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德國公海艦隊的南下讓協約國感受到的是恐懼和巨大的壓力的話,那麽對於同盟國來說則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無論是奧匈帝國還是土耳其帝國都對公海艦隊南下抱以十二分的支持。這次行動是一個信號,一個預示著印度洋攻略即將拉開序幕的信號。軍事同盟的目的無非有兩個,一個是抵禦外部的軍事威脅,而另外一個目的則是掠奪。而目前同盟國的重心顯然是後者。


    隨著德國海軍主力入駐地中海,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帝國三國海軍終於聯合起來。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隻要同盟國願意,三國完全可以組織一支規模比當年意大利戰爭中五國聯合艦隊更為強悍的艦隊!超過20艘以上的各種航空母艦和航空巡洋艦,加上不少於這個數目的戰列艦,還是幾十艘各種巡洋艦以及上百艘驅逐艦和數百艘潛艇!試問,這樣強悍的艦隊誰能匹敵?強悍的同盟國艦隊將自己震懾力覆蓋了整個東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西部和中部。這支龐大的艦隊可以依靠內線作戰的優勢在同一時間某個方向上集中使用!這樣的戰略優勢想一想都感到可怕!


    對於奧匈帝國來說,雖然在意大利的戰爭打的無比糾結,海軍在地中海的戰敗、陸軍在意大利北部的崩盤以及空軍從開始到最後的表現不佳都一次次的暴露了奧匈帝國和世界上一流列強之間的差距。甚至就連奧匈帝國的部分高官都承認,如果沒有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單挑的話。結果還真不知道會如何!不過雖然過程很悲催,但是不得不說結果還是很好的。意大利北部和利比亞的石油讓這個國家充分嚐到了擴張的甜頭,而現在他們十分想跟著德國再分一杯羹!


    如果說奧匈帝國在意大利戰爭中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的話。那麽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則是在這次戰爭中白白盡了一個作為盟友的義務了。土耳其人確實沒有付出什麽。陸軍和空軍幾乎沒參戰,而海軍則是追著意大利印度洋支隊在海上瞎晃悠。戰爭結束後,除了些許資金補償之外,也就是在和墨索裏尼做貿易的時候有些特權而已。不過對於這個結果土耳其人並不失望,他們十分清楚付出和匯報的關係,也知道德國人並不想讓土耳其在西歐獲得立足點。


    不過這一次不一樣了,在德國進攻伊朗的計劃中,土耳其帝國是德國最重要的外援和助力,甚至於超過了奧匈帝國的作用。德國需要兩河流域作為基地。為了減少從本土運輸的負擔,德國軍隊的一些非重要物資的采購都需要依賴土耳其,比如說輕武器的彈藥和部分炮彈,以及食品和少量的藥品等等。同盟國內部的武器不少都是通用的,雖然土耳其人的工業比較悲催,但是生產出來的毛瑟步槍彈至少也是合格的。而除了這些後勤方麵的原因之外,德國還需要土耳其軍隊的加入以彌補德國兵力的不足。


    倒不是說德國陸軍進攻兵力不夠,而是說為了控製一個比三個法國麵積都要大的國家需要大量的軍力來維持占領區秩序,同時還需要大量的人力保證後勤供應。僅僅從這一點來看,德國人想繞開土耳其就是不可能的。天上不會掉餡餅,同理,土耳其人也絕對不會白白給德國人打工。既然這樣。雙方之間的討價還價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既然討價還價,那麽雙方就必須知道自己的核心利益是什麽。德國人的核心利益無非是兩點,一個是伊朗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尤其是靠近波斯灣一帶地區的控製權。而另外一點則是伊朗的石油。這兩點構成了未來德國進攻南亞的重要戰略基石。甚至於德國還打算在原來伊朗的石油工業體係上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石化工業體係,這其中包括高標號汽油的生產、柴油和中低品質潤滑油的生產。合成橡膠等等。這將極大的減輕德國軍隊的後勤壓力。至於說將整個國家納入到自己的控製之中,德國人暫時沒有這個想法。畢竟在計劃中,伊朗首先要作為基地而不是殖民地。


    而土耳其人要的就比較多了,首先他們打算至少把包括大不裏士在內的伊朗西北部地區納入到自己的版圖之中,如果運氣好一些的話,他們還打算把伊朗西部的阿拉克和博魯傑爾德地區業一口吞下來。和德國一樣的是,伊朗的石油同樣是土耳其人的目標之一,雖然這些石油無論是土耳其人之手還是經過德國人之手最終都要變成同盟國戰車的血液。但是其中巨大的利潤依然讓土耳其人心動。伊朗南部的地區已經讓德國人預定了,那麽除了西北部的油田之外,土耳其人還希望獲得庫姆地區的油田!至少也要用投資的名義分一杯羹!


