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反攻。
按照大軍征戰的規律,這樣規模的一支大軍,一旦選擇全軍向前,除非戰敗,也就不存在後退的可能了。
甚至前麵遇到了敵人頑強的抵抗,大軍遲滯上那麽一會,也可能會造成軍陣上的混亂。
也就是說,唐軍的反攻一旦開始,就是一往無前,這個時候高句麗人想要阻擋住唐軍的攻勢,隻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穩固防守,像之前唐軍做的那樣,等待敵人攻勢弱下去,再行動作,一個則是用比唐軍更為猛烈的攻勢,來個以攻對攻。
顯然,如今高句麗大軍隻能選擇後者。
唐軍反攻的時機把握的非常巧妙,也可以說是統領大軍的趙世勳臨陣把握住了戰機。
如果高句麗人中軍不動,唐軍反攻時很可能隻是先小勝一場,把高句麗人的前軍擊潰,續攻高句麗中軍時,唐軍麵臨的處境將和之前高句麗人相似,隻是調換了一下角色而已,還有的較量。
可高句麗人太心急了,也可以說是他們軍中的領兵之人經驗太少,並不足以指揮大軍作戰,更確切的來說,沒有獨當一麵的才能。
在他們這些年和突厥,中原的軍隊的交鋒記錄上就能明白這一點,當高句麗人對上散處遼東的那些野人部落時,他們往往能無往而不利。
可一旦跟突厥,中原的軍隊交手,除了倚仗地利之外,他們便鮮有可以稱道之處。
反觀唐軍的將領們,有著中原前人發展起來的各種戰略戰術作為借鑒,加上軍隊平日裏的操練,以及他們所經過的戰事的磨礪。
光在戰略戰術的素養上來說,便已經和高句麗人拉開了一段頗為遙遠的距離。
而在臨陣的決斷以及行動力上,趙世勳可不比高句麗人差,而且他不會和軍中其他將領一樣,考慮太多的其他問題,比如說此戰敗了會怎麽樣,損傷太大又怎麽交代等等。
他隻關注於戰事本身,缺乏大局觀是他的缺點,可真要打起仗來,他卻無愧於悍將之名。
名將向來都是中原王朝軍旅當中的靈魂,是所有人頂禮膜拜的存在,可軍隊當中,卻也絕對少不了像趙世勳這樣的人物,他們才是大軍的骨架。
而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的普通軍官以及士卒,則組成了大軍的血肉,隻有骨肉齊全,再由一個聰明的腦袋領著,這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軍事力量。
所以說,唐軍的反攻並非蠻幹,把握住的是實實在在的戰機。
正值高句麗人攻勢漸消,後繼乏力,而高句麗人的中軍卻還未趕到,給正在與唐軍廝殺,糾纏的前軍以有力支援的時候。
一個小小的脫節,就像之前高句麗騎兵的遭遇相似,隻要把握住了,結果便是戰局已定。
喊殺之聲依舊震耳欲聾,數萬人在這一段不算短的戰線上拚命搏殺。
隻是高句麗人的處境開始變得不妙了起來,大量的鮮血拋灑出來,卻再也無法破開什麽缺口,傷亡卻劇增。
當唐軍緩慢的開始向前推進的時候,耗費了太多氣力,傷亡又大,氣勢已沮的高句麗人一下就頂不住了。
前排的高句麗士卒紛紛倒地,後排的人則被唐軍突起的攻勢推的連連後退,當同伴奔流的鮮血刺紅了他們的眼睛,激起的卻不是複仇的勇氣,而是無邊的恐懼和怯懦。
當唐軍反攻,陣前也許隻是相持了那麽一刻,高句麗的前軍在下一刻就潰了。
先是零零星星的一些人掉頭逃走,接著就像是連鎖反應,一隊隊的人跟在了逃竄的人後麵,再然後就是全線崩盤。
隋末戰亂當中出現過無數次這樣的景象,沒有什麽好說的。
兩軍相搏,戰鬥力更高,更有組織的一方總會嚐到勝利的果實,不論是中原的軍伍,還是高句麗的軍旅,都逃不脫這個定律。
當高句麗人潰敗的時候,他們也不比中原的農民軍強上多少,膽氣已落,盡如喪家之犬,唯恐逃的不夠快。
這個時候,再威嚴的將領,再有經驗的軍官,也無法挽留住潰兵的腳步。
就算所有人都知道,自己逃竄之時,很可能會衝動身後中軍的陣腳,讓局部的失敗變成全盤皆潰,可當大家都在瘋狂逃命的時候,卻沒有多少人再會顧忌於此。
