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四五章大智慧與小聰明
吳昊這樣的想法,這麽說,並不是有意的貶低自己的民族,更多的是怒其不爭。
在濱海的時候,他就發現一種現象,那就是濱海的馬路,剛剛修好又刨開鋪煤氣管道,過半年又來鋪水管,沒過幾天又刨開鋪液化氣管……
雖然那時候在濱海由他主政,不過,這種問題,開了幾次會,有了好轉,但並沒有徹底解決。
而最讓吳昊吐槽的就是高速公路,那種速度,世界第一,一點問題也沒有,妥妥的。但同樣你會發現,剛修好一年,不是這裏在修路,就是那裏在修路……
如果吳昊不是當領導的,他還真的不知道這其中的貓膩——因為每一次返修,都會計算在當地的gdp裏麵。簡單的說吧,修一條路要十個億,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個億,再修一次還得花五個億,我們的gdp就二十三個億了。
這可是主政者的政績呀。
在這一點上,那些外國人顯得就不那麽靈通了,一次就花了十二個億,比我們多出百分之二十。
不過,這些都是表麵現象。表麵上看起來人家花的錢多一點,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點,但是一次到位,用不著折騰和浪費。
從心裏講,吳昊還真的對“速度”不是十分的感冒。在他看來,所謂“快”,首先要以保證品質為前提,隻有這樣的快,才有意義,否則來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但沒有辦法,吳昊隻是一個地方領導,上麵的精神你得遵守,領導的話,你得聽。吳昊在幹部會議上多次強調,任何的發展都應該遵循自然科學規律,不要想一蹴而就,違背自然規律的拔苗助長,注定要以失敗而告終,做品牌也是如此。
吳昊要求自己的下屬,不管是什麽樣的工作,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專心專注地發展,要有一種長期的準備。隻有這樣,才有可能三十年、五十年之後,出現一批大品牌。
不過,這裏也有一個矛盾。
那就是下麵這些當領導的,誰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內出成績,放衛星,有政績,這是仕途晉升的資本。
吳昊真要是黑臉兒,誰的麵子也不給,那就等於在斷送下屬的仕途——因為你這麽搞,其它地區照樣在放衛星,最後上去的,肯定不是你的下屬。
這也是吳昊不得不妥協的原因。
吳昊在濱海特意搞了一個“品牌’工程。品牌是什麽?品牌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一種體驗,或者是一種可以信賴的承諾,而對企業而言就是獲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投資。當然,有些投資可以立竿見影,而有些投資可能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的迴報,而是需要等很長時間以後才能夠看到成效。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話說的有道理,不過,不適應仕途官場,因為一個周期之後,你就是過去式了。這也是這些企業領導缺乏長遠目光的原因。
長遠目光需要在品牌建設上加大投入,而且這種投入短期內很難見效,這需要你的耐心。
對於這些大型企業的領導來說,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內沒有迴報,便心灰意冷,覺得還不如炒股、買樓來得實惠。久而久之,他會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而到那時候,這個錯誤已經無法挽迴。
吳昊在省裏當領導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一件事兒。
有一位規模的企業老板,很自豪地對吳昊匯報道:
“我們廠與華夏最有名的同行,規模一樣大小,生意比他們的還要好,訂單做不過來,所以,根本不需要做品牌。”
當時,聽到對方這麽說,吳昊還真的有一種無語的感覺。 feisuzw
不過,對方嘴裏所說的那家企業,在這個時候,並沒有如這位老板那樣急功近利,而是看到了做品牌的價值和意義,加大了在品牌方麵的投入,通過各種途徑塑造自己的品牌。
在幾年後,吳昊不在當領導了,這兩家企業的情景卻大不一樣了。同樣一件產品,一件襯衣,打上對方的品牌的,能賣好幾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他們的品牌,隻能賣幾十上百,品質、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樣。
吳昊不知道當年和自己自豪的那位老板看到這種情況,是一個什麽樣的心態,肯定不會太好的。
在迴來說倭國,倭國人做事非常守時,從不遲到。這一點和華夏人經常遲到,坐飛機從來都是誤點,而且有層出不窮的理由和借口不同。還有就是,倭國人很有禮貌,隻要遇到,沒有不打招唿的,而且文質彬彬,相互間特別尊重,即使是特別熟悉的朋友,分手時也是點頭哈腰。這種習慣,對華夏人來說,還真有點不適應:看起來總覺得有點假,都那麽熟了還那麽客氣幹嘛?後來才發現他們這種客氣是發自內心的真誠。
也許華夏人太虛偽了,讓大家對倭國人的做法形成一種不信任的感覺,但接觸一段時間之後,華夏人一定會感到羞愧——不能因為這個世界有不真誠的人而認為所有的人都不真誠,更何況是華夏人自己不真誠,不能這麽輕易就認為別人不真誠,這是一種無知和不禮貌。
倭國人之所以能遵守這種禮儀,與他們的“規則”有關。
前麵已經說過了,倭國人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文明的高素質國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規則和秩序的社會。
去過倭國的人都有這種體會,等車的時候,看不到華夏特色式的爭先恐後,而實際上按規矩排隊不但不會耽誤時間,反而會節省大家的時間。如果都去擠,總體而言反而會浪費時間。這個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華夏以前,還真的做不到。
不能說華夏人不聰明,否則,也不會在這麽短的時間裏,與世界強國差距在不斷的縮小,而且現在已經超越了一大批西方國家。
但在大多數企業家和官員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並不是大智慧,而是小聰明。
