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徐懷德和古德裏安這對宿敵秣馬厲兵準備再在戰場上一分高低的時候,德國的東進集團已經提前發動了進攻,印度,這個被稱為大英帝國最重要的殖民地,這個為大英帝國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料和市場的南亞次大陸終於要陷入一場血與火的洗禮之中!70多萬德軍加上40多萬的奧匈和土耳其軍團如同衝破堤壩的洪水一般湧向這片富庶之地!
在四個航空軍約40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12個裝甲師和機械化步兵師組成的鋒利矛頭輕易的撕碎了英國人的邊境防禦體係。而在完成最初的突破之後,德國進攻部分一分為三,其中北線德軍在2個機械化步兵師的引導下向北進攻,兵鋒直指伊斯蘭堡。而南線德軍在1個裝甲師和2個機械化師的引導下直撲卡拉奇,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控製這座阿拉伯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而剩下的4個裝甲師和3個機械化步兵師則組成中路突擊群,開始向印度河流域發動進攻。麵對如同潮水一般的德軍。英國人的防禦簡直可以用微弱來形容。德國人甚至懶得分割包圍,前鋒的德軍直接將其掃蕩幹淨。而後麵的德軍甚至開玩笑說他們是在進行一場武裝巡遊。隻要扛著槍前進就可以了。
在短短的幾天之內,40多萬德軍進入了後世的巴基斯坦境內,並且最終三支德軍陳兵在印度河一線形成一條連貫的戰線。而之所以德軍在這裏稍作停頓,倒不是說英國人抵抗有多強。而是因為跨越印度河之後就是一條狹長的沙漠地帶。德國陸軍需要等待後勤和空軍的步伐然後對印度的政治經濟中心新德裏發動一場向心攻擊!
除了地形和補給原因之外,促使曼施坦因暫時停手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即將爆發的沙漠風暴行動。古德裏安能否成功擊潰華夏軍團直接關係著德國東進軍團的側翼安全。如果古德裏安成功了,那麽部署在北線防禦華夏的軍團就可以調過來。這至少能給前鋒增加4個裝甲師或者是機械化師。而後麵的步兵軍團也會獲得補充,而如果不能擊退華夏軍團的話。那就意味著德國需要在北線部署更多的防禦部隊。而這將導致東進軍團的乏力。
本著將力量集中在一個地方的原則,曼施坦因首先發動東進攻勢就是為了和古德裏安的北進攻擊錯開時間。而當曼施坦因在南亞次大陸站穩腳跟之後,後勤補給和空軍支援又向古德裏安傾斜,換句話說,曼施坦因今後能走多遠完全取決於古德裏安這一戰打出一個什麽效果!
就在德軍快速推進的同時,英美也積極的做著戰爭準備。不過和強大的德國軍團相比,英美此時在南亞次大陸的兵力和位置都很不理想。其中將近40萬的英軍和印度本地軍隊龜縮在恆河平原一代。而約30萬的美國遠征軍則集中在印度東海岸的中部地區。
從兵力上來說,美英本來就處於劣勢,而裝備上更是這樣。英國人雖然贏得了不列顛之戰的勝利。但是本身損失慘重,想要從本土運輸裝備補充駐印軍團無益於癡人說夢。而美國人在極力武裝自己的同時能給英國人的裝備也不多,所以盤踞在恆和平原的40萬英國大軍中,至少有一半部隊裝備缺編,而另外一半的裝備水平比2戰剛開始的時候的英軍還要差一些。
美國人情況好一些。但是所以的好也是和開戰之初相比,雖然伴隨著潘興坦克的服役和換裝了新式火炮的29型坦克殲擊車的到來,讓美國人至少在心裏上不那麽懼怕德國人的老虎,但是這些裝備數量依然有限,雖然美國盡可能的增加潘興式坦克的產能。但是目前即使裝備優先級最高的駐印軍團也不過有三分之一的裝甲部隊完成了換裝。
先不說雙方主力此時相距還有一些距離碰不上。就算能碰上,美英軍團麵對兇悍的德軍恐怕也是兇多吉少。而空軍方麵的情況好一些。通過華夏的幫助,整個印度地區協約國部署了6個航空軍約5000多架各種飛機,而正因為這些飛機對德國運輸線的持續不斷的打擊。極大的阻礙了德軍的進攻。
麵對兇悍的德軍。美英在戰略上發生了分歧。英國人的意思是重點防禦恆河流域,背靠華夏的西藏地區和德國人死磕。英國人之所以製定這樣的計劃,根本原因還在因為恆河流域幾乎是英屬印度的精華所在。而且是大英帝國重點經營地區,無論是交通、工事、經濟地位都十分優越。英國人不想扔掉這裏。
而美國人的意思則是放棄印度北部,向南部撤離。然後在德幹高原上和德國人一決勝負。美國人的想法很現實,他們認為與其跑過去和德國人死磕,倒不如利用印度北部稀釋德國人的力量,同時拉長對方的補給線。而且印度南部逐漸收窄。戰線比較短,有利於防禦。更重要的是距離美國駐印度的海軍基地比較近,比較容易獲得補給和支援。
