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集體為了發展經濟,對貿易類的產品還是支持力度比較大的。茶葉是能出口的商品,能創造外匯,看到有商人需求,政府會鼓勵農民種植。
吳啟旺去了鄉裏,了解了補貼,一株茶苗補貼五分錢,五千株,也就是兩百五十塊,也就購買一些肥料和農藥了,農業局估計也是計算好了的。
過了幾天鄉裏有幹事下來統計數量,核實種茶麵積,吳衛平的老爸忙前忙後的終於可以開始種茶,為了這片茶園可是欠別人不少的工夫。還好家裏底子不錯,別人也願意來幫忙。
在完成開墾的茶園定植溝內用定植農具挖坑10-12厘米深,植株之間的坑徑10厘米以上,把茶苗垂直種於坑內,填滿土,並壓土壓實,或用農具夯實苗根三方土層,再培上細土1-2厘米,澆透水分,苗木定植時要比正常深1-2厘米。在定植溝茶行中鋪放3-5厘米厚的雜草進行覆蓋,有利於保溫保濕,又達到抑製雜草生長的作用
種茶不難,也就和種菜一般,不過山地土質比較硬實比較費力就是了,剛剛種下的茶葉需要澆水,又是費來了不少工夫。加上家裏的春播開始了,家裏一時間忙碌的不得了。吳衛平繼續上學去,放學歸來就幫忙看店鋪。也算為家裏出了不少力。
茶葉和果樹不一樣,果樹是要兩年到三年的成長期後才能收獲。而茶葉卻不是,茶葉是喬木類的,隻要存活了,就會開始發芽然後生長,並不是頭一兩年完全沒有產出,隻是很少罷了。
閩東北山區主要種植高山烏龍茶,綠茶六號和七號,這是政府推廣的茶葉,六號茶苗產量大,味道濃。七號茶葉類似於白茶,味道淡,但價格貴。
在剛剛發展長苗的時候,這東西怕野兔和獐子,一不小心就被吃成光棍了。所以吳衛平的老爸又在山上做了稻草人,掛了廢棄的鐵盆子,風吹來鐺鐺的響。
茶園在山腰上,上去不算遠二十分鍾左右,吳衛平上去了幾迴,地很不錯,夠寬夠平坦,選擇了好地方。半個月之後茶葉發芽,看來是種植成功了,隻要不是天災今年就有一些產出了。
清明之前的一拚茶市是沒什麽指望了,家裏開始忙於稻田耕種,播種育苗,犁地除草很原生態的耕作方式。南方的春雨來的比較早,山村的雨還是有些寒,落在皮膚上冷冰冰的,幾天的小雨後大地開始複蘇,即使大地不複蘇農民伯伯也不同意,一年之計在於春,靠天吃飯,就指望這一季的播種了。
兩個月後,稻田種植得差不多了,梯田也被清理的很幹淨,到處都能看到綠油油的的秧苗。因為換工吳啟旺今年春耕更加勞累了。不過茶園開始有收獲了,雖然每次隻有開始隻有十幾斤,還沒有趕上頭春。
二春茶便宜多了,但是一斤也有五塊進項,一天平均五六十塊的收入。二春有三十天左右的周期,不算人工,算下來這一春茶葉錢就有兩千左右。後麵還有三春和四春以及末春,雖然周期變短了,數量會減少,但加起來也有兩個月時間,也能有收入三四千。這麽一算太值了。
淘舊貨隻是看運氣,城裏打拚也得機遇,這個茶葉可是實打實的產業啊,老爺子知道後也很開心這是基業啊,隻要國家政策不變都是自家的啊,老爸也準備放開手腳幹一場了。
吳衛平知道這是趕上茶葉利市。上輩子吳衛平家可是沒有趕上茶葉利市的時間,這短時間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很少人做農副產品貿易,茶葉不僅僅內銷,也作為出口,沿海省份自然有利,雖然西南是產茶的大省,這個時候反而是閩省的茶葉數量後來居上,就是因為市場的推動。
