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三年六月,屈突通敗往潼關。
這不是戰略戰術上的失敗,而是政治大勢上的崩潰,沒有後援,糧草短缺,郡縣官吏紛紛投敵,根本無法確定敵人到底是誰,戰略環境持續惡化……
如此種種,任屈突通領兵再是得力,麾下將士再是善戰,小勝幾場之後,便是接連戰敗,大將桑顯和一怒之下,燒了蒲津橋,除了讓李淵大軍隻能走梁山之外,也斷了自家的歸路。
河東屈突通部,隻能陸續退往潼關方向,此時,李世民,李建成兄弟,已經繞至潼關之後,切斷了屈突通部跟長安守軍的聯係。
對於屈突通來說,河東戰局簡直就是一潰千裏。
李淵大軍越打越多,麾下各部將領,士氣如虹,越戰越勇。
劉文靜更是率軍從西向東猛攻潼關,防外不防內的潼關諸要隘依次失守,劉文靜率軍進駐西潼關,與屈突通相持不下。
屈突通部之所以還能維持一下,不是因為劉文靜拿他沒辦法,而是長安攻守之戰終於開始了,劉文靜部被抽調的很厲害,於是才放緩了攻勢而已。
李淵率晉地大軍占據了永豐倉,解決了糧草問題,順勢進兵來到長安城下的時候,李淵堂弟李神通匯合李秀寧所率大軍,已經差不多占據了長安舊城。
說起來也挺好笑的,李神通和李秀寧兩人都是在鄠縣起兵,隻不過隔了一個山頭兒。
各自拉起了隊伍,將關中攪合的天翻地覆,就算李淵大軍不來,看他們的樣子,也能率軍攻打一下長安城了。
李淵幾路大軍,會師於龍首原上,軍勢大振,長安縣各地官吏,望風景從,從長安城裏跑出來的大閥子弟,一個接著一個來到李淵麵前效忠。
李淵父子躊躇滿誌,在他們看來,打下長安城應該不費吹灰之力才對。
可惜,他們想錯了,長安城中的一些人,已經抱了與城同休之心。
坐鎮長安的關中撫使,大將軍衛玄確實已經有心無力了,預感大勢已去的他,病情漸漸沉重,無法理事。
大將軍陰世師卻是年富力強,比衛玄還要頑固幾分。
他接過長安守軍兵權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聯合長安郡丞骨儀等,仿效當年衛玄出兵平楊玄感之亂時的做法,逼著長安守軍各部將領親手刨了李氏的祖墳。
李淵三十餘萬大軍,蜂擁而來,攻打長安雄城小半個月,除了大軍傷亡越來越重之外,竟然拿長安守軍沒有什麽辦法。
直到七月中旬,天氣漸寒,得不到城中大閥的有力支持,長安守軍才漸漸不支,被李淵大軍一舉攻入外城。
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重。
被李淵封為馮翊太守,光祿大夫,武鄉縣公的關中大寇孫華,在激戰中,中流矢而亡,這是李淵軍中陣亡的最高一級的軍事將領。
可惜,此人沒有任何家世背景,陣亡之後,名字也少見於史書之上。
這人要是活的長些,名聲應該不在尉遲恭,秦瓊之類的將領之下,甚至猶有過之才對,要知道,這人投了李淵時日雖還短暫,可對李淵率軍入關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和屈突通部的交戰當中,並不比劉文靜等人稍弱半分。
外城即得,李淵揮兵又攻內城。
一直到七月末,李淵才如願以償的占據了整個西京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
李淵自封為唐王,大丞相,總攬朝政,做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第二。
