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破時常給臣下們打預防針。
主要是怕他們會錯了意,覺著天下安定了下來,皇帝便開始有心享樂了。
最近一年多的時間裏麵,確實有這種苗頭,眼見皇帝開始修建宮室,皇陵,給功臣們樹碑立傳。
你說臣下們會怎麽想?即便這些朝中重臣,怕是不知不覺間也要受到影響,最少也會有可以鬆懈一些的感覺吧?
你看之前談論征伐高句麗的時候,大家輕描淡寫的,和平定諸侯的時候相比,警惕性明顯有所不足。
國內日漸安定,國門之外傳來一連串的捷報,難免會讓人驕矜起來,便是李破自己也是難免……
和宰相們相聚飲酒談說,這種感覺就更清晰了一些。
李破對人心的把握已是爐火純青,此時自省之餘,立即便警句頻出,想要告訴臣下的其實就是,這才從哪到哪,遠不到放鬆的時候。
而且皇帝,臣子,哪有放鬆一說?
李破一邊說著話,其實一邊在想著,過後一定要給這些人加加碼,把緊迫感搞起來,千萬不能讓驢子們躺下。
…………
眾人在拍他的馬屁,李破充耳不聞。
臣下們看皇帝神思不屬,也漸漸安靜了下來。
孟子有雲,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此眾人皆知之警言,陛下此時引用這話是什麽意思呢?
蕭禹就覺著自己又要倒黴了。
修建宮室之事上他勸了皇帝幾句,今日又挑起了關於洛陽牡丹的話題……好吧,他當初沉沉浮浮的,可不就是這張嘴巴的鍋?
宴會草草散去,辭出的宰相們多了些心事,相互對個眼神,好像都有著千言萬語,可誰也不會真的說出來,那在政治上就太不成熟了,所以氣氛比較沉悶。
溫彥博借故留了下來,他是晉陽舊臣,心腹之處不同旁人,是可以隨時跟皇帝說些私話的。
…………
等到人都走了,換上香茗,溫彥博才道:“陛下為何悶悶不樂?席間眾人多有孟浪,陛下不用放在心裏……”
李破樂了,這話聽著耳熟,演義小說裏好像時常出現。
“卿於朕有半師之誼,當年咱們在涿郡相遇,卿教了朕不少學問,說的都是些仁義道德之類的大道理,朕當時聽的很是心煩。
君王昏聵,臣下盡多奸邪,弄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那些大道理他們不懂嗎?非也,前隋君臣各個都有學問,如何不知那些淺顯的道理?
如今朕登基為帝,便常常以此自省,為的不光是自己,為的還有家眷,以及跟隨朕多年的部屬們。
朕這個位置啊,得來的不容易,坐起來同樣不易至極……
卿向來忠直,是朕最為信重之人,不如猜上一猜朕如今的心事?”
溫彥博看著微醺的皇帝,心中不由一笑,嘴上則說道:“擅自揣摩聖意,可是為臣者之大忌,陛下這是在為難於臣啊。”
李破笑了起來,此時看上去哪還有什麽憂慮,心眼耍的飛起,“卿又不是不曉得,朕從來不罪無過之人。”
溫彥博跟隨他多年,這會是胸有成竹,慢悠悠的道:“臣記得當年陛下平定晉地之後,曾南巡了一次吧?”
李破點了點頭,他記性很好,那會出巡是靜極思動,想要到外麵走一走,在上黨殺了不少人,還想去北邊轉轉來著,最終沒有成行。
那是他少有的任性之舉,倒也無關大事。
隻聽溫彥博又道:“陛下應也記得,歸來之後,您便在府中躲了起來,臣與陳公,蘇元宰等人求見多次,卻不得其門而入……”
李破哈哈一笑,“朕遠行疲憊,自然要好好歇歇,你們卻是多事了,還在府中路上等候,朕聽人傳報很是氣惱,故意不至,浪費了陳孝意的好茶,哈哈。”
說起舊事,溫彥博也是麵色溫煦,捋著自己的胡須笑了起來,“臣剛才就說了,陛下雖為天子,可天子亦有人欲。
陛下向來英明勤懇,少有懶政之舉,那次的事情可是絕無僅有,臣等思忖再三,最終都認為陛下嫌事務太多,無人分擔而已。
隨後陛下便以削爵等大事托於臣下,分擔憂愁,還是陳公前去相勸,才讓陛下醒悟。
前些年好像亦是如此,是陛下前去會了何公,才又改弦更張。
如今眾人在前,皆為宰輔,語不及義不說,還多有意氣之爭,怕是讓陛下覺得他們私心太重,不堪驅使了吧?”