“防禦南線並不好,不要忘了,德國海軍還沒有動手呢!”在一次電話會議中,英國首相丘吉爾道出了自己的擔心。德國空軍和陸軍已經動手了,但是德國公海艦隊呢?雖然在北大西洋之戰中華夏和美國艦隊取得了勝利,但是對於德國來說,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並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主力猶在!按照英國皇家海軍的估計,最多3個月時間德國海軍就可以重出江湖!到時候恐怕公海艦隊會把整個印度海岸變成自己的獵場吧?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無論是合眾國的艦隊還是華夏艦隊都無法單獨麵對同盟國聯合艦隊,這一次,他們內線作戰的優勢被充分體現出來。”而羅斯福也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協約國艦隊雖然總體強大。但是必須把艦隊分成兩大部分,其中美國艦隊和英國艦隊需要負責北大西洋海上運輸線的安全。而華夏和意大利、法國艦隊將負責印度洋戰區。
而拆開後的協約國艦隊麵對抱團的同盟國艦隊是處於劣勢的。而艦隊處於劣勢的結果就是。德國人可以輕易的攻擊印度沿海任何一個節點!位於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可以躲開德國海軍的進攻,但是越靠南部受到的影響越大。在華夏艦隊穩壓同盟國艦隊之前。這種戰略上的劣勢不會改變!
雖然美國人承認了英國人所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美國陸軍依然很猶豫。經曆了法國戰場的連番惡鬥之後。美國陸軍確實需要好好休整一下。所以包括巴頓、布萊德利等人在內的美軍一線指揮官極力避免過早的和德國人爆發大規模戰鬥。按照他們的話說,至少要等到一半的裝甲部隊換裝潘興後再打。於是最終美國人做了一個折中計劃,抽調部分美軍北上恆和平原協助英軍防禦,而南線的美軍則開始建立一條連貫的防線。
而在美英加緊備戰的同時,他們也考慮到了華夏。在羅斯福和徐傑的電話交談中,前者要求華夏在伊朗北部發動一次試探性的攻擊,並且派遣強大的遠征軍進駐印度。並且還提出了建立一個協約國印度戰區聯合指揮部的建議。
而對於羅斯福的要求,徐傑迴答的很簡單。第一。華夏在伊朗北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國人很快就要動手了,華夏需要先保證自己這個中東橋頭堡的安全。第二,華夏確實想履行自己的義務。但是因為後勤補給的問題導致了華夏目前能派出的兵力比較有限,不過即使這樣,華夏依然會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將9個師的部隊和裝備運抵印度南部港口。
徐傑對於印度戰場看法和美國人相近,他不願意在恆河流域和德國人死磕,除了和美國人一樣的原因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恆河流域眼看就要進入雨季了。後世的印度交通都堪稱悲劇,更被說2戰時期的印度交通了。如果把60噸的龍式坦克投入到這個戰場的話那絕對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南部雖然被稱為德幹高原,但是這個所謂的高原是和恆和平原比的,整體來說海拔並不高。而且地勢平坦,很適合華夏的裝甲集群作戰。
而除了戰役戰術層麵的原因之外,還有另外2個原因。其中一個是徐傑想利用印度戰場好好的消耗一下同盟國的潛力,對方從歐洲跑了上千公裏進行遠征。幾乎是在華夏家門口開戰,而且是在英國人殖民地大。這個戰場簡直太好了!不好好利用一下真是對不起這個形式啊。反正是英國人的地盤,怎麽打都不心痛。所以徐傑也願意把戰火燒到南亞次大陸的縱深地區。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華夏目前的側重點是伊朗北部地區,在這個地區,華夏已經集中了40多萬的精銳部隊,不過徐傑認為依然不夠,一方麵是因為要應對德國迫在眉睫的進攻,而另外一方麵則是因為在華夏的計劃中,伊朗北部地區將作為日後華夏切斷德國印度軍團的跳板。在這種情況下,華夏在3個月內繼續將駐紮在伊朗北部的軍隊數量提高到60萬以上。而後緩慢的將部隊兵力提高的100萬!當德國的東進兵團陷入頹勢之後,當華夏海軍將德國公海艦隊重創之後,駐紮在伊朗北部的華夏軍團將切斷德國人的歸路!
