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間,中軍大帳之中燈火飄搖,軍將們進進出出,稟報軍務的人絡繹不絕。
平壤城眼看就要破了,將軍們努力抑製著心中的喜悅,畢竟軍卒死傷不少,城也還沒有攻下來,不是高興的時候。
隻是跟大都督說話的時候,聲音都不自覺的大了幾分。
大都督李靖在軍中的威望,在突厥人來的那一刻,便高漲了起來,之前修建營寨的做法,在軍將們眼中,也不再是什麽拖延戰事,或是無用之舉。
相互之間說話時,誰要是沒讚上一聲大都督英明,好像就缺點什麽似的。
等熬走了突厥人,李靖在大軍當中已是樹立起了權威。
公孫安快步走進營帳,等前麵的人稟報完軍務,這才上前把幾張寫滿了字跡的羊皮奉到李靖麵前。
“高句麗人又在請降,這次也是高句麗王親筆”
李靖不在意的擺了擺手,讓公孫安放下,根本不去觀看。
自唐軍恢複攻勢的這些天,幾乎每天城中都會射出這麽幾封請降的文書,言辭也越來越是卑微。
可實質上卻沒什麽用,高句麗人還在幻想著唐軍和當年的隋軍那樣,犯下愚蠢至極的錯誤,能放過他們。
可他們的保護神楊廣早已去閻王那裏報到,除了楊廣,誰又會對送到嘴邊的美食棄而不用呢?
李靖起身,稍稍活動了下腿腳,問道:“這次高句麗人又說了些什麽?”
公孫安稟道:“他們好像撐不住了,向大唐稱臣之外,高句麗王還願意親自到長安去向陛下請罪
嗯,和之前沒什麽不同,都要等咱們退兵之後才能辦到,莫不是把咱們當了傻子?”
李靖不由一笑,心說當年攻伐遼東時,傻子可多,也就是高句麗人那邊沒有斛斯政之類的人物在手,不然的話,現在應該是送過幾顆人頭來才對。
“高句麗人的臉皮啊,比這平壤城的城牆還要厚實幾分,用咱們的話說,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不撞南牆不迴頭。
傳令全軍,破城在即,眾軍入城之後,不得肆意燒殺,違令者斬。”
第二日正午,唐軍大軍當中歡聲雷動。
蘇定方率軍先破西城城牆,趙世勳隨即攻下東城城垣。
一些高句麗人眼見大勢已去,自己打開了北城城門,一隊隊高句麗人出城請降。
唐軍的日月星辰旗,插上了平壤城城頭。
大唐元貞六年十月初,唐軍破平壤城
平壤城內的宮殿之中,高句麗王高成麵色蒼白的端坐於王位之上,如喪考妣。
此時規模並不算很大,卻也有著些宮宇模樣,不像突厥,倭人,新羅那麽簡陋的王宮之中,已如末日一般。
有的人點燃了一些房屋,煙氣渺渺,加上宮人奔走四散,女子的慘叫嚎哭之聲不絕於耳,儼然一副亡國景象。
不用多說什麽,每逢此時,都是一般,中原那邊已經上演過無數次,輪到高句麗也並無多少出奇之處。
此時高成身前的人可不少。
有高氏王族,以及他們的妻兒,這裏麵自然包括高成的家眷,還有一些是他忠心的臣下,破城之際,並未棄他而去。
殿中哀聲一片,並不比外間好上多少。
兩位大對盧伏倒在地,哭道:“還請至尊念在城中還有那麽多人想要活命的份上,早早出降,讓唐人少做殺傷”
高成掩麵而泣,“祖宗基業,就這麽毀在本王手上,我有何顏麵去見他們啊?”
