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可笑不可笑,貴族們說話,總是這個套路,先就得比對一下家世,高門大閥在這個過程當中,自然也就占盡了便宜。
大唐立國未久,有不少顯貴都是白手起家,沒什麽家世可言,所以如此風氣不如前隋,可風俗習慣還是那般,不是想改就能改得了的。
滎陽鄭氏是中原名門,鄭從師本人又是阿史那多聞的女婿,來與李靖說話,分量倒是足夠。
而三原李氏不算什麽,可大唐國丈領兵數十萬,在鄭從師眼中,是大唐權臣無疑,說話就要尤其小心。
然後在言談之間,才能體察對方脾性才能等等,就是這麽個過程,即便是在軍前,也是如此。
試探了兩句,鄭從師便也明白,眼前這人端肅威嚴,是典型的關西貴戚模樣,和那些突厥人完全是兩個樣子。
於是他不再猶豫,幹脆的說起了來意。
“都督領兵來此,令行禁止,用兵得法,實在讓人佩服,今可汗命俺前來”
沒等他說完,李靖打斷他道:“據我所知,來的應該是突厥突利汗阿史那多聞吧?他統領突厥東方諸部,權勢確實不小,但怎能稱之為可汗?
嘿,若是有了自立之心,倒是不用多說什麽。”
鄭從師眼角微微抽動,努力鎮定了下心神,才道:“以如今之局麵,都督又何必計較這些呢?”
李靖搖頭失笑,“這話說的不對,陛下與突厥可汗會盟於草原之上,這才過去多久?突厥東方汗便與我不宣而戰。
俺沒有派人前去質問,背盟之人倒先派了你來說話,哪有這樣的道理?”
鄭從師苦笑,他知道,這顯然是中原的規矩,大義名分上要分說清楚,軍前將領會把這些報到朝中給皇帝和朝臣們看。
到時是戰是和,都會有所後果,那就不是軍前將領們說了算了。
“都督何必明知故問,草原之上,東西兩汗,便如中原之諸侯,統領大權,汗令到處,東方各部無有不遵”
“所以他便可無視兩國之盟,率兵來到此地,與我交戰?”
這就太討厭了,鄭從師沉吟半晌,決定不再糾纏於此,再要說下去的話能說些什麽呢?說東方汗阿史那多聞已經失去了汗位?還是說阿史那多聞打算據有遼東,自立為王?
大家估計都心知肚明,這種口舌之爭對於他來說毫無意義。
“汗王令我前來,正是有罷兵之意,汗王自知受了高句麗人蒙蔽,這才領兵南下,吾等也知高句麗人奸狡並非有意前來相犯。
如今兩軍對峙,再要僵持下去,於兩家殊無益處。
汗王的意思是,罷兵修好,各取所需,也不知都督能應否?”
聽著鄭從師說話,李靖此時已經能夠確定,突厥人在進退兩難之下,熬不住了,這對於唐軍來說,意味著什麽呢?
李靖沉思片刻,說道:“兩家罷兵修好?哈哈,說的倒是輕易,可你人微言輕,不足取信於我,不若讓阿史那多聞親自前來見我,那時再談罷兵之事不遲。”
鄭從師心裏咯噔一下,知道自己說錯話了,姿態放的太低,一下便讓對方察覺到了突厥人麵臨的窘境。
心思電轉間,他勉強擠出些笑容道:“都督說笑了,大軍征戰,主帥相見可沒那麽容易,若都督執意如此,俺也隻能迴去稟報汗王,那對於兩家來說,又有什麽好處呢?”
李靖輕鬆的笑了起來,“你說的不對,我想突厥人倉促起兵,一定沒想到會在這裏過冬吧?
