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遊戲規則
玲瓏的一席話,吳昊聽在耳裏,雖然嘴上不服氣,可內心的震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雖然身在部隊,但畢竟沒有脫離社會,對當今的一些現象以及官場上的傳說,知道一些皮毛。
玲瓏的話,如一記悶雷,讓猛醒。
與地方官場相比,部隊上簡單的多了,也這是為什麽一沒背景二沒關係的吳昊,在部隊裏幹得風聲水起的一個主要原因。
老營長三年前轉業,去年迴來一趟,兩個人徹夜長談了一場,把心裏的不痛快一股腦的倒了出來。大講特講官場“權力—利益”規則,當時自己還半信半疑,現在玲瓏的這番“教育”終於讓吳昊相信了。
老營長告訴自己,地方與部隊最大的不同,就是有著一些心照不宣的遊戲規則。這些規則上不得台麵,但要想在那裏混,你必需遵守,否則不帶你玩了。 而部隊就不同的,部隊最大的好處,就是所有的規則都寫在台麵上。
地方上的遊戲規則,首要的一條,是權力等級決定利益分配。簡單說就是不看人,隻看身份,什麽身份對應什麽利益。
這與玲瓏所說的背景和論資排輩,有異曲同工之效。
按著老營長所說的“權力—利益”規則,可以把單位裏所有人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層級。
對一個縣來說,上層是縣領導,中層是各局、鄉鎮長,下層依次是副主任科員、科員、事業單位副職及普通職員、工勤人員、合同工和臨時工。
在不同層次的人,具體的說,中層如何才能往上層流動?在一般意義上,核心要點是得到縣領導尤其是書記和縣長的支持。
而玲瓏所說的背景關係,實質上兩者是同一個意思。沒有北景,靠論資排輩,說到底,你想達到上層,那是不可能的。
從下層上升到中層,這個問題有點複雜。
在最下層的公務員,年輕人居多,而年輕人大體呈現出五種狀態。
第一種是想進步的人。這類人會努力工作,同時自發服務領導、拉近關係,下班後還不時與其他同事聚會打球,打造良好的群眾基礎——最好還擅長喝酒。
第二種是混日子的人。這類人與第一種人似乎很合拍,他們覺得第一種人能玩出花樣,而第一種人也樂於吸納他們作為同盟。
第三種是被孤立的人。因為種種原因,這類人與前兩者存在利益或心理上的隔膜。
第四種是求穩定的人,多數是女生。
第五種是因為忙碌而無暇他顧的人。
年長者與年輕人是不同的群體,本身缺乏交集。年長者隱隱嫉妒年輕人,年輕人則希望取得年長者的支持。在論資排輩並且年長者居多的情形下,如果大家背景相當,一個年輕人若無法爭取到年長群體的普遍好感,就很難在與其他年輕人的競爭中勝出。當然,有的年長者會主動以年輕人師友的形象出現,但動機無非是:一、贏得好感與支持;二、通過交流,懷念自己的青年時代;三、通過提一些建議,來治療自己內心的挫敗感。
麵對持前兩種動機的人,要認真配合,而麵對以第三種動機為主的人,應避免張揚——如果年輕人展現出某種優秀素養,令這類人不得不麵對自己的挫敗時,他們就要摘下那副良師益友的麵具了。因此,要實現向上的層級流動,不僅要廣交朋友,還要適時低調。
這些都屬於下、中、上層流動升遷技術層麵的東西,而除了技術層麵之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不論是誰,進入公務員行列後不久,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在單位裏忙忙碌碌、加班加點的,隻是小部分人。這是為什麽呢?我們知道,除非嚴重違法違紀,公職人員無須擔心被開除。這意味著,活兒幹得好壞,可能影響飯碗的大小,卻從不決定飯碗的有無。那麽,在大家都可以少幹甚至不幹的情況下,必須要幹的事情,由誰來幹呢?