高句麗人的樂子大了
高句麗人的中軍此時已經全部進入到了唐軍弓箭手的射程之內,正在承受著雨點般落下來的箭雨的攻擊。
每一波箭雨落下,就會有無數人劈裏啪啦的慘叫著倒在地上,其他人卻隻能盡量的加快腳步,一邊在心中祈禱著佛祖的保佑,一邊則想著快點走過這一段距離。
可當他們還沒去到前軍的尾部,前麵的的人已經敗了下來,一群群的高句麗人帶著恐懼,發瘋了一般逃了迴來。
率領中軍向前的高句麗將領們驚悚的看著前麵的景象,根本不知道該做出怎樣的反應。
其實他們有什麽反應都已不能改變此時的局麵,留給他們的時間太短了,他們根本沒有料到之前還很英勇的軍卒就這麽逃了迴來。
前排的高句麗士卒本能的對逃迴來的潰兵揮出了武器,不管哪裏的軍旅對待逃卒的方式都是一般。
但逃迴來的人太多了,敗兵就像是唐軍的先頭部隊,被唐軍驅趕著,一群群的撞進了己方的中軍,讓高句麗人的中軍迅速混亂了起來。
這也是李靖沒有讓陳圓等人大舉增援趙世勳部的原因所在,潰兵的戰鬥力,可不比敵人差上多少。
唐軍陣後的戰鼓聲急促了起來,唐軍的右翼在戰鼓的催促聲中迅速突前,因為他們在斬殺了高句麗人的數千輕騎兵之後,高句麗人步兵攻過來的時候,攻勢便不如其他方向那麽猛烈。
於是他們反攻的進展也最快,前麵的盾牌手被刀盾手取代,兵卒在軍官的喝令聲中加快了步伐,並隨即奔逃了起來。
他們幾乎是跟著高句麗的潰兵一頭便衝入了高句麗人的左翼。
陣列混亂的高句麗人根本無法阻擋如此猛烈而又堅決的突進,立即便被唐軍連續擊破,也隻不到盞茶工夫,高句麗中軍的左翼便已大潰。
高句麗王高成的堂兄高文啟率先逃走,隨著他的將旗後撤,並迅速逃往平壤城方向,立即加速了高句麗人左翼的崩盤。
當年在此被隋軍打的大敗的痛苦迴憶一下便在高句麗將領們心中清晰了起來,恐懼像是疫病般在軍中傳染開來。
近十萬大軍一下便崩了,這種景象很難描述,用唐軍將領們戰後的話語來說,就是高句麗人像兔子一樣逃竄而去,讓唐軍戰果大減。
而當時,如果你能從天空這個角度望下去,那景象會非常之震撼。
高句麗人成群的向後逃走,唿喊之聲沸反盈天,自相殘殺,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
高句麗的貴族們沒有任何臉皮可言,他們總是逃的最快,絲毫也不顧及部下或者其他什麽人。
扔在最後麵的,也就是打仗時突前的那些兵卒,幾乎都是貴族們在各處征召而來的部落人等。
向前的時候是炮灰,逃走的時候則又要給人“斷後”,和當年的那些北齊餘孽作用差不多。
高句麗人大敗,唐軍也有點不適應這樣一個快節奏,追逐的步伐竟然沒怎麽跟上,隻截下了高句麗人的一個尾巴。
趙世勳以及唐軍各部將領們自然心有不甘,揮軍大進,追逐十餘裏,跟著高句麗人的潰兵殺到了他們建下的營寨下麵。
高句麗人逃到此處,一部分逃進了營寨當中,大部分人還擁堵在外麵,依靠著營寨,混亂之中,算是和唐軍又戰一場。
很多高句麗敗兵趁此工夫繞著營寨逃向了其他方向,唐軍殺傷無算,並趁機攻入營寨,奪下營寨十餘座,這才作罷。
唐軍大勝,劉仁軌所部此時也已趕到,在趙世勳命令之下,進入營寨當中,為已經有些力疲的趙世勳部穩住勝利果實。
等到天色漸晚,唐軍來了個鵲巢鳩占,就此駐紮,和高句麗人重新恢複了對峙的局麵。
這個時候,平壤城在唐軍上下眼中,已經清晰無比。
趙世勳有點遺憾,他到底沒能像來護兒那般,率軍一鼓作氣衝入平壤城中。
嗯,不得不說,他的胃口可真不小,來護兒怎麽敗的他是一點也沒去琢磨,隻看見人家的功勞了。
而這個夜晚可不平靜,高句麗人試著反攻了幾次,雖然規模都不大,卻騷擾的唐軍沒法好好休整。
戰有半日,大軍上下都很疲憊,最苦惱的是和高句麗人離的太近,偷襲什麽的不可能造成太多麻煩,就是時不時的要忍受高句麗人射過來的冷箭,讓唐軍防不勝防。
但唐軍不可能再退迴去重新安營了,奪下的這些營寨,已如楔子般釘入高句麗人建造的防禦體係當中,哪能讓高句麗人再拿迴去?
