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竇氏起家於漢時,以軍功立族,是一個典型的漢姓門閥。
經過晉末戰亂,許多北方的鮮卑,匈奴等門閥改稱漢姓後,紛紛以扶風竇氏子孫自居,讓扶風竇氏的聲勢再次壯大了起來。
到了北周,前隋時節,竇氏已經成為關西數一數二的外戚豪門,比起高氏,陳氏等家族來,他們的生命力顯然更加強大。
高官輩出,子弟俊秀者比比皆是,除了主幹強壯外,枝葉也極為茂盛。
竇琮來祖地的機會不多,可每次到了這裏,他都不敢放肆,因為越是他們這些族中子弟越是知道扶風竇氏門戶之森嚴。
前些年戰亂多了些,可不論是盜匪,還是緊著跟薛舉相抗的官軍,經過這裏的時候,都不曾踏入竇氏主宅一步。
高門大閥的威懾力可見一斑。
當日李破就曾問過竇誕,扶風竇氏宅中可還繁花似錦?實際上竇誕完全可以很有底氣的迴上一句,竇氏祖地的磚瓦都還健全,也沒人敢動這裏的一草一木。
嗯,隻是子弟們都跑別處避難去了……以免一旦戰敗被薛舉捉了去……
…………………………
如今不逢年節,子弟大多都在外為官,隻剩下些老弱,所以竇氏宅中頗為安靜。
竇氏祖訓,不得結交郡中官吏,不得在扶風為官,主要是怕有不肖子孫橫行鄉裏,霸占郡產,形成一族為一郡的局麵,倒也為子孫消了不少禍患。
當然了,一般來說像扶風竇氏這樣的人家,名望著於天下,也不會在乎地方官員們對他們怎麽樣,更不會無故欺淩鄉人,那樣的話名聲還要不要了?
搞的天怒人怨的土豪惡霸和他們這種有著曆史沉澱的世族門閥不沾邊,多數還能得鄉人稱頌,以竇氏鄉鄰為豪。
他們不結交當地官員,可官員們也不敢來招惹他們,扶風郡的郡守上任的時候,也不得不來他們門下拜見一番。
當晚,竇氏的幾個家老宴請了竇琮,這些人都是退下來的高官,即便垂垂老矣,也各個城府深沉,言之有物。
他們最為關心的還是朝堂上的局麵,新皇登基,還是他們的鄰居,對扶風竇氏持有怎樣的態度便顯得尤為重要。
竇琮被問的臉都綠了……一位家老甚至問起了皇帝的族譜,估計是覺著皇帝既然出身扶風,不可能沒跟竇氏打過交道,不定就能扯上點關係呢。
竇琮哪曉得那麽多?
皇帝的家世倒一直是貴族們關注的重點,可皇帝自己不說,誰還能知道他出身哪家?如今大家差不多就知道皇帝的祖上是李廣一脈,剩下的估計也不用去深究,家世太低,不好宣之於口啊……
好在家老們沒老糊塗,聽竇琮一說就不再探問了,因為他們很清楚其中的危險,瞧皇帝那樣子,祖上要是哪位給竇氏當過奴仆可就糟心了。
宴飲結束,竇琮滿頭是汗的躲進了宿處,長安城中竇氏子弟太多了,分散在各處,他竇琮怎麽曉得各人都在做什麽,又都有著怎樣的想法?
皇帝對竇氏的觀感就更無從談起,他才見過皇帝幾麵?