就算如此,李淵進入長安的時間,也比另一個時空當中早了幾個月,這讓他有著很多功夫,來準備應對那些內外的敵人的進攻。
論功行賞是必須的,隨他一起入西京的功臣們,紛紛獲得了豐厚的賞賜。
連遠在幽州的李破都沒落下。
不管是為了安撫人心也好,是看在李靖竭力相助的份兒上也罷,還是為了讓這個人繼續抵禦突厥,反正,李破是晉了大丞相府右司馬,暫領代州行軍總管之職,受李淵四子,並州大都督李元吉轄製。
眾人皆得封賞,可李淵唯獨落下了一個人,那就是他的愛女李秀寧。
要說李秀寧之功,位於眾將之首也不為過,她不但獨力保全了李淵父子的家眷,還牽製住長安守軍,截斷道路,不然的話,屈突通絕對不會敗的那麽快,長安城也會更加難打,關中郡縣也不會這麽快的平定下來。
她為李淵省出來的時間,是非常珍貴的。
可李秀寧沒有在論功之列,當然,這並非是李淵故意厚此薄彼,裏麵是有著很多原因的。
頭一個,她是女子,女子從軍在這年頭並不稀罕,可能立下大功的卻是鳳毛麟角,而且立下的是如此軍功,李淵對於這個愛女,也是既喜歡又頭疼,為了不使眾將產生身在女子之下的不滿,索性也就不封賞了。
二來呢,有人其實先就不滿意了。
李淵的堂弟李神通這人對李秀寧就極為不滿,他們一同起兵,按照輩分,李秀寧應該歸他節製,可事實上,李秀寧有李靖相助,又有五百晉地精兵相隨,家底比李神通厚實的多。
一路打下來,關中隻聞娘子軍之名,而不知李神通為誰,這讓李神通情何以堪。
而且,李神通這人心胸本來就不寬,衛玄大索長安李氏親族的時候,李秀寧率人跑了,他卻在長安中東躲西藏了很久,才瞅準機會出了長安城。
這讓他對李秀寧也頗有怨恨。
反正吧,這人對李秀寧不滿已久,仗著長輩的身份,在論功的時候,將攻下舊長安,收服各路義軍的功勞,盡可能的往自己身上攬。
他的做法雖讓人頗為不恥,可也沒人說什麽,李氏內訌,旁人無緣置喙之外,自晉末以來,武將們養成的一個壞習慣也在左右著人們的思維。
武將們自誇功勞,是最常見的一種行為,攬功之舉,屢見不鮮,已經被人視為平常之事了。
所以,自晉末戰亂以來,在幾百年間,有功之臣被殺的太多了,這並非獨獨是皇帝們忌憚有功之臣權力過大造成的現象,有一大部分的原因其實都在將領自己身上。
比如,史萬歲敢在金殿之上咆哮,指斥楊素奪了他的軍功,賀若弼也敢在和皇帝飲酒的時候,明著跟皇帝說,你忘了俺過往的功勞了。
是的,這是一種風氣,也可以說是胡風漸盛的明證,將領功臣們不太會隱藏鋒芒,保全自身,能爭的便爭,爭不過就潑婦罵街般死纏爛打,鬧來鬧去就把自己腦袋鬧掉下來了。
而李淵麾下的功臣們,以李神通,劉文靜,裴寂為首,其實也都是這麽一副德性。
李神通一鬧,李淵順水推舟,成全了這位堂弟,打虎親兄弟嘛,在這個時候,李淵對李氏中人都極為倚重,自是不願傷了其心。
三來呢,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個也沒起什麽好作用。
李建成向來與妹妹親善,李秀寧麾下有大軍十數萬,軍中將領們對李秀寧也都極為敬服,這麽一來也就可想而知了,為了拉攏妹妹成為自己的臂助,李建成在李淵麵前,自是大力宣揚其功。
而這個時候,李世民和李建成之爭,還未曾露出端倪,可李世民向來與幾個親兄弟以及妹妹都不友好。
年輕氣盛的他,抱著你說對的我就說錯的心理,跟大哥鬧起了別扭,他沒在李淵門前說什麽,卻私下裏交通李秀寧麾下將領,用不了多少時候,就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匪首收拾的服服帖帖,跟在了他的屁股後麵。
