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測試結束後,華夏共和國海軍開始進一步熟悉和掌握這級戰列艦,而德國海軍沒有閑著,他們在根據這兩場測試的結果製定下一步的發展方略,而在這一刻提爾皮茨和他手下的德國海軍的雄心再一次顯現出來。“裝備著12門12寸火炮的戰列艦僅僅是一個計劃的開始,我們會繼續努力,直到公海艦隊的實力得到世界的承認和尊重。”提爾皮茨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誠然如提爾皮茨日記中所寫的那樣。經過測試後,德國海軍已經被未來美好的前景所吸引。龍興級戰列艦上所體現出來的強大戰鬥力讓德國海軍上下折服。而隨後的一些測試證明,龍興級戰列艦的建造非常成功,動力係統、武器係統、指揮和通訊係統表現非常完美。這已經證明了德國海軍有建造更大噸位戰艦的能力,所以德國海軍一麵準備建造4艘和龍興級同型號的拿騷級戰列艦,一麵準備開工新式戰艦!
“我們需要裝備更大口徑的艦炮,12寸無法滿足未來的需要,相對而言,如果可以,我倒是希望可以把多達12門的12寸艦炮換成8門到9門更大口徑的艦炮,比如說350mm,甚至是380mm。”舍爾在匯報中這樣寫道。此時的德國海軍已經徹底從強調投射量和射速的舊有體係中脫離出來,他們的要求變成了強調艦炮的毀傷能力,要求刀刀見血!
而在希佩爾的報告中。他著重談了對未來快速艦隊的看法。在這一點上,他和曆史上完全一樣,對速度並不是十分看重。在報告中他這樣寫道:“在前衛艦隊的交戰中比拚艦隊速度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甚至是誤入歧途!偵察艦隊的作用就是擊敗對方的偵察艦隊然後突破敵方前衛的封鎖將對方主力艦隊的位置規模等相關信息傳遞給主力艦隊。”
“在這個要求下,前衛艦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對付對方的前衛艦隊,否則的話,連對方前衛都收拾不了,又如何發現敵方主力艦隊?英國人需要有超越裝甲巡洋艦的速度的戰艦去在廣袤的大洋上追擊破交艦,而德意誌帝國沒有這個必要,我們的前衛艦隊速度隻需要比對方主力艦隊快。並且可以利用較好的防護和火力在遇上對方主力艦隊時能夠爭取時間撤離戰場即可。”
麵對兩位部下的報告,提爾皮茨十分認同。但是在隨後在和海軍艦船設計部門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新式戰艦的火力布局問題又一次擺在了他的麵前。新式戰艦使用威力更強大的14寸級別的艦炮已經成為定局,在為拿騷級戰列艦研製出新式的12寸50l長身管艦炮後,下一步就是裝備14寸45l級別的艦炮。但是在具體火力安排方麵,德國人又重新陷入了躊躇之中。8、9、10、12這幾個數字再次在提爾皮茨腦海中晃悠!
是4座雙聯裝主炮還是3座三聯裝主炮。亦或者是5座雙聯裝和4座三聯裝?麵對這4種火力搭配,提爾皮茨再次陷入了深思之中。從火炮數量上來看,陷入是12門火炮最為生猛,但是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反而是最不可取的。如果一艘戰列艦要裝備12門14寸以上火炮並且有還算過得去的防禦和航速的話,那麽噸位至少要到3萬噸以上!先不說德國造船廠在建造這樣巨大的戰艦時會不會出現什麽情況,單純就從性能而言,德國人也有更好的選擇。或者說12門主炮的布局僅僅是無奈的一時之選。
比如說美國人建造的新墨西哥級和田納西級為代表的美帝1戰鐵烏龜。他們都裝備了多達12門14寸艦炮,這個性能在一戰時期堪稱巔峰。總體而言硬件性能上比女王和複仇級戰列艦要強。至少在硬拚的時候是這樣。如果排除火控和炮彈因素,和德國的巴伐利亞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不要忘了,重量上新墨西哥級要比巴伐利亞重了4000噸!
