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彥博離開封府的時候,隻是微醺,顯然他的酒量不錯。
此行見過了封德彝,對其印象頗佳,有了這樣的認知,外麵的人如何傳言,就影響不了他了。
他這人做人做事都偏於認真,不然的話當年也不會因為眼瞅著百姓流離,一怒之下去尋時任代州行軍總管的漢王討說法,就此被拉了入夥。
當時李破看上他的其實也就是這個認真的勁頭,至於體恤百姓,嗯,說說就成,能幫著你把百姓從河北幽州都取去代州的人,你說他體恤百姓?你腦袋肯定被驢給踢過。
讓溫彥博比較慶幸的是,封德彝沒有用歌舞來招待他,當此之時,他於百忙之中前來相會,可不是來聽歌看舞的,若是那般,辱的可不光是他溫彥博,封德彝的形象在他心目中也會大壞。
招待不成反而交惡,這在官場之中並不鮮見。
所以總的來說,此來收獲不小……至於封德彝相求的事情,確實如他自己所言,不過舉手之勞而已。
漢王和他們這些臣下相處,相比李淵與裴寂,估計也隻少了些詩歌相伴,其他也頗隨意……
隻是讓溫彥博頗為煩惱的是他從封府離開的時候還帶走了一個拖油瓶,此時醉醺醺的裴寂就跟在他身邊,兩人都是騎馬來的,讓溫彥博頗為後悔,不如乘轎了。
仆從們跟在後麵,前麵兩人並轡而行,沉默了很久了,兩個人的性格完全是南轅北轍,像衣服的兩麵,一個是表,一個是裏,碰不到一塊。
先開口說話的自然是裴寂,“寂厚顏求部堂一件事,不知能否應了?”
溫彥博笑笑,敷衍道:“裴相公盡管直言,隻要溫某能做的,必然盡力為之。”
“某想迴晉陽為官,隻需吏部一紙凋令即可,至於是什麽官職,高低都是無妨,即便是晉陽宮監,也是成的,部堂可願成全?”
溫彥博驚訝的瞅了他一眼,黑乎乎的天色看不太清,他隻是覺著裴寂這個請求有點離譜,畢竟是做過宰相的人啊……
你瞧瞧人家封德彝,和你年歲差不多,人家求的可不是什麽晉陽宮監之類亂七八糟的職位,這是想迴去養老了嗎?
“竟是如此,此事易爾……可以相公之能,應不用來求助於我吧?”
黑暗中裴寂笑了一聲,挺滲人的,“吾乃李淵近人,又為友朋,哪與旁人相同,若無部堂首肯,怎敢輕易離京他去,不要性命了嗎?”
這話說的實在,且有反諷之意,這溫彥博倒不在意,他隻想了想,便笑道:“即是如此,我答應了便是,這裏先向相公道上一聲珍重了。”
在這京師之中,李淵舊人多不勝數,裴寂是其中比較特異的一個,並無多少威望,也沒有任何的兵權,卻居於尚書右仆射之高位。
得李淵如此寵信,確實不太好處理,殺人也殺不到裴寂裴玄真的頭上,降職任用可以,外貶也成。
既然自請他去,而且是想迴到大家的老巢晉陽去,那就最好不過,起碼沒必要攔著。
而且連裴寂這樣的李淵心腹都隻是外貶,性命無憂之下,其他人也會更安穩一些。
裴寂得了準信,心事一去,酒意上湧,再說也不願再跟眼前這剛得勢的混賬東西多待,謝了幾聲,便拱手告辭離開了。
所謂樹倒猢猻散,隻幾個月間,李淵在長安的痕跡便淡了許多,像裴寂這樣心灰意冷的人不少,可更多的人在爭相向新主人獻媚,以求改換門庭。
…………………………
幾日工夫,飄忽即過。
這一天,八月初五,秋高氣爽,乃是大大的吉日,適合祭祀,遠行,受功等等,正是辦大事的日子。
從這一天子時,長安各部守軍便已悄悄入城,各自掌管要害,外城多為降軍,內城各個門戶,皆被漢王親軍所把持。
整個長安戒備森嚴,氣氛愈加肅穆。