按照大軍征戰的規律,這樣規模的一支大軍,一旦選擇全軍向前,除非戰敗,也就不存在後退的可能了。
甚至前麵遇到了敵人頑強的抵抗,大軍遲滯上那麽一會,也可能會造成軍陣上的混亂。
也就是說,唐軍的反攻一旦開始,就是一往無前,這個時候高句麗人想要阻擋住唐軍的攻勢,隻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穩固防守,像之前唐軍做的那樣,等待敵人攻勢弱下去,再行動作,一個則是用比唐軍更為猛烈的攻勢,來個以攻對攻。
顯然,如今高句麗大軍隻能選擇後者。
唐軍反攻的時機把握的非常巧妙,也可以說是統領大軍的趙世勳臨陣把握住了戰機。
如果高句麗人中軍不動,唐軍反攻時很可能隻是先小勝一場,把高句麗人的前軍擊潰,續攻高句麗中軍時,唐軍麵臨的處境將和之前高句麗人相似,隻是調換了一下角色而已,還有的較量。
可高句麗人太心急了,也可以說是他們軍中的領兵之人經驗太少,並不足以指揮大軍作戰,更確切的來說,沒有獨當一麵的才能。
在他們這些年和突厥,中原的軍隊的交鋒記錄上就能明白這一點,當高句麗人對上散處遼東的那些野人部落時,他們往往能無往而不利。
可一旦跟突厥,中原的軍隊交手,除了倚仗地利之外,他們便鮮有可以稱道之處。
反觀唐軍的將領們,有著中原前人發展起來的各種戰略戰術作為借鑒,加上軍隊平日裏的操練,以及他們所經過的戰事的磨礪。
光在戰略戰術的素養上來說,便已經和高句麗人拉開了一段頗為遙遠的距離。
而在臨陣的決斷以及行動力上,趙世勳可不比高句麗人差,而且他不會和軍中其他將領一樣,考慮太多的其他問題,比如說此戰敗了會怎麽樣,損傷太大又怎麽交代等等。
他隻關注於戰事本身,缺乏大局觀是他的缺點,可真要打起仗來,他卻無愧於悍將之名。
名將向來都是中原王朝軍旅當中的靈魂,是所有人頂禮膜拜的存在,可軍隊當中,卻也絕對少不了像趙世勳這樣的人物,他們才是大軍的骨架。
而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的普通軍官以及士卒,則組成了大軍的血肉,隻有骨肉齊全,再由一個聰明的腦袋領著,這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軍事力量。
所以說,唐軍的反攻並非蠻幹,把握住的是實實在在的戰機。
正值高句麗人攻勢漸消,後繼乏力,而高句麗人的中軍卻還未趕到,給正在與唐軍廝殺,糾纏的前軍以有力支援的時候。
一個小小的脫節,就像之前高句麗騎兵的遭遇相似,隻要把握住了,結果便是戰局已定。
喊殺之聲依舊震耳欲聾,數萬人在這一段不算短的戰線上拚命搏殺。
隻是高句麗人的處境開始變得不妙了起來,大量的鮮血拋灑出來,卻再也無法破開什麽缺口,傷亡卻劇增。
當唐軍緩慢的開始向前推進的時候,耗費了太多氣力,傷亡又大,氣勢已沮的高句麗人一下就頂不住了。
前排的高句麗士卒紛紛倒地,後排的人則被唐軍突起的攻勢推的連連後退,當同伴奔流的鮮血刺紅了他們的眼睛,激起的卻不是複仇的勇氣,而是無邊的恐懼和怯懦。
當唐軍反攻,陣前也許隻是相持了那麽一刻,高句麗的前軍在下一刻就潰了。
先是零零星星的一些人掉頭逃走,接著就像是連鎖反應,一隊隊的人跟在了逃竄的人後麵,再然後就是全線崩盤。
隋末戰亂當中出現過無數次這樣的景象,沒有什麽好說的。
兩軍相搏,戰鬥力更高,更有組織的一方總會嚐到勝利的果實,不論是中原的軍伍,還是高句麗的軍旅,都逃不脫這個定律。
當高句麗人潰敗的時候,他們也不比中原的農民軍強上多少,膽氣已落,盡如喪家之犬,唯恐逃的不夠快。
這個時候,再威嚴的將領,再有經驗的軍官,也無法挽留住潰兵的腳步。
就算所有人都知道,自己逃竄之時,很可能會衝動身後中軍的陣腳,讓局部的失敗變成全盤皆潰,可當大家都在瘋狂逃命的時候,卻沒有多少人再會顧忌於此。
高句麗人的樂子大了
高句麗人的中軍此時已經全部進入到了唐軍弓箭手的射程之內,正在承受著雨點般落下來的箭雨的攻擊。