這時候遊戲規則就顯現出來了:當新人來上班時,就會被放到最忙的科室,美其名曰鍛煉,其實是從中篩選具備幹活潛質的人。同時,領導們會暗中考察這些人的社會關係。如果一個新人被發現缺少背景,同時又表現出一定的能力和較強的責任心,那他(她)基本跑不掉了。你就準備在基層最累最苦最不受人待見的地方幹上大半輩子吧。而最悲催的是,幹出來的成績,與你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全都貼在了上司的臉上了。換句話說,除了你的上司外,沒人知道你的能力、水平和不凡。
在做實事的基層,決定誰做什麽的一條規則是:除非領導另有安排,否則大事小事,上次是誰做,下次還是誰做——那麽接下來,科長會逐步向新人施壓,讓他(她)承擔更多工作,而一旦接手,就甩不掉了。
至於合同工什麽的,基本在辦公室之類的地方打雜,工作量大,但不會被放在業務科室。至於公務員,隻要對發展還抱有預期,就會好好表現。當然,幾個重要科室的科長,幹活肯定是跑不掉的。
因此,幹不好或不願幹的人,事情越來越少;能幹肯幹的人,事情越來越多。由於幹得好不一定有功勞,但不出錯就沒麻煩,所以“幹得越多,錯得越多”成了一種廣泛論調,大家也都不願承擔更多責任,能推就推。而即便是少幹活,這些人的年終考評也能順利過關——隻要不得罪領導。所以,“老黃牛”頭上始終壓著上司領導、年長者、關係戶等一大群人,想要得到提拔,隻能論資排輩了:因為無暇鑽營,更因為幹活少不了自己,那麽,還是安心留下吧。
所以我們看到:一路被提拔的,有背景有關係而且不會幹活最多的人。
這也是從另外一個側麵注解了玲瓏所說的有理想、想做事的年輕人,在機關很容易生出無力感。因為能做成事的,從來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群有著共同利益的人。要實現抱負,年輕人必須努力將自己納入某個“權力—利益”結構,逐步獲得更多資源以及由此帶來的話語權。當具備足夠實力、擁有穩固的利益同盟後,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可這時的想法,與年輕時的理想相比,可能早已麵目全非了。
玲瓏的一席話,吳昊聽在耳裏,雖然嘴上不服氣,可內心的震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雖然身在部隊,但畢竟沒有脫離社會,對當今的一些現象以及官場上的傳說,知道一些皮毛。
玲瓏的話,如一記悶雷,讓猛醒。
與地方官場相比,部隊上簡單的多了,也這是為什麽一沒背景二沒關係的吳昊,在部隊裏幹得風聲水起的一個主要原因。
老營長三年前轉業,去年迴來一趟,兩個人徹夜長談了一場,把心裏的不痛快一股腦的倒了出來。大講特講官場“權力—利益”規則,當時自己還半信半疑,現在玲瓏的這番“教育”終於讓吳昊相信了。
老營長告訴自己,地方與部隊最大的不同,就是有著一些心照不宣的遊戲規則。這些規則上不得台麵,但要想在那裏混,你必需遵守,否則不帶你玩了。 而部隊就不同的,部隊最大的好處,就是所有的規則都寫在台麵上。
地方上的遊戲規則,首要的一條,是權力等級決定利益分配。簡單說就是不看人,隻看身份,什麽身份對應什麽利益。
這與玲瓏所說的背景和論資排輩,有異曲同工之效。
按著老營長所說的“權力—利益”規則,可以把單位裏所有人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層級。
對一個縣來說,上層是縣領導,中層是各局、鄉鎮長,下層依次是副主任科員、科員、事業單位副職及普通職員、工勤人員、合同工和臨時工。
在不同層次的人,具體的說,中層如何才能往上層流動?在一般意義上,核心要點是得到縣領導尤其是書記和縣長的支持。
而玲瓏所說的背景關係,實質上兩者是同一個意思。沒有北景,靠論資排輩,說到底,你想達到上層,那是不可能的。
從下層上升到中層,這個問題有點複雜。
在最下層的公務員,年輕人居多,而年輕人大體呈現出五種狀態。