如今軍資可還足夠?軍卒可還安適?將領可無怨言?哼,汝等進退兩難之下,已陷死地,不如迴去告訴阿史那多聞,讓其自縛手腳,前來請降,俺或還可留其性命,不然被我捉住,怕是隻有孤零零的一顆人頭送去長安了。”
鄭從師自負聰明,想學一下蘇秦張儀,實際上當他進入唐軍大營的那一刻起,就給李靖傳遞了一個信號,突厥人攻不能攻,守不能守,應該是不成了。
兩軍交戰你來談和?送功勞都不帶這麽送的,古之明智之士,都不會做這種蠢事。
諸葛和司馬之間你來我往的趣事,都是文人的春秋筆法,你要是當了真,那才叫個玩笑。
隻鄭從師出現在這裏,便讓李靖對此戰的勝算倍增,哪還會跟他好好說話?沒有當即把他給斬了,就不錯了。
至於突厥人派人前來求和會付出怎樣的代價,李靖覺著吧,突厥人拿不出什麽讓人眼睛一亮的好東西來。
而且他也不相信突厥人說的話,那麽多騎兵陳兵在側,怎能讓人放心?
除非突厥人把馬匹都送過來,突厥人敢那麽做嗎?那和投唐有何區別?
李靖心中大定,開始算計著時間,再等一個月,嗯,怕是不用一個月,突厥人自己就得散了。
隻要東邊的數萬唐軍把山林中的高句麗人牽製住,得不到高句麗人幫助的突厥騎兵,要麽幹脆退兵,要麽就要凍死,餓死在曠野之中。
局麵一片大好,和他料想的大差不差,鄭從師的到來,隻不過印證了這一點而已。
十月間,天氣還不算太冷,到時攻打平壤城,時間足夠,等明年春暖花開,再去把東邊的高句麗部族剿滅,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了這樣的算計,結果不問可知。
“聰明”的鄭從師灰溜溜的被趕出了唐軍營寨,李靖隻給了他兩個選擇,投唐,或者退兵,沒有第三條路可選。
沒有那麽多的爾虞我詐,鄭從師想給出的條件,比如說劃江而治,或者是送唐軍點戰馬,或者由突厥人引誘高句麗人出城,幫助唐軍拿下平壤城等等,都沒說出口,就被趕了出來。
其實他沒想明白的是,隻要突厥人還騎在馬上,還能有著跟唐軍一戰的實力,他們的威脅便一直存在。
身為大軍統帥的李靖,也不可能跟突厥人做出什麽劃江而治的交易,軍前將領,私通敵國,那可是重罪。
大唐已然一統天下,不是諸侯們紛紛結交外寇,擁兵自重的時節了。
大唐立國未久,有不少顯貴都是白手起家,沒什麽家世可言,所以如此風氣不如前隋,可風俗習慣還是那般,不是想改就能改得了的。
滎陽鄭氏是中原名門,鄭從師本人又是阿史那多聞的女婿,來與李靖說話,分量倒是足夠。
而三原李氏不算什麽,可大唐國丈領兵數十萬,在鄭從師眼中,是大唐權臣無疑,說話就要尤其小心。
然後在言談之間,才能體察對方脾性才能等等,就是這麽個過程,即便是在軍前,也是如此。
試探了兩句,鄭從師便也明白,眼前這人端肅威嚴,是典型的關西貴戚模樣,和那些突厥人完全是兩個樣子。
於是他不再猶豫,幹脆的說起了來意。
“都督領兵來此,令行禁止,用兵得法,實在讓人佩服,今可汗命俺前來”
沒等他說完,李靖打斷他道:“據我所知,來的應該是突厥突利汗阿史那多聞吧?他統領突厥東方諸部,權勢確實不小,但怎能稱之為可汗?
嘿,若是有了自立之心,倒是不用多說什麽。”
鄭從師眼角微微抽動,努力鎮定了下心神,才道:“以如今之局麵,都督又何必計較這些呢?”
李靖搖頭失笑,“這話說的不對,陛下與突厥可汗會盟於草原之上,這才過去多久?突厥東方汗便與我不宣而戰。
俺沒有派人前去質問,背盟之人倒先派了你來說話,哪有這樣的道理?”
鄭從師苦笑,他知道,這顯然是中原的規矩,大義名分上要分說清楚,軍前將領會把這些報到朝中給皇帝和朝臣們看。
到時是戰是和,都會有所後果,那就不是軍前將領們說了算了。
“都督何必明知故問,草原之上,東西兩汗,便如中原之諸侯,統領大權,汗令到處,東方各部無有不遵”
“所以他便可無視兩國之盟,率兵來到此地,與我交戰?”
