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精神頭看上去不太好,可能是終日觀看典籍,參禪打坐,精神上就很疲憊的緣故,估計讓他去種上幾個月的田就好了。


    看著玄奘那顆鋥亮的光頭,不由有些心煩,緊著在心裏念叨著,就當是在和一個學者說話了。


    玄奘很有禮貌,也很符合當世的人們對高僧的期待,見到帝王的時候,無悲無喜的給皇帝見禮,口稱陛下,看上去很有氣度。


    在這個方麵必須稱讚一下,在和達官顯貴的交往之中,一些和尚們做的很不錯,加上和尚們喜歡進行各種思辨,講法,也就很能吸引貴族們和他們交流。


    百姓們聽了也會覺得高深無比,非常有利於佛教的傳播。


    …………


    “來,坐下說話吧,賜茶。”


    玄奘謝過落座,並立即進入到眼觀鼻,鼻觀口的靜坐模式,等著皇帝說話。


    別看玄奘和尚很年輕,其實他已經走過了不少地方,整日裏和大德高僧在一起論禪修法,自己也寫了幾本著作,在佛徒之中算是個見多識廣,很了不得的僧人了。


    自從他隨慧真和尚等人去到洛陽白馬寺,之後又跟隨皇帝車駕來到長安,就再也沒有見過皇帝了。


    在洛陽的幾次交談,給他的感覺非常不好,皇帝對佛事不算了解,卻也不是一無所知,很多話也都能說到點上,隻是應該沒有看過什麽佛經而已。


    於是也就給他和其他和尚留下了皇帝頗有慧根(聰明靈透)的印象。


    可越是如此,越能體會到皇帝對佛祖漫無敬意,甚至可以說是頗為厭惡的態度,因為他說的每一句話裏麵,都在刺譏佛教之表裏。


    這對於信奉佛祖的僧人們來說,就非常危險了。


    就像慧真和尚在見過皇帝之後,便跟他談起了北魏武帝拓跋燾,還有北周武帝宇文邕兩位。


    雖然慧真沒有說的太明白,但玄奘又怎會不明白他的意思?


    北魏武帝拓跋燾年間,重用崔浩等人,下詔五十以下僧侶還俗從軍,以解兵源之困。


    這個事情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並不在於拓跋燾或是他任用的崔浩等人亂下詔令,因為當時連年征戰,民不聊生,又趕上佛法盛行於世,百姓們為逃征役,便紛紛逃入空門。


    和尚們那會也非常猖狂,滿朝文武多數都是佛祖信眾,有的人不在朝堂上享受榮華富貴,上趕著想要出家修行,可見其時佛教有多昌盛。


    高僧們出入權貴府邸,如入自家廟宇,幹出的事情也很讓人瞠目結舌,和婦人私通是最為常見的事情。


    借著與權貴交從緊密,為人幕僚者也有不少,還有些自恃高峻者,更是參與朝政,把握機要。


    這是當時大城市的和尚的作為,鄉間的就更不用提了,借機斂財者比比皆是,一間間寺廟成了藏汙納垢之所在,廟產之豐厚足以讓後來人羨慕的眼睛發藍,連貴族豪望都無法企及。


    這都是當政者對佛徒寬縱所致,當時僧尼們不用交稅,不用服兵役,民役,受那征發之苦,又可以肆意享用官民的供奉,有的大廟甚至能控製地方官府,躺在廟裏麵比當官還舒服。


    所謂盛極而衰,如此種種必定會引起一些當政者的不滿,禍事也就來了。


    先就是令一些僧人還俗從軍,這也是僧兵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麵,但不是他們自願的,後來幫助李世民的少林寺僧兵,隻出現在民間傳說中,應該是和尚們自己編纂而成。


    和尚們稍微慌了慌神,也就忍耐了下來,畢竟還不算觸動佛徒們的根本。


    而緊接著就不是那麽迴事了,崔浩上書以和尚們假西戎虛誕,致生妖孽為由,上請武帝滅佛。


    拓跋燾對此顯然是非常讚同的,可佛教的勢力此時已經根深蒂固,詔書下了之後,被人拖住了好多天,其中便以太子為首,緊著請拓跋燾收迴成命。


    但拓跋燾心意已決,沒有任何挽迴的餘地。


    詔令最終下發到各地,滅佛運動開始了,溫和一些的隻是強令僧侶還俗,沒收廟產,殘酷的就直接把僧們給活埋了。


    砸掉佛塔,融毀佛像,燒掉寺廟,經書,把僧尼們牽出來,在廟門前砍掉他們的頭顱。


    鬧的轟轟烈烈,舉國震動,風聲鶴唳。


    但因為詔令下發之前被拖延了一段時日,事先得到風聲的高僧們紛紛出逃,跑進了山林裏或者直接南下叛逃到南朝避禍。


    所以說這並不算是一場成功的滅佛行動,除了斬殺了大量的僧尼之外,信奉佛祖的權貴們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打擊,於是心懷怨恨者多了起來。