這儼然便是釜底抽薪。
李家的男人們鬧的挺歡,把一個女兒家的功勞弄的快沒了,可李秀寧卻不在意這些東西。
她也在發愁,可愁的和爭權奪利的男人們很不一樣,李靖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李淵沒鬧著要殺他,而是給了他豐厚的賞賜,可李靖心中芥蒂未去,想要出任地方,離著李淵遠一些,所以也就求到了李秀寧門下。
李五也想帶兵迴馬邑了,長安城中新貴迭出,他們這些人因為跟著李秀寧的緣故,封賞卻都不盡人意。
而且,他麾下的士卒,出來了大半年,都有了思鄉之意。
所以,李五也不願在長安多呆了,想要引軍迴馬邑,來跟李秀寧辭行。
好嘛,滿長安的人都在為封賞爭的焦頭爛額,卻有這麽一些人,寧願出走邊塞,也不願在長安多留。
這隻能說,馬邑確實是個很獨特的地方,也養出了一群很獨特的人物兒。
實際上,李秀寧所率大軍分崩離析,差不多已經成為了定局,這年頭,可能有女博士,女旅帥,女校尉,可要出個巾幗大將軍,希望卻是極其渺茫。
李秀寧思來想去,幹脆的答應了李靖,卻讓李五多等一些時日再說,這中間的區別對待所彰顯出來的私心,恐怕連她自己都不太明白呢。
於是,李靖隨即離京西去蜀中,開始了他的名將之旅。
李五卻還傻傻的等在長安,順便成為了李秀寧府中的護衛統領兼司馬。
是的,封賞雖然沒給多少,李淵卻還是讓李秀寧開府了,柴紹一下就蔫了不少,他東奔西走了一圈,迴來卻還沒妻子位高,心高氣傲的他很是不滿意。
自此,柴紹不再登妻子府門,兩人也就此開始了漫長的分居生活。
(月票月票,這一章不是灌水,屬於之後劇情的鋪墊,求不噴。)
這不是戰略戰術上的失敗,而是政治大勢上的崩潰,沒有後援,糧草短缺,郡縣官吏紛紛投敵,根本無法確定敵人到底是誰,戰略環境持續惡化……
如此種種,任屈突通領兵再是得力,麾下將士再是善戰,小勝幾場之後,便是接連戰敗,大將桑顯和一怒之下,燒了蒲津橋,除了讓李淵大軍隻能走梁山之外,也斷了自家的歸路。
河東屈突通部,隻能陸續退往潼關方向,此時,李世民,李建成兄弟,已經繞至潼關之後,切斷了屈突通部跟長安守軍的聯係。
對於屈突通來說,河東戰局簡直就是一潰千裏。
李淵大軍越打越多,麾下各部將領,士氣如虹,越戰越勇。
劉文靜更是率軍從西向東猛攻潼關,防外不防內的潼關諸要隘依次失守,劉文靜率軍進駐西潼關,與屈突通相持不下。
屈突通部之所以還能維持一下,不是因為劉文靜拿他沒辦法,而是長安攻守之戰終於開始了,劉文靜部被抽調的很厲害,於是才放緩了攻勢而已。
李淵率晉地大軍占據了永豐倉,解決了糧草問題,順勢進兵來到長安城下的時候,李淵堂弟李神通匯合李秀寧所率大軍,已經差不多占據了長安舊城。
說起來也挺好笑的,李神通和李秀寧兩人都是在鄠縣起兵,隻不過隔了一個山頭兒。
各自拉起了隊伍,將關中攪合的天翻地覆,就算李淵大軍不來,看他們的樣子,也能率軍攻打一下長安城了。
李淵幾路大軍,會師於龍首原上,軍勢大振,長安縣各地官吏,望風景從,從長安城裏跑出來的大閥子弟,一個接著一個來到李淵麵前效忠。
李淵父子躊躇滿誌,在他們看來,打下長安城應該不費吹灰之力才對。
可惜,他們想錯了,長安城中的一些人,已經抱了與城同休之心。
坐鎮長安的關中撫使,大將軍衛玄確實已經有心無力了,預感大勢已去的他,病情漸漸沉重,無法理事。
大將軍陰世師卻是年富力強,比衛玄還要頑固幾分。