至於竇氏如今的處境,根本不用他來說嘛,與隴西李氏走的那麽近,此時若沒點後果,他可就得衷心稱讚皇帝一句宅心仁厚了。
其實主宅的消息比他要靈通的多,聽家老們談起,竇誕竇光大已晉戶部侍郎,即便是同族,竇琮也吐了些酸水。
竇光大可是李淵的女婿,這麽快就被啟用了?他還真就想不明白,竇光大與皇帝之前會有怎樣的交情。
迴到宿處的竇琮滿腹心事,卻還是緊著喝了不少的水,他覺著在宴席上把一整年的話都給說了,他從沒有這麽多嘴過。
看來以後還是少來祖宅為妙,當然了,若非兄長竇軌予他書信,讓他抽空來祖宅拜訪一番,他也是不會來的。
以當前的局麵,他們這些旁支子弟確實需要主枝的支持……
天色已晚,竇琮準備好好歇息一晚,補補精神,明日裏還要趕往金州,接著就可以迴京了。
竇琮歎息一聲,這一趟不說功勞有多少,苦勞總歸是跑不了了,希望迴去之後能有更好一點的位置在等著他。
親兵卻這時進來稟報,有人要見他,見他有些不耐煩,還得緊著解釋,千牛備身府來人,有要事求見。
千牛備身府……皇帝親軍,羽林衛士,竇琮立即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這些人絕對不會無故出現在你麵前。
一旦他們沒有通過中書,尚書,甚或是驃騎府而突然尋上門來,一般來說必定身懷密詔,為了私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來人很快便出現在了他的麵前,一個麵目陰沉的家夥,一看就不是好路數,年歲也不小了,看那模樣就知道是一路趕過來的。
見到竇琮,來人便敲擊著胸膛行禮道:“末將胡大,見過竇大將軍。”
竇琮微微點頭,這人他不認識,以千牛備身府的名義深夜來見……竇琮有些牙疼的瞅著來人,連說話的興致都沒了。
胡大也不囉嗦,直起身便道:“皇帝口諭……”
竇琮愣了愣,立即站起身錘擊著胸膛,“末將竇琮聽詔。”
胡大心中略有得意,曾幾何時,一位大將軍都要朝俺施禮了,也不枉俺走這一遭,嘴上則幹脆的道:“詔左武衛大將軍竇琮即刻啟程前往雕陰郡,有商隊欲從雕陰私出塞外,務必攔下。
所有人等全部拿下押迴長安交有司處置,他們身上一定還帶有書信等物,細細搜繳,期間若有藏匿不報者,唯竇琮是問。”
雕陰郡?俺他娘的才從那裏迴來,一支商隊而已,也值當的這麽神神秘秘的?讓俺一位大將軍親自動手?
竇琮怨言滿腹,惡狠狠的錘擊了胸膛兩下,“末將遵詔。”
胡大適時抱了抱拳,笑道:“多有得罪,將軍莫要見怪,之後末將還得隨在將軍身邊,有何差遣將軍盡管吩咐便是。”
竇琮勉強擠出幾許笑意來,“都是勞碌之人,還有什麽見怪不見怪的,你且給我說說此行是何緣故吧,以免誤事。”
至於對方是何身份來曆竇琮是問也沒問,想來也不可能有人敢這麽戲耍於他……
…………………………
長安,戶部侍郎竇誕新宅。
自從竇誕晉戶部侍郎後,他便搬出了以前的駙馬府,住進了這處別院,算是和以前的竇駙馬做了個了斷。
今日下衙,門下侍郎長孫順德使人送來拜帖,想要在今晚來他府上拜訪。
竇誕稍覺詫異,他和長孫順德勉強算是親戚,因為長孫氏和段綸是姻親,他又和段綸是連襟。
可這樣的親戚關係是不會讓一位門下侍郎主動來拜會於他的。