90年代的時候,廣東最為開放,經濟發展的也最快,接著就是閩省產生了一大批的個體戶,私有企業。這個時候作為香江和澳島以及東南亞乃至歐洲都喜歡的茶葉,市場還是很不錯的。
這個時間會持續五年左右,也就是上輩子香江迴歸前後,隨著香江穩定迴歸,大量的茶葉貿易和茶葉種植,西南省份還有天朝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的開發種植,各種種類上市,數量聚增,價格也就降很多,前前後後相差近十倍。
這輩子到現在曆史進程都沒有什麽變化了,應該不會受到影響。沿海一帶比起內地發展的快,生活在沿海省份的人要是能抓住機會的話,肯定能先富起來。
本著悶聲發大財的原則,吳衛平家沒有張揚。一家人往茶園跑的勤快了些,每天早早的就去采茶,然後送到鄉裏的收貨地點。現在的茶園可是家裏的寶貝,老爺子一有時間都會去茶園,除除草,甚至還和吳衛平的老爸挑了糞便去施肥。以前老爺子對稻田可是很寶貝,現在稻田隻是次等地位了。
家裏收入多了,自然也就好過了,大家也輕鬆了不少,至少心態上麵。請個客吃飯,請人幫工的時候,老爺子都比較大方,大家都說老爺子會辦事。農村手頭寬裕的不多,所以很多人請客都是辦事都是比較節約的,有錢的當然是事情辦得漂亮。
後麵的幾個月當然是收獲的季節,三春和四春茶葉價格有所提升,接近七八元,末春的最貴快接近頭春的價格十元往上走。也就是說這一年吳衛平家的茶葉收入五六千。
有錢又有穩定的進賬了,當然要辦事情,首先是房子,祖屋雜亂,一大家子擠著太難受了。其他家的人也不少,衛生什麽的就不指望了,作為鹹魚吳衛平可是受不了啊。
現在手頭有餘錢了,老爺子親自辦,買了兩一大塊的宅基地,自成門戶的自然可以在村裏置辦宅基地。吳衛平想著是不是來一個大的,整一個院子,等幾年後可就辦不下來了。
要是有個院子,幾畝田地,剩下個幾億的存款,那才叫鹹魚的生活,想想都美滋滋的。
吳啟旺去了鄉裏,了解了補貼,一株茶苗補貼五分錢,五千株,也就是兩百五十塊,也就購買一些肥料和農藥了,農業局估計也是計算好了的。
過了幾天鄉裏有幹事下來統計數量,核實種茶麵積,吳衛平的老爸忙前忙後的終於可以開始種茶,為了這片茶園可是欠別人不少的工夫。還好家裏底子不錯,別人也願意來幫忙。
在完成開墾的茶園定植溝內用定植農具挖坑10-12厘米深,植株之間的坑徑10厘米以上,把茶苗垂直種於坑內,填滿土,並壓土壓實,或用農具夯實苗根三方土層,再培上細土1-2厘米,澆透水分,苗木定植時要比正常深1-2厘米。在定植溝茶行中鋪放3-5厘米厚的雜草進行覆蓋,有利於保溫保濕,又達到抑製雜草生長的作用
種茶不難,也就和種菜一般,不過山地土質比較硬實比較費力就是了,剛剛種下的茶葉需要澆水,又是費來了不少工夫。加上家裏的春播開始了,家裏一時間忙碌的不得了。吳衛平繼續上學去,放學歸來就幫忙看店鋪。也算為家裏出了不少力。
茶葉和果樹不一樣,果樹是要兩年到三年的成長期後才能收獲。而茶葉卻不是,茶葉是喬木類的,隻要存活了,就會開始發芽然後生長,並不是頭一兩年完全沒有產出,隻是很少罷了。
閩東北山區主要種植高山烏龍茶,綠茶六號和七號,這是政府推廣的茶葉,六號茶苗產量大,味道濃。七號茶葉類似於白茶,味道淡,但價格貴。
在剛剛發展長苗的時候,這東西怕野兔和獐子,一不小心就被吃成光棍了。所以吳衛平的老爸又在山上做了稻草人,掛了廢棄的鐵盆子,風吹來鐺鐺的響。