這就太討厭了,鄭從師沉吟半晌,決定不再糾纏於此,再要說下去的話能說些什麽呢?說東方汗阿史那多聞已經失去了汗位?還是說阿史那多聞打算據有遼東,自立為王?
大家估計都心知肚明,這種口舌之爭對於他來說毫無意義。
“汗王令我前來,正是有罷兵之意,汗王自知受了高句麗人蒙蔽,這才領兵南下,吾等也知高句麗人奸狡並非有意前來相犯。
如今兩軍對峙,再要僵持下去,於兩家殊無益處。
汗王的意思是,罷兵修好,各取所需,也不知都督能應否?”
聽著鄭從師說話,李靖此時已經能夠確定,突厥人在進退兩難之下,熬不住了,這對於唐軍來說,意味著什麽呢?
李靖沉思片刻,說道:“兩家罷兵修好?哈哈,說的倒是輕易,可你人微言輕,不足取信於我,不若讓阿史那多聞親自前來見我,那時再談罷兵之事不遲。”
鄭從師心裏咯噔一下,知道自己說錯話了,姿態放的太低,一下便讓對方察覺到了突厥人麵臨的窘境。
心思電轉間,他勉強擠出些笑容道:“都督說笑了,大軍征戰,主帥相見可沒那麽容易,若都督執意如此,俺也隻能迴去稟報汗王,那對於兩家來說,又有什麽好處呢?”
李靖輕鬆的笑了起來,“你說的不對,我想突厥人倉促起兵,一定沒想到會在這裏過冬吧?
如今軍資可還足夠?軍卒可還安適?將領可無怨言?哼,汝等進退兩難之下,已陷死地,不如迴去告訴阿史那多聞,讓其自縛手腳,前來請降,俺或還可留其性命,不然被我捉住,怕是隻有孤零零的一顆人頭送去長安了。”
鄭從師自負聰明,想學一下蘇秦張儀,實際上當他進入唐軍大營的那一刻起,就給李靖傳遞了一個信號,突厥人攻不能攻,守不能守,應該是不成了。
兩軍交戰你來談和?送功勞都不帶這麽送的,古之明智之士,都不會做這種蠢事。
諸葛和司馬之間你來我往的趣事,都是文人的春秋筆法,你要是當了真,那才叫個玩笑。
隻鄭從師出現在這裏,便讓李靖對此戰的勝算倍增,哪還會跟他好好說話?沒有當即把他給斬了,就不錯了。
至於突厥人派人前來求和會付出怎樣的代價,李靖覺著吧,突厥人拿不出什麽讓人眼睛一亮的好東西來。
而且他也不相信突厥人說的話,那麽多騎兵陳兵在側,怎能讓人放心?
除非突厥人把馬匹都送過來,突厥人敢那麽做嗎?那和投唐有何區別?
李靖心中大定,開始算計著時間,再等一個月,嗯,怕是不用一個月,突厥人自己就得散了。
隻要東邊的數萬唐軍把山林中的高句麗人牽製住,得不到高句麗人幫助的突厥騎兵,要麽幹脆退兵,要麽就要凍死,餓死在曠野之中。
局麵一片大好,和他料想的大差不差,鄭從師的到來,隻不過印證了這一點而已。
十月間,天氣還不算太冷,到時攻打平壤城,時間足夠,等明年春暖花開,再去把東邊的高句麗部族剿滅,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了這樣的算計,結果不問可知。
“聰明”的鄭從師灰溜溜的被趕出了唐軍營寨,李靖隻給了他兩個選擇,投唐,或者退兵,沒有第三條路可選。
沒有那麽多的爾虞我詐,鄭從師想給出的條件,比如說劃江而治,或者是送唐軍點戰馬,或者由突厥人引誘高句麗人出城,幫助唐軍拿下平壤城等等,都沒說出口,就被趕了出來。
其實他沒想明白的是,隻要突厥人還騎在馬上,還能有著跟唐軍一戰的實力,他們的威脅便一直存在。
身為大軍統帥的李靖,也不可能跟突厥人做出什麽劃江而治的交易,軍前將領,私通敵國,那可是重罪。
大唐已然一統天下,不是諸侯們紛紛結交外寇,擁兵自重的時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