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破對虞世南的工作極為讚許。
有些文人空有才學,可德行卑下,急功近利,欺世盜名,而另外一些則相反,能夠潛心學術,為常人所不能為之事,達於先賢,超乎古今。
雖說會稽虞氏因為出了個虞世基而名聲大損,最終差點落個滅族的下場,可虞世南痛定思痛,把滿身才學用在了正道之上,遂能盡展所長,在唐初文壇之上名聲漸著,深得名望。
朝中此時正想找幾個這樣的人作為典範,以消除長安書院一桉的影響。
所以李破當即讚道:“虞伯施學綜古今,行篤始終,至孝忠直,事多宏益,不愧當世大家,出世之才也。”
李破拍著桌桉,顯得頗為興奮,“可賜號北堂居士,凡事可直奏禦前,今北堂書鈔十二部,可先行刻印,手書之初本,藏入觀文殿中。
詔秘書省選文理通達者,助虞伯施續編北堂書鈔,不得有誤。”
李破確實很是喜悅,文化事業這不就搞起來了嗎?
很多後來人都對詩詞比較感興趣,實際上能夠把中原文明支撐起來的,還是各種著述,詩詞雜文之類,都是文明的延伸,做不得文明的內核。
這就像是把四書五經,春秋,左傳,道德經,史記等和李杜的詩文放在一處比較,就算後者再是燦爛奪目,但在奠定文明的深度和廣度上都無法跟前者相提並論。
所以很多當世文人都會說上一句,詩詞乃是小道,隻有著述成說,才是文壇之盛舉。
當然了,你要是去到李杜那個地步,著書成說其實也可順手為之,詩詞本就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的。
而且在某個方麵做到極致,小道也就成為了大道……
…………
虞世南作為初唐四大家之一,在後來更多的是以書畫聞名於世,可實際上,他能為當世之人所稱道。
一個是他本人的才學,可謂是才華橫溢,並不比自己的兄長差上什麽,甚至猶有過之,另外他也是世閥中人,家中世代官宦。
之外他在著述,詩文以及書法上都深厚的造詣,於是才能得享大名於世。
當世能夠在文壇上揚名的人物,多數都是如此,想憑借幾篇出彩的文章,或者是單單書畫上比較傑出,都無法在文壇站穩腳跟,就更不用說稱上一聲大家宗師了。
就像李破這種神經刀一樣,偶爾作上一首詩詞,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話,早就被人找上門來“討教”了,一次兩次你可能會湖弄過去,但三次四次呢?
靠著這些可不足以在文壇立足。
…………
虞世南如今算是生息十餘載,默默耕耘,用北堂書鈔一書,得到了皇帝的讚許,順勢徹底奠定了他在大唐文壇超卓的地位。
當然了,人家夾帶私貨的本事也讓蓋文達兄弟望塵莫及,虞世南在北堂書鈔中,錄入了自己和兄長的詩文三十多篇,皇帝曆來傳頌出來的詩詞也被收入其中。
中間還截取了一些起居注所錄的逸事,著作郎是能看到這些東西的,另外最為重要的是,虞世南作為儒學大師,在北堂書鈔中載入了不少儒學資料,有重塑儒學正統的意味。
而與虞世南暗戳戳的操作不同,秘書監呈上的另外一本大作,就是在正大光明的在為儒學張目。
孔穎達領銜,與司馬才章,王恭,馬佳運等國子助教共同編纂的五經正義,端端正正的擺在了皇帝桉上。
和虞世南所著的北堂書鈔差不多,都編到一半,需要更多的人手來幫助他們完成這本著述。
孔穎達請的是龐德功作序,龐德功是前隋儒學大師,揚州人,如今年過八旬,隱居於鍾南山。
孔穎達能把他請出來為五經正義作序,說明這位儒家大師是非常看重這件事的。
前幾年孔穎達就想送呈禦前,好多招些幫手,可他與蓋文達兄弟不睦,送交了兩次,都被壓在了國子監中。
孔穎達等人見此,也就絕了指望,想要憑著他們幾個人來完成這部著作,就是時間上拖的長一些唄,好過去受蓋文懿的責難。
可這也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為要查閱典籍,他們沒有國子監出具的文書,就進不了觀文殿,隻好跑去長安書院的藏書樓。
可那邊又是蓋文達在主事,於是連連受挫,蓋文達兄弟去職之前,他們的進展已經處於停滯狀態,而且完全看不到成書的希望。
現在則是另外一番局麵了,孔穎達去見了秘書監正溫彥弘,與他暢談三日,終於拿到了送呈禦前的許諾。
於是進度隻到十分之一的五經正義一書,便來到了皇帝麵前。
其實隻是一個序章,隨了一本孔穎達親自撰寫的周易正義節略而已,文辭晦澀,語義艱深,李破看了兩眼,就覺得自己感冒好像還沒好利落,有點頭暈。