他接過長安守軍兵權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聯合長安郡丞骨儀等,仿效當年衛玄出兵平楊玄感之亂時的做法,逼著長安守軍各部將領親手刨了李氏的祖墳。
李淵三十餘萬大軍,蜂擁而來,攻打長安雄城小半個月,除了大軍傷亡越來越重之外,竟然拿長安守軍沒有什麽辦法。
直到七月中旬,天氣漸寒,得不到城中大閥的有力支持,長安守軍才漸漸不支,被李淵大軍一舉攻入外城。
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重。
被李淵封為馮翊太守,光祿大夫,武鄉縣公的關中大寇孫華,在激戰中,中流矢而亡,這是李淵軍中陣亡的最高一級的軍事將領。
可惜,此人沒有任何家世背景,陣亡之後,名字也少見於史書之上。
這人要是活的長些,名聲應該不在尉遲恭,秦瓊之類的將領之下,甚至猶有過之才對,要知道,這人投了李淵時日雖還短暫,可對李淵率軍入關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和屈突通部的交戰當中,並不比劉文靜等人稍弱半分。
外城即得,李淵揮兵又攻內城。
一直到七月末,李淵才如願以償的占據了整個西京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
李淵自封為唐王,大丞相,總攬朝政,做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第二。
就算如此,李淵進入長安的時間,也比另一個時空當中早了幾個月,這讓他有著很多功夫,來準備應對那些內外的敵人的進攻。
論功行賞是必須的,隨他一起入西京的功臣們,紛紛獲得了豐厚的賞賜。
連遠在幽州的李破都沒落下。
不管是為了安撫人心也好,是看在李靖竭力相助的份兒上也罷,還是為了讓這個人繼續抵禦突厥,反正,李破是晉了大丞相府右司馬,暫領代州行軍總管之職,受李淵四子,並州大都督李元吉轄製。
眾人皆得封賞,可李淵唯獨落下了一個人,那就是他的愛女李秀寧。
要說李秀寧之功,位於眾將之首也不為過,她不但獨力保全了李淵父子的家眷,還牽製住長安守軍,截斷道路,不然的話,屈突通絕對不會敗的那麽快,長安城也會更加難打,關中郡縣也不會這麽快的平定下來。
她為李淵省出來的時間,是非常珍貴的。
可李秀寧沒有在論功之列,當然,這並非是李淵故意厚此薄彼,裏麵是有著很多原因的。
頭一個,她是女子,女子從軍在這年頭並不稀罕,可能立下大功的卻是鳳毛麟角,而且立下的是如此軍功,李淵對於這個愛女,也是既喜歡又頭疼,為了不使眾將產生身在女子之下的不滿,索性也就不封賞了。
二來呢,有人其實先就不滿意了。
李淵的堂弟李神通這人對李秀寧就極為不滿,他們一同起兵,按照輩分,李秀寧應該歸他節製,可事實上,李秀寧有李靖相助,又有五百晉地精兵相隨,家底比李神通厚實的多。
一路打下來,關中隻聞娘子軍之名,而不知李神通為誰,這讓李神通情何以堪。
而且,李神通這人心胸本來就不寬,衛玄大索長安李氏親族的時候,李秀寧率人跑了,他卻在長安中東躲西藏了很久,才瞅準機會出了長安城。
這讓他對李秀寧也頗有怨恨。
反正吧,這人對李秀寧不滿已久,仗著長輩的身份,在論功的時候,將攻下舊長安,收服各路義軍的功勞,盡可能的往自己身上攬。
他的做法雖讓人頗為不恥,可也沒人說什麽,李氏內訌,旁人無緣置喙之外,自晉末以來,武將們養成的一個壞習慣也在左右著人們的思維。
