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華滿身酸爽,一瘸一拐的離開了武德殿。
她的遭遇真的是一言難盡,估計她自打記事起,做夢也沒想過有這麽一天,會有人能把獨孤氏的女兒當做木頭般摔打一遍。
皇帝用的明顯是軍中搏擊之術,近身撲擊,連摔帶打,隻不過皇帝還算手下留情,沒有揍她,隻用到了摔跤的技藝,把她扔了數十個跟頭。
別說是獨孤氏的貴女,就算是平常人家的女兒,估計一輩子也不會遇到這種事情吧……
獨孤華的窩心實在是無法細細描述。
可這確實是她第一次和皇帝親密接觸,又有那麽一點小自豪,還有些羞怯,很難說清她此時的心情。
當然了,等到李破覺著她身體素質還不錯,很禁得住摔打的樣子,便讓她交卸宮中的職務,來掌管武德殿中一應事宜。
然後……灰頭土臉的獨孤華就又多了幾分驚喜的感覺出來。
還是那句話,宮中的嬪妃的生活不怕別的,就怕沒有盼頭,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和外朝的官員們差不多,權勢地位對她們有著天然的誘惑力。
在本質上又與外朝官員有所區分,她們想要的其實就是一個與眾不同。
得到皇帝的寵愛,誕下子嗣等等,最終都可以歸結為體現出她們的人生價值的問題上來。
而隻有那些野心勃勃,手腕高明,運氣也佳的女子,才會達到一個令人仰望的地步,去追尋那更上層樓的目標。
你看看,無論男人女人,也不管什麽時代,本質上其實都一樣。
………………
對於李破而言就比較歡樂了,獨孤華這個小沙包很稱職,不像李碧,阿史那容真那麽兇猛強悍,又沒那麽稀鬆平常,手感也不錯。
身高體重剛剛好,雖然少了許多對抗性,卻正合適鍛煉身體,舒活筋骨,還能增加一些趣味。
後來很多人都希望有個美女陪練,估計就是這種心理吧?
嗯,皇帝的小日子過的就是這麽樸實無華……
………………
正月十五過後,京師各部門紛紛複衙。
新一年的第一次大朝會講是主要就是今年年初京試的事情,之外,詔令各處書院增設科目,主要是匠工類,尤其是關於軍事,農業,天文,建築,造船等各類工匠的培養,要在將來形成係統性的工科門類。
相比於選拔官員的科舉,李破終於開始集中整個大唐帝國的力量,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是由各處書院作為依托,從最為基礎的教育環節發力。
從大唐建國開始,四年的時間,一步步走來,一環套著一環,步子雖然邁的有點急,卻也能稱得上一聲按部就班。
這體現出了李破的治國風格,不圖一時之利,謀有長遠。
之所以步子邁的有些大,主要還是因為想趁著隋末戰亂剛剛平息,保守勢力還未抬頭的機會行事罷了。
這是打破舊有觀念,突破數百上千年的窠臼的最佳時機。
按照李破的想法,他要建立起一個行之有效,有別於曆代的教育體係,甚至是改變一下人們的舊有觀念,拉一把深陷於人文科學的讀書人,讓他們關注一下社會科學。
自古以來中原精英階層,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士大夫階層的毛病後來人大多都知道,以當前的形勢看來,他們還並不算保守,沒有產生朱子理學之類學派的土壤。
可從秦漢以來產生的諸子百家學派多數都可以歸為人文科學之列,這也就導致了士大夫們對自身修養太過專注,而忽略了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和探索。
這無疑是個很大的課題,會影響到文明的走向。
作為一個“有見識”的皇帝,李破自然要對此做出一番幹預,至於效果如何,結果又會怎樣,嗯,也隻能說到時候便知道了。
十年二十年不算長,三十四十年也許還不夠,百年大計就是這種樣子了。
朝臣之後的反應既不熱情也不消極,大家多數都認為,皇帝的種種舉措是在關注民生,是戰亂之後,讓百姓休養生息的一部分。
即便當世的智者,也無法在這種問題上有太過深刻的見解,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分類,同樣也就不會想象到社會科學對於生產關係,文明進程的巨大推動作用。
那不是改朝換代之類的事情可以比擬的,在漫長的文明曆程當中,各人的一生皆如暗夜之螢蟲,閃爍即滅,無法常照古今。
即使是皇權,在這樣的問題上麵,也如拉車之劣馬,氣喘籲籲,負重前行。
………………
李破一直在小心撥弄,沒有靠什麽發明創造來讓人“眼前一亮”,同樣也沒用後來的規章製度生搬硬套,改變局麵。
任何上位者都會明白,那太扯了,就像是小孩子在過家家,管理一個國家的人若還那麽幼稚,又如何能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勝出?難道以為當世之人都是傻子嗎?