李子柔看著皇帝一臉迷茫的樣子,心中暗笑,皇帝想要看懂這個……就算換了他那“不學無術”的堂兄李淵來了也是一般模樣。
五經正義不是給普通人看的,學識稍微差上那麽一點,你都沒辦法理解人家寫的是什麽,孔穎達等人的本意,是正本清源,清除秦漢以來對五經著述的駁雜論斷。
換句話說,這本書必須得到朝廷的承認才行,私自發行的話,那就是開玩笑,存世的經學大師們是不會認同的。
既然達不到正本清源的目的,這本書你寫來做什麽?不過是為那紛亂無比的五經釋義添上一筆亂賬而已,甚至會引來很多人的嘲笑和激烈的反駁。
…………
李破沒了剛才的高興勁,頗為抗拒的把序章合上,根本懶的再看孔穎達書寫的周易正義,專業性的著述,還他娘的是老樣子啊,根本不是給他這種“頭腦平庸”的人看的東西。
李子柔一言不發,如果說虞世南的北堂書鈔他還能給出點解釋,建議來,那麽孔穎達等人的著作,他就沒有資格進行評判了。
而且他也不想在此事上多說什麽,虞世南是自己人,孔穎達等人則一直在國子監任職,和他們秘書省不相幹。
再者就是孔穎達等人著作五經正義,野心明顯很大,平常官員是不會樂意沾染這種事情的。
此時李破問道:“溫大雅怎麽說?”
李子柔立即如實迴答道:“迴稟陛下,溫監正說他隨後會有表章呈上。”
李破點了點頭,也沒多說,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情,誰也不可能是全能選手,他看不懂手中這玩意,也不太清楚孔穎達所著有何意義,還是得聽專業人士進行解說。
還剩下一本,李破小心的翻開看了看,心中不由一鬆,這個他能看明白。
太常寺轉秘書監,想編一本《詩樂文集》,就是把夏商周,到秦漢,兩晉南北朝,再到隋唐的詩樂收集起來成書。
李子柔這次又為皇帝解釋了一下,歸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太常寺是想編輯一本大唐版的詩經。
和上麵虞世南,孔穎達的著述不同,人家那兩位已經有了成果才報上來,太常寺則是打的先報備再寫書的主意。
李破一聽其實就明白了,上次召宇文儒童和段綸等人入宮說話,過後太常寺肯定做出反應,看來這就是太常寺的反應了。
別說,李破覺著他們的心思還挺巧妙,細想一下這事辦的非常符合他的講話精神。
轉了秘書監呈報……估計是怕皇帝怪他們不務正業,惹來皇帝訓責,這一看就是段綸那廝的主意,透著一種雞賊的味道。
李破心裏有了決定,卻還是按照習慣,把這些先轉給門下議一議再說,官府出版,必屬精品,從這個方麵來說,再慎重也不為過。
…………
“朕記得你的祖父是申明公李穆吧?”
辦完了正事,李子柔正想辭出,皇帝卻跟他聊起了家常,隻是話頭好像不太對,讓李子柔一下精神了起來。
前隋開國名臣李穆這一脈是隴西李氏的一個大枝,子孫繁茂,聲勢猶在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虎一脈之上。
當然了,人家李穆是正經的隴西李氏血脈,李虎則不然,那是李虎功成名就之後,認祖歸宗,才成了隴西李氏的旁支。
後來鵲巢鳩占,李淵成為了隴西李氏的家主,其實從血緣上來說,兩邊沒什麽關係,就和楊忠一脈自稱出身弘農楊氏的情況差不多。
李穆三兄弟都是多子之人,當年追隨隨國公楊堅建立了大隋,一家二三百個男兒,人人身上都有官職。
就算當時李虎一脈也人丁興盛,和他們比起來也要差了許多。
大業末年,楊廣殺李敏,李渾等人,殺的就是李穆兄弟一脈,可見當時隴西李氏並非是李虎一脈在做主。
…………
聽皇帝突然問起他的家世,李子柔不敢怠慢,隻是稍微想了想,好像沒再聽到什麽李氏當興的說法,他才小心的答道:“臣祖父確實是顯慶公,臣父是合州刺史,長城縣公李榮。”
有些文人空有才學,可德行卑下,急功近利,欺世盜名,而另外一些則相反,能夠潛心學術,為常人所不能為之事,達於先賢,超乎古今。
雖說會稽虞氏因為出了個虞世基而名聲大損,最終差點落個滅族的下場,可虞世南痛定思痛,把滿身才學用在了正道之上,遂能盡展所長,在唐初文壇之上名聲漸著,深得名望。
朝中此時正想找幾個這樣的人作為典範,以消除長安書院一桉的影響。
所以李破當即讚道:“虞伯施學綜古今,行篤始終,至孝忠直,事多宏益,不愧當世大家,出世之才也。”
李破拍著桌桉,顯得頗為興奮,“可賜號北堂居士,凡事可直奏禦前,今北堂書鈔十二部,可先行刻印,手書之初本,藏入觀文殿中。
詔秘書省選文理通達者,助虞伯施續編北堂書鈔,不得有誤。”
李破確實很是喜悅,文化事業這不就搞起來了嗎?