究其原因呢,是美國人當時沒有15寸以上的艦炮,在這種情況下隻能拿14寸炮湊數!當美帝在基本相同的艦型上換裝了4門16寸火炮後,這級脫胎於14寸鐵烏龜的戰艦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那就是馬裏蘭級戰列艦,big seven!!一個時代的強者,與英國的納爾遜級和日本的長門級並稱為最強戰列艦!比標準戰列艦高出一個檔次的產物!所以說白了,布置12門主炮的戰艦是在下一代艦炮還未研發出來之前的一個應急之作。如果有更大的主炮,各國會選擇裝備數量較少但是口徑更大的主炮。
然後就是5座雙聯裝的布局了,其實這條路華夏海軍當年也走過了,無非就是中軸布局5座炮塔,就像華夏共和國給英國人提供的設計方案,或者說類似於意大利王國給華夏共和國建造的2艘戰艦,船體舯部對角放置兩座炮塔。目前就這兩種選擇,或者說一般來看就這兩種選擇,至於優劣,前麵已經說過了,不再多說。但就在此時,某個設計師又提出了一個相當奇葩的設計,那就是3223布局,1號炮塔和4號炮塔是三聯裝,2號炮塔和3號炮塔是雙聯裝!
這個設計在當時看了可真是夠奇葩的!但是所有的設計師都不是白給的,雖然他們會煩各種在後世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但是在當時,他們都有自己的理由,包括這個3223的火炮布局!從火力的保持上來看,更多的炮塔意味著一旦某個炮塔被擊毀或者卡死後,損失盡量上的火力,有一句俗話叫炮塔是炮彈磁鐵,這句話是相當準確的,比如說日德蘭海戰中被各種點炮仗的英國戰巡,比如說參戰迴來後的4艘德國戰巡剩餘炮塔連一艘戰艦都湊不出來!比如說2戰俾斯麥號戰列艦最終被打掉4座炮塔。血一般的例子啊。雖然這些事情還沒有發生,或者以後也沒機會發生,但是對於這一點認識,當時海軍各界已經有了共識。
所以,雖然德國人在快速戰艦計劃中暫時接受了3座三聯裝炮塔的布局設計,但是總體而言,德國設計師和海軍部還是希望有4座炮塔分擔損失。而4座三聯裝主炮所需要的重量太大了,那麽就在盡可能保證火力的情況下削減重量吧。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同樣是炮塔,但是背負炮塔和非背負炮塔的重量差的很多,畢竟差一個炮座呢。所以要盡量削減炮座的重量和上麵的背負炮塔的重量,秉承這個原則,德國設計師便搞出了背負炮塔是雙聯裝,非背負炮塔是3聯裝的布局。
這樣的布局是否有效呢?從曆史上看,確實如此。比如說美國人的內華達號戰列艦采用3223布局,正常排水量是27500噸,而采用4座三聯裝布局的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的正常排水量則是31400噸。雖然說後者的動力稍微高了一些,但是其中減少的噸位效果還是很明顯的。而在曆史上這樣的布局也確實吸引了不少設計師的注意,如果算上未成艦和設計艦的話,奧匈帝國的超無畏計劃,就是裝備了10門350艦炮的勞登級戰列艦,而日本的金剛代艦中也有使用類似布局的方案!
結果當海軍部的某些人搞出3223的布局後,另外一小撮人竟然還搞出了2332布局!麵對這比奇葩還奇葩的布局,人家也有充分的理由。這批人是從水下防護和船型的角度來考慮的,他們認為,相對於艦炮的打擊,水雷和魚雷對戰艦造成的損傷會更大,保證足夠厚度的水下裝甲和足夠的縱身以及細分隔艙是唯一的辦法。而如果在1號和4號炮位安置3聯裝主炮的話必然會造成首尾裝甲盒的寬度增加,這樣直接擠占了水下防雷布局的縱深,這樣直接導致了水下防護的確實,而一旦彈藥庫被魚雷或者水雷引燃的話,那結果必然是悲劇性!同時因為船首過於肥大,直接會造成阻力比較大。
但是唯一的問題就是,這個火力協調很成問題,要是半齊射的話,可能要費點勁,而且從重量上來看也不會很低,至少比3座三聯裝布局要重一些。至於最後兩個計劃,4座雙聯裝炮塔的戰列艦是最基礎最簡單風險最小但是火力最次的產物。而3座三聯裝的布局則是考慮到3聯炮塔的散步,以及半齊射的火力協調問題。總之,德國海軍部對各個方案爭論不休。身為海軍大臣的提爾皮茨也沒有辦法。
不過現在時間還早,德國人有充分的時間去驗證各種方案的性價比的問題,畢竟現在德國連自己的第一級無畏還沒有完工。14寸艦炮還沒有研製完成,遠遠沒有到開工超無畏的時候。不過是提前進行研發和討論罷了。就這樣,德國海軍設計院迎來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
感謝書友空晨的打賞,以及書友地獄女皇、tiang588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續。。)
誠然如提爾皮茨日記中所寫的那樣。經過測試後,德國海軍已經被未來美好的前景所吸引。龍興級戰列艦上所體現出來的強大戰鬥力讓德國海軍上下折服。而隨後的一些測試證明,龍興級戰列艦的建造非常成功,動力係統、武器係統、指揮和通訊係統表現非常完美。這已經證明了德國海軍有建造更大噸位戰艦的能力,所以德國海軍一麵準備建造4艘和龍興級同型號的拿騷級戰列艦,一麵準備開工新式戰艦!