那樣的話,李破的下場估計比楊廣的結局還要慘上幾分才對。
長遠的規劃在向前推行,當前的問題也需要解決。
大唐元貞五年在軍事上也需要做出調整。
去年後半段各部駐軍都在裁軍,同時設立折衝府,接收一部分裁汰兵員的事情也在做,而且進度一下快了起來。
朝廷的目標已經定了下來,在之後幾年當中把各部常備軍削減到五十萬人左右,依舊比前隋強盛時期規模要龐大的多。
可大唐的目的比前隋明確,野心也大的多,征服四鄰是第一階段,更為弘大的戰略目標還要等大唐國力日漸強盛之後才能製定。
現階段要保證一定的常備軍規模,而且精銳程度和武器裝備上麵,都能有所保證,一邊震懾突厥,一邊找尋機會。
各處設立的折衝府則作為後備軍力,隨時可以征用,以大唐現在的國力,如果不管不顧的話,其實隨時可以征募出百萬大軍,與人傾力一戰。
不過真要那樣做,新興的大唐估計不論勝敗,都會承受不住,中原重歸割據狀態也許是最好的結果了。
………………
大朝會過後,李破把尚書左仆射溫彥博,兵部尚書尉遲信,還有兵部侍郎竇軌,張亮等人都召到太極殿。
等到眾人坐定,李破命人送上茶湯,點心。
每個月兩次的大朝是很累人的,有大事發生的時候,大朝會能開上一天,君臣各個餓的前心貼後背,還不能在大朝上吃吃喝喝。
史書上從不會記載這些,如某某日大朝之上,有人暈倒在殿上,經搶救無效陣亡,去到史書之上,真要記錄的話估計也就寥寥一筆,某年某月,某人暴病而亡雲雲。
你絕對不要想從史官嘴裏聽到這種玩笑般的死法,但你要是當沒有發生過,那就是真的是開玩笑了。
所以一些聰明人為了自己的名聲著想,在上朝之時會偷偷帶上點零食,以保證自己的血糖濃度不要太低。
……………………
李破用了兩塊點心,喝了幾口茶湯,終於舒服了一些。
暗自活動了幾下肩膀,才說道:“兵部的奏章朕看了,想的都很周到,但朕今年有意增兵新羅,你們怎麽看?”
溫彥博並不驚訝,去年杜伏威率軍出海,建功不小,一戰滅掉了百濟,新羅順勢遣使稱臣,那邊的局麵可謂一片大好。
溫彥博緊著飲了口茶湯,把點心順下去,才優雅的擦了擦嘴角,率先開口說道:“高句麗一日不除,如芒在背。
其享國數百年,反複無常,屢來攻我,可謂無信之國,陛下令人出海懲之,實在情理之間。
就是……大船不多,若都派了出去,今年的漕運就有些礙難。
臣想問陛下一句,此戰是想畢其功於一役,還是緩緩圖之?若是前者,那臣等無話可說,盡可先圖高句麗,再說其他,若是後者,臣以為要再等上一年才成。
江南的船塢都在建造之中,今年臣等會督促眾人,盡量多造海船,明年即可有所功效,陛下以為如何?”
顯然他更傾向後者,想要勸皇帝等一等。
李破也有些猶豫,溫彥博的建議更為穩妥,因為強行增兵新羅,也未見能畢其功於一役,打仗這東西都是打過方知,有五成勝算,也就可以開戰了。
可剛滅掉百濟的唐軍從南向北去攻打高句麗,勝算會有五成嗎?不在陣前的李破心裏沒底。
以前定下來的戰略是襲擾為主,先打一打瞧瞧效果,讓高句麗難受難受,之外就是持續的消耗高句麗的國力,為最終的滅國之戰做準備。
可現在杜伏威上去就把百濟給滅了,那是不是就可以去完成更大的戰略目標呢?
李破的目光看向尉遲信等人,他們都是軍旅出身,提出的建議應該比溫彥博更具有參考性吧?