醜時一過,可以參加祭禮的人們開始沐浴更衣,天還沒亮,便紛紛向皇城聚集而來,從太極宮正門也就是承天門湧入宮城之內。
此次祭祀選在了太極宮前麵的廣場之上,臨時塔起了祭祀用的圓台。
其實不論是前隋,還是李淵時,都有專供祭祀所用的地方,人們一般也都稱之為郊祭,也就是在長安南城之外。
李破此次祭天有所不同,他是開一代之先河,稱尊道祖,所以便選在了作為整個政權的權利中心來祭祀天地和列祖列宗。
觀禮的人們陸續到來,由禮部和太常寺的官吏們引著去到東西兩個觀禮台上,而在西台之上還設有尊位,那是給漢王妃留下的座位。
自前隋獨孤皇後始,後宮女主便可參與祭祀了,而西台之上多為門下省官員,之前也叫內史省。
而東台之上的尊者位則是中書,六部的最高長官的位置,其下則是中書和六部的官員,其實能夠在此觀禮的人並不多,凡五品以下,除非身份特殊,否則就沒這個資格。
數百人分布在東西兩台之上,稀稀拉拉,寬鬆的緊。
當然了,如果這個時候有人舉兵作亂,還能衝入太極宮,那麽也就能把這個新生的政權徹底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觀禮的人都來的很早,誰也不敢延誤,這樣的一次大典,你如果遲到了或者沒來,可不是後悔不後悔的事情,而是要人頭落地,禍及家族的。
也就是說,這天子時一過,誰要是有個意外,別說稱病不至了,就算你病死了都得把屍體抬過來驗一驗是不是在裝死。
當然了,能夠在這裏見證一個新政權的出現的人,也必然是殊榮一件,隻要你別犯太大的糊塗,隻這一件事,便能保你一世平安。
人們到來之後,紛紛跪坐於台上,也不交頭接耳,也不左顧右盼,隻如雕塑一般靜靜安坐於位,等著大典的開始。
天色大亮,漢王妃盛裝打扮,在宮人的簇擁之下,入座於西台,眾人紛紛欠身,以示尊崇。
而此次祭天大典過後,漢王妃也就是皇後娘娘了,她同樣是此次大典的主角之一。
而漢王妃的到來,也意味著吉時已近。
鍾聲乍響,餘音嫋嫋,此為驚神,是告訴神明看過來,我們要開始祭祀您了,這個年月,別看祭祀弄的很隆重,可和後來的不太一樣,人們大致都認為天子和神明是並列的關係,而非是從屬。
所以天子祭祀神明之時,意義上隻是在告知神明,人間怎樣怎樣了,你最好能幫著我看顧一下黎民百姓。
而鍾聲一響,也就意味著祭天大典開始了。
引神台上煙氣升起,這是在引導神明到來,大致上應該是人神相隔,來到人間的神明和瞎子差不多,得給它引引路先。
要不就像李軌那樣,建個高台,把自己送上去見神仙。
煙熏火燎的差不多了,主角登場,終於身穿禮袍的李破在太常寺卿何稠的引導下緩步走上高台,走了良久,如今天氣寒涼,可李破上到高台的時候,額頭已然見汗。
此時李破已經將何稠在心底罵了幾百遍,他設計的這種祭天禮服實在太笨重了,裏麵是日月龍紋袍,肩擔日月,前後皆是龍紋,這倒不算什麽,外麵還弄了個厚厚的大氅,頭帶冕冠,這玩意很重,壓的李破腦袋都快抬不起來了。
估計何稠是想讓這位曉得,皇帝不是那麽好當的,身上壓著重重的擔子呢。
而這一整套穿著被叫做大裘冕,隻有在這種祭祀活動中才會穿著,也是皇帝最隆重的禮袍。
整個程序李破已經演習過幾遍了,對流程很熟悉。
在掌禮官,也就是黃門侍郎韋節抑揚頓挫的宣告聲中,開始參拜昊天上帝,而觀禮的人們也開始跟著李破行下大禮。
接著就是祭祀祖宗,李破的祖宗是捏造的,這也比較尋常,李淵還是太史公的後人呢,這個你能信?