    不久拓跋燾便不得不做出了妥協,酷刑殺死了崔浩等人,並滅其族,滅佛之事就此不了了之。


    不兩年,拓跋燾也被近臣殺死。


    這其實就是佛教的反撲,雄才大略如拓跋燾者,也不能幸免。


    …………


    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是拓跋燾第二。


    滅佛的方式也差不多,隻是他比拓跋燾要做的徹底一些,在宇文邕在位年間,據說責令三百萬僧尼還俗。


    聽到這個數字你其實就能明白當時的情況有多嚴重,三百萬僧尼啊,北周的人口才多少?都去當了和尚尼姑,他們又占據了多少社會資源?


    所以說宇文邕的滅佛行動是得到了朝中很多人支持的,因為佛徒太多了,貴族們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這撥下來,北方的佛教幾乎銷聲匿跡,比拓跋燾所麵臨的局麵要好的多。


    隻是宇文邕最後年紀輕輕便暴斃而亡,就不知道其中有沒有滅佛的原因在裏麵了。


    第三位後繼者是隋文帝楊堅,他是北周的臣子,見過宇文邕的手段,眼瞅著天下一統,南方佛教盛行,北邊也大有死灰複燃之勢,於是想要伐山破廟,再來一撥。


    可惜雷聲大雨點小,據說是被楊廣給勸住了,所以南邊的人都很感激晉王楊廣,說他是佛子降世雲雲。


    由這些事件可以看的出來,佛教在南北朝時期是多麽的輝煌,同時他們又與當政者產生了怎樣殘酷的衝突,關節之處又在哪裏。


    這是旁觀者的視角,可慧真等人的想法自然不同,作為滅佛事件的“受害者”,拓跋燾,宇文邕這樣的王者,在佛徒眼中自然都屬於妖魔降世,專門是來跟佛門作對的。


    而如今到了大唐年間,李破這個大唐開國之君好像就有這樣的苗頭,不然慧真在見駕之後也不會提起拓跋燾和宇文邕兩位武皇帝。


    不過讓人無奈的是,佛教不比以前了。


    隋末戰亂當中,飽食終日,隻知道參禪修法的和尚們根本沒有一點抵抗力,什麽僧兵不僧兵的,亂事一起,餓紅了眼睛的百姓對一切占據了田土,吃飽喝足的人都有著天然的仇恨。


    管你什麽和尚不和尚的,都是連搶帶殺,所過之處一地狼藉,佛祖此時估計打了個盹,稍不注意,就讓和尚們遭了比滅佛還要殘酷的滅頂之災。


    真的,說句不好聽的,之前那些從上到下的滅佛行動效果絕對沒有這種從下而上的戰亂來的好。


    都說亂世信佛的人多,實際上這要看亂到什麽程度,百姓隻是生活困苦的話,他們自然想要求個來世,此時正是和尚們用力的時候。


    可你真要天下大亂起來,沒有什麽自保能力的和尚就是首當其衝,被饑民們煮來吃了也不是什麽新鮮事。


    也就是說,唐初時節,李破其實不用太過關注宗教的問題。


    和尚們想要重建中原佛教的祖庭都艱難萬分,受到了來自官府的各種詰難,再想像南北朝時那樣,影響朝政,甚至於殺死皇帝,是絕無可能了。


    …………


    那麽大唐皇帝陛下的態度就變得尤為重要了起來,一個對佛教充滿惡感的開國之君,要是一心一意想要把佛教趕出中原,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說,玄奘此時遠不如看上去那麽平靜,而且有些緊張,他覺得這是自己修行不夠的表象,心中暗念佛號,努力想要做到掃除礙障,不為動搖,此為不動明王身也。


    李破抬起眼皮瞅了瞅,語氣緩和的道:“你來長安也半年了,朕允你在觀文殿中覽閱典籍,對你來說應該有所進益吧?”


    玄奘立即雙手合什,“貧僧多謝陛下恩遇,能容貧僧寄於宮中,觀覽經文,日夜思顧,確實深有所得。”


    李破自然不會去問他都得到了什麽啟發,那肯定是自找麻煩。


    “朕不太懂你們是怎麽修行的,可也知道知易行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的道理,總是枯坐誦經,應該成不了真佛吧?”


    玄奘眉目微揚,心中暗道了一聲來了,嘴上卻不緊不慢的迴道:“陛下說的不錯,卻也不全對,佛法有雲,心之所理,觀花可見菩提,芥子可納須彌。


    身在佛前,光明大盛,處地獄之間,存憐憫之心,隻要心中有佛,便存善念,皮囊處於何處,於貧僧來說,又有什麽關係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河邊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河邊草並收藏北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