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三三章我行不素
劉濤突然辭職,讓報社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
說起來,在報社,劉濤的人緣說不上怎麽好,對她羨慕嫉妒恨的,大有人在。
主要原因,一是性格使然,在報社劉濤屬於不太合群的那一種,除去工作方麵,私下裏與同事少交流;二是學曆,整個報社,編采人員都算上,她的學曆最低了。最低的學曆,報社的中層領導(雖然後來沒有競聘上,但六年的中層領導履曆,還是讓很多自視清高的人不服氣),在知識分子紮堆的地方,不被嫉妒那還真出鬼了;三是雖然水平不是很高,但人很勤奮,所以,就算不當領導了,出稿率一直排在報社的前茅。
在華夏有一句俗語,叫做“出頭的椽子先爛”。
所以,如劉濤這樣的人,原本大家認為不如自己,反而比自己強,自然被認為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認不清形勢,不懂得收起鋒芒,不知道明哲保身的道理,當然就受到排擠了。
說起來,這樣的例子,在華夏的曆史上,還不在少數,比如在西漢的時候,就有一位叫楊憚的。
楊憚這個人,重仁義輕財物,為官廉潔奉法,大公無私。不過,好人很難一路平安,所以,就在他官運亨通、春風得意的時候,有人在老大皇帝麵前告了他一狀,大概是說他對皇帝陛下心懷不滿,表現得那麽好,隻是為了籠絡人心,圖謀不軌。
作為老大的,當然不喜歡貪官,但更厭惡有人和他唱對台戲,哪怕是你才幹再好,品德再好,你如果敢對他稍有異議,便會招來災禍。所以,有人這麽一告,老大就把他貶為平民。
在那個朝代,沒有讓他身首離異,老大已經是寬大為懷了。
不過,楊憚還真的與其它同僚不同,具體的說,不貪戀權勢,又樂得清閑,所以,貶為平民的楊憚,並不感到十分難過——免了就免了,做平民無牽無掛的,到也自在。
說起來,雖然這位楊憚不貪,但官場正常的收入,還是不菲的,所以,家裏有些資產也是合情合理的。
現在是一介平民了,什麽也不是了,變成老百姓了,添置一些家當,與廉政無關,誰也抓不到什麽把柄。
所以,楊憚把一些積蓄拿出來,置辦財產,並以此為樂,每天忙忙碌碌的到也快慰。
楊憚有位官場好友叫仁宗,他聽說這件事後,官場上的敏感,讓他感覺到,楊憚這樣下去,很有可能會鬧出大事來,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好友,在信裏,大意的對好友說道,你現在被免掉了,千萬不能高調,要關起門來表現出心懷惶恐、可憐兮兮的樣子,免得人家懷疑。可你現在,又是置辦家產,又是四處交朋友的,這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非議。讓老大知道了不會輕易放過你的。
雖然這位好友是好心,不過,楊憚心裏很不服信,迴信給老朋友說道,我現在已經還當官的,理應一輩子做農夫。農夫很辛苦,沒有什麽快樂,但在過年過節殺牛宰羊,喝喝酒,唱唱歌,來慰勞自己,總不會犯法吧!
看到楊憚的迴信,好友無奈的苦笑著。他終於明白,楊憚做不好官的原因了,因為他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常識都不懂。
揚憚做官的時候,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早就有人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此時一看,不當官了還這麽高調,於是,又向老大告發說,這個楊憚被免官後,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現的那次不吉利的日食,也是由他造成的。
老大一聽,馬上命令迅速將楊憚緝拿歸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他腰斬,還把他的妻兒子女流放到塞外。
這也正是楊憚悲劇所在。他以不滿皇帝老大把自己戴罪免官之後,就什麽事兒也沒有了,所以,不以為意了起來,本來應該學得乖點兒,接受友人的勸告,裝出一副甘於忍受損害與侮辱、逆來順受的可憐樣子,說不定皇帝老大和故人還會放過他。他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即使是最兇惡的老虎,看到羔羊已經表示屈服,他不會再窮追不舍,楊憚沒有接受教訓,他還要置家產、交朋友,這不是明擺著是對自己被貶不滿嗎?不是明擺著叫皇帝老大下不來台嗎?
既然你敢和老大叫板,治你一個大逆不道之罪,這是華夏曆代王朝中特有的罪名,殺了,你還能不滿嗎?正是因為楊憚的單純,不能忍住自己的不滿情緒,不會提防皇帝老大和敵人抓住自己不滿的把柄,終於釀成了自己被殺、家人遭流放的悲劇。
隻不過劉濤沒有時間考慮那麽多,因為她要是不努力,自己和女兒就無法獲得更好的生活,說白了,這也是被逼的。
當然了,劉濤不是大臣,現在也不是過去的王朝,所以,一聽說劉濤辭職了,那些原本對她不待見的人,反到熱情了起來。
這是現代職場上的一種陋習:大家在職場上混,競爭的時候是你死我活,不競爭的時候便是一團和氣,一旦走了,不在一起了,那彼此之間就沒有利害關係了,這個時候,都需要聯絡感情,誰也說不準以後誰會用上誰?尤其是聽說劉濤帶著女兒正在辦理海外的定居手續呢,聽說嫁了一位身價可以進入到土豪榜的大款。
這個時候不找理由表達熱情、加深感情,怕以後求上門去可能會熱臉貼冷屁股。
在這些人的眼中,永恆的規律是,相互利用是第一位的。
所以,還沒等劉濤把辭職的手續辦完呢,請吃飯的人,那些平時並不待見自己的人,包括一些領導,就已經排成了隊,一時間劉濤有一種重見天日的感覺,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不過,劉濤就是劉濤,在單位的時候都是我行不素,何況現在自己要離開了呢?