然後就是進獻玉,帛之類的祭禮,掌禮官宣讀祭文,正式通知神明,皇帝換人了,當祭文宣讀完畢,李破直起身來,慢慢轉身,麵南背北,負手而立。
陽光好像終於毫無顧忌的落在了他的身上,在他身周渲染出一層光環,神聖之感油然而生。
群臣拜伏於地,口唿吾皇萬歲萬萬歲,基本上典禮也就成了。
接下來就是一些收尾的工作了,皇帝再上香三炷,在禮樂聲中親自念一下祝文,再講準備好的酒拿出來,與觀禮的臣子們共飲三盞。
最後又是禮樂,樂停禮畢,掌禮官韋節宣布大典圓滿結束,臣子們恭送皇帝迴歸太極宮正殿,終於穩穩的坐在了那張龍椅之上,群臣再次山唿萬歲,而整個長安城在那一刻好像也活了過來。
先在太極宮周圍的人們得到的示意,接著就是駐守皇城的親軍將士,然後慢慢向外如同激起無數漣漪般傳播了出去。
未幾長安的人們都在吾皇萬歲的聲音中,拜倒在地,同時也意味著新的皇者終於誕生了,而讓人們喜悅的不是這件事本身如何如何,而是覺得新皇一出,也就不用像前些日般那麽提心吊膽了。
(祭天的過程有的是編的,大家不要較真)
此行見過了封德彝,對其印象頗佳,有了這樣的認知,外麵的人如何傳言,就影響不了他了。
他這人做人做事都偏於認真,不然的話當年也不會因為眼瞅著百姓流離,一怒之下去尋時任代州行軍總管的漢王討說法,就此被拉了入夥。
當時李破看上他的其實也就是這個認真的勁頭,至於體恤百姓,嗯,說說就成,能幫著你把百姓從河北幽州都取去代州的人,你說他體恤百姓?你腦袋肯定被驢給踢過。
讓溫彥博比較慶幸的是,封德彝沒有用歌舞來招待他,當此之時,他於百忙之中前來相會,可不是來聽歌看舞的,若是那般,辱的可不光是他溫彥博,封德彝的形象在他心目中也會大壞。
招待不成反而交惡,這在官場之中並不鮮見。
所以總的來說,此來收獲不小……至於封德彝相求的事情,確實如他自己所言,不過舉手之勞而已。
漢王和他們這些臣下相處,相比李淵與裴寂,估計也隻少了些詩歌相伴,其他也頗隨意……
隻是讓溫彥博頗為煩惱的是他從封府離開的時候還帶走了一個拖油瓶,此時醉醺醺的裴寂就跟在他身邊,兩人都是騎馬來的,讓溫彥博頗為後悔,不如乘轎了。
仆從們跟在後麵,前麵兩人並轡而行,沉默了很久了,兩個人的性格完全是南轅北轍,像衣服的兩麵,一個是表,一個是裏,碰不到一塊。
先開口說話的自然是裴寂,“寂厚顏求部堂一件事,不知能否應了?”
溫彥博笑笑,敷衍道:“裴相公盡管直言,隻要溫某能做的,必然盡力為之。”
“某想迴晉陽為官,隻需吏部一紙凋令即可,至於是什麽官職,高低都是無妨,即便是晉陽宮監,也是成的,部堂可願成全?”
溫彥博驚訝的瞅了他一眼,黑乎乎的天色看不太清,他隻是覺著裴寂這個請求有點離譜,畢竟是做過宰相的人啊……
你瞧瞧人家封德彝,和你年歲差不多,人家求的可不是什麽晉陽宮監之類亂七八糟的職位,這是想迴去養老了嗎?
“竟是如此,此事易爾……可以相公之能,應不用來求助於我吧?”
黑暗中裴寂笑了一聲,挺滲人的,“吾乃李淵近人,又為友朋,哪與旁人相同,若無部堂首肯,怎敢輕易離京他去,不要性命了嗎?”
這話說的實在,且有反諷之意,這溫彥博倒不在意,他隻想了想,便笑道:“即是如此,我答應了便是,這裏先向相公道上一聲珍重了。”
在這京師之中,李淵舊人多不勝數,裴寂是其中比較特異的一個,並無多少威望,也沒有任何的兵權,卻居於尚書右仆射之高位。
得李淵如此寵信,確實不太好處理,殺人也殺不到裴寂裴玄真的頭上,降職任用可以,外貶也成。
既然自請他去,而且是想迴到大家的老巢晉陽去,那就最好不過,起碼沒必要攔著。
而且連裴寂這樣的李淵心腹都隻是外貶,性命無憂之下,其他人也會更安穩一些。
裴寂得了準信,心事一去,酒意上湧,再說也不願再跟眼前這剛得勢的混賬東西多待,謝了幾聲,便拱手告辭離開了。
所謂樹倒猢猻散,隻幾個月間,李淵在長安的痕跡便淡了許多,像裴寂這樣心灰意冷的人不少,可更多的人在爭相向新主人獻媚,以求改換門庭。
…………………………
幾日工夫,飄忽即過。
這一天,八月初五,秋高氣爽,乃是大大的吉日,適合祭祀,遠行,受功等等,正是辦大事的日子。
從這一天子時,長安各部守軍便已悄悄入城,各自掌管要害,外城多為降軍,內城各個門戶,皆被漢王親軍所把持。
整個長安戒備森嚴,氣氛愈加肅穆。
醜時一過,可以參加祭禮的人們開始沐浴更衣,天還沒亮,便紛紛向皇城聚集而來,從太極宮正門也就是承天門湧入宮城之內。