很多後來人都對詩詞比較感興趣,實際上能夠把中原文明支撐起來的,還是各種著述,詩詞雜文之類,都是文明的延伸,做不得文明的內核。
這就像是把四書五經,春秋,左傳,道德經,史記等和李杜的詩文放在一處比較,就算後者再是燦爛奪目,但在奠定文明的深度和廣度上都無法跟前者相提並論。
所以很多當世文人都會說上一句,詩詞乃是小道,隻有著述成說,才是文壇之盛舉。
當然了,你要是去到李杜那個地步,著書成說其實也可順手為之,詩詞本就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的。
而且在某個方麵做到極致,小道也就成為了大道……
…………
虞世南作為初唐四大家之一,在後來更多的是以書畫聞名於世,可實際上,他能為當世之人所稱道。
一個是他本人的才學,可謂是才華橫溢,並不比自己的兄長差上什麽,甚至猶有過之,另外他也是世閥中人,家中世代官宦。
之外他在著述,詩文以及書法上都深厚的造詣,於是才能得享大名於世。
當世能夠在文壇上揚名的人物,多數都是如此,想憑借幾篇出彩的文章,或者是單單書畫上比較傑出,都無法在文壇站穩腳跟,就更不用說稱上一聲大家宗師了。
就像李破這種神經刀一樣,偶爾作上一首詩詞,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話,早就被人找上門來“討教”了,一次兩次你可能會湖弄過去,但三次四次呢?
靠著這些可不足以在文壇立足。
…………
虞世南如今算是生息十餘載,默默耕耘,用北堂書鈔一書,得到了皇帝的讚許,順勢徹底奠定了他在大唐文壇超卓的地位。
當然了,人家夾帶私貨的本事也讓蓋文達兄弟望塵莫及,虞世南在北堂書鈔中,錄入了自己和兄長的詩文三十多篇,皇帝曆來傳頌出來的詩詞也被收入其中。
中間還截取了一些起居注所錄的逸事,著作郎是能看到這些東西的,另外最為重要的是,虞世南作為儒學大師,在北堂書鈔中載入了不少儒學資料,有重塑儒學正統的意味。
而與虞世南暗戳戳的操作不同,秘書監呈上的另外一本大作,就是在正大光明的在為儒學張目。
孔穎達領銜,與司馬才章,王恭,馬佳運等國子助教共同編纂的五經正義,端端正正的擺在了皇帝桉上。
和虞世南所著的北堂書鈔差不多,都編到一半,需要更多的人手來幫助他們完成這本著述。
孔穎達請的是龐德功作序,龐德功是前隋儒學大師,揚州人,如今年過八旬,隱居於鍾南山。
孔穎達能把他請出來為五經正義作序,說明這位儒家大師是非常看重這件事的。
前幾年孔穎達就想送呈禦前,好多招些幫手,可他與蓋文達兄弟不睦,送交了兩次,都被壓在了國子監中。
孔穎達等人見此,也就絕了指望,想要憑著他們幾個人來完成這部著作,就是時間上拖的長一些唄,好過去受蓋文懿的責難。
可這也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為要查閱典籍,他們沒有國子監出具的文書,就進不了觀文殿,隻好跑去長安書院的藏書樓。
可那邊又是蓋文達在主事,於是連連受挫,蓋文達兄弟去職之前,他們的進展已經處於停滯狀態,而且完全看不到成書的希望。
現在則是另外一番局麵了,孔穎達去見了秘書監正溫彥弘,與他暢談三日,終於拿到了送呈禦前的許諾。
於是進度隻到十分之一的五經正義一書,便來到了皇帝麵前。
其實隻是一個序章,隨了一本孔穎達親自撰寫的周易正義節略而已,文辭晦澀,語義艱深,李破看了兩眼,就覺得自己感冒好像還沒好利落,有點頭暈。
李子柔看著皇帝一臉迷茫的樣子,心中暗笑,皇帝想要看懂這個……就算換了他那“不學無術”的堂兄李淵來了也是一般模樣。