嚴格意義上講,長孫順德是宰相的後備人選,而他竇誕還差了幾步才能摸到宰相的邊,按照官場規矩,如果沒有什麽私交的話,長孫順德隻需邀他前往府上相談即可。
竇誕迴帖之後,立即便讓人準備酒菜,等待長孫順德到來。
竇誕仕途上算是平穩了下來,他們夫婦也不再提心吊膽,同時家事開始變得順遂了起來。
大哥竇衍那邊偃旗息鼓,再沒了動靜……前些時竇誕還去弟弟竇師綸府上走動了一下,兄弟兩人少有往來,感覺很是陌生,也沒什麽話說。
可竇誕故意說了幾句大哥竇衍的不是,頓時引起了竇師綸的共鳴,借著大哥兩兄弟迅速找到了共同話題,再喝上點小酒,兩人終於產生了些親兄弟的感覺。
讓竇誕頗為羨慕的是,竇師綸不怎麽關心改朝換代,朝中政局等等大事,在太府少卿任上穩穩當當。
最近他還在太常卿,郫國公何稠門下走動,想著讓何稠收他為徒,傳出去的話也算是一件逸聞了。
何太常也很喜歡這個出身豪門,天賦絕佳的後輩,經常邀他過府談笑,隻是何稠年歲太大,收收徒弟倒也不是不成,可絕對不會再收像竇師綸這樣的弟子了。
於是何太常也就有了一位忘年之交……而有了何稠這樣的朋友,起碼在當下看來是不需要擔心什麽了。
相比之下,竇誕覺著自己這些年來東奔西走的有些多餘……當然了,他和竇師綸的誌向也大相徑庭,倒也無需妄自菲薄……
…………………………
今天他家婆娘又去了妹妹李秀寧處,竇誕聽到下人稟報也沒在意,自家婆娘本來和那邊並無多少交往,還頗有些怨言的樣子。
可自從去年經曆了風波之後,反而與那邊親近了起來,也不知將來是福是禍,他接著又想起前些時聽說皇帝又去了那裏……
想到這個,竇誕不由在心裏暗自歎息一聲,是該說隴西李氏命不該絕呢,還是該笑他們丟了臉?
按理來說皇帝這麽做有些欠妥,畢竟那是個有夫之婦,可那不關他竇光大的事情,輪不到他來多嘴多舌,估計其他人也是這麽想的吧?
直到下人傳報,長孫侍郎到了,竇誕才收攏心思,出去迎接。
經過晉末戰亂,許多北方的鮮卑,匈奴等門閥改稱漢姓後,紛紛以扶風竇氏子孫自居,讓扶風竇氏的聲勢再次壯大了起來。
到了北周,前隋時節,竇氏已經成為關西數一數二的外戚豪門,比起高氏,陳氏等家族來,他們的生命力顯然更加強大。
高官輩出,子弟俊秀者比比皆是,除了主幹強壯外,枝葉也極為茂盛。
竇琮來祖地的機會不多,可每次到了這裏,他都不敢放肆,因為越是他們這些族中子弟越是知道扶風竇氏門戶之森嚴。
前些年戰亂多了些,可不論是盜匪,還是緊著跟薛舉相抗的官軍,經過這裏的時候,都不曾踏入竇氏主宅一步。
高門大閥的威懾力可見一斑。
當日李破就曾問過竇誕,扶風竇氏宅中可還繁花似錦?實際上竇誕完全可以很有底氣的迴上一句,竇氏祖地的磚瓦都還健全,也沒人敢動這裏的一草一木。
嗯,隻是子弟們都跑別處避難去了……以免一旦戰敗被薛舉捉了去……
…………………………
如今不逢年節,子弟大多都在外為官,隻剩下些老弱,所以竇氏宅中頗為安靜。
竇氏祖訓,不得結交郡中官吏,不得在扶風為官,主要是怕有不肖子孫橫行鄉裏,霸占郡產,形成一族為一郡的局麵,倒也為子孫消了不少禍患。
當然了,一般來說像扶風竇氏這樣的人家,名望著於天下,也不會在乎地方官員們對他們怎麽樣,更不會無故欺淩鄉人,那樣的話名聲還要不要了?