“我們需要裝備更大口徑的艦炮,12寸無法滿足未來的需要,相對而言,如果可以,我倒是希望可以把多達12門的12寸艦炮換成8門到9門更大口徑的艦炮,比如說350mm,甚至是380mm。”舍爾在匯報中這樣寫道。此時的德國海軍已經徹底從強調投射量和射速的舊有體係中脫離出來,他們的要求變成了強調艦炮的毀傷能力,要求刀刀見血!
而在希佩爾的報告中。他著重談了對未來快速艦隊的看法。在這一點上,他和曆史上完全一樣,對速度並不是十分看重。在報告中他這樣寫道:“在前衛艦隊的交戰中比拚艦隊速度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甚至是誤入歧途!偵察艦隊的作用就是擊敗對方的偵察艦隊然後突破敵方前衛的封鎖將對方主力艦隊的位置規模等相關信息傳遞給主力艦隊。”
“在這個要求下,前衛艦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對付對方的前衛艦隊,否則的話,連對方前衛都收拾不了,又如何發現敵方主力艦隊?英國人需要有超越裝甲巡洋艦的速度的戰艦去在廣袤的大洋上追擊破交艦,而德意誌帝國沒有這個必要,我們的前衛艦隊速度隻需要比對方主力艦隊快。並且可以利用較好的防護和火力在遇上對方主力艦隊時能夠爭取時間撤離戰場即可。”
麵對兩位部下的報告,提爾皮茨十分認同。但是在隨後在和海軍艦船設計部門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新式戰艦的火力布局問題又一次擺在了他的麵前。新式戰艦使用威力更強大的14寸級別的艦炮已經成為定局,在為拿騷級戰列艦研製出新式的12寸50l長身管艦炮後,下一步就是裝備14寸45l級別的艦炮。但是在具體火力安排方麵,德國人又重新陷入了躊躇之中。8、9、10、12這幾個數字再次在提爾皮茨腦海中晃悠!
是4座雙聯裝主炮還是3座三聯裝主炮。亦或者是5座雙聯裝和4座三聯裝?麵對這4種火力搭配,提爾皮茨再次陷入了深思之中。從火炮數量上來看,陷入是12門火炮最為生猛,但是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反而是最不可取的。如果一艘戰列艦要裝備12門14寸以上火炮並且有還算過得去的防禦和航速的話,那麽噸位至少要到3萬噸以上!先不說德國造船廠在建造這樣巨大的戰艦時會不會出現什麽情況,單純就從性能而言,德國人也有更好的選擇。或者說12門主炮的布局僅僅是無奈的一時之選。
比如說美國人建造的新墨西哥級和田納西級為代表的美帝1戰鐵烏龜。他們都裝備了多達12門14寸艦炮,這個性能在一戰時期堪稱巔峰。總體而言硬件性能上比女王和複仇級戰列艦要強。至少在硬拚的時候是這樣。如果排除火控和炮彈因素,和德國的巴伐利亞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不要忘了,重量上新墨西哥級要比巴伐利亞重了4000噸!
