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人開始攻城了。
吐蕃大軍的浮躁已經不止是在他們的心態上,而是在戰爭中全方位的表現了出來。
隻是匆匆的製作了一些以供攀爬的梯子,便蜂擁來到城下,想要靠著這些東西攻入姑臧堅城。
他們先是驅趕幾千個從半路上捉到的各族奴隸上前,估計是想要先試試守軍的意誌。
一蓬蓬箭雨從姑臧城頭升起,然後帶著銳嘯落了下來,缺乏必要的防護的奴隸們像麥子一樣紛紛慘叫著倒地,能去到城牆之下的寥寥無幾。
被嚇破膽的人轉頭就跑,卻被吐蕃人毫不猶豫的砍殺在陣前。
幾千人的攻勢在短短的時間內便結束了,屍體橫七豎八的躺倒在城下,更像是吐蕃人開了一個用鮮血和人命來標注的玩笑。
吐蕃人惱怒的咒罵著,又開始驅趕附從們攻城。
附從們戰戰兢兢的上前,他們比奴隸多出來的是一些盾牌,傷亡沒有奴隸那麽重大,頂著不停落下的箭矢,第一波附從終於來到了城牆之下,將長短不一,好像隨時都能散架的梯子搭在城牆之上。
吐蕃人看到了希望,於是一群群的從陣中騎馬衝了出來,在城下展示了一下他們騎射的本事,向城上射出些箭矢,更多的則是大小不一的石塊,以掩護附從們的攻勢。
顯然他們並沒有任何攻打姑臧這樣的大城的經驗,如果河南的將軍們在這裏,就會很清楚的告訴他們,別說六萬多人……隻要守軍意誌堅定,準備充足,人數就算再多一倍,攻城器具再精良一些,也是徒勞。
更何況吐蕃人還都是騎兵,吐蕃人此時的行為比當年突厥人攻打馬邑還要愚蠢的多的多。
不過這也可以原諒,畢竟吐蕃人封閉已久,頭一次出來見見世麵,犯下什麽樣的錯誤都可以理解。
吐蕃人製作的雲梯太過簡陋,有些甚至夠不到城頭,就算長度有了,可前麵沒有加上撓鉤,搭上城牆也會被輕易推倒,更何況還有爬到半路就散架的情況發生。
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喊殺聲大作的戰場上是極為殘酷的地方,任何錯誤都可能付出血的代價,中原的人們在漫長的征伐廝殺的歲月中積累了無數的經驗教訓。
相比之下,吐蕃人還像一張白紙般純淨,這給姑臧攻防之戰帶來了無數喜劇效果,雖然當事之人誰都笑不出來……
附從們很快就又敗了下來,除了增加了傷亡之外,根本沒有人能夠爬上高高的城牆,眼見如此,守軍自然士氣大振。
吐蕃人則暴跳如雷,再次斬殺了些敗迴來的附從,卻絲毫沒有吸取之前的教訓,沒有停頓的就又像趕羊一樣驅趕著附從繼續攻城。
……………………
太陽西沉,天色昏暗了下來,吐蕃人帶著憤怒和沮喪迴到了他們建的亂七八糟的營地當中,開始吃起了晚飯。
吐蕃將領們再次聚集到了齊勒布瑪本的帳篷之中,並很快就爭吵了起來,大軍連續屠城,進軍太快,沒有計劃等等所造成的後果在此時也顯露了出來。
大軍上下隻稍稍遇到挫折就變得焦躁無比,這種情緒在大軍當中逐步蔓延,隨時都有失控的可能。
追根結底,其實還是這樣的遠征,根本不是此時的吐蕃人能夠駕馭的了的,即便是後來的蒙古人,也是在自己地盤上變得足夠強壯之後,才逐步向外擴張開來。
……………………
吐蕃人吃到了攻城的苦頭,一天下來傷亡八千多人,這是一個足以傷筋動骨的傷亡比例,越發的刺激到了吐蕃將領們的神經。
齊勒布再次用他的威望壓製住了將領們雜亂的聲音,作為吐蕃人當中比較睿智的那一個,他已經意識到這可能就是此次大軍來到的最遠的地方了。
可他還是心有不甘,於是晚上的時候,便讓阿魯長老做起了占卜。
