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督李靖迴京述職,在這之前,夔州總管,右翊衛大將軍宇文鑊,右驍衛大將軍陳圓也已迴京。
這都是開國功臣。
李靖就不用說了,身有平蜀之功,又是國丈,在任職大都督期間,施政江右,政績顯著,又多次親自領兵或派尉遲恭,文士弘,黃君漢等攻打南蠻,平定嶺南諸郡。
短短數載之間,已有名臣之相。
而宇文鑊和陳圓都乃從龍之臣,跟隨李破起兵,滿身軍功。
陳圓資曆要深的多,他在李破隨軍征伐遼東時就跟隨在了李破身邊,之後與突厥連番交戰,又隨李破南向平定諸侯。
就是出身不成,也沒讀過書,不然的話,以其資曆位次絕對不在李靖等人之下。
換句話說,這位大將軍天花板有些低,不能像李靖,宇文鑊等人一樣上馬治軍下馬治民。
不過也正因如此,忠誠度便很高,早在那十幾年的征戰歲月裏,陳圓等人便已養成了將主說什麽是什麽的習慣。
而和尉遲恭,步群等人時不時的鬧點小脾氣,博取一下將主的關注度不同的是,陳圓為人質樸,根本沒那麽多的想法。
早年就是這般,隻要沒人來招惹於他,他便會樂嗬嗬的提著他的大斧頭,隨時準備率軍衝陣。
所以他身上的傷疤比別人都要多,除了拚命三郎趙世勳那樣從不把自己的性命當迴事的怪物之外,其他人脫了衣服在他麵前都要跪下叫爺爺。
嗯,讓陳圓最服氣的還是羅士信,先天條件所限,他做不到像羅士信那樣,用大腳把城門給踹開。
當然了,自詡勇猛的軍中將領們斷不會承認,他們對狂暴而而又兇殘的羅士信充滿了畏懼之情。
在那些南征北戰的歲月當中,凡羅士信領兵出戰,必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局麵,於是在他們印象當中,羅將軍太過殘暴蠻橫,是將主手中從不輕易示人的大兇之器……
最為重要的是,人家還是陛下的結義兄弟,比不了比不了。
嗯,大致的意思就是沒文化的這些真的很怕羅士信,有文化的那些則“懶得”跟羅士信這種隻認一個主人的忠犬計較。
隻不過這些年羅士信進了長安就沒有再離開過,如同老虎被關進了籠子,便沒有以前那麽有震懾力了而已。
………………
陳圓這兩年開始時是看押竇建德降軍,後來則是在河南忙著率領大軍屯田,進京對他來說是件好事。
宇文鑊則有些忐忑,他在夔州的主要任務是掃平蠻寨,經過幾次戰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巴蜀東北部地區的蠻人死的死,降的降,再沒有當初禍亂蜀中,誰也不服的心氣。
大唐元貞三年的時候,宇文鑊學著益州那邊,還組織起了數千人的蠻軍,翻山越嶺,對山間蠻寨進行了非常細致的清理。
其實接下來南邊要做的就是設置官吏,對遷移到平地的蠻族進行管理。
曆朝曆代都是這麽幹的,很多南人家族在以前都是蠻族,從秦漢以來,各朝都有專門管理他們的機構。
在那些不服教化,人跡難至的地區設置郡縣,甚至是邦國,剿撫並用,將他們歸入到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
其中像都護府,土邦等機構便應運而生,後來的民族大團圓的景象,其實正是曆代經過幾千年的努力才有的結果。
………………
隻是現在這些跟宇文鑊關係都不大了,多年在外,一旦入京述職,對於他來說,前途不定。
其實主要是他自己沒有什麽明確的目標,當他知道近期有陳圓和李靖兩人一道迴京述職的消息,心裏才算安穩了一些。
嗯,這種心理大家都能理解吧?
