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是四月,去年會盟時與突厥相約今年起兵,突厥人也遵守了盟約,未曾進兵高昌,隻是他們屠了龜茲……


    突厥人興兵作戰是個什麽樣子,相信陛下比臣清楚,若再晚的話,就算阿史那求羅不想與大唐交惡,他的部下呢?


    臣覺得不能再等了,起碼要讓突厥人知道,高昌已受大唐庇護,不容輕辱,不然突厥人席卷西域,戰火蔓延之下,早晚有人會違背盟約,對高昌用兵。


    到了那時,就算去質問突厥王庭又能怎樣?”


    這番話自然不是出自宇文玉波之口,是左仆射李靖說的,本來定下的用兵時間就是今年的四五月間。


    張士貴已陳兵張掖多時,張倫去年年底的時候便從西海領兵到了涼州,薛萬徹所率領的本部騎兵也已到達涼州歸入張倫麾下。


    所以冬天裏聚集在西北的各路騎兵所部,就已經去到了兩萬五千人,糧草輜重等也早已陸續運抵河西,供大軍食用裝備。


    一支成規模的騎兵集群正處於隨時整裝待發的狀態之中。


    別看比照突厥起兵十餘萬,大唐這裏才兩萬多騎兵,兵力上相差甚遠。


    可經曆過隋末戰亂的大唐騎兵,是大唐如今手中最為鋒利的刀劍,和突厥那種七拚八湊而來的草原騎兵有著本質的不同。


    真要有心的話,這兩萬多人的大唐騎兵一股腦的衝入西域,給阿史那求羅來上一下,勝負還真不好說。


    唐軍最大的困擾就是比突厥人更為依賴後勤補給,而且長途跋涉之下,按照中原的兵法來說,就是有勞師襲遠之憂,除了這個,戰鬥力之類的反而不用太過擔心。


    而李破也並不想在此時大動幹戈,隻是做出了戰爭的準備,可戰爭的目的卻絕對不是要對西域大規模的用兵,為的還是防止有突發事故出現罷了。


    李靖和徐世績有鑒於大唐和突厥結盟,所以他們的建議也是先派輕兵去高昌,看看突厥人的反應再做決定。


    大致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不仁的話,那就別怪我不義,風格上非常符合中原一貫的政治軍事思想。


    直到現在,其他的都在按照大唐和突厥簽訂盟約時的預期在進行,兩邊都沒有做出背盟之事。


    唯一有點意外的就是高昌的國王和王後不太著調,眼見風頭不對,先就撇下高昌的臣民跑來了大唐。


    李破就此問了問宇文玉波他們是怎麽想的,得到的迴答都是麴文泰膽小,怕被突厥人順手給宰了,於是便想獨自跑路,卻被她察知,於是兩人一起溜了出來。


    從她的隻言片語當中,李破猜測應該是麴文泰對西突厥王賬太過諂媚,為討統葉護可汗的歡心,做了不少工作,在西域傳開了。


    再加上國中有不少迴紇人,嚷嚷著要為可汗效死,麴文泰害怕了,所以才會離國來大唐避難。


    …………


    至於真正的原因,李破也不打算細究,那太沒必要了。


    高昌的這兩位都不太聰明,他們一旦離開了高昌,不管是對誰來說,他們的價值都急劇降低。


    因為高昌那樣的小國,在大唐和突厥這樣的龐然大物眼中,換個國王其實並不費事,隻要聽話即可,至於英明還是愚蠢,都無關緊要。


    大唐還能想著高昌王室是漢人苗裔,王後也是和親的公主,從政治角度來說是可以利用的。


    相比之下,突厥就完全不會在意這些,從這一點來看,他們逃到大唐來卻也不算錯。


    這也正是突厥人難以維持長久的政治穩定的原因所在,沒有明確的政策導向,隻有力量上的展示,十分的片麵,而且太過野蠻粗暴,結果就是衰亡的速度便比中原王朝快的多。


    …………


    李靖提議按照計劃起兵,怎麽籠絡高昌等唐軍占了高昌的都城再說,以免突厥人見大唐總也沒個動靜,有了其他變故。


    於是元貞八年四月中,李破詔左驍衛大將軍張士貴率五千騎兵從張掖起兵,趨敦煌出塞,五月初直入高昌。


    又詔薛萬徹領五千騎兵跟進,到敦煌駐紮,以為張士貴部的後援。


    張倫則率軍駐於張掖,為前方大軍運送糧草輜重。


    隨後又晉扶風郡太守許敬宗為河西道督查使,立即赴涼州上任,和正在涼州各郡巡查的褚遂良一道,主理涼州政務。


    一副要開打的架勢,實則卻是為防止突厥西方汗阿史那求羅翻臉所做的準備。


    …………


    在西域方向,大唐和突厥相互防備勝於相互合作,隨著西域戰事的進程,兩國還會隨時做出調整,就算產生一些摩擦,也不是什麽難以預料的事情。


    為此這一年四月末的時候,李破寫了一封親筆書信去了突厥王庭,向阿史那楊環稍微表達了一下自己的憂慮。


    其實就是告訴阿史那楊環,如果在西域方向兩國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是大打出手,你我都要有心理準備。


    最好是能事先相互約束,不要產生太多的衝突,不然兩國的盟約變成一張廢紙,他們這些年的努力豈不都白費了?


    阿史那楊環接到侄兒的書信,鼻子差點沒給氣歪了,這裏麵一字一句好像都在懷疑她對西征大軍的影響力和控製力度,那你會盟的時候為什麽還要勸我不要隨軍西行?


    現在一轉臉的工夫,你就來為難於我,好沒來由。


    有心想不搭理這個混賬東西,可最終還是迴了一封書信,五月中的時候送到了長安,讓李破放心,阿史那求羅不敢妄為雲雲。


    更說即便有人心懷不軌,故意破壞兩國邦交,大家及時做出反應,當也不會影響到兩國情誼,信中最後估計是終於沒有忍住,譏諷了侄兒幾句,算是稍稍出了口氣。


    李破則讓人把她的迴信收入了觀文殿中,阿史那求羅將來若真再次獨走,便把書信送迴去,羞羞對方的麵皮,大家好再來一場共討叛臣的戲碼。


    就像如今討伐遼東的阿史那多聞一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河邊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河邊草並收藏北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