茶園在山腰上,上去不算遠二十分鍾左右,吳衛平上去了幾迴,地很不錯,夠寬夠平坦,選擇了好地方。半個月之後茶葉發芽,看來是種植成功了,隻要不是天災今年就有一些產出了。
清明之前的一拚茶市是沒什麽指望了,家裏開始忙於稻田耕種,播種育苗,犁地除草很原生態的耕作方式。南方的春雨來的比較早,山村的雨還是有些寒,落在皮膚上冷冰冰的,幾天的小雨後大地開始複蘇,即使大地不複蘇農民伯伯也不同意,一年之計在於春,靠天吃飯,就指望這一季的播種了。
兩個月後,稻田種植得差不多了,梯田也被清理的很幹淨,到處都能看到綠油油的的秧苗。因為換工吳啟旺今年春耕更加勞累了。不過茶園開始有收獲了,雖然每次隻有開始隻有十幾斤,還沒有趕上頭春。
二春茶便宜多了,但是一斤也有五塊進項,一天平均五六十塊的收入。二春有三十天左右的周期,不算人工,算下來這一春茶葉錢就有兩千左右。後麵還有三春和四春以及末春,雖然周期變短了,數量會減少,但加起來也有兩個月時間,也能有收入三四千。這麽一算太值了。
淘舊貨隻是看運氣,城裏打拚也得機遇,這個茶葉可是實打實的產業啊,老爺子知道後也很開心這是基業啊,隻要國家政策不變都是自家的啊,老爸也準備放開手腳幹一場了。
吳衛平知道這是趕上茶葉利市。上輩子吳衛平家可是沒有趕上茶葉利市的時間,這短時間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很少人做農副產品貿易,茶葉不僅僅內銷,也作為出口,沿海省份自然有利,雖然西南是產茶的大省,這個時候反而是閩省的茶葉數量後來居上,就是因為市場的推動。
90年代的時候,廣東最為開放,經濟發展的也最快,接著就是閩省產生了一大批的個體戶,私有企業。這個時候作為香江和澳島以及東南亞乃至歐洲都喜歡的茶葉,市場還是很不錯的。
這個時間會持續五年左右,也就是上輩子香江迴歸前後,隨著香江穩定迴歸,大量的茶葉貿易和茶葉種植,西南省份還有天朝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的開發種植,各種種類上市,數量聚增,價格也就降很多,前前後後相差近十倍。
這輩子到現在曆史進程都沒有什麽變化了,應該不會受到影響。沿海一帶比起內地發展的快,生活在沿海省份的人要是能抓住機會的話,肯定能先富起來。
本著悶聲發大財的原則,吳衛平家沒有張揚。一家人往茶園跑的勤快了些,每天早早的就去采茶,然後送到鄉裏的收貨地點。現在的茶園可是家裏的寶貝,老爺子一有時間都會去茶園,除除草,甚至還和吳衛平的老爸挑了糞便去施肥。以前老爺子對稻田可是很寶貝,現在稻田隻是次等地位了。
家裏收入多了,自然也就好過了,大家也輕鬆了不少,至少心態上麵。請個客吃飯,請人幫工的時候,老爺子都比較大方,大家都說老爺子會辦事。農村手頭寬裕的不多,所以很多人請客都是辦事都是比較節約的,有錢的當然是事情辦得漂亮。
後麵的幾個月當然是收獲的季節,三春和四春茶葉價格有所提升,接近七八元,末春的最貴快接近頭春的價格十元往上走。也就是說這一年吳衛平家的茶葉收入五六千。
有錢又有穩定的進賬了,當然要辦事情,首先是房子,祖屋雜亂,一大家子擠著太難受了。其他家的人也不少,衛生什麽的就不指望了,作為鹹魚吳衛平可是受不了啊。
現在手頭有餘錢了,老爺子親自辦,買了兩一大塊的宅基地,自成門戶的自然可以在村裏置辦宅基地。吳衛平想著是不是來一個大的,整一個院子,等幾年後可就辦不下來了。
要是有個院子,幾畝田地,剩下個幾億的存款,那才叫鹹魚的生活,想想都美滋滋的。