而就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圍繞中東和南亞準備大打一場的時候,一個逐漸從世人眼中淡漠的帝國正在冷靜的旁觀著。位於莫斯科的俄國高層們一支對世界大戰的走向十分關注,在他們看來,這次大戰將是最後一次改變世界格局機會,俄國能否從1戰失敗後的衰落中崛起完全就看這次交戰的結果了!
“總體來看,德國人的攻勢時代已經結束了,戰鬥已經進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而且是在德國人及不擅長的領域和地域進行的消耗戰,華夏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已經展開,當英國人緩過氣來後,對歐洲的戰略轟炸也將展開,而德國陸軍則在遙遠的南亞發動攻勢。在這種情況下,國力更強的協約國將逐漸占據優勢,除非德國人能在一係列戰役中獲得令人震驚的勝利,並且借此和協約國和談,否則最後垮掉的肯定是德國人。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我們能趕上這趟末班車。”布柳赫爾在會議中說道。
“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我們參戰的理由,德國對我們並不是沒有防備,他們留在歐洲的軍團對於我們來說依然是一個無法抵禦的存在。在協約國大量消耗德國陸軍力量之前,我們不應該過早的對德國表現出敵意。同盟國對於協約國來說國力處於劣勢,但是對於現在的俄國來說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過早的交惡並沒有好處,而且此時德國已經控製了整個西歐,協約國有力也沒處使啊!”而布瓊尼對布柳赫爾的話持保留意見。
“現在確實不是參戰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準備必須從現在開始,最終我們能獲得多少是由我們自己的實力來決定的,華夏和美國隻是把德國這堵牆給推到了,但是能從德國人手中搶過來多少完全看我們自己,華夏和美國都不希望一個強大的俄國再次出現在世界上。尤其是華夏!”最終,已經成為了俄國總統的托洛茨基總結道。
就在中東和南亞的一係列大戰即將拉開序幕的時候,北麵的俄國也不再猶豫,他們很不看好德國人,決定利用這次機會重新獲得1戰中失去的一切!當然,介於俄國現在的國力,他們的準備將是十分漫長的。但是從這一刻起,德國最終陷入圍攻的局麵已經確定,唯一需要考慮的隻是時間問題!
感謝書友zhouyu1976的打賞~~~,以及書友禾苗苗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續。)
在四個航空軍約40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12個裝甲師和機械化步兵師組成的鋒利矛頭輕易的撕碎了英國人的邊境防禦體係。而在完成最初的突破之後,德國進攻部分一分為三,其中北線德軍在2個機械化步兵師的引導下向北進攻,兵鋒直指伊斯蘭堡。而南線德軍在1個裝甲師和2個機械化師的引導下直撲卡拉奇,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控製這座阿拉伯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而剩下的4個裝甲師和3個機械化步兵師則組成中路突擊群,開始向印度河流域發動進攻。麵對如同潮水一般的德軍。英國人的防禦簡直可以用微弱來形容。德國人甚至懶得分割包圍,前鋒的德軍直接將其掃蕩幹淨。而後麵的德軍甚至開玩笑說他們是在進行一場武裝巡遊。隻要扛著槍前進就可以了。
在短短的幾天之內,40多萬德軍進入了後世的巴基斯坦境內,並且最終三支德軍陳兵在印度河一線形成一條連貫的戰線。而之所以德軍在這裏稍作停頓,倒不是說英國人抵抗有多強。而是因為跨越印度河之後就是一條狹長的沙漠地帶。德國陸軍需要等待後勤和空軍的步伐然後對印度的政治經濟中心新德裏發動一場向心攻擊!
除了地形和補給原因之外,促使曼施坦因暫時停手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即將爆發的沙漠風暴行動。古德裏安能否成功擊潰華夏軍團直接關係著德國東進軍團的側翼安全。如果古德裏安成功了,那麽部署在北線防禦華夏的軍團就可以調過來。這至少能給前鋒增加4個裝甲師或者是機械化師。而後麵的步兵軍團也會獲得補充,而如果不能擊退華夏軍團的話。那就意味著德國需要在北線部署更多的防禦部隊。而這將導致東進軍團的乏力。
本著將力量集中在一個地方的原則,曼施坦因首先發動東進攻勢就是為了和古德裏安的北進攻擊錯開時間。而當曼施坦因在南亞次大陸站穩腳跟之後,後勤補給和空軍支援又向古德裏安傾斜,換句話說,曼施坦因今後能走多遠完全取決於古德裏安這一戰打出一個什麽效果!