搞的天怒人怨的土豪惡霸和他們這種有著曆史沉澱的世族門閥不沾邊,多數還能得鄉人稱頌,以竇氏鄉鄰為豪。
他們不結交當地官員,可官員們也不敢來招惹他們,扶風郡的郡守上任的時候,也不得不來他們門下拜見一番。
當晚,竇氏的幾個家老宴請了竇琮,這些人都是退下來的高官,即便垂垂老矣,也各個城府深沉,言之有物。
他們最為關心的還是朝堂上的局麵,新皇登基,還是他們的鄰居,對扶風竇氏持有怎樣的態度便顯得尤為重要。
竇琮被問的臉都綠了……一位家老甚至問起了皇帝的族譜,估計是覺著皇帝既然出身扶風,不可能沒跟竇氏打過交道,不定就能扯上點關係呢。
竇琮哪曉得那麽多?
皇帝的家世倒一直是貴族們關注的重點,可皇帝自己不說,誰還能知道他出身哪家?如今大家差不多就知道皇帝的祖上是李廣一脈,剩下的估計也不用去深究,家世太低,不好宣之於口啊……
好在家老們沒老糊塗,聽竇琮一說就不再探問了,因為他們很清楚其中的危險,瞧皇帝那樣子,祖上要是哪位給竇氏當過奴仆可就糟心了。
宴飲結束,竇琮滿頭是汗的躲進了宿處,長安城中竇氏子弟太多了,分散在各處,他竇琮怎麽曉得各人都在做什麽,又都有著怎樣的想法?
皇帝對竇氏的觀感就更無從談起,他才見過皇帝幾麵?
至於竇氏如今的處境,根本不用他來說嘛,與隴西李氏走的那麽近,此時若沒點後果,他可就得衷心稱讚皇帝一句宅心仁厚了。
其實主宅的消息比他要靈通的多,聽家老們談起,竇誕竇光大已晉戶部侍郎,即便是同族,竇琮也吐了些酸水。
竇光大可是李淵的女婿,這麽快就被啟用了?他還真就想不明白,竇光大與皇帝之前會有怎樣的交情。
迴到宿處的竇琮滿腹心事,卻還是緊著喝了不少的水,他覺著在宴席上把一整年的話都給說了,他從沒有這麽多嘴過。
看來以後還是少來祖宅為妙,當然了,若非兄長竇軌予他書信,讓他抽空來祖宅拜訪一番,他也是不會來的。
以當前的局麵,他們這些旁支子弟確實需要主枝的支持……
天色已晚,竇琮準備好好歇息一晚,補補精神,明日裏還要趕往金州,接著就可以迴京了。
竇琮歎息一聲,這一趟不說功勞有多少,苦勞總歸是跑不了了,希望迴去之後能有更好一點的位置在等著他。
親兵卻這時進來稟報,有人要見他,見他有些不耐煩,還得緊著解釋,千牛備身府來人,有要事求見。
千牛備身府……皇帝親軍,羽林衛士,竇琮立即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這些人絕對不會無故出現在你麵前。
一旦他們沒有通過中書,尚書,甚或是驃騎府而突然尋上門來,一般來說必定身懷密詔,為了私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來人很快便出現在了他的麵前,一個麵目陰沉的家夥,一看就不是好路數,年歲也不小了,看那模樣就知道是一路趕過來的。
見到竇琮,來人便敲擊著胸膛行禮道:“末將胡大,見過竇大將軍。”
竇琮微微點頭,這人他不認識,以千牛備身府的名義深夜來見……竇琮有些牙疼的瞅著來人,連說話的興致都沒了。
胡大也不囉嗦,直起身便道:“皇帝口諭……”
竇琮愣了愣,立即站起身錘擊著胸膛,“末將竇琮聽詔。”
胡大心中略有得意,曾幾何時,一位大將軍都要朝俺施禮了,也不枉俺走這一遭,嘴上則幹脆的道:“詔左武衛大將軍竇琮即刻啟程前往雕陰郡,有商隊欲從雕陰私出塞外,務必攔下。
所有人等全部拿下押迴長安交有司處置,他們身上一定還帶有書信等物,細細搜繳,期間若有藏匿不報者,唯竇琮是問。”
雕陰郡?俺他娘的才從那裏迴來,一支商隊而已,也值當的這麽神神秘秘的?讓俺一位大將軍親自動手?