殿中之人見他還在作態,倉皇之下,紛紛跪倒在地,哭聲大作,他的幾個兄弟已經開始相互使眼色,就差上去把高成捆住送去給唐人,也好換得自家老小平安了。
還是大對盧惠真有決斷,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這些天他已經勸過高成無數次,想讓他用自己換得滿城之人平安,高成隻是不允。
他還在拿隋國來攻時那些事來推脫,大家也都存著些僥幸。
一直拖到現在,唐人眼瞅著就要攻入城中,大家可不能給這蠢物陪葬。
惠真大手一揮,立即有人上前,把高成架了起來,惠真大唿,“高句麗之亡,高成之罪也,眾人隨我出降,以息唐人之怒”
有人還想上前護住高成,皆被早已準備好的武士砍倒在地,在一陣混亂過後,大家一起裹著高成隨隊而出。
亡國之時,極其醜陋的一幕上演,高成被他的親族以及臣下們給賣了。
此時唐軍已是大舉入城,之前還能奮力守城的高句麗人,繃著的那股勁一下便泄了。
軍人們放下了武器,紛紛跪地請降,幫助守城的男女老幼,都逃迴了家中躲藏,連趁火打劫的人都沒幾個。
等到貴族們把高句麗王高成送到唐人手中,最後的那口氣也熄滅了下來。
這省了唐軍不少事,又有李靖的軍令在先,唐軍受到了約束,並無趁勢屠城之意,於是鮮血不再流淌。
唐軍很快控製住了城中局麵,將領們的旗幟移到城中,按照之前安排好的,分別駐紮於四城。
李靖沒有急著見高成,先是把帥賬挪到了城中,命人看管好城中的各處衙署,以及高句麗的王宮,清點俘獲,又召崔敦禮等人前來,搜集高句麗典籍圖冊。
等第二日城中徹底平靜下來,他才下令按照高句麗人籍冊,在城中搜索高句麗的各家貴族。
三日之後,平壤城攻防之戰其實才算徹底結束。
此戰唐軍傷亡六千餘人,殺傷高句麗人無數,唐軍也沒好好統計,因為很多戰死的高句麗人都不是軍人,男女老幼都有。
清理城中的屍體,就用了兩天,都運了出城在平壤城郊外埋了起來。
隻是城中還活著的高句麗都仔細統計了一下,十五六萬人,加上還有藏匿起來的,短期之內也不太好說到底俘虜了多少。
不得不說的是,高句麗人傷亡很大,據投降的高句麗貴族說,他們召集起來的人差不多有近三十萬人。
現在隻剩下了一半,沒有什麽人逃脫之下,那結果隻能有一個,就是全都死在了這裏
平壤城眼看就要破了,將軍們努力抑製著心中的喜悅,畢竟軍卒死傷不少,城也還沒有攻下來,不是高興的時候。
隻是跟大都督說話的時候,聲音都不自覺的大了幾分。
大都督李靖在軍中的威望,在突厥人來的那一刻,便高漲了起來,之前修建營寨的做法,在軍將們眼中,也不再是什麽拖延戰事,或是無用之舉。
相互之間說話時,誰要是沒讚上一聲大都督英明,好像就缺點什麽似的。
等熬走了突厥人,李靖在大軍當中已是樹立起了權威。
公孫安快步走進營帳,等前麵的人稟報完軍務,這才上前把幾張寫滿了字跡的羊皮奉到李靖麵前。
“高句麗人又在請降,這次也是高句麗王親筆”
李靖不在意的擺了擺手,讓公孫安放下,根本不去觀看。
自唐軍恢複攻勢的這些天,幾乎每天城中都會射出這麽幾封請降的文書,言辭也越來越是卑微。
可實質上卻沒什麽用,高句麗人還在幻想著唐軍和當年的隋軍那樣,犯下愚蠢至極的錯誤,能放過他們。
可他們的保護神楊廣早已去閻王那裏報到,除了楊廣,誰又會對送到嘴邊的美食棄而不用呢?
李靖起身,稍稍活動了下腿腳,問道:“這次高句麗人又說了些什麽?”
公孫安稟道:“他們好像撐不住了,向大唐稱臣之外,高句麗王還願意親自到長安去向陛下請罪
嗯,和之前沒什麽不同,都要等咱們退兵之後才能辦到,莫不是把咱們當了傻子?”