當然了,不管怎麽說,他身後還有宇文氏家族作為支撐,比起陳圓那些人來,總歸要強上不止一籌。
………………
他們迴京的待遇不用細說,不論是兵部還是吏部,禮部,都已經做好了準備,其實就一句話,極盡安撫之能事,以慰功臣之心而已。
大唐現在有十六個軍府,不用像前隋那樣兼顧東都,也就簡單了許多。
各個大將軍府都設在皇城之內,職責早已分明,就像是修好的一間間廟宇,隻等著大將軍們入內坐鎮了。
大將軍們多半都是從龍之臣,也都賜以開國公的榮銜,投效的晚一些的,比如竇琮,張士貴等人,地位上要稍差一些。
………………
尚書省。
尚書左仆射溫彥博親自迎在門外,等待李靖的到來。
兩人隔著老遠,便相互施禮。
行到近前,溫彥博笑道:“都督一路鞍馬勞頓,快請入內說話。”
李靖比溫彥博年紀大了許多,從江陵一路迴京,精神頭卻還不錯,隻是略有疲憊而已。
稍稍打量了一下溫彥博,也笑著道:“仆射看著風采依舊,相比之下,俺可是老了啊。”
寒暄著,兩人相挾入內。
李靖迴京述職和另外兩人不一樣,對於尚書省來說,溫彥博預感到尚書省應該很快就會由一言堂變成雙頭蛇怪了。
對於久經官場的溫彥博而言,這是明擺著的事情。
除了李靖國丈的身份之外,其人的資曆也已厚實了起來,不說前隋時如何如何,就說這些年,李靖先是領兵於外,接著又治政江右,這些明顯都是出將入相的模板。
三省六部,能容得下李靖這尊大神的位置卻不多,尚書省是最合適的地方。
溫彥博倒沒什麽抵觸,他隻是不曉得李靖為人如何,有點擔心這人持寵而嬌,跟自己在尚書省爭權奪利而已。
所以他要好好跟李靖談一談,先瞧一瞧李靖的秉性為人。
………………
李靖也是有“情商”的人,曉得此次迴京述職的重要性。
相比於溫彥博等人,他的資曆也就變得淺薄了起來,別看眼前這位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心裏不定就在說他李靖也就是生了個好女兒呢……
沒辦法,他就是這麽悲催,早年挖下的坑太大,靠著女兒女婿才慢慢給填迴去,想要挺直腰杆跟人說上一句,俺李靖也是頂天立地的大好男兒估計不知是猴年馬月之後的事情了。
………………
室內茶香嫋嫋,也無人打擾。
兩人略略說了幾句,溫彥博就感覺這隻國丈好像有點……謙遜的過了頭?領兵之人,封疆大吏,沒點棱角的嗎?
其實如果溫彥博穿越迴去,能夠見到當時任職馬邑郡丞的李靖是怎麽到晉陽拜見李淵的,他就不會有這種疑問了。
人家李靖栽的跟頭太多,在江陵還能稱得上一聲殺伐果斷,可迴到京師他就心虛無比,該低頭的時候他絕對不會猶豫的。
能屈能伸,真大丈夫也……伸縮幅度絕對強過韓信之輩,說的就是此時的李靖。
………………
“天下漸安,大將軍迴朝述職乃題中應有之義……都督,總管之類也是權宜之計,陛下在天下設道,便是替代前朝舊製之舉……”
聽著李靖說話,溫彥博一下沒了言語,他還沒準備進入正題呢,這位大都督就已經評點上了朝廷大策,說的還挺明白。
可你都把話說了,叫俺說什麽好呢?溫彥博哭笑不得的想著,這人是個實在人啊,哪像傳聞一般,走到哪殺到哪……
說起來李靖在朝中的風評有些不好,主要是他在夔州砍了柴紹的腦袋,這也就算了,等到了江陵,他又和大將軍們一起弄死了蕭銑。
之後在治政江右的日子裏,他幾次清洗江右官場,人頭滾滾而下,消息傳到朝中,雖然讚許者居多,可大家心裏麵都覺著這位國丈殺性有些重了,一定是個像李綱,張亮,王珪等人一般嚴剛可畏的人物。
流言害人不淺……
實際上李靖李藥師大器晚成,他的傳奇人生才剛剛開始罷了。
說話間,溫彥博覺得如果李靖能一直保持這種謙遜的姿態,那兩人在尚書省搭檔的話,也不是一件壞事。
嗯,李靖給溫彥博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
正在溫彥博琢磨著是不是該邀請李靖過府吃酒,把話說透的時候,有人匆匆進來稟報,陛下到了。
溫彥博立即打消了所有的念頭,他娘的國丈還是國丈,這麽一尊大神如果擺在尚書省,哪裏會有人好日子過?
也許皇後輕飄飄一句枕邊風,有人就得吃不了兜著走。
還沒等兩人站起來,李破已經帶著如同春風般的笑容走了進來,揮手屏退侍從,接著便笑道:“都是朕的肱股之臣,不用多禮。”
看著向自己施禮的兩人,李破心情大好,皇帝當了有幾年了,當世的禮節在他眼中還是那麽賞心悅目。
沒有人隨時跪在地上當磕頭蟲,尊卑有序,卻不失骨氣。
待到坐定,飲了兩口茶湯,李破笑著道:“今年天氣暖和,老師一路上應該沒受什麽風寒之苦吧?”