劉濤突然辭職,讓報社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
說起來,在報社,劉濤的人緣說不上怎麽好,對她羨慕嫉妒恨的,大有人在。
主要原因,一是性格使然,在報社劉濤屬於不太合群的那一種,除去工作方麵,私下裏與同事少交流;二是學曆,整個報社,編采人員都算上,她的學曆最低了。最低的學曆,報社的中層領導(雖然後來沒有競聘上,但六年的中層領導履曆,還是讓很多自視清高的人不服氣),在知識分子紮堆的地方,不被嫉妒那還真出鬼了;三是雖然水平不是很高,但人很勤奮,所以,就算不當領導了,出稿率一直排在報社的前茅。
在華夏有一句俗語,叫做“出頭的椽子先爛”。
所以,如劉濤這樣的人,原本大家認為不如自己,反而比自己強,自然被認為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認不清形勢,不懂得收起鋒芒,不知道明哲保身的道理,當然就受到排擠了。
說起來,這樣的例子,在華夏的曆史上,還不在少數,比如在西漢的時候,就有一位叫楊憚的。
楊憚這個人,重仁義輕財物,為官廉潔奉法,大公無私。不過,好人很難一路平安,所以,就在他官運亨通、春風得意的時候,有人在老大皇帝麵前告了他一狀,大概是說他對皇帝陛下心懷不滿,表現得那麽好,隻是為了籠絡人心,圖謀不軌。
作為老大的,當然不喜歡貪官,但更厭惡有人和他唱對台戲,哪怕是你才幹再好,品德再好,你如果敢對他稍有異議,便會招來災禍。所以,有人這麽一告,老大就把他貶為平民。
在那個朝代,沒有讓他身首離異,老大已經是寬大為懷了。
不過,楊憚還真的與其它同僚不同,具體的說,不貪戀權勢,又樂得清閑,所以,貶為平民的楊憚,並不感到十分難過——免了就免了,做平民無牽無掛的,到也自在。
說起來,雖然這位楊憚不貪,但官場正常的收入,還是不菲的,所以,家裏有些資產也是合情合理的。
現在是一介平民了,什麽也不是了,變成老百姓了,添置一些家當,與廉政無關,誰也抓不到什麽把柄。
所以,楊憚把一些積蓄拿出來,置辦財產,並以此為樂,每天忙忙碌碌的到也快慰。
楊憚有位官場好友叫仁宗,他聽說這件事後,官場上的敏感,讓他感覺到,楊憚這樣下去,很有可能會鬧出大事來,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好友,在信裏,大意的對好友說道,你現在被免掉了,千萬不能高調,要關起門來表現出心懷惶恐、可憐兮兮的樣子,免得人家懷疑。可你現在,又是置辦家產,又是四處交朋友的,這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非議。讓老大知道了不會輕易放過你的。
雖然這位好友是好心,不過,楊憚心裏很不服信,迴信給老朋友說道,我現在已經還當官的,理應一輩子做農夫。農夫很辛苦,沒有什麽快樂,但在過年過節殺牛宰羊,喝喝酒,唱唱歌,來慰勞自己,總不會犯法吧!
看到楊憚的迴信,好友無奈的苦笑著。他終於明白,楊憚做不好官的原因了,因為他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常識都不懂。
揚憚做官的時候,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早就有人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此時一看,不當官了還這麽高調,於是,又向老大告發說,這個楊憚被免官後,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現的那次不吉利的日食,也是由他造成的。
老大一聽,馬上命令迅速將楊憚緝拿歸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他腰斬,還把他的妻兒子女流放到塞外。
這也正是楊憚悲劇所在。他以不滿皇帝老大把自己戴罪免官之後,就什麽事兒也沒有了,所以,不以為意了起來,本來應該學得乖點兒,接受友人的勸告,裝出一副甘於忍受損害與侮辱、逆來順受的可憐樣子,說不定皇帝老大和故人還會放過他。他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即使是最兇惡的老虎,看到羔羊已經表示屈服,他不會再窮追不舍,楊憚沒有接受教訓,他還要置家產、交朋友,這不是明擺著是對自己被貶不滿嗎?不是明擺著叫皇帝老大下不來台嗎?
既然你敢和老大叫板,治你一個大逆不道之罪,這是華夏曆代王朝中特有的罪名,殺了,你還能不滿嗎?正是因為楊憚的單純,不能忍住自己的不滿情緒,不會提防皇帝老大和敵人抓住自己不滿的把柄,終於釀成了自己被殺、家人遭流放的悲劇。
隻不過劉濤沒有時間考慮那麽多,因為她要是不努力,自己和女兒就無法獲得更好的生活,說白了,這也是被逼的。
當然了,劉濤不是大臣,現在也不是過去的王朝,所以,一聽說劉濤辭職了,那些原本對她不待見的人,反到熱情了起來。
這是現代職場上的一種陋習:大家在職場上混,競爭的時候是你死我活,不競爭的時候便是一團和氣,一旦走了,不在一起了,那彼此之間就沒有利害關係了,這個時候,都需要聯絡感情,誰也說不準以後誰會用上誰?尤其是聽說劉濤帶著女兒正在辦理海外的定居手續呢,聽說嫁了一位身價可以進入到土豪榜的大款。
這個時候不找理由表達熱情、加深感情,怕以後求上門去可能會熱臉貼冷屁股。
在這些人的眼中,永恆的規律是,相互利用是第一位的。
所以,還沒等劉濤把辭職的手續辦完呢,請吃飯的人,那些平時並不待見自己的人,包括一些領導,就已經排成了隊,一時間劉濤有一種重見天日的感覺,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不過,劉濤就是劉濤,在單位的時候都是我行不素,何況現在自己要離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