    按照雙方的想法,這場戰爭結束後,德國和土耳其將控製伊朗的西部、中部和南部,剩下的地區恐怕就隻有東北部和東部地區了。伊朗這個國家的全部精華都被這兩個國家所瓜分,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雙方之間確實沒有太大的分歧,德國要的是伊朗南部,而土耳其要的是伊朗西部。油田利益分配問題也可以通過協商很好的解決,畢竟伊朗人看重的是經濟利益,而德國人不在乎那點馬克,隻要最終這些油能灌進德國的戰車中就可以了。


    就在這個時候,從1戰開始就作為攪局者的奧匈帝國又開始動了!奧匈帝國無意在伊朗獲得多少殖民地,但是帝國的發展需要石油。從目前的同盟國內部油料分配上來看,奧匈帝國反而是最悲催的,德國和土耳其共享著外高加索和兩河流域的油田。羅馬尼亞和利比亞的油田則大部分是德國人的,隻有剩下一點是奧匈帝國的。在費迪南大帝看來這樣的分配十分的不公平!奧匈帝國所控製的油田居然比土耳其人還少!這是他最不能忍受的!當然,德國人最終意大利戰爭戰爭結束後的所作所為也讓他十分的不滿。所以在這次針對伊朗的行動中,奧匈帝國必須有一番作為,以此來保證在未來的資源分配上能有一席之地。


    “奧匈帝國必須走出這一步,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變成和德英法這樣遍布全球的殖民大國。我們需要印度的原料和巨大的市場,而伊朗顯然是製約我們事先這個計劃的關鍵。我們需要伊朗的資源,並且希望在未來帝國軍隊可以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來加入印度戰爭。而不是作為某個國家的附庸。”費迪南多次在高層會議上表露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眼中,德奧兩國是近乎平等的盟友,而不是像奧斯曼帝國那樣隻能作為德國的附庸。


    奧匈帝國雖然在上次戰爭中表現並不好,但是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可以原諒的,首先麵對的敵人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華夏、美英法四國,即使最弱的意大利也可以用列強來稱唿。其次奧匈帝國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或者說因為各種原因就沒有打算進行準備,按照威廉二世的說法,奧匈帝國隻用提供物資和基地就可以了,德國就可以輕鬆搞定一切,但是誰知最後的情況變成了,對方提前發難,準備打仗的德國都沒準備好,更別說準備打醬油的奧匈帝國了。5國猝然發難的情況下奧匈帝國打出這種水平也算有情可原。當然一想到這裏,費迪南就不由的要暗罵威廉二世幾句。


    按照費迪南的想法,奧匈帝國必須獲得伊朗三成左右的石油收益和至少25%的石油支配權,隻有這樣,再加上其它的油田之後,才能充分支持奧匈帝國內部的消耗。要知道現在的奧匈帝國可比1戰前大很多。而隨著汽車、飛機和燃油輪船的激增,帝國的能源需求缺口太大,不但影響了軍事力量的增長,同時也對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和德國不一樣,威廉二世在德意誌帝國中享有最高的權力。而費迪南在奧匈帝國中的權威可能就要大一些折扣了,再加上奧匈帝國是一個二元帝國,本身內部的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就會因為各種問題爭執不休,這也是為何這個國家擁有廣袤的領土、巨大的人口基數卻依然沒有發展到和法德比肩的程度。


    不過現在情況發生了些許變化。因為無論是奧地利還是匈牙利都受到了能源短缺的影響,同時經曆過1戰和意大利戰爭後,他們對同盟國的戰鬥力盲目自信。認為跟在德國後麵進行戰爭,雖然過程可能曲折一些,但是最終會取得勝利。而從另外一方麵他們也低穀了協約國的力量,在他們看來,協約國不過是外強中幹,雖然他們占據紙麵上的優勢,不過在實際表現上,除了英國陸軍和華夏那支精銳部隊外,美法兩國隻能用乏善可陳來形容。所以費迪南並不畏懼即將到來的戰爭!


    感謝書友zhouyu1976的打賞~~~,以及書友syzboy、anhei016、奧芬的月票支持~~~。晚些時候還有一章~~~~~。求訂閱求支持~~~~~~~。(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之華夏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終極側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終極側位並收藏甲午之華夏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