尉遲信當了幾年兵部尚書了,擱在以前領兵的時候,他一定直接請令帶兵出戰,可現在他看問題的角度顯然不一樣了。
隻見他說道:“臣以為增兵之舉刻不容緩,陛下意在高句麗,可臣覺得應先在新羅,百濟之地站穩腳跟……”
她的遭遇真的是一言難盡,估計她自打記事起,做夢也沒想過有這麽一天,會有人能把獨孤氏的女兒當做木頭般摔打一遍。
皇帝用的明顯是軍中搏擊之術,近身撲擊,連摔帶打,隻不過皇帝還算手下留情,沒有揍她,隻用到了摔跤的技藝,把她扔了數十個跟頭。
別說是獨孤氏的貴女,就算是平常人家的女兒,估計一輩子也不會遇到這種事情吧……
獨孤華的窩心實在是無法細細描述。
可這確實是她第一次和皇帝親密接觸,又有那麽一點小自豪,還有些羞怯,很難說清她此時的心情。
當然了,等到李破覺著她身體素質還不錯,很禁得住摔打的樣子,便讓她交卸宮中的職務,來掌管武德殿中一應事宜。
然後……灰頭土臉的獨孤華就又多了幾分驚喜的感覺出來。
還是那句話,宮中的嬪妃的生活不怕別的,就怕沒有盼頭,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和外朝的官員們差不多,權勢地位對她們有著天然的誘惑力。
在本質上又與外朝官員有所區分,她們想要的其實就是一個與眾不同。
得到皇帝的寵愛,誕下子嗣等等,最終都可以歸結為體現出她們的人生價值的問題上來。
而隻有那些野心勃勃,手腕高明,運氣也佳的女子,才會達到一個令人仰望的地步,去追尋那更上層樓的目標。
你看看,無論男人女人,也不管什麽時代,本質上其實都一樣。
………………
對於李破而言就比較歡樂了,獨孤華這個小沙包很稱職,不像李碧,阿史那容真那麽兇猛強悍,又沒那麽稀鬆平常,手感也不錯。
身高體重剛剛好,雖然少了許多對抗性,卻正合適鍛煉身體,舒活筋骨,還能增加一些趣味。
後來很多人都希望有個美女陪練,估計就是這種心理吧?
嗯,皇帝的小日子過的就是這麽樸實無華……
………………
正月十五過後,京師各部門紛紛複衙。
新一年的第一次大朝會講是主要就是今年年初京試的事情,之外,詔令各處書院增設科目,主要是匠工類,尤其是關於軍事,農業,天文,建築,造船等各類工匠的培養,要在將來形成係統性的工科門類。
相比於選拔官員的科舉,李破終於開始集中整個大唐帝國的力量,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是由各處書院作為依托,從最為基礎的教育環節發力。
從大唐建國開始,四年的時間,一步步走來,一環套著一環,步子雖然邁的有點急,卻也能稱得上一聲按部就班。
這體現出了李破的治國風格,不圖一時之利,謀有長遠。
之所以步子邁的有些大,主要還是因為想趁著隋末戰亂剛剛平息,保守勢力還未抬頭的機會行事罷了。
這是打破舊有觀念,突破數百上千年的窠臼的最佳時機。
按照李破的想法,他要建立起一個行之有效,有別於曆代的教育體係,甚至是改變一下人們的舊有觀念,拉一把深陷於人文科學的讀書人,讓他們關注一下社會科學。
自古以來中原精英階層,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士大夫階層的毛病後來人大多都知道,以當前的形勢看來,他們還並不算保守,沒有產生朱子理學之類學派的土壤。
可從秦漢以來產生的諸子百家學派多數都可以歸為人文科學之列,這也就導致了士大夫們對自身修養太過專注,而忽略了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和探索。
這無疑是個很大的課題,會影響到文明的走向。
作為一個“有見識”的皇帝,李破自然要對此做出一番幹預,至於效果如何,結果又會怎樣,嗯,也隻能說到時候便知道了。
十年二十年不算長,三十四十年也許還不夠,百年大計就是這種樣子了。
朝臣之後的反應既不熱情也不消極,大家多數都認為,皇帝的種種舉措是在關注民生,是戰亂之後,讓百姓休養生息的一部分。
即便當世的智者,也無法在這種問題上有太過深刻的見解,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分類,同樣也就不會想象到社會科學對於生產關係,文明進程的巨大推動作用。
那不是改朝換代之類的事情可以比擬的,在漫長的文明曆程當中,各人的一生皆如暗夜之螢蟲,閃爍即滅,無法常照古今。
即使是皇權,在這樣的問題上麵,也如拉車之劣馬,氣喘籲籲,負重前行。
………………
李破一直在小心撥弄,沒有靠什麽發明創造來讓人“眼前一亮”,同樣也沒用後來的規章製度生搬硬套,改變局麵。
任何上位者都會明白,那太扯了,就像是小孩子在過家家,管理一個國家的人若還那麽幼稚,又如何能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勝出?難道以為當世之人都是傻子嗎?