一邊打量著李靖,他一邊繼續道:“幾年不見,看老師氣色大好,江南的水土還真是養人,比之北方邊塞強的可不止一籌。”
這都是開國功臣。
李靖就不用說了,身有平蜀之功,又是國丈,在任職大都督期間,施政江右,政績顯著,又多次親自領兵或派尉遲恭,文士弘,黃君漢等攻打南蠻,平定嶺南諸郡。
短短數載之間,已有名臣之相。
而宇文鑊和陳圓都乃從龍之臣,跟隨李破起兵,滿身軍功。
陳圓資曆要深的多,他在李破隨軍征伐遼東時就跟隨在了李破身邊,之後與突厥連番交戰,又隨李破南向平定諸侯。
就是出身不成,也沒讀過書,不然的話,以其資曆位次絕對不在李靖等人之下。
換句話說,這位大將軍天花板有些低,不能像李靖,宇文鑊等人一樣上馬治軍下馬治民。
不過也正因如此,忠誠度便很高,早在那十幾年的征戰歲月裏,陳圓等人便已養成了將主說什麽是什麽的習慣。
而和尉遲恭,步群等人時不時的鬧點小脾氣,博取一下將主的關注度不同的是,陳圓為人質樸,根本沒那麽多的想法。
早年就是這般,隻要沒人來招惹於他,他便會樂嗬嗬的提著他的大斧頭,隨時準備率軍衝陣。
所以他身上的傷疤比別人都要多,除了拚命三郎趙世勳那樣從不把自己的性命當迴事的怪物之外,其他人脫了衣服在他麵前都要跪下叫爺爺。
嗯,讓陳圓最服氣的還是羅士信,先天條件所限,他做不到像羅士信那樣,用大腳把城門給踹開。
當然了,自詡勇猛的軍中將領們斷不會承認,他們對狂暴而而又兇殘的羅士信充滿了畏懼之情。
在那些南征北戰的歲月當中,凡羅士信領兵出戰,必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局麵,於是在他們印象當中,羅將軍太過殘暴蠻橫,是將主手中從不輕易示人的大兇之器……
最為重要的是,人家還是陛下的結義兄弟,比不了比不了。
嗯,大致的意思就是沒文化的這些真的很怕羅士信,有文化的那些則“懶得”跟羅士信這種隻認一個主人的忠犬計較。
隻不過這些年羅士信進了長安就沒有再離開過,如同老虎被關進了籠子,便沒有以前那麽有震懾力了而已。
………………
陳圓這兩年開始時是看押竇建德降軍,後來則是在河南忙著率領大軍屯田,進京對他來說是件好事。
宇文鑊則有些忐忑,他在夔州的主要任務是掃平蠻寨,經過幾次戰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巴蜀東北部地區的蠻人死的死,降的降,再沒有當初禍亂蜀中,誰也不服的心氣。
大唐元貞三年的時候,宇文鑊學著益州那邊,還組織起了數千人的蠻軍,翻山越嶺,對山間蠻寨進行了非常細致的清理。
其實接下來南邊要做的就是設置官吏,對遷移到平地的蠻族進行管理。
曆朝曆代都是這麽幹的,很多南人家族在以前都是蠻族,從秦漢以來,各朝都有專門管理他們的機構。
在那些不服教化,人跡難至的地區設置郡縣,甚至是邦國,剿撫並用,將他們歸入到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
其中像都護府,土邦等機構便應運而生,後來的民族大團圓的景象,其實正是曆代經過幾千年的努力才有的結果。
………………
隻是現在這些跟宇文鑊關係都不大了,多年在外,一旦入京述職,對於他來說,前途不定。
其實主要是他自己沒有什麽明確的目標,當他知道近期有陳圓和李靖兩人一道迴京述職的消息,心裏才算安穩了一些。
嗯,這種心理大家都能理解吧?