竇琮怨言滿腹,惡狠狠的錘擊了胸膛兩下,“末將遵詔。”
胡大適時抱了抱拳,笑道:“多有得罪,將軍莫要見怪,之後末將還得隨在將軍身邊,有何差遣將軍盡管吩咐便是。”
竇琮勉強擠出幾許笑意來,“都是勞碌之人,還有什麽見怪不見怪的,你且給我說說此行是何緣故吧,以免誤事。”
至於對方是何身份來曆竇琮是問也沒問,想來也不可能有人敢這麽戲耍於他……
…………………………
長安,戶部侍郎竇誕新宅。
自從竇誕晉戶部侍郎後,他便搬出了以前的駙馬府,住進了這處別院,算是和以前的竇駙馬做了個了斷。
今日下衙,門下侍郎長孫順德使人送來拜帖,想要在今晚來他府上拜訪。
竇誕稍覺詫異,他和長孫順德勉強算是親戚,因為長孫氏和段綸是姻親,他又和段綸是連襟。
可這樣的親戚關係是不會讓一位門下侍郎主動來拜會於他的。
嚴格意義上講,長孫順德是宰相的後備人選,而他竇誕還差了幾步才能摸到宰相的邊,按照官場規矩,如果沒有什麽私交的話,長孫順德隻需邀他前往府上相談即可。
竇誕迴帖之後,立即便讓人準備酒菜,等待長孫順德到來。
竇誕仕途上算是平穩了下來,他們夫婦也不再提心吊膽,同時家事開始變得順遂了起來。
大哥竇衍那邊偃旗息鼓,再沒了動靜……前些時竇誕還去弟弟竇師綸府上走動了一下,兄弟兩人少有往來,感覺很是陌生,也沒什麽話說。
可竇誕故意說了幾句大哥竇衍的不是,頓時引起了竇師綸的共鳴,借著大哥兩兄弟迅速找到了共同話題,再喝上點小酒,兩人終於產生了些親兄弟的感覺。
讓竇誕頗為羨慕的是,竇師綸不怎麽關心改朝換代,朝中政局等等大事,在太府少卿任上穩穩當當。
最近他還在太常卿,郫國公何稠門下走動,想著讓何稠收他為徒,傳出去的話也算是一件逸聞了。
何太常也很喜歡這個出身豪門,天賦絕佳的後輩,經常邀他過府談笑,隻是何稠年歲太大,收收徒弟倒也不是不成,可絕對不會再收像竇師綸這樣的弟子了。
於是何太常也就有了一位忘年之交……而有了何稠這樣的朋友,起碼在當下看來是不需要擔心什麽了。
相比之下,竇誕覺著自己這些年來東奔西走的有些多餘……當然了,他和竇師綸的誌向也大相徑庭,倒也無需妄自菲薄……
…………………………
今天他家婆娘又去了妹妹李秀寧處,竇誕聽到下人稟報也沒在意,自家婆娘本來和那邊並無多少交往,還頗有些怨言的樣子。
可自從去年經曆了風波之後,反而與那邊親近了起來,也不知將來是福是禍,他接著又想起前些時聽說皇帝又去了那裏……
想到這個,竇誕不由在心裏暗自歎息一聲,是該說隴西李氏命不該絕呢,還是該笑他們丟了臉?
按理來說皇帝這麽做有些欠妥,畢竟那是個有夫之婦,可那不關他竇光大的事情,輪不到他來多嘴多舌,估計其他人也是這麽想的吧?
直到下人傳報,長孫侍郎到了,竇誕才收攏心思,出去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