五經正義不是給普通人看的,學識稍微差上那麽一點,你都沒辦法理解人家寫的是什麽,孔穎達等人的本意,是正本清源,清除秦漢以來對五經著述的駁雜論斷。
換句話說,這本書必須得到朝廷的承認才行,私自發行的話,那就是開玩笑,存世的經學大師們是不會認同的。
既然達不到正本清源的目的,這本書你寫來做什麽?不過是為那紛亂無比的五經釋義添上一筆亂賬而已,甚至會引來很多人的嘲笑和激烈的反駁。
…………
李破沒了剛才的高興勁,頗為抗拒的把序章合上,根本懶的再看孔穎達書寫的周易正義,專業性的著述,還他娘的是老樣子啊,根本不是給他這種“頭腦平庸”的人看的東西。
李子柔一言不發,如果說虞世南的北堂書鈔他還能給出點解釋,建議來,那麽孔穎達等人的著作,他就沒有資格進行評判了。
而且他也不想在此事上多說什麽,虞世南是自己人,孔穎達等人則一直在國子監任職,和他們秘書省不相幹。
再者就是孔穎達等人著作五經正義,野心明顯很大,平常官員是不會樂意沾染這種事情的。
此時李破問道:“溫大雅怎麽說?”
李子柔立即如實迴答道:“迴稟陛下,溫監正說他隨後會有表章呈上。”
李破點了點頭,也沒多說,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情,誰也不可能是全能選手,他看不懂手中這玩意,也不太清楚孔穎達所著有何意義,還是得聽專業人士進行解說。
還剩下一本,李破小心的翻開看了看,心中不由一鬆,這個他能看明白。
太常寺轉秘書監,想編一本《詩樂文集》,就是把夏商周,到秦漢,兩晉南北朝,再到隋唐的詩樂收集起來成書。
李子柔這次又為皇帝解釋了一下,歸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太常寺是想編輯一本大唐版的詩經。
和上麵虞世南,孔穎達的著述不同,人家那兩位已經有了成果才報上來,太常寺則是打的先報備再寫書的主意。
李破一聽其實就明白了,上次召宇文儒童和段綸等人入宮說話,過後太常寺肯定做出反應,看來這就是太常寺的反應了。
別說,李破覺著他們的心思還挺巧妙,細想一下這事辦的非常符合他的講話精神。
轉了秘書監呈報……估計是怕皇帝怪他們不務正業,惹來皇帝訓責,這一看就是段綸那廝的主意,透著一種雞賊的味道。
李破心裏有了決定,卻還是按照習慣,把這些先轉給門下議一議再說,官府出版,必屬精品,從這個方麵來說,再慎重也不為過。
…………
“朕記得你的祖父是申明公李穆吧?”
辦完了正事,李子柔正想辭出,皇帝卻跟他聊起了家常,隻是話頭好像不太對,讓李子柔一下精神了起來。
前隋開國名臣李穆這一脈是隴西李氏的一個大枝,子孫繁茂,聲勢猶在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虎一脈之上。
當然了,人家李穆是正經的隴西李氏血脈,李虎則不然,那是李虎功成名就之後,認祖歸宗,才成了隴西李氏的旁支。
後來鵲巢鳩占,李淵成為了隴西李氏的家主,其實從血緣上來說,兩邊沒什麽關係,就和楊忠一脈自稱出身弘農楊氏的情況差不多。
李穆三兄弟都是多子之人,當年追隨隨國公楊堅建立了大隋,一家二三百個男兒,人人身上都有官職。
就算當時李虎一脈也人丁興盛,和他們比起來也要差了許多。
大業末年,楊廣殺李敏,李渾等人,殺的就是李穆兄弟一脈,可見當時隴西李氏並非是李虎一脈在做主。
…………
聽皇帝突然問起他的家世,李子柔不敢怠慢,隻是稍微想了想,好像沒再聽到什麽李氏當興的說法,他才小心的答道:“臣祖父確實是顯慶公,臣父是合州刺史,長城縣公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