李靖不由一笑,心說當年攻伐遼東時,傻子可多,也就是高句麗人那邊沒有斛斯政之類的人物在手,不然的話,現在應該是送過幾顆人頭來才對。
“高句麗人的臉皮啊,比這平壤城的城牆還要厚實幾分,用咱們的話說,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不撞南牆不迴頭。
傳令全軍,破城在即,眾軍入城之後,不得肆意燒殺,違令者斬。”
第二日正午,唐軍大軍當中歡聲雷動。
蘇定方率軍先破西城城牆,趙世勳隨即攻下東城城垣。
一些高句麗人眼見大勢已去,自己打開了北城城門,一隊隊高句麗人出城請降。
唐軍的日月星辰旗,插上了平壤城城頭。
大唐元貞六年十月初,唐軍破平壤城
平壤城內的宮殿之中,高句麗王高成麵色蒼白的端坐於王位之上,如喪考妣。
此時規模並不算很大,卻也有著些宮宇模樣,不像突厥,倭人,新羅那麽簡陋的王宮之中,已如末日一般。
有的人點燃了一些房屋,煙氣渺渺,加上宮人奔走四散,女子的慘叫嚎哭之聲不絕於耳,儼然一副亡國景象。
不用多說什麽,每逢此時,都是一般,中原那邊已經上演過無數次,輪到高句麗也並無多少出奇之處。
此時高成身前的人可不少。
有高氏王族,以及他們的妻兒,這裏麵自然包括高成的家眷,還有一些是他忠心的臣下,破城之際,並未棄他而去。
殿中哀聲一片,並不比外間好上多少。
兩位大對盧伏倒在地,哭道:“還請至尊念在城中還有那麽多人想要活命的份上,早早出降,讓唐人少做殺傷”
高成掩麵而泣,“祖宗基業,就這麽毀在本王手上,我有何顏麵去見他們啊?”
殿中之人見他還在作態,倉皇之下,紛紛跪倒在地,哭聲大作,他的幾個兄弟已經開始相互使眼色,就差上去把高成捆住送去給唐人,也好換得自家老小平安了。
還是大對盧惠真有決斷,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這些天他已經勸過高成無數次,想讓他用自己換得滿城之人平安,高成隻是不允。
他還在拿隋國來攻時那些事來推脫,大家也都存著些僥幸。
一直拖到現在,唐人眼瞅著就要攻入城中,大家可不能給這蠢物陪葬。
惠真大手一揮,立即有人上前,把高成架了起來,惠真大唿,“高句麗之亡,高成之罪也,眾人隨我出降,以息唐人之怒”
有人還想上前護住高成,皆被早已準備好的武士砍倒在地,在一陣混亂過後,大家一起裹著高成隨隊而出。
亡國之時,極其醜陋的一幕上演,高成被他的親族以及臣下們給賣了。
此時唐軍已是大舉入城,之前還能奮力守城的高句麗人,繃著的那股勁一下便泄了。
軍人們放下了武器,紛紛跪地請降,幫助守城的男女老幼,都逃迴了家中躲藏,連趁火打劫的人都沒幾個。
等到貴族們把高句麗王高成送到唐人手中,最後的那口氣也熄滅了下來。
這省了唐軍不少事,又有李靖的軍令在先,唐軍受到了約束,並無趁勢屠城之意,於是鮮血不再流淌。
唐軍很快控製住了城中局麵,將領們的旗幟移到城中,按照之前安排好的,分別駐紮於四城。
李靖沒有急著見高成,先是把帥賬挪到了城中,命人看管好城中的各處衙署,以及高句麗的王宮,清點俘獲,又召崔敦禮等人前來,搜集高句麗典籍圖冊。
等第二日城中徹底平靜下來,他才下令按照高句麗人籍冊,在城中搜索高句麗的各家貴族。
三日之後,平壤城攻防之戰其實才算徹底結束。
此戰唐軍傷亡六千餘人,殺傷高句麗人無數,唐軍也沒好好統計,因為很多戰死的高句麗人都不是軍人,男女老幼都有。
清理城中的屍體,就用了兩天,都運了出城在平壤城郊外埋了起來。
隻是城中還活著的高句麗都仔細統計了一下,十五六萬人,加上還有藏匿起來的,短期之內也不太好說到底俘虜了多少。
不得不說的是,高句麗人傷亡很大,據投降的高句麗貴族說,他們召集起來的人差不多有近三十萬人。
現在隻剩下了一半,沒有什麽人逃脫之下,那結果隻能有一個,就是全都死在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