雖不中亦不遠矣……
李破搖了搖頭,又點了點頭,“卿說的有道理,隻是說的不全對,朕知道人心難測的道理,上下同心,勠力以赴之事隻在陣前,因為關乎生死。
朝堂上的人們求的到底和軍將不同,卿等都是身有才幹之人,哪有不堪驅使一說?朕隻是覺得吧……
該給眾人背些重擔,以免他們心思太多,總想著去算計這個,防著那個。
朕有點後悔啊,不該把輔臣聚在一處,看著著實鬧心。”
溫彥博抿了抿嘴唇,憋住笑,皇帝向來沉穩,遇大事尤其不慌,手段頻出,根本沒有束手無策一說,實在令人敬服。
可偶爾鬧起脾氣來,卻宛若孩童……
你聽聽這說的,明明白白,可最後兩句,卻弄的人哭笑不得。
聽了這些他算是明白了,皇帝沒什麽心事可言,隻是被宰輔們相處的情景給鬧的心煩了,想要整治他們一下。
一如當年那些軍中將領,看見皇帝的笑容,就一個個的噤若寒蟬,那可不就是都被整治的怕了的緣故。
…………
一如溫彥博所想,此時李破已經開始在琢磨主意,以免讓這些人太過清閑,隻知道耍弄心眼。
蕭禹好說,成國夫人為其長姐,遞個話過去有蕭時文好受的。
朝中南人漸多,岑文本最近蹦的也很歡實,總是參加什麽文會,整日裏不幹正事,哼,逢有宴飲,就讓他來作詩,到時候抄兩首打他的臉。
劉政會那個匈奴子,不聲不響的,讓他繼續修訂唐典……
門下省的幾個人就更好辦,尤其是長孫順德,尋個機會非得敲的他頭破血流不可……
主要是怕他們會錯了意,覺著天下安定了下來,皇帝便開始有心享樂了。
最近一年多的時間裏麵,確實有這種苗頭,眼見皇帝開始修建宮室,皇陵,給功臣們樹碑立傳。
你說臣下們會怎麽想?即便這些朝中重臣,怕是不知不覺間也要受到影響,最少也會有可以鬆懈一些的感覺吧?
你看之前談論征伐高句麗的時候,大家輕描淡寫的,和平定諸侯的時候相比,警惕性明顯有所不足。
國內日漸安定,國門之外傳來一連串的捷報,難免會讓人驕矜起來,便是李破自己也是難免……
和宰相們相聚飲酒談說,這種感覺就更清晰了一些。
李破對人心的把握已是爐火純青,此時自省之餘,立即便警句頻出,想要告訴臣下的其實就是,這才從哪到哪,遠不到放鬆的時候。
而且皇帝,臣子,哪有放鬆一說?
李破一邊說著話,其實一邊在想著,過後一定要給這些人加加碼,把緊迫感搞起來,千萬不能讓驢子們躺下。
…………
眾人在拍他的馬屁,李破充耳不聞。
臣下們看皇帝神思不屬,也漸漸安靜了下來。
孟子有雲,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此眾人皆知之警言,陛下此時引用這話是什麽意思呢?
蕭禹就覺著自己又要倒黴了。
修建宮室之事上他勸了皇帝幾句,今日又挑起了關於洛陽牡丹的話題……好吧,他當初沉沉浮浮的,可不就是這張嘴巴的鍋?
宴會草草散去,辭出的宰相們多了些心事,相互對個眼神,好像都有著千言萬語,可誰也不會真的說出來,那在政治上就太不成熟了,所以氣氛比較沉悶。
溫彥博借故留了下來,他是晉陽舊臣,心腹之處不同旁人,是可以隨時跟皇帝說些私話的。
…………
等到人都走了,換上香茗,溫彥博才道:“陛下為何悶悶不樂?席間眾人多有孟浪,陛下不用放在心裏……”
李破樂了,這話聽著耳熟,演義小說裏好像時常出現。
“卿於朕有半師之誼,當年咱們在涿郡相遇,卿教了朕不少學問,說的都是些仁義道德之類的大道理,朕當時聽的很是心煩。
君王昏聵,臣下盡多奸邪,弄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那些大道理他們不懂嗎?非也,前隋君臣各個都有學問,如何不知那些淺顯的道理?