武將們自誇功勞,是最常見的一種行為,攬功之舉,屢見不鮮,已經被人視為平常之事了。
所以,自晉末戰亂以來,在幾百年間,有功之臣被殺的太多了,這並非獨獨是皇帝們忌憚有功之臣權力過大造成的現象,有一大部分的原因其實都在將領自己身上。
比如,史萬歲敢在金殿之上咆哮,指斥楊素奪了他的軍功,賀若弼也敢在和皇帝飲酒的時候,明著跟皇帝說,你忘了俺過往的功勞了。
是的,這是一種風氣,也可以說是胡風漸盛的明證,將領功臣們不太會隱藏鋒芒,保全自身,能爭的便爭,爭不過就潑婦罵街般死纏爛打,鬧來鬧去就把自己腦袋鬧掉下來了。
而李淵麾下的功臣們,以李神通,劉文靜,裴寂為首,其實也都是這麽一副德性。
李神通一鬧,李淵順水推舟,成全了這位堂弟,打虎親兄弟嘛,在這個時候,李淵對李氏中人都極為倚重,自是不願傷了其心。
三來呢,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個也沒起什麽好作用。
李建成向來與妹妹親善,李秀寧麾下有大軍十數萬,軍中將領們對李秀寧也都極為敬服,這麽一來也就可想而知了,為了拉攏妹妹成為自己的臂助,李建成在李淵麵前,自是大力宣揚其功。
而這個時候,李世民和李建成之爭,還未曾露出端倪,可李世民向來與幾個親兄弟以及妹妹都不友好。
年輕氣盛的他,抱著你說對的我就說錯的心理,跟大哥鬧起了別扭,他沒在李淵門前說什麽,卻私下裏交通李秀寧麾下將領,用不了多少時候,就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匪首收拾的服服帖帖,跟在了他的屁股後麵。
這儼然便是釜底抽薪。
李家的男人們鬧的挺歡,把一個女兒家的功勞弄的快沒了,可李秀寧卻不在意這些東西。
她也在發愁,可愁的和爭權奪利的男人們很不一樣,李靖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李淵沒鬧著要殺他,而是給了他豐厚的賞賜,可李靖心中芥蒂未去,想要出任地方,離著李淵遠一些,所以也就求到了李秀寧門下。
李五也想帶兵迴馬邑了,長安城中新貴迭出,他們這些人因為跟著李秀寧的緣故,封賞卻都不盡人意。
而且,他麾下的士卒,出來了大半年,都有了思鄉之意。
所以,李五也不願在長安多呆了,想要引軍迴馬邑,來跟李秀寧辭行。
好嘛,滿長安的人都在為封賞爭的焦頭爛額,卻有這麽一些人,寧願出走邊塞,也不願在長安多留。
這隻能說,馬邑確實是個很獨特的地方,也養出了一群很獨特的人物兒。
實際上,李秀寧所率大軍分崩離析,差不多已經成為了定局,這年頭,可能有女博士,女旅帥,女校尉,可要出個巾幗大將軍,希望卻是極其渺茫。
李秀寧思來想去,幹脆的答應了李靖,卻讓李五多等一些時日再說,這中間的區別對待所彰顯出來的私心,恐怕連她自己都不太明白呢。
於是,李靖隨即離京西去蜀中,開始了他的名將之旅。
李五卻還傻傻的等在長安,順便成為了李秀寧府中的護衛統領兼司馬。
是的,封賞雖然沒給多少,李淵卻還是讓李秀寧開府了,柴紹一下就蔫了不少,他東奔西走了一圈,迴來卻還沒妻子位高,心高氣傲的他很是不滿意。
自此,柴紹不再登妻子府門,兩人也就此開始了漫長的分居生活。
(月票月票,這一章不是灌水,屬於之後劇情的鋪墊,求不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