吳昊這樣的想法,這麽說,並不是有意的貶低自己的民族,更多的是怒其不爭。
在濱海的時候,他就發現一種現象,那就是濱海的馬路,剛剛修好又刨開鋪煤氣管道,過半年又來鋪水管,沒過幾天又刨開鋪液化氣管……
雖然那時候在濱海由他主政,不過,這種問題,開了幾次會,有了好轉,但並沒有徹底解決。
而最讓吳昊吐槽的就是高速公路,那種速度,世界第一,一點問題也沒有,妥妥的。但同樣你會發現,剛修好一年,不是這裏在修路,就是那裏在修路……
如果吳昊不是當領導的,他還真的不知道這其中的貓膩——因為每一次返修,都會計算在當地的gdp裏麵。簡單的說吧,修一條路要十個億,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個億,再修一次還得花五個億,我們的gdp就二十三個億了。
這可是主政者的政績呀。
在這一點上,那些外國人顯得就不那麽靈通了,一次就花了十二個億,比我們多出百分之二十。
不過,這些都是表麵現象。表麵上看起來人家花的錢多一點,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點,但是一次到位,用不著折騰和浪費。
從心裏講,吳昊還真的對“速度”不是十分的感冒。在他看來,所謂“快”,首先要以保證品質為前提,隻有這樣的快,才有意義,否則來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但沒有辦法,吳昊隻是一個地方領導,上麵的精神你得遵守,領導的話,你得聽。吳昊在幹部會議上多次強調,任何的發展都應該遵循自然科學規律,不要想一蹴而就,違背自然規律的拔苗助長,注定要以失敗而告終,做品牌也是如此。
吳昊要求自己的下屬,不管是什麽樣的工作,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專心專注地發展,要有一種長期的準備。隻有這樣,才有可能三十年、五十年之後,出現一批大品牌。
不過,這裏也有一個矛盾。
那就是下麵這些當領導的,誰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內出成績,放衛星,有政績,這是仕途晉升的資本。
吳昊真要是黑臉兒,誰的麵子也不給,那就等於在斷送下屬的仕途——因為你這麽搞,其它地區照樣在放衛星,最後上去的,肯定不是你的下屬。
這也是吳昊不得不妥協的原因。
吳昊在濱海特意搞了一個“品牌’工程。品牌是什麽?品牌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一種體驗,或者是一種可以信賴的承諾,而對企業而言就是獲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投資。當然,有些投資可以立竿見影,而有些投資可能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的迴報,而是需要等很長時間以後才能夠看到成效。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話說的有道理,不過,不適應仕途官場,因為一個周期之後,你就是過去式了。這也是這些企業領導缺乏長遠目光的原因。
長遠目光需要在品牌建設上加大投入,而且這種投入短期內很難見效,這需要你的耐心。
對於這些大型企業的領導來說,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內沒有迴報,便心灰意冷,覺得還不如炒股、買樓來得實惠。久而久之,他會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而到那時候,這個錯誤已經無法挽迴。
吳昊在省裏當領導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一件事兒。
有一位規模的企業老板,很自豪地對吳昊匯報道:
“我們廠與華夏最有名的同行,規模一樣大小,生意比他們的還要好,訂單做不過來,所以,根本不需要做品牌。”
當時,聽到對方這麽說,吳昊還真的有一種無語的感覺。 feisuzw
不過,對方嘴裏所說的那家企業,在這個時候,並沒有如這位老板那樣急功近利,而是看到了做品牌的價值和意義,加大了在品牌方麵的投入,通過各種途徑塑造自己的品牌。
在幾年後,吳昊不在當領導了,這兩家企業的情景卻大不一樣了。同樣一件產品,一件襯衣,打上對方的品牌的,能賣好幾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他們的品牌,隻能賣幾十上百,品質、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樣。
吳昊不知道當年和自己自豪的那位老板看到這種情況,是一個什麽樣的心態,肯定不會太好的。
在迴來說倭國,倭國人做事非常守時,從不遲到。這一點和華夏人經常遲到,坐飛機從來都是誤點,而且有層出不窮的理由和借口不同。還有就是,倭國人很有禮貌,隻要遇到,沒有不打招唿的,而且文質彬彬,相互間特別尊重,即使是特別熟悉的朋友,分手時也是點頭哈腰。這種習慣,對華夏人來說,還真有點不適應:看起來總覺得有點假,都那麽熟了還那麽客氣幹嘛?後來才發現他們這種客氣是發自內心的真誠。
也許華夏人太虛偽了,讓大家對倭國人的做法形成一種不信任的感覺,但接觸一段時間之後,華夏人一定會感到羞愧——不能因為這個世界有不真誠的人而認為所有的人都不真誠,更何況是華夏人自己不真誠,不能這麽輕易就認為別人不真誠,這是一種無知和不禮貌。
倭國人之所以能遵守這種禮儀,與他們的“規則”有關。
前麵已經說過了,倭國人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文明的高素質國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規則和秩序的社會。
去過倭國的人都有這種體會,等車的時候,看不到華夏特色式的爭先恐後,而實際上按規矩排隊不但不會耽誤時間,反而會節省大家的時間。如果都去擠,總體而言反而會浪費時間。這個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華夏以前,還真的做不到。
不能說華夏人不聰明,否則,也不會在這麽短的時間裏,與世界強國差距在不斷的縮小,而且現在已經超越了一大批西方國家。
但在大多數企業家和官員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並不是大智慧,而是小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