第一種是想進步的人。這類人會努力工作,同時自發服務領導、拉近關係,下班後還不時與其他同事聚會打球,打造良好的群眾基礎——最好還擅長喝酒。
第二種是混日子的人。這類人與第一種人似乎很合拍,他們覺得第一種人能玩出花樣,而第一種人也樂於吸納他們作為同盟。
第三種是被孤立的人。因為種種原因,這類人與前兩者存在利益或心理上的隔膜。
第四種是求穩定的人,多數是女生。
第五種是因為忙碌而無暇他顧的人。
年長者與年輕人是不同的群體,本身缺乏交集。年長者隱隱嫉妒年輕人,年輕人則希望取得年長者的支持。在論資排輩並且年長者居多的情形下,如果大家背景相當,一個年輕人若無法爭取到年長群體的普遍好感,就很難在與其他年輕人的競爭中勝出。當然,有的年長者會主動以年輕人師友的形象出現,但動機無非是:一、贏得好感與支持;二、通過交流,懷念自己的青年時代;三、通過提一些建議,來治療自己內心的挫敗感。
麵對持前兩種動機的人,要認真配合,而麵對以第三種動機為主的人,應避免張揚——如果年輕人展現出某種優秀素養,令這類人不得不麵對自己的挫敗時,他們就要摘下那副良師益友的麵具了。因此,要實現向上的層級流動,不僅要廣交朋友,還要適時低調。
這些都屬於下、中、上層流動升遷技術層麵的東西,而除了技術層麵之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不論是誰,進入公務員行列後不久,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在單位裏忙忙碌碌、加班加點的,隻是小部分人。這是為什麽呢?我們知道,除非嚴重違法違紀,公職人員無須擔心被開除。這意味著,活兒幹得好壞,可能影響飯碗的大小,卻從不決定飯碗的有無。那麽,在大家都可以少幹甚至不幹的情況下,必須要幹的事情,由誰來幹呢?
這時候遊戲規則就顯現出來了:當新人來上班時,就會被放到最忙的科室,美其名曰鍛煉,其實是從中篩選具備幹活潛質的人。同時,領導們會暗中考察這些人的社會關係。如果一個新人被發現缺少背景,同時又表現出一定的能力和較強的責任心,那他(她)基本跑不掉了。你就準備在基層最累最苦最不受人待見的地方幹上大半輩子吧。而最悲催的是,幹出來的成績,與你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全都貼在了上司的臉上了。換句話說,除了你的上司外,沒人知道你的能力、水平和不凡。
在做實事的基層,決定誰做什麽的一條規則是:除非領導另有安排,否則大事小事,上次是誰做,下次還是誰做——那麽接下來,科長會逐步向新人施壓,讓他(她)承擔更多工作,而一旦接手,就甩不掉了。
至於合同工什麽的,基本在辦公室之類的地方打雜,工作量大,但不會被放在業務科室。至於公務員,隻要對發展還抱有預期,就會好好表現。當然,幾個重要科室的科長,幹活肯定是跑不掉的。
因此,幹不好或不願幹的人,事情越來越少;能幹肯幹的人,事情越來越多。由於幹得好不一定有功勞,但不出錯就沒麻煩,所以“幹得越多,錯得越多”成了一種廣泛論調,大家也都不願承擔更多責任,能推就推。而即便是少幹活,這些人的年終考評也能順利過關——隻要不得罪領導。所以,“老黃牛”頭上始終壓著上司領導、年長者、關係戶等一大群人,想要得到提拔,隻能論資排輩了:因為無暇鑽營,更因為幹活少不了自己,那麽,還是安心留下吧。
所以我們看到:一路被提拔的,有背景有關係而且不會幹活最多的人。
這也是從另外一個側麵注解了玲瓏所說的有理想、想做事的年輕人,在機關很容易生出無力感。因為能做成事的,從來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群有著共同利益的人。要實現抱負,年輕人必須努力將自己納入某個“權力—利益”結構,逐步獲得更多資源以及由此帶來的話語權。當具備足夠實力、擁有穩固的利益同盟後,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可這時的想法,與年輕時的理想相比,可能早已麵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