那樣的話,李破的下場估計比楊廣的結局還要慘上幾分才對。
長遠的規劃在向前推行,當前的問題也需要解決。
大唐元貞五年在軍事上也需要做出調整。
去年後半段各部駐軍都在裁軍,同時設立折衝府,接收一部分裁汰兵員的事情也在做,而且進度一下快了起來。
朝廷的目標已經定了下來,在之後幾年當中把各部常備軍削減到五十萬人左右,依舊比前隋強盛時期規模要龐大的多。
可大唐的目的比前隋明確,野心也大的多,征服四鄰是第一階段,更為弘大的戰略目標還要等大唐國力日漸強盛之後才能製定。
現階段要保證一定的常備軍規模,而且精銳程度和武器裝備上麵,都能有所保證,一邊震懾突厥,一邊找尋機會。
各處設立的折衝府則作為後備軍力,隨時可以征用,以大唐現在的國力,如果不管不顧的話,其實隨時可以征募出百萬大軍,與人傾力一戰。
不過真要那樣做,新興的大唐估計不論勝敗,都會承受不住,中原重歸割據狀態也許是最好的結果了。
………………
大朝會過後,李破把尚書左仆射溫彥博,兵部尚書尉遲信,還有兵部侍郎竇軌,張亮等人都召到太極殿。
等到眾人坐定,李破命人送上茶湯,點心。
每個月兩次的大朝是很累人的,有大事發生的時候,大朝會能開上一天,君臣各個餓的前心貼後背,還不能在大朝上吃吃喝喝。
史書上從不會記載這些,如某某日大朝之上,有人暈倒在殿上,經搶救無效陣亡,去到史書之上,真要記錄的話估計也就寥寥一筆,某年某月,某人暴病而亡雲雲。
你絕對不要想從史官嘴裏聽到這種玩笑般的死法,但你要是當沒有發生過,那就是真的是開玩笑了。
所以一些聰明人為了自己的名聲著想,在上朝之時會偷偷帶上點零食,以保證自己的血糖濃度不要太低。
……………………
李破用了兩塊點心,喝了幾口茶湯,終於舒服了一些。
暗自活動了幾下肩膀,才說道:“兵部的奏章朕看了,想的都很周到,但朕今年有意增兵新羅,你們怎麽看?”
溫彥博並不驚訝,去年杜伏威率軍出海,建功不小,一戰滅掉了百濟,新羅順勢遣使稱臣,那邊的局麵可謂一片大好。
溫彥博緊著飲了口茶湯,把點心順下去,才優雅的擦了擦嘴角,率先開口說道:“高句麗一日不除,如芒在背。
其享國數百年,反複無常,屢來攻我,可謂無信之國,陛下令人出海懲之,實在情理之間。
就是……大船不多,若都派了出去,今年的漕運就有些礙難。
臣想問陛下一句,此戰是想畢其功於一役,還是緩緩圖之?若是前者,那臣等無話可說,盡可先圖高句麗,再說其他,若是後者,臣以為要再等上一年才成。
江南的船塢都在建造之中,今年臣等會督促眾人,盡量多造海船,明年即可有所功效,陛下以為如何?”
顯然他更傾向後者,想要勸皇帝等一等。
李破也有些猶豫,溫彥博的建議更為穩妥,因為強行增兵新羅,也未見能畢其功於一役,打仗這東西都是打過方知,有五成勝算,也就可以開戰了。
可剛滅掉百濟的唐軍從南向北去攻打高句麗,勝算會有五成嗎?不在陣前的李破心裏沒底。
以前定下來的戰略是襲擾為主,先打一打瞧瞧效果,讓高句麗難受難受,之外就是持續的消耗高句麗的國力,為最終的滅國之戰做準備。
可現在杜伏威上去就把百濟給滅了,那是不是就可以去完成更大的戰略目標呢?
李破的目光看向尉遲信等人,他們都是軍旅出身,提出的建議應該比溫彥博更具有參考性吧?
尉遲信當了幾年兵部尚書了,擱在以前領兵的時候,他一定直接請令帶兵出戰,可現在他看問題的角度顯然不一樣了。
隻見他說道:“臣以為增兵之舉刻不容緩,陛下意在高句麗,可臣覺得應先在新羅,百濟之地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