當然了,不管怎麽說,他身後還有宇文氏家族作為支撐,比起陳圓那些人來,總歸要強上不止一籌。
………………
他們迴京的待遇不用細說,不論是兵部還是吏部,禮部,都已經做好了準備,其實就一句話,極盡安撫之能事,以慰功臣之心而已。
大唐現在有十六個軍府,不用像前隋那樣兼顧東都,也就簡單了許多。
各個大將軍府都設在皇城之內,職責早已分明,就像是修好的一間間廟宇,隻等著大將軍們入內坐鎮了。
大將軍們多半都是從龍之臣,也都賜以開國公的榮銜,投效的晚一些的,比如竇琮,張士貴等人,地位上要稍差一些。
………………
尚書省。
尚書左仆射溫彥博親自迎在門外,等待李靖的到來。
兩人隔著老遠,便相互施禮。
行到近前,溫彥博笑道:“都督一路鞍馬勞頓,快請入內說話。”
李靖比溫彥博年紀大了許多,從江陵一路迴京,精神頭卻還不錯,隻是略有疲憊而已。
稍稍打量了一下溫彥博,也笑著道:“仆射看著風采依舊,相比之下,俺可是老了啊。”
寒暄著,兩人相挾入內。
李靖迴京述職和另外兩人不一樣,對於尚書省來說,溫彥博預感到尚書省應該很快就會由一言堂變成雙頭蛇怪了。
對於久經官場的溫彥博而言,這是明擺著的事情。
除了李靖國丈的身份之外,其人的資曆也已厚實了起來,不說前隋時如何如何,就說這些年,李靖先是領兵於外,接著又治政江右,這些明顯都是出將入相的模板。
三省六部,能容得下李靖這尊大神的位置卻不多,尚書省是最合適的地方。
溫彥博倒沒什麽抵觸,他隻是不曉得李靖為人如何,有點擔心這人持寵而嬌,跟自己在尚書省爭權奪利而已。
所以他要好好跟李靖談一談,先瞧一瞧李靖的秉性為人。
………………
李靖也是有“情商”的人,曉得此次迴京述職的重要性。
相比於溫彥博等人,他的資曆也就變得淺薄了起來,別看眼前這位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心裏不定就在說他李靖也就是生了個好女兒呢……
沒辦法,他就是這麽悲催,早年挖下的坑太大,靠著女兒女婿才慢慢給填迴去,想要挺直腰杆跟人說上一句,俺李靖也是頂天立地的大好男兒估計不知是猴年馬月之後的事情了。
………………
室內茶香嫋嫋,也無人打擾。
兩人略略說了幾句,溫彥博就感覺這隻國丈好像有點……謙遜的過了頭?領兵之人,封疆大吏,沒點棱角的嗎?
其實如果溫彥博穿越迴去,能夠見到當時任職馬邑郡丞的李靖是怎麽到晉陽拜見李淵的,他就不會有這種疑問了。
人家李靖栽的跟頭太多,在江陵還能稱得上一聲殺伐果斷,可迴到京師他就心虛無比,該低頭的時候他絕對不會猶豫的。
能屈能伸,真大丈夫也……伸縮幅度絕對強過韓信之輩,說的就是此時的李靖。
………………
“天下漸安,大將軍迴朝述職乃題中應有之義……都督,總管之類也是權宜之計,陛下在天下設道,便是替代前朝舊製之舉……”
聽著李靖說話,溫彥博一下沒了言語,他還沒準備進入正題呢,這位大都督就已經評點上了朝廷大策,說的還挺明白。
可你都把話說了,叫俺說什麽好呢?溫彥博哭笑不得的想著,這人是個實在人啊,哪像傳聞一般,走到哪殺到哪……
說起來李靖在朝中的風評有些不好,主要是他在夔州砍了柴紹的腦袋,這也就算了,等到了江陵,他又和大將軍們一起弄死了蕭銑。
之後在治政江右的日子裏,他幾次清洗江右官場,人頭滾滾而下,消息傳到朝中,雖然讚許者居多,可大家心裏麵都覺著這位國丈殺性有些重了,一定是個像李綱,張亮,王珪等人一般嚴剛可畏的人物。
流言害人不淺……
實際上李靖李藥師大器晚成,他的傳奇人生才剛剛開始罷了。
說話間,溫彥博覺得如果李靖能一直保持這種謙遜的姿態,那兩人在尚書省搭檔的話,也不是一件壞事。
嗯,李靖給溫彥博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
正在溫彥博琢磨著是不是該邀請李靖過府吃酒,把話說透的時候,有人匆匆進來稟報,陛下到了。
溫彥博立即打消了所有的念頭,他娘的國丈還是國丈,這麽一尊大神如果擺在尚書省,哪裏會有人好日子過?
也許皇後輕飄飄一句枕邊風,有人就得吃不了兜著走。
還沒等兩人站起來,李破已經帶著如同春風般的笑容走了進來,揮手屏退侍從,接著便笑道:“都是朕的肱股之臣,不用多禮。”
看著向自己施禮的兩人,李破心情大好,皇帝當了有幾年了,當世的禮節在他眼中還是那麽賞心悅目。
沒有人隨時跪在地上當磕頭蟲,尊卑有序,卻不失骨氣。
待到坐定,飲了兩口茶湯,李破笑著道:“今年天氣暖和,老師一路上應該沒受什麽風寒之苦吧?”
一邊打量著李靖,他一邊繼續道:“幾年不見,看老師氣色大好,江南的水土還真是養人,比之北方邊塞強的可不止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