吐蕃人的神明很快給出了指引,再堅持一段時間,可能就會有所轉機。
作為吐蕃大軍中的第一神棍,占卜給出的結果往往是人心的表象,不但齊勒布本人不甘心,阿魯長老也不甘心。
越是有很多人守護的地方,越是財富聚集之地,這個道理阿魯長老非常明白。
既然神明都這麽說了,齊勒布放心下來,夜晚中將一個個將領叫到帳篷之中,許諾好處,安撫部下們的情緒,再帶著人去巡營,鼓舞士氣。
第二天派人繼續製作更加牢固的攻城器具,嗯,除了爬梯也就是攻城用的撞角了,其他的吐蕃人也製作不出來。
閑著也是閑著,吐蕃人便繞城又開始向城上的人們喊話,讓他們投降。
隻不過剛來的時候氣盛無比,各種威脅謾罵,也不管城上的人聽懂聽不懂,現在吃了虧,雖然打定主意一旦入城,便殺了所有敢於抵抗他們的家夥,但口頭上已經軟了不少,讓懂得漢話的附從許諾好處。
守軍在見識了吐蕃人拙劣的攻城技巧,又準備充分的情況之下自然不為所動,還不住的向城下射出冷箭來作為迴答,當然了,反唇相譏也是少不了的戲碼。
吐蕃人不知道,這就是戰爭中所謂的僵持階段,對占據優勢的一方利好,處於劣勢的一方若不能扭轉局麵,拖下去的話隻會越來越是虛弱。
……………………
這次吐蕃人準備的仔細了一些,隔了三天才又開始攻城。
攻城兩日,吐蕃人傷亡無算,守軍卻越來越是輕鬆,吐蕃附從的士氣一落千丈,齊勒布等吐蕃將領哪裏會將吐蕃人的精銳耗損在這種消耗戰當中,傷亡的都是附從。
眼見如此,跟著來撿便宜的高地人怨言四起,逃兵開始出現了,而且晚上的時候,一隊巡視附從營地的吐蕃士兵消失了。
頓兵於堅城之下,各種幺蛾子開始出現。
翌日,齊勒布斬殺了兩個附從首領,另外還有幾十人掉了腦袋,上百人被鞭打,按照吐蕃人的習慣繼續用高壓手段來壓製附從。
吐蕃大軍的浮躁已經不止是在他們的心態上,而是在戰爭中全方位的表現了出來。
隻是匆匆的製作了一些以供攀爬的梯子,便蜂擁來到城下,想要靠著這些東西攻入姑臧堅城。
他們先是驅趕幾千個從半路上捉到的各族奴隸上前,估計是想要先試試守軍的意誌。
一蓬蓬箭雨從姑臧城頭升起,然後帶著銳嘯落了下來,缺乏必要的防護的奴隸們像麥子一樣紛紛慘叫著倒地,能去到城牆之下的寥寥無幾。
被嚇破膽的人轉頭就跑,卻被吐蕃人毫不猶豫的砍殺在陣前。
幾千人的攻勢在短短的時間內便結束了,屍體橫七豎八的躺倒在城下,更像是吐蕃人開了一個用鮮血和人命來標注的玩笑。
吐蕃人惱怒的咒罵著,又開始驅趕附從們攻城。
附從們戰戰兢兢的上前,他們比奴隸多出來的是一些盾牌,傷亡沒有奴隸那麽重大,頂著不停落下的箭矢,第一波附從終於來到了城牆之下,將長短不一,好像隨時都能散架的梯子搭在城牆之上。
吐蕃人看到了希望,於是一群群的從陣中騎馬衝了出來,在城下展示了一下他們騎射的本事,向城上射出些箭矢,更多的則是大小不一的石塊,以掩護附從們的攻勢。
顯然他們並沒有任何攻打姑臧這樣的大城的經驗,如果河南的將軍們在這裏,就會很清楚的告訴他們,別說六萬多人……隻要守軍意誌堅定,準備充足,人數就算再多一倍,攻城器具再精良一些,也是徒勞。
更何況吐蕃人還都是騎兵,吐蕃人此時的行為比當年突厥人攻打馬邑還要愚蠢的多的多。
不過這也可以原諒,畢竟吐蕃人封閉已久,頭一次出來見見世麵,犯下什麽樣的錯誤都可以理解。
吐蕃人製作的雲梯太過簡陋,有些甚至夠不到城頭,就算長度有了,可前麵沒有加上撓鉤,搭上城牆也會被輕易推倒,更何況還有爬到半路就散架的情況發生。