如今朕登基為帝,便常常以此自省,為的不光是自己,為的還有家眷,以及跟隨朕多年的部屬們。
朕這個位置啊,得來的不容易,坐起來同樣不易至極……
卿向來忠直,是朕最為信重之人,不如猜上一猜朕如今的心事?”
溫彥博看著微醺的皇帝,心中不由一笑,嘴上則說道:“擅自揣摩聖意,可是為臣者之大忌,陛下這是在為難於臣啊。”
李破笑了起來,此時看上去哪還有什麽憂慮,心眼耍的飛起,“卿又不是不曉得,朕從來不罪無過之人。”
溫彥博跟隨他多年,這會是胸有成竹,慢悠悠的道:“臣記得當年陛下平定晉地之後,曾南巡了一次吧?”
李破點了點頭,他記性很好,那會出巡是靜極思動,想要到外麵走一走,在上黨殺了不少人,還想去北邊轉轉來著,最終沒有成行。
那是他少有的任性之舉,倒也無關大事。
隻聽溫彥博又道:“陛下應也記得,歸來之後,您便在府中躲了起來,臣與陳公,蘇元宰等人求見多次,卻不得其門而入……”
李破哈哈一笑,“朕遠行疲憊,自然要好好歇歇,你們卻是多事了,還在府中路上等候,朕聽人傳報很是氣惱,故意不至,浪費了陳孝意的好茶,哈哈。”
說起舊事,溫彥博也是麵色溫煦,捋著自己的胡須笑了起來,“臣剛才就說了,陛下雖為天子,可天子亦有人欲。
陛下向來英明勤懇,少有懶政之舉,那次的事情可是絕無僅有,臣等思忖再三,最終都認為陛下嫌事務太多,無人分擔而已。
隨後陛下便以削爵等大事托於臣下,分擔憂愁,還是陳公前去相勸,才讓陛下醒悟。
前些年好像亦是如此,是陛下前去會了何公,才又改弦更張。
如今眾人在前,皆為宰輔,語不及義不說,還多有意氣之爭,怕是讓陛下覺得他們私心太重,不堪驅使了吧?”
雖不中亦不遠矣……
李破搖了搖頭,又點了點頭,“卿說的有道理,隻是說的不全對,朕知道人心難測的道理,上下同心,勠力以赴之事隻在陣前,因為關乎生死。
朝堂上的人們求的到底和軍將不同,卿等都是身有才幹之人,哪有不堪驅使一說?朕隻是覺得吧……
該給眾人背些重擔,以免他們心思太多,總想著去算計這個,防著那個。
朕有點後悔啊,不該把輔臣聚在一處,看著著實鬧心。”
溫彥博抿了抿嘴唇,憋住笑,皇帝向來沉穩,遇大事尤其不慌,手段頻出,根本沒有束手無策一說,實在令人敬服。
可偶爾鬧起脾氣來,卻宛若孩童……
你聽聽這說的,明明白白,可最後兩句,卻弄的人哭笑不得。
聽了這些他算是明白了,皇帝沒什麽心事可言,隻是被宰輔們相處的情景給鬧的心煩了,想要整治他們一下。
一如當年那些軍中將領,看見皇帝的笑容,就一個個的噤若寒蟬,那可不就是都被整治的怕了的緣故。
…………
一如溫彥博所想,此時李破已經開始在琢磨主意,以免讓這些人太過清閑,隻知道耍弄心眼。
蕭禹好說,成國夫人為其長姐,遞個話過去有蕭時文好受的。
朝中南人漸多,岑文本最近蹦的也很歡實,總是參加什麽文會,整日裏不幹正事,哼,逢有宴飲,就讓他來作詩,到時候抄兩首打他的臉。
劉政會那個匈奴子,不聲不響的,讓他繼續修訂唐典……
門下省的幾個人就更好辦,尤其是長孫順德,尋個機會非得敲的他頭破血流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