就在德軍快速推進的同時,英美也積極的做著戰爭準備。不過和強大的德國軍團相比,英美此時在南亞次大陸的兵力和位置都很不理想。其中將近40萬的英軍和印度本地軍隊龜縮在恆河平原一代。而約30萬的美國遠征軍則集中在印度東海岸的中部地區。
從兵力上來說,美英本來就處於劣勢,而裝備上更是這樣。英國人雖然贏得了不列顛之戰的勝利。但是本身損失慘重,想要從本土運輸裝備補充駐印軍團無益於癡人說夢。而美國人在極力武裝自己的同時能給英國人的裝備也不多,所以盤踞在恆和平原的40萬英國大軍中,至少有一半部隊裝備缺編,而另外一半的裝備水平比2戰剛開始的時候的英軍還要差一些。
美國人情況好一些。但是所以的好也是和開戰之初相比,雖然伴隨著潘興坦克的服役和換裝了新式火炮的29型坦克殲擊車的到來,讓美國人至少在心裏上不那麽懼怕德國人的老虎,但是這些裝備數量依然有限,雖然美國盡可能的增加潘興式坦克的產能。但是目前即使裝備優先級最高的駐印軍團也不過有三分之一的裝甲部隊完成了換裝。
先不說雙方主力此時相距還有一些距離碰不上。就算能碰上,美英軍團麵對兇悍的德軍恐怕也是兇多吉少。而空軍方麵的情況好一些。通過華夏的幫助,整個印度地區協約國部署了6個航空軍約5000多架各種飛機,而正因為這些飛機對德國運輸線的持續不斷的打擊。極大的阻礙了德軍的進攻。
麵對兇悍的德軍。美英在戰略上發生了分歧。英國人的意思是重點防禦恆河流域,背靠華夏的西藏地區和德國人死磕。英國人之所以製定這樣的計劃,根本原因還在因為恆河流域幾乎是英屬印度的精華所在。而且是大英帝國重點經營地區,無論是交通、工事、經濟地位都十分優越。英國人不想扔掉這裏。
而美國人的意思則是放棄印度北部,向南部撤離。然後在德幹高原上和德國人一決勝負。美國人的想法很現實,他們認為與其跑過去和德國人死磕,倒不如利用印度北部稀釋德國人的力量,同時拉長對方的補給線。而且印度南部逐漸收窄。戰線比較短,有利於防禦。更重要的是距離美國駐印度的海軍基地比較近,比較容易獲得補給和支援。
“防禦南線並不好,不要忘了,德國海軍還沒有動手呢!”在一次電話會議中,英國首相丘吉爾道出了自己的擔心。德國空軍和陸軍已經動手了,但是德國公海艦隊呢?雖然在北大西洋之戰中華夏和美國艦隊取得了勝利,但是對於德國來說,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並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主力猶在!按照英國皇家海軍的估計,最多3個月時間德國海軍就可以重出江湖!到時候恐怕公海艦隊會把整個印度海岸變成自己的獵場吧?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無論是合眾國的艦隊還是華夏艦隊都無法單獨麵對同盟國聯合艦隊,這一次,他們內線作戰的優勢被充分體現出來。”而羅斯福也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協約國艦隊雖然總體強大。但是必須把艦隊分成兩大部分,其中美國艦隊和英國艦隊需要負責北大西洋海上運輸線的安全。而華夏和意大利、法國艦隊將負責印度洋戰區。
而拆開後的協約國艦隊麵對抱團的同盟國艦隊是處於劣勢的。而艦隊處於劣勢的結果就是。德國人可以輕易的攻擊印度沿海任何一個節點!位於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可以躲開德國海軍的進攻,但是越靠南部受到的影響越大。在華夏艦隊穩壓同盟國艦隊之前。這種戰略上的劣勢不會改變!