每一波箭雨落下,就會有無數人劈裏啪啦的慘叫著倒在地上,其他人卻隻能盡量的加快腳步,一邊在心中祈禱著佛祖的保佑,一邊則想著快點走過這一段距離。
可當他們還沒去到前軍的尾部,前麵的的人已經敗了下來,一群群的高句麗人帶著恐懼,發瘋了一般逃了迴來。
率領中軍向前的高句麗將領們驚悚的看著前麵的景象,根本不知道該做出怎樣的反應。
其實他們有什麽反應都已不能改變此時的局麵,留給他們的時間太短了,他們根本沒有料到之前還很英勇的軍卒就這麽逃了迴來。
前排的高句麗士卒本能的對逃迴來的潰兵揮出了武器,不管哪裏的軍旅對待逃卒的方式都是一般。
但逃迴來的人太多了,敗兵就像是唐軍的先頭部隊,被唐軍驅趕著,一群群的撞進了己方的中軍,讓高句麗人的中軍迅速混亂了起來。
這也是李靖沒有讓陳圓等人大舉增援趙世勳部的原因所在,潰兵的戰鬥力,可不比敵人差上多少。
唐軍陣後的戰鼓聲急促了起來,唐軍的右翼在戰鼓的催促聲中迅速突前,因為他們在斬殺了高句麗人的數千輕騎兵之後,高句麗人步兵攻過來的時候,攻勢便不如其他方向那麽猛烈。
於是他們反攻的進展也最快,前麵的盾牌手被刀盾手取代,兵卒在軍官的喝令聲中加快了步伐,並隨即奔逃了起來。
他們幾乎是跟著高句麗的潰兵一頭便衝入了高句麗人的左翼。
陣列混亂的高句麗人根本無法阻擋如此猛烈而又堅決的突進,立即便被唐軍連續擊破,也隻不到盞茶工夫,高句麗中軍的左翼便已大潰。
高句麗王高成的堂兄高文啟率先逃走,隨著他的將旗後撤,並迅速逃往平壤城方向,立即加速了高句麗人左翼的崩盤。
當年在此被隋軍打的大敗的痛苦迴憶一下便在高句麗將領們心中清晰了起來,恐懼像是疫病般在軍中傳染開來。
近十萬大軍一下便崩了,這種景象很難描述,用唐軍將領們戰後的話語來說,就是高句麗人像兔子一樣逃竄而去,讓唐軍戰果大減。
而當時,如果你能從天空這個角度望下去,那景象會非常之震撼。
高句麗人成群的向後逃走,唿喊之聲沸反盈天,自相殘殺,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
高句麗的貴族們沒有任何臉皮可言,他們總是逃的最快,絲毫也不顧及部下或者其他什麽人。
扔在最後麵的,也就是打仗時突前的那些兵卒,幾乎都是貴族們在各處征召而來的部落人等。
向前的時候是炮灰,逃走的時候則又要給人“斷後”,和當年的那些北齊餘孽作用差不多。
高句麗人大敗,唐軍也有點不適應這樣一個快節奏,追逐的步伐竟然沒怎麽跟上,隻截下了高句麗人的一個尾巴。
趙世勳以及唐軍各部將領們自然心有不甘,揮軍大進,追逐十餘裏,跟著高句麗人的潰兵殺到了他們建下的營寨下麵。
高句麗人逃到此處,一部分逃進了營寨當中,大部分人還擁堵在外麵,依靠著營寨,混亂之中,算是和唐軍又戰一場。
很多高句麗敗兵趁此工夫繞著營寨逃向了其他方向,唐軍殺傷無算,並趁機攻入營寨,奪下營寨十餘座,這才作罷。
唐軍大勝,劉仁軌所部此時也已趕到,在趙世勳命令之下,進入營寨當中,為已經有些力疲的趙世勳部穩住勝利果實。
等到天色漸晚,唐軍來了個鵲巢鳩占,就此駐紮,和高句麗人重新恢複了對峙的局麵。
這個時候,平壤城在唐軍上下眼中,已經清晰無比。
趙世勳有點遺憾,他到底沒能像來護兒那般,率軍一鼓作氣衝入平壤城中。
嗯,不得不說,他的胃口可真不小,來護兒怎麽敗的他是一點也沒去琢磨,隻看見人家的功勞了。
而這個夜晚可不平靜,高句麗人試著反攻了幾次,雖然規模都不大,卻騷擾的唐軍沒法好好休整。
戰有半日,大軍上下都很疲憊,最苦惱的是和高句麗人離的太近,偷襲什麽的不可能造成太多麻煩,就是時不時的要忍受高句麗人射過來的冷箭,讓唐軍防不勝防。
但唐軍不可能再退迴去重新安營了,奪下的這些營寨,已如楔子般釘入高句麗人建造的防禦體係當中,哪能讓高句麗人再拿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