此次祭祀選在了太極宮前麵的廣場之上,臨時塔起了祭祀用的圓台。
其實不論是前隋,還是李淵時,都有專供祭祀所用的地方,人們一般也都稱之為郊祭,也就是在長安南城之外。
李破此次祭天有所不同,他是開一代之先河,稱尊道祖,所以便選在了作為整個政權的權利中心來祭祀天地和列祖列宗。
觀禮的人們陸續到來,由禮部和太常寺的官吏們引著去到東西兩個觀禮台上,而在西台之上還設有尊位,那是給漢王妃留下的座位。
自前隋獨孤皇後始,後宮女主便可參與祭祀了,而西台之上多為門下省官員,之前也叫內史省。
而東台之上的尊者位則是中書,六部的最高長官的位置,其下則是中書和六部的官員,其實能夠在此觀禮的人並不多,凡五品以下,除非身份特殊,否則就沒這個資格。
數百人分布在東西兩台之上,稀稀拉拉,寬鬆的緊。
當然了,如果這個時候有人舉兵作亂,還能衝入太極宮,那麽也就能把這個新生的政權徹底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觀禮的人都來的很早,誰也不敢延誤,這樣的一次大典,你如果遲到了或者沒來,可不是後悔不後悔的事情,而是要人頭落地,禍及家族的。
也就是說,這天子時一過,誰要是有個意外,別說稱病不至了,就算你病死了都得把屍體抬過來驗一驗是不是在裝死。
當然了,能夠在這裏見證一個新政權的出現的人,也必然是殊榮一件,隻要你別犯太大的糊塗,隻這一件事,便能保你一世平安。
人們到來之後,紛紛跪坐於台上,也不交頭接耳,也不左顧右盼,隻如雕塑一般靜靜安坐於位,等著大典的開始。
天色大亮,漢王妃盛裝打扮,在宮人的簇擁之下,入座於西台,眾人紛紛欠身,以示尊崇。
而此次祭天大典過後,漢王妃也就是皇後娘娘了,她同樣是此次大典的主角之一。
而漢王妃的到來,也意味著吉時已近。
鍾聲乍響,餘音嫋嫋,此為驚神,是告訴神明看過來,我們要開始祭祀您了,這個年月,別看祭祀弄的很隆重,可和後來的不太一樣,人們大致都認為天子和神明是並列的關係,而非是從屬。
所以天子祭祀神明之時,意義上隻是在告知神明,人間怎樣怎樣了,你最好能幫著我看顧一下黎民百姓。
而鍾聲一響,也就意味著祭天大典開始了。
引神台上煙氣升起,這是在引導神明到來,大致上應該是人神相隔,來到人間的神明和瞎子差不多,得給它引引路先。
要不就像李軌那樣,建個高台,把自己送上去見神仙。
煙熏火燎的差不多了,主角登場,終於身穿禮袍的李破在太常寺卿何稠的引導下緩步走上高台,走了良久,如今天氣寒涼,可李破上到高台的時候,額頭已然見汗。
此時李破已經將何稠在心底罵了幾百遍,他設計的這種祭天禮服實在太笨重了,裏麵是日月龍紋袍,肩擔日月,前後皆是龍紋,這倒不算什麽,外麵還弄了個厚厚的大氅,頭帶冕冠,這玩意很重,壓的李破腦袋都快抬不起來了。
估計何稠是想讓這位曉得,皇帝不是那麽好當的,身上壓著重重的擔子呢。
而這一整套穿著被叫做大裘冕,隻有在這種祭祀活動中才會穿著,也是皇帝最隆重的禮袍。
整個程序李破已經演習過幾遍了,對流程很熟悉。
在掌禮官,也就是黃門侍郎韋節抑揚頓挫的宣告聲中,開始參拜昊天上帝,而觀禮的人們也開始跟著李破行下大禮。
接著就是祭祀祖宗,李破的祖宗是捏造的,這也比較尋常,李淵還是太史公的後人呢,這個你能信?
然後就是進獻玉,帛之類的祭禮,掌禮官宣讀祭文,正式通知神明,皇帝換人了,當祭文宣讀完畢,李破直起身來,慢慢轉身,麵南背北,負手而立。
陽光好像終於毫無顧忌的落在了他的身上,在他身周渲染出一層光環,神聖之感油然而生。
群臣拜伏於地,口唿吾皇萬歲萬萬歲,基本上典禮也就成了。
接下來就是一些收尾的工作了,皇帝再上香三炷,在禮樂聲中親自念一下祝文,再講準備好的酒拿出來,與觀禮的臣子們共飲三盞。
最後又是禮樂,樂停禮畢,掌禮官韋節宣布大典圓滿結束,臣子們恭送皇帝迴歸太極宮正殿,終於穩穩的坐在了那張龍椅之上,群臣再次山唿萬歲,而整個長安城在那一刻好像也活了過來。
先在太極宮周圍的人們得到的示意,接著就是駐守皇城的親軍將士,然後慢慢向外如同激起無數漣漪般傳播了出去。
未幾長安的人們都在吾皇萬歲的聲音中,拜倒在地,同時也意味著新的皇者終於誕生了,而讓人們喜悅的不是這件事本身如何如何,而是覺得新皇一出,也就不用像前些日般那麽提心吊膽了。
(祭天的過程有的是編的,大家不要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