄了原來的工作,轉而去上了一個短期演技培訓班,然後報名的第一個試鏡就是《社交網絡》,不得不說實在是很巧。
26歲才開始演戲生涯,哪怕是放在《社交網絡》劇組裏都算開始得很晚了:傑西算是童星,10歲就開始參演兒童劇;艾倫第一部電影是17歲時拍攝的,但在此之前同樣也是在10歲她就進了專業演技學校並且出演電視劇《y》;安德魯算晚,也是22歲就出演第一部作品,而且他還是專業戲劇學院畢業的。
26歲起步,甚至比修月成為專業導演時還要大一歲——這年紀如果放在導演圈的話是天才,放在演員圈,最起碼在好萊塢演員圈,超過25歲就算不上小鮮肉了(注3)。
但迪克蘭的學習能力顯而易見:他扮演的是一對雙胞胎,這就需要分兩次穿著不同的衣服拍攝同一個場景裏的鏡頭,開始時他甚至有些手忙腳亂,不是因為演技,而是因為找不到攝像頭——每一場戲動用的攝像機並非隻有一個,這種2d電影都最起碼是4個,而鏡頭感如何就是指對鏡頭、畫麵的敏感度,這一點上有人是天生的強,而有人是後天鍛煉出來的。
顯然三個月的短期培訓並不會教會迪克蘭如何找到主要鏡頭(而主要鏡頭可能每一秒都不是同一個),也不會告訴他如何把自己最好的狀態放在導演的整個構圖框架裏。
但,再重複一遍——他學習能力驚人,不到一個月他就能熟練運用從其他演員身上“偷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