究其原因呢,是美國人當時沒有15寸以上的艦炮,在這種情況下隻能拿14寸炮湊數!當美帝在基本相同的艦型上換裝了4門16寸火炮後,這級脫胎於14寸鐵烏龜的戰艦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那就是馬裏蘭級戰列艦,big seven!!一個時代的強者,與英國的納爾遜級和日本的長門級並稱為最強戰列艦!比標準戰列艦高出一個檔次的產物!所以說白了,布置12門主炮的戰艦是在下一代艦炮還未研發出來之前的一個應急之作。如果有更大的主炮,各國會選擇裝備數量較少但是口徑更大的主炮。
然後就是5座雙聯裝的布局了,其實這條路華夏海軍當年也走過了,無非就是中軸布局5座炮塔,就像華夏共和國給英國人提供的設計方案,或者說類似於意大利王國給華夏共和國建造的2艘戰艦,船體舯部對角放置兩座炮塔。目前就這兩種選擇,或者說一般來看就這兩種選擇,至於優劣,前麵已經說過了,不再多說。但就在此時,某個設計師又提出了一個相當奇葩的設計,那就是3223布局,1號炮塔和4號炮塔是三聯裝,2號炮塔和3號炮塔是雙聯裝!
這個設計在當時看了可真是夠奇葩的!但是所有的設計師都不是白給的,雖然他們會煩各種在後世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但是在當時,他們都有自己的理由,包括這個3223的火炮布局!從火力的保持上來看,更多的炮塔意味著一旦某個炮塔被擊毀或者卡死後,損失盡量上的火力,有一句俗話叫炮塔是炮彈磁鐵,這句話是相當準確的,比如說日德蘭海戰中被各種點炮仗的英國戰巡,比如說參戰迴來後的4艘德國戰巡剩餘炮塔連一艘戰艦都湊不出來!比如說2戰俾斯麥號戰列艦最終被打掉4座炮塔。血一般的例子啊。雖然這些事情還沒有發生,或者以後也沒機會發生,但是對於這一點認識,當時海軍各界已經有了共識。
所以,雖然德國人在快速戰艦計劃中暫時接受了3座三聯裝炮塔的布局設計,但是總體而言,德國設計師和海軍部還是希望有4座炮塔分擔損失。而4座三聯裝主炮所需要的重量太大了,那麽就在盡可能保證火力的情況下削減重量吧。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同樣是炮塔,但是背負炮塔和非背負炮塔的重量差的很多,畢竟差一個炮座呢。所以要盡量削減炮座的重量和上麵的背負炮塔的重量,秉承這個原則,德國設計師便搞出了背負炮塔是雙聯裝,非背負炮塔是3聯裝的布局。
這樣的布局是否有效呢?從曆史上看,確實如此。比如說美國人的內華達號戰列艦采用3223布局,正常排水量是27500噸,而采用4座三聯裝布局的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的正常排水量則是31400噸。雖然說後者的動力稍微高了一些,但是其中減少的噸位效果還是很明顯的。而在曆史上這樣的布局也確實吸引了不少設計師的注意,如果算上未成艦和設計艦的話,奧匈帝國的超無畏計劃,就是裝備了10門350艦炮的勞登級戰列艦,而日本的金剛代艦中也有使用類似布局的方案!
結果當海軍部的某些人搞出3223的布局後,另外一小撮人竟然還搞出了2332布局!麵對這比奇葩還奇葩的布局,人家也有充分的理由。這批人是從水下防護和船型的角度來考慮的,他們認為,相對於艦炮的打擊,水雷和魚雷對戰艦造成的損傷會更大,保證足夠厚度的水下裝甲和足夠的縱身以及細分隔艙是唯一的辦法。而如果在1號和4號炮位安置3聯裝主炮的話必然會造成首尾裝甲盒的寬度增加,這樣直接擠占了水下防雷布局的縱深,這樣直接導致了水下防護的確實,而一旦彈藥庫被魚雷或者水雷引燃的話,那結果必然是悲劇性!同時因為船首過於肥大,直接會造成阻力比較大。
但是唯一的問題就是,這個火力協調很成問題,要是半齊射的話,可能要費點勁,而且從重量上來看也不會很低,至少比3座三聯裝布局要重一些。至於最後兩個計劃,4座雙聯裝炮塔的戰列艦是最基礎最簡單風險最小但是火力最次的產物。而3座三聯裝的布局則是考慮到3聯炮塔的散步,以及半齊射的火力協調問題。總之,德國海軍部對各個方案爭論不休。身為海軍大臣的提爾皮茨也沒有辦法。
不過現在時間還早,德國人有充分的時間去驗證各種方案的性價比的問題,畢竟現在德國連自己的第一級無畏還沒有完工。14寸艦炮還沒有研製完成,遠遠沒有到開工超無畏的時候。不過是提前進行研發和討論罷了。就這樣,德國海軍設計院迎來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
感謝書友空晨的打賞,以及書友地獄女皇、tiang588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