雖然美國人承認了英國人所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美國陸軍依然很猶豫。經曆了法國戰場的連番惡鬥之後。美國陸軍確實需要好好休整一下。所以包括巴頓、布萊德利等人在內的美軍一線指揮官極力避免過早的和德國人爆發大規模戰鬥。按照他們的話說,至少要等到一半的裝甲部隊換裝潘興後再打。於是最終美國人做了一個折中計劃,抽調部分美軍北上恆和平原協助英軍防禦,而南線的美軍則開始建立一條連貫的防線。
而在美英加緊備戰的同時,他們也考慮到了華夏。在羅斯福和徐傑的電話交談中,前者要求華夏在伊朗北部發動一次試探性的攻擊,並且派遣強大的遠征軍進駐印度。並且還提出了建立一個協約國印度戰區聯合指揮部的建議。
而對於羅斯福的要求,徐傑迴答的很簡單。第一。華夏在伊朗北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國人很快就要動手了,華夏需要先保證自己這個中東橋頭堡的安全。第二,華夏確實想履行自己的義務。但是因為後勤補給的問題導致了華夏目前能派出的兵力比較有限,不過即使這樣,華夏依然會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將9個師的部隊和裝備運抵印度南部港口。
徐傑對於印度戰場看法和美國人相近,他不願意在恆河流域和德國人死磕,除了和美國人一樣的原因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恆河流域眼看就要進入雨季了。後世的印度交通都堪稱悲劇,更被說2戰時期的印度交通了。如果把60噸的龍式坦克投入到這個戰場的話那絕對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南部雖然被稱為德幹高原,但是這個所謂的高原是和恆和平原比的,整體來說海拔並不高。而且地勢平坦,很適合華夏的裝甲集群作戰。
而除了戰役戰術層麵的原因之外,還有另外2個原因。其中一個是徐傑想利用印度戰場好好的消耗一下同盟國的潛力,對方從歐洲跑了上千公裏進行遠征。幾乎是在華夏家門口開戰,而且是在英國人殖民地大。這個戰場簡直太好了!不好好利用一下真是對不起這個形式啊。反正是英國人的地盤,怎麽打都不心痛。所以徐傑也願意把戰火燒到南亞次大陸的縱深地區。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華夏目前的側重點是伊朗北部地區,在這個地區,華夏已經集中了40多萬的精銳部隊,不過徐傑認為依然不夠,一方麵是因為要應對德國迫在眉睫的進攻,而另外一方麵則是因為在華夏的計劃中,伊朗北部地區將作為日後華夏切斷德國印度軍團的跳板。在這種情況下,華夏在3個月內繼續將駐紮在伊朗北部的軍隊數量提高到60萬以上。而後緩慢的將部隊兵力提高的100萬!當德國的東進兵團陷入頹勢之後,當華夏海軍將德國公海艦隊重創之後,駐紮在伊朗北部的華夏軍團將切斷德國人的歸路!
而就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圍繞中東和南亞準備大打一場的時候,一個逐漸從世人眼中淡漠的帝國正在冷靜的旁觀著。位於莫斯科的俄國高層們一支對世界大戰的走向十分關注,在他們看來,這次大戰將是最後一次改變世界格局機會,俄國能否從1戰失敗後的衰落中崛起完全就看這次交戰的結果了!
“總體來看,德國人的攻勢時代已經結束了,戰鬥已經進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而且是在德國人及不擅長的領域和地域進行的消耗戰,華夏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已經展開,當英國人緩過氣來後,對歐洲的戰略轟炸也將展開,而德國陸軍則在遙遠的南亞發動攻勢。在這種情況下,國力更強的協約國將逐漸占據優勢,除非德國人能在一係列戰役中獲得令人震驚的勝利,並且借此和協約國和談,否則最後垮掉的肯定是德國人。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我們能趕上這趟末班車。”布柳赫爾在會議中說道。
“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我們參戰的理由,德國對我們並不是沒有防備,他們留在歐洲的軍團對於我們來說依然是一個無法抵禦的存在。在協約國大量消耗德國陸軍力量之前,我們不應該過早的對德國表現出敵意。同盟國對於協約國來說國力處於劣勢,但是對於現在的俄國來說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過早的交惡並沒有好處,而且此時德國已經控製了整個西歐,協約國有力也沒處使啊!”而布瓊尼對布柳赫爾的話持保留意見。
“現在確實不是參戰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準備必須從現在開始,最終我們能獲得多少是由我們自己的實力來決定的,華夏和美國隻是把德國這堵牆給推到了,但是能從德國人手中搶過來多少完全看我們自己,華夏和美國都不希望一個強大的俄國再次出現在世界上。尤其是華夏!”最終,已經成為了俄國總統的托洛茨基總結道。
就在中東和南亞的一係列大戰即將拉開序幕的時候,北麵的俄國也不再猶豫,他們很不看好德國人,決定利用這次機會重新獲得1戰中失去的一切!當然,介於俄國現在的國力,他們的準備將是十分漫長的。但是從這一刻起,德國最終陷入圍攻的局麵已經確定,唯一需要考慮的隻是時間問題!
感謝書友zhouyu1976的打賞~~~,以及書友禾苗苗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