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喊殺聲大作的戰場上是極為殘酷的地方,任何錯誤都可能付出血的代價,中原的人們在漫長的征伐廝殺的歲月中積累了無數的經驗教訓。
相比之下,吐蕃人還像一張白紙般純淨,這給姑臧攻防之戰帶來了無數喜劇效果,雖然當事之人誰都笑不出來……
附從們很快就又敗了下來,除了增加了傷亡之外,根本沒有人能夠爬上高高的城牆,眼見如此,守軍自然士氣大振。
吐蕃人則暴跳如雷,再次斬殺了些敗迴來的附從,卻絲毫沒有吸取之前的教訓,沒有停頓的就又像趕羊一樣驅趕著附從繼續攻城。
……………………
太陽西沉,天色昏暗了下來,吐蕃人帶著憤怒和沮喪迴到了他們建的亂七八糟的營地當中,開始吃起了晚飯。
吐蕃將領們再次聚集到了齊勒布瑪本的帳篷之中,並很快就爭吵了起來,大軍連續屠城,進軍太快,沒有計劃等等所造成的後果在此時也顯露了出來。
大軍上下隻稍稍遇到挫折就變得焦躁無比,這種情緒在大軍當中逐步蔓延,隨時都有失控的可能。
追根結底,其實還是這樣的遠征,根本不是此時的吐蕃人能夠駕馭的了的,即便是後來的蒙古人,也是在自己地盤上變得足夠強壯之後,才逐步向外擴張開來。
……………………
吐蕃人吃到了攻城的苦頭,一天下來傷亡八千多人,這是一個足以傷筋動骨的傷亡比例,越發的刺激到了吐蕃將領們的神經。
齊勒布再次用他的威望壓製住了將領們雜亂的聲音,作為吐蕃人當中比較睿智的那一個,他已經意識到這可能就是此次大軍來到的最遠的地方了。
可他還是心有不甘,於是晚上的時候,便讓阿魯長老做起了占卜。
吐蕃人的神明很快給出了指引,再堅持一段時間,可能就會有所轉機。
作為吐蕃大軍中的第一神棍,占卜給出的結果往往是人心的表象,不但齊勒布本人不甘心,阿魯長老也不甘心。
越是有很多人守護的地方,越是財富聚集之地,這個道理阿魯長老非常明白。
既然神明都這麽說了,齊勒布放心下來,夜晚中將一個個將領叫到帳篷之中,許諾好處,安撫部下們的情緒,再帶著人去巡營,鼓舞士氣。
第二天派人繼續製作更加牢固的攻城器具,嗯,除了爬梯也就是攻城用的撞角了,其他的吐蕃人也製作不出來。
閑著也是閑著,吐蕃人便繞城又開始向城上的人們喊話,讓他們投降。
隻不過剛來的時候氣盛無比,各種威脅謾罵,也不管城上的人聽懂聽不懂,現在吃了虧,雖然打定主意一旦入城,便殺了所有敢於抵抗他們的家夥,但口頭上已經軟了不少,讓懂得漢話的附從許諾好處。
守軍在見識了吐蕃人拙劣的攻城技巧,又準備充分的情況之下自然不為所動,還不住的向城下射出冷箭來作為迴答,當然了,反唇相譏也是少不了的戲碼。
吐蕃人不知道,這就是戰爭中所謂的僵持階段,對占據優勢的一方利好,處於劣勢的一方若不能扭轉局麵,拖下去的話隻會越來越是虛弱。
……………………
這次吐蕃人準備的仔細了一些,隔了三天才又開始攻城。
攻城兩日,吐蕃人傷亡無算,守軍卻越來越是輕鬆,吐蕃附從的士氣一落千丈,齊勒布等吐蕃將領哪裏會將吐蕃人的精銳耗損在這種消耗戰當中,傷亡的都是附從。
眼見如此,跟著來撿便宜的高地人怨言四起,逃兵開始出現了,而且晚上的時候,一隊巡視附從營地的吐蕃士兵消失了。
頓兵於堅城之下,各種幺蛾子開始出現。
翌日,齊勒布斬殺了兩個附從首領,另外還有幾十人掉了腦袋,上百人被鞭打,按照吐蕃人的習慣繼續用高壓手段來壓製附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